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October 20, 2021作家向陽 談堅持理念的醫生詩人曾貴海有醫師、詩人雙重身分的作家曾貴海,創作生涯已車過半個世紀,國立屏東大學為他舉辦了「2021跨界美學:曾貴海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其中一場是他的新書發表暨座談會,發表會發表的新書係曾貴海的兩本詩選,一是屏東大學應日系張月環教授、佐藤敏洋教授合譯的日文譯本《鄉土詩情──曾貴海詩選集》,一是高師大國文系唐毓麗教授編纂的《黎明列車──曾貴海新世紀詩選集》,兩書內容豐富,呈現了曾貴海半生詩創作的具體成果。他於1973年獲聘任職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展開了他的醫師生涯,1976年轉任高雄醫院住院醫師,從此定居高雄,後又轉任高雄民生醫院。在這個階段中,他的詩作銳減,直到1977年以後,才重拾詩筆,恢復創作。在詩的創作上,曾貴海直到1983年才出版第一本詩集《鯨魚的祭典》,這時他已37歲,與一般青年詩人,算是晚出的詩人;但他的詩作已獲肯定,醫生的身分使他們的詩和賴和一樣,都具有針砭社會病症的銳利,能夠洞見台灣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病灶;詩人的想像和悲憫,則使他們的詩能寫出台灣的歷史滄桑、社會圖像和人民心聲──醫生的理性和詩人的感性交融、社會批判和人間悲憫共生,這該是曾貴海創作的特色之一。曾貴海熱愛文學,詩是他的文學生命,加上醫學背景、醫生身分,使他的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的精神,對於生命、人性和人生都具有特別的體會和表現。他的詩審視人間疾苦、探究社會公道、追索生命意義,讀來特別動人。...more0minPlay
October 13, 2021作家向陽 談台灣文學的守護者張良澤張良澤是最早從事台灣文學研究的學者,也是台灣文學文獻資料收藏最為豐富的收藏家,早在1961年他考入成功大學中文系,就訪問鍾理和遺孀,並開始整理鍾理和遺稿,計畫於《成大青年》刊出〈鍾理和紀念專刊〉起,他幾乎日日與台灣文學資料、文獻為伍,至今六十年,無怨無悔,不改其樂,並且對台灣文學史料的保存、研究與發揚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說他是「台灣文學的守護者」,一點也不為過。1965年張良澤從成大畢業,入伍服役,次年夏天退伍後,就前往日本。1967年進入日本關西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深造,指導教授增田涉是魯迅的得意門生,也因此大開眼界,閱讀了不少當時國內列為禁書的魯迅作品、以及當時中共統治下的中國政情;同時,他也接觸到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出版的的《臺灣青年》雜誌,使他的「中國大夢」因此有了改變,透過這本小雜誌,他了解到家鄉台灣的歷史和國民黨威權的白色恐怖統治。張良澤在筑波大學除了教中文課之外,也開設臺灣文學課程,這是日本各大學最早開設的台灣領域課程;他在日本宣揚台灣文學不遺餘力,日本國立國文資料館發表論文〈戰前臺灣的日本文學〉,都是日本學界首見戰後台灣文學的壯舉。張良澤對台灣文學的貢獻至多,早在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前就已開始,他整理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家的作品,如鹽分地帶作家吳新榮的《吳新榮全集》、《吳新榮日記全集》,以及《鍾理和全集》、《吳濁流全集》、《王詩琅全集》等,也翻譯了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新垣宏一的《華麗島歲月》。都讓台灣社會重新認識日治年代台灣作家,了解台灣文的可貴。在台灣文學的研究與推動上,他更是火車頭,帶動台灣文學的啟動,做了很多首開風氣的事,史料收藏是其一,他讓許多台灣作家信任他,願意把手稿與信件供他收藏,成就「台灣文學資料館」的館藏,有功於台灣文學研究。在教學與傳播上,他開啟國內大學第一個台灣文學系的創立,刺激其後台灣文學系所的次第成立;他創辦《台灣文學評論》雜誌,為文學傳播竭盡心力。他是台灣文學的守護者,也是台灣研究的領路人。...more0minPlay
October 06, 2021作家向陽 談台灣文學鬥士吳濁流吳濁流是詩人、小說家,也是《台灣文藝》及「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創辦人。1900年出生於新竹新埔,客家籍,1976年病逝。在台灣新文學史上,他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他的小說如《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都是經典之作,他有「鐵血詩人」之稱,但更妥貼的讚詞莫過於「台灣文學鬥士」。吳濁流生長於日治時期,小時候先接受漢文書房教育,後來因為書房關閉,轉入公學校就讀,接受日本教育。1916年自新埔公學校畢業,考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1920年3月畢業後,派任臺灣公學校照門分教場任教。當時台灣文化運動展開,民族自決的思想也傳到台灣,吳濁流受到啟發,在新竹州教育科主辦的教育論文中發表文章〈學校與自治〉,遭到「思想偏激」的指控,於1922年改調苗栗郡四湖公學校任教。1927年他加入古典詩社「栗社」,創作了不少古典詩文。1936年在日本女同事袖川的鼓勵下創作小說《水月》,獲得《台灣新文學》雜誌刊登,稍後又以〈泥沼中的金鯉魚〉獲該刊徵文比賽首獎。1944年,吳濁流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文化部記者,受到台北帝大工藤美好教授的鼓勵,開始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的創作,描寫台灣人既受日本欺壓,跑到中國,又受祖國歧視的命運,由於找不到定位,終至成為成亞洲孤兒。小說《胡志明》共有5篇,第一篇由主角「胡志明」於書房學習的童年時代開始寫起。這部小說完成不久,日本戰敗,吳濁流轉任《台灣新生報》記者,1946年10月轉任《民報》記者,該書也在此時出版。這本小說,標誌了吳濁流作為戰前、戰後台灣新文學聯繫的橋樑功能,也使他成為戰後推動台灣文學的戰鬥者和靈魂人物。《亞細亞的孤兒》,記錄的是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前最深刻的中國經驗和最深層的悲哀,也生動地刻劃出台灣人民無法掌握自我命運的無奈。1969年又以退休金設立吳濁流文學獎,獎勵後進,成為臺灣文壇著名獎項。他的創作具有相當的堅忍的戰鬥性。這使他成為台灣文學史上最有力的歷史見證者,同時也是台灣四百多年來有良知知識份子的代表性人物。...more0minPlay
September 29, 2021作家向陽 談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賴和,本名賴河,是詩人、小說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曾經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培養青年作家,是193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航者,所以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他1894年出生於彰化,16歲就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畢業後,就職於嘉義醫院,其後返彰化開設「賴和醫院」。 1918年前往廈門鼓浪嶼任職博愛醫院,次年歸台。1921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被選為理事,1923年12月16日因「治警事件」首度入獄,遭囚禁23日。1941年12月再度無故被捕入獄50日,因病重出獄,一年後,於1943年1月病逝。他的壽命雖短,對台灣文學的影響和貢獻則極大。 在台灣新文學剛開始播種、萌芽的階段,他是辛苦的園丁,也是勇敢的鬥士。從1925年底到1935年發表最後一篇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總共寫了小說、新詩、散文等共42篇作品。賴和寫作的題材都與日治年代的台灣社會現實問題有關,包括對農民、小販的生存問題、婦女問題、警察問題、製糖會社問題、仕紳階層,乃至於霧社抗暴事件等問題,無不反映。他融合中國白話、臺灣話和日語漢字,塑造了特殊的語言;又以寫實手法、反映人民疾苦,表現日本殖民統治的不義,彰顯了動亂年代中一個知識份子的崇高格局。譬如他的名作小說〈一桿「稱仔」〉,描寫初做生意的菜販秦得參,被習慣欺壓良民的巡查無理刁難、凌辱,菜販最後以捨命和惡警一拚。文學創作以外,賴和也是日治時代,典型的知識份子,他參與社會運動、文化運動,不遺餘力。1923年12月22日,賴和和蔣渭水等29人因為參加「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違反當時的「治安警察法」而被捕,入台北監獄服刑,直到次年1月7日才出獄。這個事件,史稱「治警事件」。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拓荒時期的領導者,賴和在走進新文學之前,和他的晚年,大約寫了一千首的漢詩,他的白話文小說和新詩,也留下了追求台灣話文寫作理想的痕跡,但語言不是賴和領導台灣新文學的重點,他自己說的「我生不幸為俘囚」的身世慨嘆,以及「勇士當為義鬥爭」的理想,才是賴和精神的所在。...more0minPlay
September 22, 2021作家向陽 談以真情寫人生的散文家琦君琦君,原名潘希珍,1917年生於浙江永嘉,2006年病逝於台北。琦君的養父(即伯父)是一名儒將,相當重視琦君的教育,請來家庭教師教她讀書習字,讀詩經、唐詩、也學古文,奠定了她日後揚名文壇的文字基礎;養母(伯母)出身名門,也深受傳統文化薰陶,勤儉持家,對琦君影響甚多,母親也因此成為她日後寫作的重要素材和靈感來源。十七歲開始投稿,第一篇作品〈我的朋友阿黃〉,被刊登於《浙江青年》,讓她受到莫大的鼓勵。琦君的筆名也與夏承燾老師有關,夏承燾因為琦君本名「希珍」,常以「希世之珍琦」勉勵她,另一位老師龍沐勛因此在提到她時就用「琦君」稱呼她,於是「琦君」成了琦君的筆名,從此享譽文壇。琦君工作之餘也開始提筆寫作,她的第一篇散文〈金盒子〉,刊登於《台灣新生報》副刊,紀念她已逝的哥哥,發表後引起讀者共鳴,其中一位讀者是來自四川的青年李唐基,李唐基深愛這篇文章,剪報留存。後來因緣聚會,兩人開始寫信,進而於1951年結婚,共組家庭。琦君的寫作也因為生活漸趨穩定而有了更好的發展,她的作品深受各報副刊、出版社喜愛,1954年,她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終於確立了文名。琦君從1963年起,就得了許多重要獎項,琦君一生創作不懈,早期散文與小說都具有文名,後來以散文名家,自成一格。散文集就有二十五冊之多,代表作如《煙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細雨燈花落》、《留予他年說夢痕》等,迄今仍受讀者喜愛。琦君的散文,主要以憶舊懷鄉為主題,她曾說她寫下許多童年故事,寫下對親人師友的懷念,也寫在臺灣的生活感想。雖然都是個人的生活瑣事,但是她是因為心裡有一分情緒在激盪,不得不寫時才寫。琦君的作品懷舊,但不陳腐,有著淺淡而深摯的風味,她的文字溫馨而有餘韻,並且流露一股童心;她擅長敘事,也擅長細描,能在細微處寫出生命中最深沉的況味。真,摯,使得琦君的散文歷久彌新。與琦君同時出發的散文家張秀亞說:琦君的文章「有一種清新俊逸之氣,一股高雅的氣韻,一種難言的神韻,這賦予她文字無限的魅力;詩人楊牧也讚嘆琦君的小品散文「晶瑩清澈,典雅雋永,是當今猶能一貫執筆的資深作家中,風格確定而不衰腐,題材完備而不僵化,最能持續開創,時時展現流動的新意,而不昧於文字,反能充分駕御文字,以驅策新感性、新思維的二三健筆之一。」這都足以說明琦君散文的重要性。...more0minPlay
September 15, 2021作家向陽 談在生活中冥想的詩人吳瀛濤吳瀛濤,是台灣文壇「跨越語言的一代」,既是詩人,也是臺灣民俗和臺灣諺語的研究者。他於1916年生於臺北市,1929年自臺北太平公學校畢業,1934年自臺北商業學校畢業,畢業後任職於江山樓。根據吳瀛濤家人的說明,江山樓創辦人吳江山,因為吳瀛濤之父吳添祐曾經協助創立並經營江山樓,對吳添祐、吳瀛濤父子特別禮遇。吳瀛濤接受的是日文教育,早在就學期間,就開始發表作品,他曾在〈詩的問答〉提到,早在童年時代,就已寫過詩(兒童詩乃至童謠),發表於公學校校刊。這使他對文學,特別是詩的喜愛,從小就萌發於心,也影響了他此後的人生。1939年,吳瀛濤轉赴高雄,任職於日本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高雄清水組,根據他自編《吳瀛濤詩集》(1970年)所示,他在這一年已開始創作,得詩〈早晨二章〉、〈空白〉、〈路巷〉等。次年回到臺北,進入「日本出版配給株式會社」臺灣支店服務,這使他的閱讀眼界大開,開始接觸並熟習出版業務。到了1941年,他從臺灣商工學校(今開南商工)北京語高等講習班第五期結業,這使他的中文讀寫能力大增,奠定了其後他能夠較諸同輩臺灣作家更早使用中文寫作的能力。同樣也在這一年,他使用了另一個筆名「大江山瀛濤」在《臺灣藝術》雜誌開始發表他所採集的臺灣俚諺。最早的一篇是11月發表的〈臺灣俚諺——一、家庭〉,到次年3月,總計連載了五篇。這是吳瀛濤有關臺灣民俗研究和諺語採集的開始,而「大江山瀛濤」這個筆名也就成為日治時期他發表作品的筆名。綜觀吳瀛濤的一生,詩應該是他的最愛,民俗與俚諺的整理是他的專長,而翻譯(日譯中的兒童文學、日譯臺灣文學)則是他兼通中日文能力的展現。在不同的階段中,他透過詩來表現自己對患難時代和現實生活的感悟,寫作不輟,大約留下六百多首詩作,這些詩作多數以短詩呈現。他的詩作風格,一如自述「我寫詩,是在寫生活。」他的詩多半來自他對生活的觀察、冥想和體悟。在創作風格的開拓上,他曾被視為現代主義詩人,深受紀弦、覃子豪兩人的推重;在精神和理念上,他則是不折不扣的寫實主義詩人,他用詩來傳達對大時代生活的沉思,也用詩表現他對生命的挖掘和體悟。這使他的詩具有哲學的思維,因而顯得動人且深刻。...more0minPlay
September 08, 2021作家向陽 談繆思最鍾愛的女詩人夐虹敻虹,本名胡梅子十五歲時,她進入臺東女中就讀,同時開始大量寫作,高一下學期,就在地方報臺東新報副刊發表作品離人。高二起就常常把詩作投寄到花蓮《海鷗詩刊》,開始受到詩壇的矚目。其後詩人葉珊(楊牧)又告訴她公論報闢有《藍星詩刊》,也開始在藍星詩刊發表作品,獲得詩人余光中的來函鼓勵與肯定。高三那年,余光中將她的詩作發表到當時文星雜誌的「地平線詩選」、筆匯雜誌、文學雜誌、現代文學等重要刊物發表,這使得敻虹成為當年頗受矚目的青年詩人。高中畢業後,敻虹考進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就讀,因此認識了藍星詩社的成員,以及當時活躍詩壇的現代詩社、創世紀詩社、笠詩社的前輩,使她的詩作精進不少。1961年出版的《六十年代詩選》收入了她的〈蝶踊〉等八首作品,詩人瘂弦讚譽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女兒」,作為一個優秀詩人的地位和評價,到此確立。1968年,敻虹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蛹》,收入61首作品,以情詩為主,唯美唯情。1976年出版《敻虹詩集》(新理想出版),1979年後此書由大地重印出版,廣受讀者喜愛。1981年,她的詩作被詩人張默選入女詩人選集《剪成碧玉葉層層》;1983年,出版詩集《紅珊瑚》,由余光中作序,並獲得中山文藝獎。於對佛學的興趣,敻虹考進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就讀,1987年她獲得碩士學位;後來繼續鑽研佛學,除了為佛教刊物普門月刊撰稿、遠赴美國西來大學教書之外,1983年又以《鳩摩羅什與大乘般若空慧》論文獲得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得宗教哲學博士的現代詩人。敻虹的詩路歷程約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57-1967)是情詩時期;第二個階段(西元1958-1978)是寫實時期;第三個階段(西元1978-)則是佛詩時期。這三個階段,其實也互有融通,具有佛家思想的詩事實上在敻虹的情詩時期已經隱然存在,具有童心之作更是三個時期都存有。在節目中,向陽老師也分析了夐虹的兩首詩「我已經走向你了」及「水紋」,歡迎收聽…。...more0minPlay
September 01, 2021作家向陽談 融通現代與古典的詩人鄭愁予鄭愁予,童年時代就隨著父親和母親走遍中國大江南北,這使他具有豐富的閱歷,敏銳的觀察力,加上母親教他研讀古詩詞,奠定了他豐富、深蘊的古典文學修養。他使用的筆名「愁予」,出自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1968年,鄭愁予赴美,進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作家創作坊深造,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及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擔任高級講師,教授中國現代文學。1974年,鄭愁予的名字重現臺灣詩壇,他的詩集《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受到讀者熱愛,不斷再版,使他成為最受歡迎的詩人,至今為止,他的詩集在臺北、香港、北京等地出版十六種以上,《鄭愁予詩選集》約150刷,《鄭愁予詩集》、《鄭愁予詩集Ⅱ》等,也都長期高居暢銷排行榜。他的名詩更廣為大、中學校選為教材。1994年,鄭愁予以詩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獲得國家文藝獎;1999年,聯合報舉辦二十世紀新文學經典,《鄭愁予詩集》被選為三十本經典之一。鄭愁予被認為是臺灣現代詩壇上最令人著迷的詩人,他的人生和他的詩一樣,一如行雲流水,綜合了古典與現代之美,粗獷與柔婉之美,成就了「鄭愁予傳奇」。鄭愁予的詩在語言、意象及節奏處理上,都有相當高的表現,詩人向陽推崇鄭愁予的詩「語言純淨、意象華麗,具有動人心弦的節奏感,因此頗獲讀者喜愛;近期詩作則沉穩內斂,趨向素樸,凝鍊詩思。」可以概括鄭愁予的詩藝表現特色。至於他在詩創作上的成就,可從三個層面看:巧妙融合古典與現代,自然調製節奏與聲籟,精準表現語言與意象。...more0minPlay
August 25, 2021作家向陽 談用冷眼觀看世界的前衛詩人 蘇紹連蘇紹連,他從小生活在單純的小家庭裡,父親開設米店,生活經濟尚可。由於父母均未入學讀書,當時身分證被寫上「不識字」三字。因此母親對他的求學過程相當重視,入學、與導師溝通、升學陪考等等都是由母親參與處理;父親則負責家中的經濟。民國五十一年畢業於沙鹿國民小學,即考進清水中學初中部就讀,由國文課對徐志摩、朱自清等人的詩文認知,到課外學生刊物、文學書籍的閱讀,他開始嘗試新詩創作與投稿。五十四年考進臺中師範專科學校,因為學校的課業並不繁重,他有時間大量閱讀文學書籍,並且持續從事文學創作。他因為喜愛藝術,還選修美勞組的課,這使他在繪畫藝術上涉獵不少,對於他的詩藝、及中年後進行的數位詩創作也大有助益。民國五十七年,蘇紹連得知同年級美勞組同學呂錦堂等人私組繪畫團體,名為「以太畫會」,與同班同學蕭文煌商議,並邀約剛從暑期文藝營抱得大獎返校的學弟洪醒夫共同籌組「後浪詩社」,且向學校登記為社團,正式辦理活動。這個詩社其後在七○年代戰後世代崛起時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蘇紹連第一首發表於詩壇的詩作茫顧,是由洪醒夫北上推荐給當時在臺北明星咖啡屋騎樓下擺攤的詩人周夢蝶的。周夢蝶閱讀後甚為讚賞,又推荐給才剛成立的「詩宗社」,刊在創刊的詩叢一號雪之臉之上,蘇紹連從此受到詩壇的注意,其後他的作品大量在重要詩刊發表,詩作受到矚目,而同輩詩人蕭蕭更是給予極大好評。創世紀詩獎肯定了蘇紹連的詩藝成就,確立了蘇紹連作為戰後世代傑出詩人的地位。六十七年蘇紹連自費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茫茫集,總結他早年的詩作。自民國五十八年至今近四十年,蘇紹連已出版有六本詩集:茫茫集、童話遊行、驚心散文詩、河悲、隱形或者變形、我牽著一匹白馬;兩本童詩集行過老樹林、雙胞胎月亮。並曾獲得八十年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獎、五次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獎。他為了推動網路文學,更是從頭學習網路書寫,先後設置了現代詩島嶼及flash超文學兩個個人網站,以及意象轟趴密室部落格,不斷發表作品,也回覆讀者的問題,這三個網站都獲得相當熱烈的迴響。洛夫在驚心散文詩序文中說蘇紹連是一位知性詩人,因為:「在這些詩中企圖表現的既不是動人的溫情,也不是空靈的境界,或高妙的詩思,而是生命中冷酷的負面經驗,以及常人忽略了的事物真性。」...more0minPlay
August 18, 2021作家向陽談 為台灣文學傳薪的醫生詩人鄭炯明出生於醫生世家的鄭烱明,求學的過程十分順利,在父親的鼓勵下,只填了五個志願(臺大、北醫、高醫、中國、中山),最後考進中山醫專(今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鄭烱明開始投稿,是在讀高中階段,這個時期他拚命寫作投稿。當時臺中有份民聲日報,闢有「學生園地」的版面,幾乎每隔二、三個禮拜就可以看到鄭烱明的作品;另外高雄的臺灣新聞報闢有「校園點滴」專欄,他也常投稿。首次接觸到笠詩刊,對於詩人作品的「合評」專欄,特別注意。等到進入中山醫專之後,因為地緣之便,他開始向笠詩刊投稿,也認識了住在臺中的笠詩刊前輩桓夫(陳千武),對他此後的詩創作和文學之路都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在陳千武的介紹下,他於一九六八年加入了笠詩社。等到醫學院畢業前夕,鄭烱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歸途,並獲頒中國新詩協會的青年詩人獎,他以寫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作品,建立了異於當時詩壇主流詩潮的獨特風格,引起詩壇矚目,從此創作不懈。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任職八年後,鄭烱明辭職,在高雄縣鳳山市開設診所,但他還是繼續寫詩,這時候他的詩風已經更加切近當時臺灣社會的種種問題,他以醫者之眼凝視社會,強調詩必須具有時代性、社會性,不能逃避社會問題,他對戒嚴年代的政治現象、社會問題多所關切,因此確定了他做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的明確定位,連續獲得「笠詩獎」、「吳濁流新詩獎」。目前,鄭烱明已經從醫療工作第一線退下,他依然繼續為文學臺灣的出版奮鬥,也依然為推廣臺灣文學而努力。他是一位用診療器為臺灣寫詩的醫生詩人,也是一位以宗教奉獻的心情守護臺灣文學香火的編輯人,因此贏得「左手聽診器,右手詩文筆」的美稱。...more0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