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老王)读DJ妈妈的自传上半部后的读后感。
读《我的悠悠往事》有感
坦白说,一开始说要读DJ妈妈的回忆录,多少带有一些碍于朋友情面而不得不的社交礼仪成分。在我想来,一个未经文字训练的老人家回忆自己的过往,总免不了过于私人和琐碎。对于自家人而言是珍贵的共同记忆,但对于外人来说,往往会显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尴尬。
另一方面,我本身不喜欢读回忆录或者传记。总觉得其中难免有一种“后视”的味道,今日的成就与幸福被解释为当初如何目光如炬、英明神武、逢凶化吉,难免缺少真诚。
就在这个心态下,我计划翻个大概,说几句言过其实的恭维话,让朋友满意,转达给老人哄一个开心,也就算交差了。
出乎我意料的是,从第一行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字,我竟然一口气读完而不舍得放下。开篇短短数百字就将自己的出生、取名和小学经历带着一丝骄傲的一笔带过,没有絮絮叨叨祖上荣光,没有拉拉杂杂的童趣回忆,语句简练而有力,速度感十足,几乎带有一种第三者的冷静。这明显是有目标的写作,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私人记忆,而是有着清晰的安排和布局。一下子,我被吸引其中。
通篇故事不及赘述,只说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首先是少年失学、沦为“童工”的经历。如今我们也都已为人父母,实在难以想象那样的安排。对一个12岁的女儿,近乎无情地要求每日工作12小时以上,几乎全年无休。当作者讲到自己的手被麦秸的冰凌刺破,疼得蹲下时,我这颗同为父母的心也揪在了一起。新年带来的片刻欢愉被母亲无言的行动打断,孩子们赶工用尽库存、只盼能换来第二天的短暂休息的小计谋,被母亲识破。作为成年人,勉强能用生活压力为父母辩护,但作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又该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细节不煽情,却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压迫。但也正如作者所说,人生在出发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境况,后来的坎坷反而不再构成阻碍,成了她之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底气所在。
其次是红楼创业初期的经历。作为一个外行,面对冷淡的市场局面无从下手。偶然听说机场有延误旅客的安排需求,她便主动前往接洽,由此打开局面。后来又主动联系会议接待,逐步铺开。这其中的判断力和行动力,让我这个也在创业路上的人不由得汗颜。她没有经验,也不懂市场分析,只是凭着现实判断和实际行动一步步突破。回头来看,这种果断,反而是许多受过“训练”的人所缺少的。
阿姨和我父母是同一代人。站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几乎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制终结、民族国家建立、军阀混战、抵御外辱,直到49年鼎革,百余年来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与绝望、挣扎与重建,最终沉淀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压在了她们这一代人身上。
观念的断裂与再造、社会的毁灭与重构、个体的破碎与重生,都在这一代人身上密集地发生。在硫酸厂创业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同甘共苦。这种精神的酣畅,读来令人神往。它来自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共同信仰,甚至可以说带有某种宗教式的激情。而也正是这种力量,在某些历史转折点,成为悲剧的来源。
阿姨在书中说:“精神第一和金钱万能,究竟孰是孰非,我也说不清楚。”这看似平常的一问,实则直指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社会贤达、革命家与空想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华夷之辨、国本之争、东风与西风,哪一个不是打着大义旗号,又哪一个不是让普通人来承担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带来的力量,并不来自宏大叙事,而来自于生活本身。
阿姨反复强调,真正支撑人的,是那些朴素的、有温度的东西——是以身作则,是知恩图报,是夫妻之间的帮扶,是育儿过程中的辛劳,是遇到失窃时的烦恼。正是这些细节,填充了所谓战天斗地的宏大叙述,也让人生的脉络变得具体而真实。
马尔克斯说,活着是为了讲述,而这本精彩又克制的小书,恰恰是最好的证明。每个人都有被讲述的价值,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讲述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由衷羡慕DJ,拥有这样的母亲和父亲。
记忆是私人的历史,历史是公共的记忆。有幸读到这样的故事,让那十二岁手握麦秸的小姑娘一路拼杀的来时路,也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