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什么父母觉得自己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却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父母是否有真正了解?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错位的爱背后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在她的全新非虚构文学作品《要有光》中提出这样的思考:“我们是否在日常的话语、表情与行为中,制造了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的深层,又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惯性,正在背离我们对孩子的爱?”
《要有光》是梁鸿继经典非虚构作品“梁庄三部曲”之后的最新力作,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这本书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
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11月7日晚,梁鸿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许纪霖线上对话,对话这个时代下成长的孩子们和陪伴他们的家长们正在经历的一些心理困境,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生命本身,如何倾听到彼此的呼唤。
By 许纪霖5
22 ratings
什么父母觉得自己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却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父母是否有真正了解?在父母与孩子之间错位的爱背后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在她的全新非虚构文学作品《要有光》中提出这样的思考:“我们是否在日常的话语、表情与行为中,制造了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的深层,又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惯性,正在背离我们对孩子的爱?”
《要有光》是梁鸿继经典非虚构作品“梁庄三部曲”之后的最新力作,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这本书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
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11月7日晚,梁鸿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许纪霖线上对话,对话这个时代下成长的孩子们和陪伴他们的家长们正在经历的一些心理困境,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生命本身,如何倾听到彼此的呼唤。

326 Listeners

429 Listeners

260 Listeners

470 Listeners

79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42 Listeners

33 Listeners

292 Listeners

42 Listeners

58 Listeners

25 Listeners

330 Listeners

251 Listeners

285 Listeners

17 Listeners

2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