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0 | 美國債務上限鬥爭,引發全球金融震盪 / 福特汽車宣佈,將與南韓電池生產商SK創新共同投資114億美元,打造電動車電池工廠。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9月27日,參議院共和黨議員阻止了民主黨提出的一項既要為美國政府提供運作資金,又要提高國家舉債上限的提案。在距離政府資金耗盡僅剩幾天之際,這個局面意味著,關於財政問題的政治較量逐漸升級,全球金融市場一下子陷入了恐慌情緒,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reasury bill market jolted as US debt ceiling fight drags on〉(隨著美國債務上限鬥爭的拖延,美國國債市場正在震盪)
●USA Today今日美國:〈Why does the federal debt limit matter? Here's what America's debt actually looks like〉(為什麼聯邦債務限額很重要?因為這就是美國債務的實際情況)
●REUTERS路透社:〈U.S. default would cause 'irreparable' harm, Yellen warns again〉(葉倫再次警告:美國違約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分析解讀 

其實,10年期美債殖利率本來就已經衝上3個月高點,外加美國聯邦參議院的這項避免政府「關門」、提高舉債上限的預算案,竟遭共和黨拒絕,一下子導致金融市場震盪。28日美股3大指數收黑,拖累29日台股大跌325.98點,失守半年線和「萬七」關卡。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已公開示警,若國會無法取得共識,在10月18日前提高舉債上限,屆時聯邦政府手頭資金將用罄,恐導致美國發生史上首次債務違約,引發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等「災難性後果」(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針對葉倫的說法,我想透過5個Q&A,讓大家瞭解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危機,以及可能對經濟情勢、金融市場造成的衝擊。

1. 何謂舉債上限?
舉債上限(debt ceiling),亦稱「債務限額」(debt limit),是美國財政部為了支付各式「帳單」,被允許借貸的金額。
換言之,在光靠稅收不足以因應政府支出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可透過借錢的方式,支付包括社會福利、醫療保障、軍人工資,以及國債等諸多「帳單」,藉以維持國家運作。
據估算,目前美國國債現在已攀升至28.8兆美元以上,超過現行規範的28.4兆美元上限,這也是財政部希望提高舉債上限的原因。

2. 共和黨為什麼不支持提高舉債上限?
共和黨認為,總統拜登所屬的民主黨,通過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紓困、規模達3.5兆美元的社會安全網與氣候政策預算案,使美國處於「失控的支出狂潮」(out-of-control spending spree),恐導致國家債務持續膨脹。
共和黨強調,政府債務已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在此情況下,民主黨政府應削減支出,而非提高舉債上限,繼續亂花錢。

3. 如果不提高舉債上限,會發生什麼事?
若此狀況成真,美國將發生史上首次債務違約,結果難料,可能就如同葉倫投書《華爾街日報》所寫的,「會造成廣泛的經濟災難(widespread economic catastrophe)」。

4. 若美國政府債務違約,會對經濟造成哪些影響?
假如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將使數百萬的美國人無法獲得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福利,聯邦政府恐發不出軍人、公務員薪資。
根據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報告推估,若美國政府發生債務違約,勢必會造成GDP下滑,失去約600萬個工作機會,失業率將急劇攀升。

5. 假如美國政府債務違約,會對股市帶來多大衝擊?
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研判,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將對疫後初萌芽的經濟情勢帶來災難性打擊,金融市場自然難逃影響,「在拋售最嚴重的情況下,股市恐崩跌近3分之1。」
若情況真如贊迪預估,屆時將有高達15兆美元的家庭財富瞬間被抹除,且在舉債上限問題解決、恢復支付國債前,美債殖利率、抵押貸款利率,以及消費者、企業借貸利率,都會攀升。即使問題解決,利率也難回到先前水準,因為美國國債,已不再是無風險資產。
贊迪預期,若舉債上限僵局延續到11月,財政部將被迫刪減政府支出,藉以抵銷約2000億美元的現金赤字,按年化計算,規模相當於10%以上的GDP,可謂毀滅性的經濟衝擊。

債務限額,規定了美國最多可以借多少錢來支付政府的賬單,這其中也囊括了從社會福利項目到軍隊的工資。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自1960年以來,該限額已經被提高、暫停或者推遲了78次,其中29次是在民主黨政府時期,49次是在共和黨政府時期。

這非常有趣。

中國房產帝國「恆大集團」日前爆發債務危機,眾所周知,恆大之所以爆發財務危機,就是因為高槓桿經營、借錢太多。

恆大的經營理念,與當今美國政府,多少有些相似。

自柯林頓總統執政之後,美國財政赤字不斷走高;新冠疫情更是讓政府開支陡然增加,只能靠發行更多的國債,解決赤字問題。

高槓桿負債經營一向如此,債務暴雷前,外表永遠是光鮮;恆大「昨天」的狀況,與「今天」的美國何其相似;恆大的「今天」,也有可能成為美國的「明天」。

誠然,美國政府這一次,也可以如同過去無數次的做法,在期限截止之前共和黨讓步,讓美債再次突破上限。依靠美國強大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地位,讓全球投資者願意繼續借錢。正所謂小國無節制發國債,只會徒增國內通貨膨脹;美國發國債,流動性會被全球吸收。

不過借錢是有上限的。美國的上限,今天雖然暫時還看不到,但別忘記上述恆大的案例,誰能想到這間風光一時的企業,會面臨今日之困局。當再有新冠這樣的「黑天鵝」或其他「灰犀牛」事件到來,可能會發生你我都不願看到的情況。希望恆大前車之鑑,不要是美國的明天。

大部分華盛頓的觀察家認為,兩黨其實都不希望出現國家違約的情況,認為他們會以某種方式達成協議,而這很可能是在最後一刻。

這種情況以前也發生過,但並非沒有代價。2011年在共和黨人阻止提高債務限額後,直到距離美債違約僅剩幾天時間,共和黨終於讓步,因為他們擔心若繼續對峙,會讓中國坐收漁翁之利。

兩黨政策中心的經濟政策主管阿卡巴斯(Shai Akabas)警告稱,「這樣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隨著我們不斷出現這種險象環生的情況,要求改變世界儲備貨幣的呼聲會越來越高。這不利於美元,但可能有利於人民幣。」

二、9月27日,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mpany)宣佈將與南韓電池生產商SK創新(SK Innovation Co Ltd)攜手投資114億美元,打造電動車電池工廠。這項消息帶動福特股價在盤後走高。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網:〈Another Big EV Battery Fantasy, Another Letdown for investors〉(另一個大型電動汽車電池幻想,投資人的另一個失望)
●CNBC:〈Ford CEO Farley says automaker's stock has 'tremendous upside' even after doubling in his first year〉(福特CEO表示,即使在第一年翻倍之後,汽車製造商的股票仍有「巨大的上漲空間」)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EV Battery Investments Are Getting More Political〉(電動汽車電池投資越來越政治化)

分析解讀 

9月30日,福特營運長Lisa Drake說明,預計到2030年時,福特在美國市場會有40%比例 (約150萬輛)車輛產品轉向電動車發展,而在全球市場則預期增加至50%,藉此擴大電動化發展目標。

福特接著宣佈,將在美國田納西州啟動藍瓦城 (Blue Oval City)計畫,將以超過56億美元,建造6平方英哩 (約1554平方公尺)的巨型電動車生產園區,不僅成為福特有史以來最大製造投資,更是福特計畫以114億美元擴大發展的其中一個項目。

同時,藍瓦城計畫也是福特與南韓電池供應商SK Innovation合作項目之一。在藍瓦城計畫以垂直整合形式運作中,更包含福特與SK Innovation共同建造的BlueOvalSK電池產線,藉此生產對應福特與林肯品牌電動車使用電池。

除了在藍瓦城之外,福特也計畫在美國肯塔基州與SK Innovation合作兩座電池工廠,分別將在2025及2026年投入運作。若加上藍瓦城計畫,約可在美國境內創造11000個工作機會。

回到整體的電動車市場,大家可能不知道,今年全球電動車(EV)銷售量可望達到預期的500萬輛,在晶片供應持續吃緊的狀況下,這也會帶來對半導體元件的更高需求。

有鑑於電池動力車輛的晶片內容加倍,市場研究機構IDTechEx預測,車輛電氣化趨勢,會在2021年帶來每輛車額外增加74美元的半導體需求。

面臨晶片缺貨的窘境,電動車業者的財報則是喜憂參半。福特(Ford)不久前宣佈將在電動車與電池生產上投入114億美元資金;而該公司於4月時曾表示,因為晶片供應鏈中斷,今年汽車銷售量會減少110萬輛。

日本車廠豐田(Toyota)在疫情爆發初期,強化了供應鏈渡過難關,之後儘管試圖從混合動力車輛轉向全電動車款,仍然減少了汽車產量。

於此同時,電動車領導業者特斯拉(Tesla)則聲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晶片缺貨的問題,因此今年也計畫增加電動車產能。

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興電動車廠鎖定利基市場,從中國的小型「城市車」,到豪華房車與休旅車(SUV)。小型城市車的數量規模有加大趨勢,因此也可能加劇目前晶片短缺的問題。

在這些新興電動車廠中,美國業者Lucid Group不久前宣佈,其位於亞歷桑納州的「先進量產工廠」將生產Lucid Air房車。該公司號稱已經取得超過1萬3,000張訂單,預計在10月就開始出貨。

電動車的競爭,看起來日趨白熱化。

這些車廠因應供應鏈變化挑戰的案例,讓市場研究機構預測電動車未來將會持續成長。DTechEx指出,Ford認為2021年第二季晶片供應鏈中斷的狀況已經「觸底」。不過也有市場分析師指出,2022年晶片短缺情況是否會逐步改善,主要得看居家辦公應用領域的晶片需求是否減少,而非晶圓代工業者是否增加產能。

雖然部分專家依然看好特斯拉,預估其目標價為每股3000美元,但券商TD Ameritrade首席市場策略家基納漢(JJ Kinahan)卻指出,近期部分投資人已開始賣出特斯拉股票。基納漢說:「他們賣股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因為特斯拉重回700美元之上,大家逢高賣出;第二個原因,則與特斯拉在電動車領域面對愈來愈多競爭有關。儘管通用等新對手的電動車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競爭愈來愈激烈,也造成部分投資人擔憂。」

基納漢說:「去年競爭明顯白熱化,我們的客戶通常賣掉特斯拉後,會換股操作福特和通用。」今年福特和通用股價分別上漲48%和18%,特斯拉則大約是7%。

基納漢也表示:「福特和通用都還沒證明可以在電動車領域與特斯拉分庭抗禮,目前特斯拉優越的電池技術與製造能力,還是有護城河。但我想我們客戶真正期待的,是福特和通用能持續改善策略,隨著時間過去大幅增加競爭力。」

KPMG安侯建業日前發布了一項報告,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張字信表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石油驅動內燃機(ICE),這樣的單一燃料動力組合,主導了全球汽車工業體系。然而,在全球環保意識抬頭趨勢下,電動車產業逆勢成長,許多先進國家陸續提出燃油車輛退場時間表,先行啟動的國家為挪威與荷蘭,他們宣佈將於2025年禁止銷售燃油新車。在此政策推動之下,將有利電動車的發展,預估未來十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速度增長。

根據本次調查報告內容,KPMG特別彙整四大重點,「後燃油車時代,汽車產業的下一步」,供汽車產業參考。

1. 10億美元以上的融資,證明電動車方興未艾
雖然我們仍然不知道電池支援的電動汽車(BEV)什麼時候會達到轉捩點,並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但隨著拜登的基礎建設計畫,以及特斯拉的生產銷量和利潤看來,證明汽車產業此起彼落的投資,超過10億美元的開發電動車項目,正在蓄勢待發。

2. 汽車產業不轉型就淘汰
分析師預估,2030年電動車的普及率,將從24%提升到40%,讓傳統車廠備感壓力。如果2030年電動車市佔率達到30%,屆時全球每年將近4,000萬輛燃油車將產能過剩,相當於200家組裝工廠的產量。傳統車廠若不能夠適當地轉型,很可能將面臨倒閉。

3. 多元動力加速研發,以滿足不同需求
目前車廠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將捨棄燃油車,主攻電動車。未來將不僅只有電動車,而是會有多種燃料/動力組合,包括內燃機混合車及氫電混和車等,將會是百花齊放的局面,以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

4. 電動樁、智慧電網的佈局將成為發展關鍵
電動車的佈局,不僅僅是生產製造,要讓電動車普及,充電樁是最關鍵角色。即使在像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電動車的基礎設施也尚未完全到位,除了電動樁的建立,電力的供給也存在著不確定性。
全球近40億人們生活在電動車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國家,即使在富裕經濟體下,電網也很微弱,許多國家尚未做好電動汽車普及化的準備。台灣也應該去思考城市如何普及電動樁?電動樁是否該成為買房新標配?以及老舊住宅如何透過法令與設計設置充電樁……等問題。

全球汽車產業因新冠肺炎疫情,遇上前所未有的衝擊,並加速了電動車的發展,傳統汽車大廠若無法順利轉型,將面臨倒閉或被收購。十年後,汽車產業將面臨全面的「結構性變化」,汽車產業的排名順序可能會大洗牌,未來幾年將是汽車產業關鍵時刻。新的競爭者拓展其市佔率,舊秩序可能會被打亂而價值鏈將被打破,供應鏈也將重新配置,企業將需要重新調整其業務組合,發展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帶動產業變革。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經濟學人雜誌,我要推薦的是英國版本。在英國版本的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以一個勘著英國國徽,自高空墜地的火箭筒,諷刺著今非昔比的倫敦金融城。上面兩排字體,黑字寫的是「From Big Bang to a whimper」(從金融大改革到一個獨自低鳴);小紅字寫的則是「The state of London’s stock market」(倫敦股票市場的現況)。

Big Bang,意指金融大改革,或「金融大爆炸」。金融大改革是指英國在1986年由柴契爾政府領導的倫敦金融業政策變革。該變革旨在大幅度減少監管。改革後,外國財團被允許購買英國上市企業,倫敦金融城投資銀行和經紀公司的構成和所有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城引入更國際化管理作風,使用電腦和電話等電子交易方式,取代了過去傳統的面對面談價,使競爭激烈程度劇增。

在英國版本的封面故事裡,探討的是倫敦股市的糟糕狀態。

2006年時,在倫敦上市的企業全體市值還佔全球股票市場的10.4%,但今天,這個份額只剩下了3.6%。倫敦落後的情況,甚至遠遠不如那些原來就處於落後群體的股票市場。同時期,它在歐洲股票市場總市值中的份額,也從36%下降到了22%。FTSE 100指數中,只有不到2%的價值是來自科技企業,而美國的S&P 500指數中,則有著近40%來自科技公司。

股票市場是任何聲稱自己是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上市企業對上市地區的金融活動,以及迎合這些活動的會計和法律服務,都會產生影響。金融服務業一直是英國最成功的產業之一,更貢獻了高達6%的GDP和約10%的英國稅收。

倫敦股市迫切需要一個拯救方案,經濟學人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改革公司治理規則、減少上市的繁文縟節、改革資產管理公司發展,以及鼓勵新創企業上市等等。

我個人覺得,英國的經驗非常值得台灣參考,因為台灣的金融市場也是動作太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