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主播的话】
当我们谈及八十年代,似乎都带着一丝对黄金年代的向往和乡愁。公共记忆里的八十年代,是被文化热潮定义的,很多对日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萌芽。
八十年代的中国,在北京和文艺生活之外,很容易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日常生活的变革。八十年代的人吃什么、怎么住、如何面对那些在生活里冒出来的现代物品和新鲜事物?
意大利人老安在1981年至1984年间两次来到中国,拿着相机跑了十几个城市,用镜头记录下了彼时一个刚从封闭和紧张状态中“稍息”的中国社会(收录于《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一书);北京人止庵以八十年代的北京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受命》,他花了很多时间查阅和整理八十年代的地图、报刊、票据和公交线路,“通过对花木、商品、交通、服饰、饮食、展览以及建筑和新闻事件的精准搭建,为读者充分勾画出一个尚未命名的八十年代。” 借助老安的镜头和止庵的勾画,1981-1986年的中国社会在我们面前立体了起来。
我特意把两位同时请来做客节目,在止庵老师的书房里畅聊了一整个下午。八十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整个社会在立正和放松之间“稍息”,人们处于不确定感带来的兴奋、焦灼和张望中,物质比精神更供不应求,而物质生活的变革本身,其实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和观念革新。
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谈论和回望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希望这期节目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本期主播】
孟常(@ 孟常)
【本期嘉宾】
止庵,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惜别》《周作人传》《神拳考》等。《受命》系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继而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
【本期剧透】
6:35 八十年代初期跟后期很不一样,老安讲述自己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各地游荡和摄影的经历
12:24 止庵关于八十年代的北京记忆
14:34 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稍息”的状态,处于立正和放松之间,人的神情上有倦怠之感,又有对未来的张望
21:40 文化事件很容易引发热潮,帕瓦罗蒂来中国演出,把自己扮成京剧里的霸王
26:53 八十年代有被美化和误解的地方,文艺生活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31:18 精神上供不应求,但更供不应求的是物质
51:34 八十年代的北京就去小西天看电影、什刹海溜冰,止庵用小说还原了北京的日常生活史
1:10:16 八十年代时不关心文艺的人占大多数,但人对物质的要求里是有精神性的
1:15:51 八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层,无数的机会和可能性浮现
1:20:24 老安说他自己经历过两次社会转型和经济繁荣,战后意大利和中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1:30:25 一个不会向后看的民族,也不会真正的向前看
1:35:03 八十年代是过渡时期,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本期音乐】
扁舟弄影纵酒: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广告集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J411K7d5?from=search&seid=8320492345470801363&spm_id_from=333.337.0.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J411K7d5?from=search&seid=8320492345470801363&spm_id_from=333.337.0.0)
崔健:新潮
高胜美:往事只能回味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嘎嘎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5
11 ratings
【主播的话】
当我们谈及八十年代,似乎都带着一丝对黄金年代的向往和乡愁。公共记忆里的八十年代,是被文化热潮定义的,很多对日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始萌芽。
八十年代的中国,在北京和文艺生活之外,很容易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日常生活的变革。八十年代的人吃什么、怎么住、如何面对那些在生活里冒出来的现代物品和新鲜事物?
意大利人老安在1981年至1984年间两次来到中国,拿着相机跑了十几个城市,用镜头记录下了彼时一个刚从封闭和紧张状态中“稍息”的中国社会(收录于《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一书);北京人止庵以八十年代的北京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受命》,他花了很多时间查阅和整理八十年代的地图、报刊、票据和公交线路,“通过对花木、商品、交通、服饰、饮食、展览以及建筑和新闻事件的精准搭建,为读者充分勾画出一个尚未命名的八十年代。” 借助老安的镜头和止庵的勾画,1981-1986年的中国社会在我们面前立体了起来。
我特意把两位同时请来做客节目,在止庵老师的书房里畅聊了一整个下午。八十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整个社会在立正和放松之间“稍息”,人们处于不确定感带来的兴奋、焦灼和张望中,物质比精神更供不应求,而物质生活的变革本身,其实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和观念革新。
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谈论和回望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希望这期节目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本期主播】
孟常(@ 孟常)
【本期嘉宾】
止庵,学者,作家,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惜别》《周作人传》《神拳考》等。《受命》系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遂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继而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
【本期剧透】
6:35 八十年代初期跟后期很不一样,老安讲述自己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各地游荡和摄影的经历
12:24 止庵关于八十年代的北京记忆
14:34 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稍息”的状态,处于立正和放松之间,人的神情上有倦怠之感,又有对未来的张望
21:40 文化事件很容易引发热潮,帕瓦罗蒂来中国演出,把自己扮成京剧里的霸王
26:53 八十年代有被美化和误解的地方,文艺生活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31:18 精神上供不应求,但更供不应求的是物质
51:34 八十年代的北京就去小西天看电影、什刹海溜冰,止庵用小说还原了北京的日常生活史
1:10:16 八十年代时不关心文艺的人占大多数,但人对物质的要求里是有精神性的
1:15:51 八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层,无数的机会和可能性浮现
1:20:24 老安说他自己经历过两次社会转型和经济繁荣,战后意大利和中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1:30:25 一个不会向后看的民族,也不会真正的向前看
1:35:03 八十年代是过渡时期,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本期音乐】
扁舟弄影纵酒: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广告集锦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J411K7d5?from=search&seid=8320492345470801363&spm_id_from=333.337.0.0](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J411K7d5?from=search&seid=8320492345470801363&spm_id_from=333.337.0.0)
崔健:新潮
高胜美:往事只能回味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嘎嘎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s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270 Listeners
35 Listeners
45 Listeners
8 Listeners
23 Listeners
80 Listeners
34 Listeners
104 Listeners
48 Listeners
26 Listeners
317 Listeners
20 Listeners
253 Listeners
432 Listeners
150 Listeners
351 Listeners
32 Listeners
264 Listeners
262 Listeners
311 Listeners
203 Listeners
160 Listeners
16 Listeners
225 Listeners
27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