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深入探讨了全球新秩序下,货币和实物资产的变化及其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会像日本失落的30年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吗?
牟一凌给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不,不会的,中国不会走上日本的老路,反倒更像1930年代的美国。
何出此言?
欢迎收听本期播客,可能会收获很多:
===============================
本期嘉宾:
本期主播:
=================================
本期提及一凌策略研究公众号文章:
===============时间线===============
第一部分 中国与日本的发展路径比较
中国和日本在某些产业和经济规律方面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制造业产业链的升级和面临的国际竞争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命运和未来潜力,中国与日本则有明显不同,中国有更高的可能性实现全球话语权和产业升级,更接近30年代美国的发展模式。
04:44 从产业视角:中国与日本是相似的,从汽车行业到半导体行业,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消费品行业,日本值得借鉴,因为就是一个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往上走的经济体的共同特征;
06:25 但从国家视角,中国更像1930年代的美国,一个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正在努力想实现国际秩序上更多的话语权;
08:23 从人口结构视角,中国有十几亿人,并非当年日本的一亿总中流。所以我们的国家还会往前进,还有很多人的收入水平有提高的空间,且在过去可能没有任何负债,不存在面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压力;
11:07 从企业视角,目前中国的出口出海跟日本也不像,反倒更像美国在60~80年代:我们的出口出海目的,是为了国家在全球施加更加多的影响力,产业要做好遍布全球的准备,并且还没有到能够获得较强资本回报的时候;
15:07 从金融视角,在这轮银行行情启动之前,中国银行股PB水平在0.3倍多,相当于日本在房地产和股市双危机之后的银行估值水平。但因为我们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国家,导致没有出现抽贷的囚徒困境。这点与日本也不像;
17:57 石磊认同银行有点类似于一个信用债,不是一般的红利股。且在银行板块内部分化极大:四大行更像信用债,招行则是PEG估值模式,而城商行完全看所在地政府财政情况。所以银行板块集结了世界观&各个地区经济情况&估值模型差别。
22:11 从消费视角,中国消费数据,从表面看只有墨西哥的一半、不到日本的1/3、更不到美国的1/10。但是如果把金额转换成实物消费量,就会发现中国的卡路里、蛋白质、鞋和手机消费,已经超过日本的人均消费水平了。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者的金额被低汇率和低物价扭曲了;
25:39 制造业的成本下降的能力,不仅仅降低了中国的物价,也在向全球输出福利,只是没有资本利得;
所以,如果从货币量和实物量两个视角来看实体经济和金融循环,我们会看到两个不同的中国和世界。
29:19 过去我们大量的消费本质其实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和金融,白酒自带货币属性;而疫情之后,节假日旅游的流量在变大;
30:32 当labubu变成投资品的时候,泡泡玛特就开始下跌了;
31:20 中国的新消费的背后是什么做支撑?为什么可以用供给创造需求?还是因为中国的设计师与工程师红利;
35:50 我们目前消费路径,是从制造业往下向消费端辐射,但是还无法给出高溢价。消费领域的品牌价值、情绪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足够强大,最终演变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输出;
41:04 总结,为什么无论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中国都不会像日本?
中国拥有政治和军事的独立性,这能打开我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向上的空间;
中国有更广阔的人口,我们没有面对全民产负债表衰退的压力,甚至还有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和可能性。
第二部分 中国与美国的镜像
这是一个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这个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金融资产衰退与价格下跌,这个国家现在面对最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在贸易上很多国家都在抵制和抑制。
这个国家是谁?
是我们,也是1930年代的美国。
49:45 美国在188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直到1941年二战爆发之前,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年化回报率仅为0.3%左右,与我们上证综指的原地踏步如出一辙;
57:27 美国现在一些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制药企业,在上世纪5、60年代,都曾经是大化工企业,但在70年代油价飞涨之后,毛利大幅下降,产能过剩、资本收益低,被迫转型,成功的就是现在的高科技企业;
58:29 可口可乐的起源:竟然来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禁酒令:用无酒精配方饮料替代古柯叶成分的酒精饮料,并在品牌运营之下传播到全世界;
芬达的故事:德国发明,战败后随着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回到可口可乐公司。同时,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漂亮50的崩盘,可口可乐的股份低迷,直到1987年美苏签订中岛条约创下历史新高。所以,大众消费品往往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01:02:51 从2018年贸易冲突开始到现在,中国的出口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下降了4%,但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却没有下降;
01:13:33 1930年代的美国人,会痛恨供给过剩,但是到了1944年,却是核心竞争力:在著名的凡尔登反击战中,德国用100架飞机摧毁了盟军400架飞机却被认为是德国的失败,为什么?因为一个月之内美国就能产出400架,而德国产不出来;
01:15:04 对比1930年代的美国,什么时候解决了产能过剩和物价下降的问题?是通过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找到了新的外部需求。所以中国现在更重要的方向是找到更多的市场和需求;
01:18:04 与19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类似,我们现在也在加强GDP分配过程中的劳动力倾斜,反内卷政策的出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有可能出现消费的复苏;
01:25:21 当下中美的镜像,中国脱虚向实,把房地产干掉发展制造业;美国则是转移支付给到需求,现在又希望发展制造业。缺啥想啥;
01:29:15 为什么美国的科技股赚钱?因为美国的科技股都是用更优质的供给去找到新的需求,从而形成很强的资本回报率;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股不赚钱?因为在中国买科技股不是赚股东回报的钱,是赚下一个人的钱。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下一个人进来。目前看,AI和机器人领域的投入还在增加;
第三部分 牟一凌的投资框架与哲学
45:26 为什么要建立百年尺度的研究框架?人类社会的特点就是我们的短期的记忆都是很深刻的,但恰巧我们的股票市场又是一个需要超预期的地方;
47:30 A股市场特别年轻才20年,数据节点是不够的,但是人类社会规律的时间会更长,所以要去找更久远的一些规律;
51:05 任何三体以上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所以人类社会也是复杂系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也只和观察主体有关,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历史也一样;
53:22 做研究的时候我们要找到历史的确定性规律,但是在做投资、看未来的时候,要借鉴历史、借鉴经验、借鉴研究,还需要不断的试探,因为它的可能性非常多,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经验;
01:33:18 这两年一凌的研究框架一直在做迭代,最早时期的形成还是受了石磊的启发;
01:34:29 大变化的捕捉和判断没有那么难,但这些重大的事件传导到微观的投资路径却是千变万化,我们无法同时预测时空;
01:38:35《动荡时代》《价格革命》与《真实与虚拟》。
5
55 ratings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深入探讨了全球新秩序下,货币和实物资产的变化及其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会像日本失落的30年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吗?
牟一凌给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不,不会的,中国不会走上日本的老路,反倒更像1930年代的美国。
何出此言?
欢迎收听本期播客,可能会收获很多:
===============================
本期嘉宾:
本期主播:
=================================
本期提及一凌策略研究公众号文章:
===============时间线===============
第一部分 中国与日本的发展路径比较
中国和日本在某些产业和经济规律方面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制造业产业链的升级和面临的国际竞争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命运和未来潜力,中国与日本则有明显不同,中国有更高的可能性实现全球话语权和产业升级,更接近30年代美国的发展模式。
04:44 从产业视角:中国与日本是相似的,从汽车行业到半导体行业,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消费品行业,日本值得借鉴,因为就是一个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往上走的经济体的共同特征;
06:25 但从国家视角,中国更像1930年代的美国,一个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正在努力想实现国际秩序上更多的话语权;
08:23 从人口结构视角,中国有十几亿人,并非当年日本的一亿总中流。所以我们的国家还会往前进,还有很多人的收入水平有提高的空间,且在过去可能没有任何负债,不存在面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压力;
11:07 从企业视角,目前中国的出口出海跟日本也不像,反倒更像美国在60~80年代:我们的出口出海目的,是为了国家在全球施加更加多的影响力,产业要做好遍布全球的准备,并且还没有到能够获得较强资本回报的时候;
15:07 从金融视角,在这轮银行行情启动之前,中国银行股PB水平在0.3倍多,相当于日本在房地产和股市双危机之后的银行估值水平。但因为我们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国家,导致没有出现抽贷的囚徒困境。这点与日本也不像;
17:57 石磊认同银行有点类似于一个信用债,不是一般的红利股。且在银行板块内部分化极大:四大行更像信用债,招行则是PEG估值模式,而城商行完全看所在地政府财政情况。所以银行板块集结了世界观&各个地区经济情况&估值模型差别。
22:11 从消费视角,中国消费数据,从表面看只有墨西哥的一半、不到日本的1/3、更不到美国的1/10。但是如果把金额转换成实物消费量,就会发现中国的卡路里、蛋白质、鞋和手机消费,已经超过日本的人均消费水平了。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者的金额被低汇率和低物价扭曲了;
25:39 制造业的成本下降的能力,不仅仅降低了中国的物价,也在向全球输出福利,只是没有资本利得;
所以,如果从货币量和实物量两个视角来看实体经济和金融循环,我们会看到两个不同的中国和世界。
29:19 过去我们大量的消费本质其实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和金融,白酒自带货币属性;而疫情之后,节假日旅游的流量在变大;
30:32 当labubu变成投资品的时候,泡泡玛特就开始下跌了;
31:20 中国的新消费的背后是什么做支撑?为什么可以用供给创造需求?还是因为中国的设计师与工程师红利;
35:50 我们目前消费路径,是从制造业往下向消费端辐射,但是还无法给出高溢价。消费领域的品牌价值、情绪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足够强大,最终演变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输出;
41:04 总结,为什么无论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中国都不会像日本?
中国拥有政治和军事的独立性,这能打开我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向上的空间;
中国有更广阔的人口,我们没有面对全民产负债表衰退的压力,甚至还有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和可能性。
第二部分 中国与美国的镜像
这是一个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这个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金融资产衰退与价格下跌,这个国家现在面对最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在贸易上很多国家都在抵制和抑制。
这个国家是谁?
是我们,也是1930年代的美国。
49:45 美国在188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直到1941年二战爆发之前,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年化回报率仅为0.3%左右,与我们上证综指的原地踏步如出一辙;
57:27 美国现在一些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制药企业,在上世纪5、60年代,都曾经是大化工企业,但在70年代油价飞涨之后,毛利大幅下降,产能过剩、资本收益低,被迫转型,成功的就是现在的高科技企业;
58:29 可口可乐的起源:竟然来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禁酒令:用无酒精配方饮料替代古柯叶成分的酒精饮料,并在品牌运营之下传播到全世界;
芬达的故事:德国发明,战败后随着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回到可口可乐公司。同时,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漂亮50的崩盘,可口可乐的股份低迷,直到1987年美苏签订中岛条约创下历史新高。所以,大众消费品往往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01:02:51 从2018年贸易冲突开始到现在,中国的出口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下降了4%,但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却没有下降;
01:13:33 1930年代的美国人,会痛恨供给过剩,但是到了1944年,却是核心竞争力:在著名的凡尔登反击战中,德国用100架飞机摧毁了盟军400架飞机却被认为是德国的失败,为什么?因为一个月之内美国就能产出400架,而德国产不出来;
01:15:04 对比1930年代的美国,什么时候解决了产能过剩和物价下降的问题?是通过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找到了新的外部需求。所以中国现在更重要的方向是找到更多的市场和需求;
01:18:04 与19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类似,我们现在也在加强GDP分配过程中的劳动力倾斜,反内卷政策的出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有可能出现消费的复苏;
01:25:21 当下中美的镜像,中国脱虚向实,把房地产干掉发展制造业;美国则是转移支付给到需求,现在又希望发展制造业。缺啥想啥;
01:29:15 为什么美国的科技股赚钱?因为美国的科技股都是用更优质的供给去找到新的需求,从而形成很强的资本回报率;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股不赚钱?因为在中国买科技股不是赚股东回报的钱,是赚下一个人的钱。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下一个人进来。目前看,AI和机器人领域的投入还在增加;
第三部分 牟一凌的投资框架与哲学
45:26 为什么要建立百年尺度的研究框架?人类社会的特点就是我们的短期的记忆都是很深刻的,但恰巧我们的股票市场又是一个需要超预期的地方;
47:30 A股市场特别年轻才20年,数据节点是不够的,但是人类社会规律的时间会更长,所以要去找更久远的一些规律;
51:05 任何三体以上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所以人类社会也是复杂系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也只和观察主体有关,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历史也一样;
53:22 做研究的时候我们要找到历史的确定性规律,但是在做投资、看未来的时候,要借鉴历史、借鉴经验、借鉴研究,还需要不断的试探,因为它的可能性非常多,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经验;
01:33:18 这两年一凌的研究框架一直在做迭代,最早时期的形成还是受了石磊的启发;
01:34:29 大变化的捕捉和判断没有那么难,但这些重大的事件传导到微观的投资路径却是千变万化,我们无法同时预测时空;
01:38:35《动荡时代》《价格革命》与《真实与虚拟》。
109 Listeners
320 Listeners
20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51 Listeners
5 Listeners
30 Listeners
18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
8 Listeners
4 Listeners
3 Listeners
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