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2 | 進入疫情的下半場,該怎麼面對疫後新世界?/ 全球薪資調漲,背後原因該怎麼解讀?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拜登政府宣佈11月8日起將鬆綁旅遊限令,允許完全接種新冠疫苗的國際旅客入境。進入疫情的下半場,全球要怎麼面對疫情過後的新世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Y Times紐約時報:〈Vaccinated travelers from abroad, including Canadians with mixed doses, can enter the U.S. starting Nov. 8〉(來自國外的接種疫苗的旅行者,包括混合劑量的加拿大人,可以從11月8日開始進入美國
●NIKKEI Asia日經新聞:〈No jab, no entry: Singapore highlights rise of vaccine mandates〉(沒有接種疫苗不能進入:新加坡強調疫苗接種的必須)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world can see the end of the Covid-19 emergency, but some daunting tasks lie ahead〉(這個世界可以看到Covid-19緊急情況的結束,但有一些艱巨的任務仍然擺在面前)

分析解讀

事實上,白宮早在9月預告,將於11月初放寬航空旅行限令,開放中國大陸、印度、巴西和多數歐洲國家等33國旅客入境,逐步結束去年3月以來實施的管制措施。

這項舉措對大型航空公司來說是一大利多,有望提振達美航空(Delta)、聯合航空和美國航空等公司的業績,這些業者自去年冬季各國封鎖導致國際旅行停擺來,一直難以恢復獲利能力。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 也報導,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門關得最緊密以防疫的國家,現在終於要開始紛紛開啟國門,包括守得最嚴的亞太國家,也正在邁出啟封的第一步。

從新加坡到雪梨,從峇裡島到曼谷,各國當局紛紛宣佈,歡迎已經打好疫苗的外國訪客,多半大幅削減,甚至廢除入境強制隔離規定,正好趕上年底的旅遊旺季。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總理10月15日更宣佈:「對於全球各地已經打完兩劑疫苗的民眾,雪梨和新南威爾斯州歡迎你。」新加坡現在採取「與病毒共處」的策略,上周宣佈對歐洲、亞洲與美國等國已經完整接種疫苗的旅客,廢除強制檢疫。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也逐步鬆綁管制措施。

長期隔離檢疫是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抗疫工具,有些國家的主要感染來源是在邊境攔到的外來客,隔離時間還可能長達21天。在 Delta 變種病毒來襲之前,這種隔離檢疫,讓中國大陸、香港、澳洲、紐西蘭與新加坡曾在某個時點可說是完全消滅疫情。但是在歐美全面施打疫苗,數個月前開始打開國門後,亞太地區的嚴格檢疫措施逐漸顯得跟不上時代。

對於新加坡、澳洲這類曾經以「清零」感染為目標的國家來說,現在已經開始接受新冠肺炎從「大流行」(pandemic)疾病,變成與之共處的「地方流行」(endemic)風土病。

是的,所有的流行病最終都會結束。 Covid-19 已經開始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但它不會被根除;相反的,它將逐漸成為地方流行病。在這種情況下,冠狀病毒年復一年地傳播和變異,對老年人和體弱者仍將構成威脅,但情況明確後,再發生過去18個月的巨大規模死亡人數的可能性很小, Covid-19 將成為一個熟悉的、可控制的敵人,就像流感一樣。
 
雖然最後結果越來越明確,但通向終點站的途徑卻不是。精心策劃的旅程和混亂的旅程間的差異,還是可能以數百萬人的生命來衡量,尤其是相對貧窮的國家。

隨著疫情的消退,自8月底以來,包括美國在內,全球每週記錄的病例和死亡人數一直在下降。英國就是一個最特殊的例子。它本來是一個病例高發且不斷上升的國家,但它也成功開展了疫苗接種運動。由於93%的英國人有抗體,每週仍然大約有 25萬個確診病例,導致數百人死亡,不過已不是數千人。從英國的例子來看,這就是一個從「大流行」疾病,逐漸變成區域性流行疾病的過程。

沒有人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有這種保護,但你可以進行非常粗略的猜測。目前大約有38億人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在疫情期間,死亡人數在1000萬至1900萬之間,中位數估計為1620 萬。反向推算,使用關於致命感染比例的假設,這表明有14億至36億人被傳染上了這個疾病,相當於官方數字的6至15倍,隨著時間推移,具有免疫力的人,數量當然也會越來越多。

然而,要結束整個疫情,這個世界可能還得面臨幾項考驗。
 
一個是北半球的冬季即將來臨,當人們在室內歡聚時,Covid-19有可能會捲土重來。如果醫院開始不堪重負,政府將需要進行干預。一道防線是治療方法,包括有前景的新型抗病毒藥物,如莫諾匹拉韋,如果及早給藥,可將嚴重疾病的發病率降低一半,但仍在等待批准。另一個是戴口罩、隔離療養院和關閉熱點,包括俱樂部和酒吧等措施。問題是政府是否學會了迅速,但按比例採取行動。

第二個測試是突變。如果 Delta 變體被取代,感染的基因採樣可作為早期預警,但世界上較貧窮、未接種疫苗的地區,可能就需要更多的監測。

最大的考驗,是如何保護十億或更多沒有免疫力的人,主要指的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因為當初它們是透過嚴厲且代價高昂的隔離和封鎖,將病毒拒之門外,這為接種疫苗和儲存藥物爭取了不少時間,相對來說,這些國家人民的抗體就會比較弱,該如何適應「與病毒共存」的世界趨勢,未來會是個難題。

最終,人們將通過感染或接種疫苗獲得免疫力,由於疫苗接種安全得多,政府必須盡可能多打疫苗。據數據公司 Airfinity 說法,今年年底前應該生產113億劑,到2022年6 應該生產 250億劑。如果是這樣,全球供應將很快地供過於求。並非所有疫苗都同樣有效,但所有疫苗都比被感染要好得多。
 
這種接近過剩的疫苗,意味著出口商應該已經開始批量運輸疫苗了,盡量幫助貧窮國家。而疫苗接種的最後障礙,將是對疫苗猶豫不決的人,和當地醫療保健的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設定了目標,到年底每個國家的疫苗覆蓋率達到40%;全球疫苗峰會則設定,到2022年9月必須達到70%的目標。但是,與瘧疾和麻疹等其他疾病相比,不同國家對疫苗的需求不同,這取決於其人口結構、注射疫苗的能力以及新冠病毒的威脅。

這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待辦事項清單。政府能不能迎接挑戰?這就是最後的考驗。隨著新冠病毒逐漸淡出,富裕國家有可能開始對新冠病毒習以為常,它引起的疾病有可能成為貧窮國家的殺手,就像其他許多疾病一樣,我們必須嚴陣以待。 

二、10月14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核定明年基本工資調漲方案,月薪從2萬4,000元調高至2萬5,250元,調增1,250元、調幅5.21%,預估逾245萬名勞工受惠。全球薪資調漲的背後原因,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aiwan News英文台灣日報:〈Taiwan to raise monthly minimum wage to NT$25,250〉(台灣將每個月最低工資提高至新台幣25,250元)
●Economist經濟學人:〈Wages are surging across the rich world〉(整個富裕世界的工資都在飆升)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s Fed’s Inflation View Built on Sand? A Staffer Suggests So, Stirring Debate About Economics〉(美國聯準會的通貨膨脹觀點是建立在沙子上嗎?一位工作人員建議如此,引發關於經濟學的辯論。)

分析解讀

無獨有偶,美國的9月份薪資也是持續強勁增長。美國勞工部10月8日公佈9月平均時薪,月增0.6%,年增4.6%。過去六個月來,薪資年增幅平均達到6%。Citi Group經濟學家荷倫霍斯特(Andrew Hollenhorst)認為,這是通膨壓力不斷上升的證據,企業找不到足夠人手,只好調高薪資和延長工時。

顧問公司Plante Moran投資長貝爾德(Jim Baird)認為,薪資上升壓力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未來幾個月支持民眾增加消費,成為推升通膨壓力來源之一。

曾經,富裕世界早就習慣了工資和物價的緩慢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最近十年,通貨膨脹很難超過央行的設定目標,工資始終無法更快的增長。在英國、義大利和日本,以時薪作為基礎的消費能力,在疫情爆發前的數據幾乎與2000年代的中期差不多。從2015年到 2019年,當平均的通貨膨脹率保持在2%以下之際,美國工資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9%,這在全球已經是罕見的榮景。

而疫情的復甦帶來了一個驚人的變化:物價和工資都在飆升。

截至9月份的最近一年,美國人的時薪增長了4.6%,而通貨膨脹增長了5.4%,遠遠抵消了薪資漲幅。在德國,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了4.1%,主要的公用部門工會開始要求加薪5%;連日本的工資和物價都開始出現了回升。這個世界真的開始不一樣了。

價格上漲的原因很清楚,那就是旺盛的商品需求,遇到了供應鏈的瓶頸,加上能源價格的飆升。

工資的增長就有些神秘了。在大多數地方,就業率仍然很低,然而,勞工們似乎不願意返回工作岡位,工作機會看起來仍非常充裕。勞動力短缺反映出的,似乎是隨著全球經濟經歷了不尋常調整,在專業需求和地域之間的流動仍然非常困難。

對病毒的恐懼以及國家對家庭收入的支持,讓許多勞工寧願無所事事,也不需要擔心生計,因而不願回到工作岡位。疫情甚至讓人們改變了重要事項的排序,許多人開始將家庭和休閒生活排在生涯規劃前面。

由於對這次推動工資上漲的原因難以明確理解,也讓中央銀行的日子更加難過。大多數人認為高通貨膨脹是暫時的,但工資過快增長,可能會是推高物價的下一個因素,尤其是如果工人開始期望未來的生活成本將會上漲,肯定將要求更高的工資—這種安全感追求,會加速抵消中央銀行的政策推動。

為了避免持續的通貨膨脹,必須讓三件事情同時發生:
1、提高工資帶來的成本支出,企業可以從利潤中自行吸收,而不是試圖提高商品售價,這會進一步刺激通貨膨脹。
2、提高生產率,以更高的產能支持工資的增長。
3、以政府政策鼓勵閒賦在家的勞工重返勞動市場,從而抑制工資的增長。

不過,也許隨著銀行賬戶枯竭和疫情的減弱,有人預估2022年將再次出現一些經濟疲軟,勞工陸續返就業市場,導致工資增長的放緩;不過這種說法有待觀察。 

講到通貨膨脹,多位美國金融界重量級企業領袖近日紛紛公開質疑「通膨暫時論」,認為聯準會(Fed)不只要縮減購債規模,也應該升息。由此可見,鷹派越來越佔上風。

最新加入這個行列的,是美國銀行(BofA)執行長Brian Moynihan。他14日在Bloomberg電視的訪談中表示,「通膨顯然不是暫時的。聯準會開始表明是他們該行動的時候了。」因為美國經濟走出新冠疫情的態勢更加確定了。

稍早,摩根士丹利執行長James Gorman也對Bloomberg電視說,薪資漲、供應鏈瓶頸、原物料價格攀高等等,都推升通膨。這些不全是暫時的現象,「你必須去戳一下泡沫。目前資金便宜又隨處可得。」

高盛總裁John Waldron 也提及「通膨不是暫時的」,他現在最擔心的風險就是通膨。BlackRock執行長Larry Fink則是在CNBC採訪時表示,通膨「絕不是暫時的」。JP Morgan執行長Jamie Dimon評論通膨時則認為,在未來幾季,通膨都不太可能放緩。

那麼,聯準會應該在何時行動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明年第1季就開始行動了。從這街巷顯示,通貨膨脹不再是只有陰影,而是真的有可能發生。

最近發佈在美國聯準會網站,研究員Jeremy Rudd的觀點引起了社交媒體的關注。他的論點指向經濟學中的一個公理思想,它們認為,「預期」才是決定通貨膨脹的關鍵。

傳統的故事很簡單。當工人預期物價上漲時,他們會要求更高的工資;當企業預期成本上升時,他們會設定更高的價格。在這兩種情況下,通貨膨脹的預期就會越來越強。而央行的任務是,將預期控制在低而穩定的水準下。不過眾所周知,在疫情爆發以來,各國央行都在拼命印鈔,各國央行的公信力也逐漸減弱,央行是否還具有「定海神針」的角色,其實許多人是懷疑的。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擔任聯準會主席時也有過類似的說法,她在2015年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穩定的長期通膨預期,似乎與穩定的長期通膨有關。這與傳統觀點是一致的。

當然也有一些評論員不表認同,不過整體而言,首先,我覺得央行公信力是寶貴的,因此台灣央行最近提出一些擔憂,我認為是好事。其次,通脹預期是由通脹經驗形成的。第三,從長遠來看,這種期望可能很重要。

這對世界大部分地區現在面臨的不斷上升的通脹壓力,意味著什麼?

鷹派觀點認為,央行必須在為時已晚和預期失去錨定之前控制價格。然而,也有溫和的看法,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可信,透過讓通脹稍微高一點,它們可能有助於重置預期。畢竟,在 Covid-19 之前,富裕國家最大的擔憂是通貨膨脹過低;或者,至少這是一些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無論他們的期望值多少。不過現在許多事都匪夷所思,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

《經濟學人》總評  

這次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很形象,我們在黑漆漆的封底前面,看見的是一個熊熊大火中的驚慌表情。上面一排補充文字「The energy shock」(這次的能源恐慌)。

本週的封面故事,著眼於綠色時代第一次面臨的能源大恐慌。今年五月份以來,一籃子包括了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價格飆升了5%。這次峰會的東道國英國,更決定重啓燃煤的發電站,美國的汽油價格一下子達到了每加侖3美元,限電則是席捲了中國和印度,普京則不懷好意的提醒著歐洲各國,不要忘記他們的燃料供應是依賴俄羅斯。

這次的能源恐慌提醒著人們,現代生活對充足能源的需求,沒有它,不但你的賬單將變得難以負擔,你的房屋將結凍,你的企業也會停擺。然而,隨著全球盡皆決定轉向更清潔的能源系統,恐慌進一步暴露出了某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其中包括了對再生能源和協助化石燃料轉型的投資不足、地緣政治風險的上升,以及全球電力市場那個脆弱的安全緩衝。

如果不進行一個快速的改革,全球將迎來更多的能源危機,甚至還會引發人們對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的反彈。最大的危機,在於這些衝擊會減緩變革的步伐。政府需要通過重新設計能源市場機制,才能做出最好的回應。

無論如何,這次能源短缺傳遞出來的資訊是,COP26的領導人不能只有承諾,他們還應該清楚說明解決過渡時期的運作細則。如果他們仍然以為,這次聚會只要端出一些可以誇誇而談的承諾交差了事,那麼更多的恐慌很快就會到來 。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