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3 | 企業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越來越不容易生存 / 大撒錢的時代可能繼續,我們該怎麼看待後續?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台積電表示,將在11月8日截止日前,提交美國要求的相關資料。美國商務部也已經表示,英特爾、英飛淩、SK 海力士等公司,都表示將在期限內提供數據,並鼓勵其他公司跟進。大企業在地緣政治的夾縫中生存越來越不容易,我們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Economist經濟學人:「The geopolitics of money is shifting up a gear」(金錢的地緣政治正在轉變之中)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HSBC boss Noel Quinn: Complex geopolitical landscape a ‘fact of life’ for global banks」(匯豐銀行總裁 Noel Quinn: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是全球銀行的「生活事實」)
●CNBC:「As Wall Street sees a Chinese stock market 'on sale,' others warn 'that game is over'」(當華爾街看到中國股市「拋售」時,其他人警告說「遊戲已經結束」)

分析解讀

我們該如何解讀全球地緣政治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05年出版的一本由Thomas L. Friedman所寫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書中分析了21世紀初期全球化的過程。書中主要的論題是「世界正被抹平」,這是一段個人與公司行號透過全球化,得到權力的過程。

時過境遷,最近地緣政治未來學者Abishur Prakash出版新書《世界是垂直的》(The World Is Vertical),他認為在地緣政治利益、意識形態和新結盟架構下,世界不再像過去那樣開放和容易接入,基於科技的圍牆和壁壘越築越高,世界變成「垂直」的。

我想,不應該說全球化已經結束,但我們曾經看過的全球化正在結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觀察:

一、地緣政治:

現在當我們討論這一全球脫鈎時,大多數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談論美國和中國,而這其實掩蓋了其他扮演這一角色的國家。

印度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迫使外國科技公司向印度消費者銷售印度產品。印度不希望自己國家的消費者接觸到世界各地的產品,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產品。它的意思是,如果一家類似像亞馬遜這樣的外國公司想在印度經營,它也必須得變成一個中間商,才能接觸印度的消費者。

以色列更特別。一直以來以色列都相當注重創新,例如,它是海水淡化技術的世界領導者之一,通過海水淡化使其可以飲用,這讓以色列不再那麼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至於歐洲,歐盟實際上也在推動與美國的科技脫鈎。當美國和中國在進行脫鈎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關係其實也不是太好。

與此同時,大型科技公司也在被迫推動垂直世界的發展,就像tsmc。這是一個似非而是的矛盾命題(paradox),這種矛盾在全球已將開始發生。

在某一時刻,大型科技公司開始被不同的國界所限制。它們過去能夠跨越國界。現在他們被世界各地的邊界所限制。但與此同時,科技公司在支配、推動和影響世界的權力方面與政府平起平坐。在某些方面,科技公司正在創造自己的領地。

二、意識形態:

在過去的20年間,政府忽視了大型科技公司的作用,直到現在他們現在才意識到這些科技公司所扮演的角色。當這些科技公司在選舉和外國干涉中發揮作用時,政府才猛然驚醒。這些公司現在的作用與政府本身一樣大,甚至更強大。因此,他們希望回到過去,回到可以控制科技公司的時代。

我想說的真正一點是,現在各國政府正在利用科技公司來保護它們的主權。

所以,如果你看看中國對滴滴公司的做法,中國政府幾乎是在向所有快速成長的中國初創企業發出的信號:你們不要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上市,而是要在中國的證交所上市,這樣,中國才可以保護其有關科技的主權,以更有力的方式保護經濟部門。

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科技公司幾乎成為各國保護其地緣經濟實力的工具。

三、新結盟架構:

現在各國只想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聯繫。你看看日本提出的建議--日本提出了一條連接日本、印度和東南亞的人工智慧走廊。這是軟銀集團創始人提出的。現在的狀況是,日本最具標誌性的領導者並不想把日本和所有地區相連接,只想連接世界的某些部分。

再比如「D10」(一個由10個民主國家組成的聯盟),這是一個由英國發起的,為5G制定全球規則的新架構,它只由10個國家組成。這也很有趣,因為英國是全球化的建築師之一,現在它自己想要建立一種「垂直」機構,一個只由少數幾個國家組成的機構。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是,因為科技,世界分裂成了各個部落。這將導致巨大的分裂,給企業的運作運作帶來巨大混亂,衝突的風險也會增加。當世界的各個部分彼此分裂、彼此斷開連接時,發生衝突的風險會呈指數級上升。

這會帶來三大嚴重後果:

第一,過去因為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大家都在部署同樣的科技、都在採用同樣的協議,因為科技讓各國能夠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獨立存在。但現在大家會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要使用別人的軟體?為什麼要使用別人的貨幣?為什麼要使用別人的生態系統?為什麼我們使用別人的互聯網?

第二,現下的每一個跨國公司,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擴展和成功,例如,iPhone在美國設計的,在中國製造,但它的組件來自世界各地。

但是現在的跨國公司,必須適應這種「垂直世界」。我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用來自其他國家的東西?這不僅僅是如何應對失去原材料來源的問題、供應鏈的問題,也是如何獲取人才的問題。比如台灣的提議,它不想讓某些高科技行業的工作人員前往中國。

所以現在你看到了真正的圍牆--這些垂直的壁壘阻擋了人才的獲取、阻擋了消費者市場,這是第二大後果。

第三的嚴重後果,是各國的合縱連橫。如果世界如此分散,如果各國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運作,如果每個聯合國存在的機構都有多種選擇,如果從一個聯合國變成了三、四個聯合國、從一個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變成了三四個SWIFT……這些不同的「部落」要如何合作和共存呢?他們會試圖共存嗎?還是會導致某種衝突,某種緊張局勢的出現?

除此之外,在過去幾年,當西方引領的支持全球化運作的背後基礎設施陷入年久失修之際,中國一直在想方設法建立另外一個可供替代的選擇方案。當世界貿易組織WTO陷於四分五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醜聞纏身,這個世界,竟然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就達成全球共識,好好管理科技產業。

但在這個令人沮喪的全球拼圖中有那麼一個例外: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這個支撐西方貨幣主導地位,特別是美元的這個全球支付系統。在過去一年,SWIFT完成了140兆美元的資金交易,這個新高記錄相當於全球GDP的150%。

當全球資金的流動仍然在西方民主國家的控制下的今天,跨境支付更多的在美元體系中發生,只有極小程度擴展到歐元、英鎊或日元。平心而論,能夠提供一個明確法律管轄的可靠系統對全世界的是好的。它對西方國家當然更好,因為這可以鞏固與提升屬於他們的法律規範以及企業的影響力。

但今天,它也面臨了威脅。主要原因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首先,它的過往記錄令人難以想像。2016年,北韓的駭客使用了偷來的SWIFT憑證,成功竊取了孟加拉央行的81億美元。

另外,美國對美元系統過度的自以為是,所以它使用SWIFT推動了政治的制裁,這促使其他國家有了尋求其他替代方案的想法。此外,美國對位在美國的支付系統升級過慢,對發展中央銀行的數位貨幣無動於衷,國會更對美國聯準會穩定全球的作用頻頻干預。

其次,對SWIFT的威脅來自更大的巨頭。例如信用卡巨頭VISA就正在構建新的基礎設施,來處理零售的「推送」支付,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與 SWIFT展開並行。10月19日Facebook也推出了它自己的數位錢包,它可以讓跨境支付變得更便宜。

第三,大型銀行也正在開發自己的支付網絡,來服務它的大型客戶。今年早些時候,佔據 1/4美元付款的JPMorgan就與新加坡的DBS銀行,以及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展開了合作,他們準備推出Partior。這是一個通過區塊鏈技術,來繞過代理銀行業務缺陷的支付網絡系統,只有成員之間才能彼此驗證交易。這個網絡將允許即時、透明和「可編程」的支付(也就是,只有滿足某些條件才能移動資金)。

最後一個威脅,是由國家資助推動的。全球許多的中央銀行正在開發自己的數位貨幣(稱為 CBDCs),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可能會允許銀行間進行海外的匯款交易,從而進一步削弱 SWIFT。

中國就正在建造新的支付匯款管道。2015 年,中國就建構自己的付款系統,稱為CIPS,該系統已經成功在2020年處理了7兆美元。中國也在力推人民銀行的數位貨幣,它才剛剛要求麥當勞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必須採用數位貨幣的支付。

我的想法是,眾所周知,美元體系仍然掌控著全球金流以及資本市場的運作,但即使西方世界仍然有著主導的力量,隨著垂直世界的可能變化,其它區域,尤其中國正在虎視眈眈疫情過後的新一輪部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前官員Eswar Prasad就表示,隨著中國積極在宣傳CIPS(人民幣匯款)的資訊傳遞功能,雖然SWIFT可能不會立即就面臨了危險,但下一個十年,其實充滿著各種垂直世界的不確定性。

一場關於資金如何流動的史詩般的戰鬥才剛要展開,就像是一棟房子需要翻新,最適合開始地方,肯定是房子的管路系統。因此,隨著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的改變,這是我們將面臨的新世界。

二、10月20日,德國央行行長Weidmann宣佈辭職,他的辭職正值歐元區的一個微妙時刻--10/17英國央行總裁Andrew Bailey都忍不住暗示,英國為因應創了十年新高的英國通膨,有可能升息。這個動作除了表示對量化寬鬆的鷹派退場,更代表大撒錢的時代仍在繼續,我們怎麼看待後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Weidmann Exits as Chief ECB Hawk With QE Future Unresolved」(歐洲央行鷹派魏德曼,因未能解決量化寬鬆的問題而退出)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The Fed Cannot Control Its Easy-Money Monster」(美國聯準會無法控制它的寬鬆貨幣怪物)
●CNBC:「Here's what will happen when the Fed's 'tapering' starts, and why you should care」(當美國聯準會開始「縮減」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為什麼你應該關心?_

分析解讀

眾所周知,2012年在南歐諸國頻頻發生破產危機之際,時任歐洲央行 (ECB) 行長的Mario Draghi德拉吉曾發誓,要「不惜一切代價」保持歐洲單一貨幣的統一。 在這項努力中,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一位持懷疑態度的同事--Jens Weidmann。Jens Weidmann身為德國央行行長,是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中最強有力的聲音之一,他對德拉吉的策略做出了回應,他認為QE或印鈔是非常危險的,他並因此威脅要辭職。九年後,他做到了。

10月20日,在他擔任德國央行行長的第二個八年任期僅兩年後,Weidmann先生出人意料地宣佈他將在年底卸任。他在即將離任的聲明裡,警告了寬鬆貨幣政策的副作用,暗示他對歐洲央行不停的購買債券是不滿意的。Weidmann先生長期以來一直擔心該銀行的激進主義淡化了通脹風險,並減輕了負債累累的南歐國家進行改革的壓力。

歐洲央行可能會在12月確認其疫情過後的購買計劃,並決定2022年3月到期之後該怎麼做,但目前為止他們尚未有定論。除此之外,在如何解釋通貨膨脹方面存在更深層次的分歧,目前歐元區的通膨率為3.4%,加息並非迫在眉睫,但不安情緒正在加劇,尤其是在德國,能源價格飆升更將通膨率進一步推升至5%。

事實上,2020年以來大家都不好過,疫情肆虐下,有些行業生意慘淡,全球各地更有無數人失業。然而奇怪的是,各地股市卻「漲」聲響亮,從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到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甚至接連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不是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嗎?為何在景氣慘澹、未來更充滿不確定性的同時,資本市場的表現卻恰恰相反?

答案恐怕正在「印鈔」兩個字上。

每當百業蕭條,民眾怨聲載道,國家自然要「體民所苦」、想辦法「振興經濟」,這時政府可用的手段有二,一是財政/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主要透過減稅、增加公共支出、投資特定產業、增加或刪減福利津貼⋯⋯等方式,調整國家的經濟體質。這個方法的代表性案例,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推出的「新政」,它多半相對能夠「治本」,卻也往往需經過一定的立法程式、因而需要一段時間方能見效。

另一個方法就相對「簡單粗暴」許多,即中央銀行降低基準利率,或直接擴大資產負債表,即俗稱的「印鈔票」,針對特定對象「紓困」。好聽一點的講法叫量化寬鬆(QE),直白點講就是「大撒幣」。它並不能直接解決經濟體質的問題,卻往往能透過讓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增加,達到「短期治標」的效果。

但「大撒幣時代」下,儘管可能在短期間解決了市場信心、消費不振等問題,卻也同時帶出大量的新問題。

不可否認的,我們是史上最「有錢」的一代。根據各國央行的公開資訊,從2020年3月(疫情爆發開始)至今,全球主要經濟體(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等的通貨(即「鈔票」),總量,若單純以名目價值來看,已經超過2008年之前人類歷史5千年中,各國所有貨幣加總的總值(這邊指廣義M1+M2的貨幣總量)。

也就是說,過去一年不到,各國就「印了」超過5千年來的貨幣總值!各位可以想想這規模有多麽可怕。

而這之中更以美國為主。美國在新總統拜登還沒正式上任時,就宣佈的1.9兆美元的「印鈔計畫」,佔所有已開發國家之最。對比2008年的金融危機,聯準會可是用了3年時間,透過 4輪的QE,才把1兆美元發放到市場;但單單2020年以來,至今18個月,美國就已印了高達3.2兆美元的鈔票;現在,還有1.9兆美元的熱錢蓄勢待發。

學過基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大規模濫印鈔票,可是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的,在生產力不變,供需曲線維持標準的情況下,市場上的產品與能提供的勞動力就是這麼多,一旦貨幣的流通快速增加,按正常推論,原本 100 塊能買到的商品,現在可能要 150 元或更高。辛巴威就是個例子,從 2000 年開始政府不負責任的印鈔,導致物價瘋狂飆漲。我們最近看到能源、大宗商品,甚至勞動力嚴重不足,這都是資金太過寬鬆的後遺症。

然而,觀察目前大行QE政策的國家,嚴重的通膨問題尚未發生,這是因為打入市場的資金在「短期內」抵銷了通貨緊縮的問題。若只看印鈔最狠也最粗暴的美國,則甚至「根本不用擔心通膨問題」,畢竟美元是全球通用貨幣,絕大部分的商品、勞務、國債、黃金,乃至外匯儲備與GDP,都是以美元計價。美國可以輕易地用美元收購全球人民辛勤勞動的果實,近一步把本應在國內引發的嚴重通膨,順理成章的讓全球貿易夥伴「一起分擔」。

聽起來是否很「邪惡」?但現實就是如此:自從美國在二戰、冷戰後成為世界獨強,就等於保障了美元在國際市場的獨霸地位。二戰後美國就挾勝利國之姿,逼迫各國加入布列敦森林協議;接著又片面宣佈放棄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並透過廣場協議搞垮日本,動輒祭出 301條款,無視WTO的自由貿易體制;近年則跟中國大打貿易戰。在國家利益至上的考量下,美國挾美元影響全球經濟之舉,可謂「罄竹難書」。

大撒錢時代,人類看似擁有史上最多的「錢」,但並非人人都能從中受惠,甚至受益的人越來越少。在疫情影響下能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不至於被無薪假、裁員、失業,但只能靠紓困,不過,貧窮的陷阱該怎麼處理?

即便美國可以轉嫁自身的通膨壓力,但於國際貿易戰場上,價格早已做出反應。明明疫情尚未退去,但主要國家的股匯市、大城市的房價皆再度上漲;大宗商品也不遑多讓,原油價格回到相對高點,玉米,小麥每噸的價格也都有40-50%的漲幅。再看到金屬、銅、鋁、鐵礦,以及稀土等,無論現貨期貨,價格都像發了瘋似的,也連帶影響到生產鏈與供應鏈。

治重症要下猛藥,但就跟所有藥物一樣,用久也會產生「抗藥性」的。當整體經濟已經對「QE上癮」,未來只能用更大的幅度、透支更多未來子孫的財富,來拯救當下一塌糊塗的世界。

事實上各國政府推行QE的目的,都是希望「人人都有基本的保障,一起捱過疫情寒冬」。然而,放眼所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實行了「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政策。

政府大量印製的鈔票,很大比例是用於企業紓困、購入公債與「非投資等級的債券」,講白了,就是先救企業與老闆,目的是避免企業裁員、進而希望消費動能夠維持,並帶動經濟成長。但,老百姓怎麼辦?

在疫情下的無限 QE、市場近乎零利率的環境下,人們卻不一定敢消費。長此以往,經濟是可能有風險的。

如今,普通工薪階級紛紛勒緊褲帶過日子,還得小心翼翼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然而對前 1% 的資產階級富人來說,這卻是「最好的時代」:眾所周知,當資金大量湧入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時,永遠是資本越大者越能獲取更多利益。舉例來說,台股漲幅100%,是擁有100 張台積電的人賺得多,還是只有零股的人賺得多?

從現實面來看,有錢人也更容易掌握資訊與工具,懂得如何全球配置資產、並利用QE 與低利率營造出來的環境,創造更多得資本利得。

資本市場(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和實體經濟脫鉤,早已如今全球不爭的事實。當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股市與房市的收益率,長期高於經濟成長率,而經濟成長率又高於實質生產力,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從微觀經濟(microeconomic)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國之內貧富不均越來越極端的徵兆。而從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的角度,則是增加了「有能力印鈔」的強國,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因此我們看到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如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等國,近期之內紛紛升息,因為他們面臨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美元霸權則讓美國坐享美元紅利,根本就像是最肥的資本家,藉由印出超越過去幾千年人類貨幣總和的鈔票,變相掠奪全世界的財富。

這個我們從未見識過的新世界,未來將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經濟學人》總評

《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很粉亮。在粉色系的封面上,看見的是一款我們非常熟悉的泡麵(Instant Noodle),泡麵盒上面的文字非常有創意,包括了中文的「即時經濟」,下面標注了「GDP-ENHANCING」(GDP增強版);以及小紅圈裡面的「NO ADDED THEORY」(不再強加理論)。封面設計上面的主標題正是「Instant economics」(即時經濟學);補充標題則是「The real-time revolution(這個實時革命)。

本週《經濟學人》的全球版本封面故事,報導了經濟學界正在進行中的實時革命。因為信息量太少以及變數太多,過往被慣常使用的數學方程式和理論基礎,似乎讓經濟學家在黑暗中摸索不到方向,他們再也提不出可以提高就業或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政策。

隨著資訊質量和及時取得的轉變,這個世界正處於一個經濟學上的實時革命邊緣。這次疫情促使著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得不開始推進各式實驗,從監控餐廳的預訂到跟蹤網路上的移動支付。整個結果雖然仍是剛剛啟動,但隨著數位設備、傳感器和即時支付越來越無處不在,準確而快速觀察經濟變化的能力將會大大提高,這為公共部門決策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也為政府大膽干預提供了極大的誘惑。

《經濟學人》最後認為,目前的數據仍然不足以可靠的預測到未來,複雜難測又充滿各種變化的經濟體,不可能只依賴大政府的運作,它們必須依賴的是那些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以及消費者的各種自發行為。即時經濟學不是萬能的神奇預測者,它帶來的美好未來並不引人側目,但充滿變革特色,那就是一個更好更快、而且更理性的決策變化。

我本身也是經濟學背景,我非常同意經濟學人的觀點。過去我們分析未來的經濟,常常會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析供需」,但在這個時代,因為real-time、因為數據,這種分析方式已經變得不可能。所以,即便透過微積分數學方程式、透過畫圖、透過理論,都無法百分百準確預測,但大數據的出現,有可能是第三波的經濟學浪潮。這也是經濟學人想提醒我們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