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4 | 電動車後勢看好,該怎麼解讀特斯拉(以及該產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全球稅改方案即將上路,對台灣以及台資企業會有什麼影響?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租車巨擘Hertz下訂10萬台Tesla,利多消息助攻下,Tesla股價飆破1,000美元,帶動市值突破1兆美元,Morgan Stanley隨即將其目標價格調升至1,200美元。該怎麼解讀這家疫情期間驚奇企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BC:〈Tesla surpasses $1 trillion valuation after Hertz order〉(赫茲下單後,特斯拉估值突破1萬億美元)
●Reuters路透社:〈Tesla zooms past $1 trillion market cap on bet that the EV future is now〉(特斯拉押注電動汽車的未來就在眼前,市值超過1兆美元)
●FT:〈Trillion-dollar Tesla has redefined what carmaking means〉(1兆美元的特斯拉,重新定義了汽車製造的意義)

分析解讀

Hertz宣佈向Tesla訂購10萬台電動車,這是電動車史上最大一筆訂單,合約價值逾40億美元,這大幅提振投資人對於電動車的信心,令特斯拉股價狂飆、市值突破1兆美元,也讓它成為了美國第五家躋身兆元俱樂部企業,與Big5的Apple、Amazon、MSFT、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齊名。

Elon Musk更是身家暴漲,個人財產淨值升至2,970億美元,超越Toyota整個公司的市值。但他也透露「市值因Hertz採購而攀高是奇怪的事」,因為「Tesla目前面臨的是產能提升而非需求問題。」可見資金追逐的不是它的財務表現,而是想像空間。

不過它的財務表現其實不錯。Tesla 預估2030年時每年電動車銷量上看810萬台,高於先前預測的580萬台,這意味著:該公司電動車銷量每年成長28%。特斯拉去年銷量約50萬台,今年推估交車90萬台。

除了銷量成績外,特斯拉的自駕軟體業務與保險、電池供應等服務,也讓它成為電動車業界「冠軍」。

回首來時路:2020年6月,Tesla才剛剛超越Toyota成為全球市值最大車廠,它的股價就一飛衝天;接著標準普爾(Standard& Poor's)於年底宣佈,將特斯拉納入S&P 500的成分股之列。2021年1月7日,成為美國市值第5大上市企業,排在Facebook之前,僅次於蘋果、微軟、亞馬遜、Google母公司Alphabet之後。

曾經,長達數十年間,汽車市場、供應鏈架構基本上都是由Volkswagen、豐田、Ford、雙B這些傳統車廠主導;直到特斯拉在2003年成立、2008年Musk就任執行長之後,汽車業生態才有所改變,特斯拉也成為美國近90年來,唯一新興並實現量產的年輕汽車品牌。有別於傳統車廠在發展電動車時,是建立在燃油車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特斯拉的電動車是完全從零開始,既是挑戰,也是優勢。

特斯拉的崛起,除了與環保趨勢有關之外,科技創新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是電池技術的突破。電動車的成本約3~4成,像是在2017年,特斯拉就與Panasonic(松下)合資在美國內華達州建造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開始生產密度更高、價格更便宜的鋰電池。

然而,目前特斯拉車輛使用的鋰電池,主要來自Panasonic、LG及寧德時代等業者,即使所有供應商都開出最大產能,特斯拉仍認為2022年將面臨嚴重的電池供貨短缺。

為此,特斯拉已著手研發和自產電池,在2020年起陸續遞交許多電池專利申請,包括降低成本,並讓電池更耐久的電解液添加劑,以及鎳鈷錳(NCA)電極合成、新型電池配置設計等技術。

其次是善用軟體服務,以及發表自家研發的自駕車晶片,並宣佈將全面導入新生產的車型。

而像FSD(Full Self Driving)這樣的軟體服務,也成為特斯拉的重要營收來源。特斯拉預計在2021年初,推出FSD訂閱制服務,有別於以往一次買斷的模式,訂閱制能讓更多車主以較低的門檻體驗FSD功能。

這樣的商業模式,有點類似蘋果(Apple)在銷售出iPhone、iPad等硬體設備後,再持續透過App Store中的軟體獲利。而且與銷售車輛、零組件這樣一次性的生意相比,軟體服務營收具有高持續性,毛利率也較高,預計可以在70%~80%左右。這也是特斯拉得以不斷降低整車售價的原因。

再看2020上半年表現最「戲劇化」的Tesla,誰會想到1年前還處於風雨飄搖、眾人看衰的它,隨著電池事業的獲利、上海廠的持續量產,以及中國內需市場的偏好,股價就這樣一路走高。它成功的原因,市場上各種說法都有,有人說電動車的政策補貼功不可沒,有人說上海超級工廠的快速完工;不過我認為,如同《倫敦金融時報》說的,投資人將Tesla視為科技股而不是傳統的汽車產業,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另外我也認為,所謂的「借力使力、有容乃大以及資本運作」這套組合拳,才是Elon Musk起死回生的關鍵所在。怎麼說呢?

首先,中國願意幫Tesla,想當然爾是因為中國想引入Tesla,養大自己國內的電動車供應鏈。但事實上,從中國到全球各地甚至敵人,早已都是Tesla的借力對象,透過解決別人的痛點,Tesla成功地壯大了自己。

對敵人開放專利,則讓Tesla把有容乃大做到了極致。為什麼開放專利?因為Tesla認為,市場做大對先行的Tesla會更有利;更多的人加入,即使不靠賣車賺錢,也有機會靠充電站與電池技術成功獲利。

但真正重要的是,Tesla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資本運作道路。

很多人看不懂,Tesla為什麼能在資本市場獲得如此高的關注。Tesla和傳統車企的資本運作截然不同,傳統車廠講求穩固、追求長線,而Tesla的資本路線更像互聯網企業,以開放的姿態容納各方資本。而照單全收的資本構成,讓Tesla在不同的市場都能和各路資本綁定,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資本運作模式。

最重要的是,Tesla給我們描述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未來,這正是資本市場的最愛。在科技獨角獸掌握資本市場話語權的今天,大家可以允許企業現在的頹廢,但不能允許企業未來的渺茫。資本在Tesla身上越瘋狂,越能說明電動汽車的美好未來。資本替大家宣告了一個汽車新資本模式的到來。

如果從汽車製造層面表述,Tesla現在的市值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但從另外的角度分析,Covid-19製造出來的游資,早已讓金融市場與真實經濟脫鉤,全球資本市場現在什麼都不缺,就缺能夠追求的故事。很顯然地,在這個由電動車引領風騷的產業巨大革命中,誰能學會借力使力以及有容乃大,誰就能在下一個產業革命浪潮裡踏浪前行;誰擁有說故事的資本運作能力,誰就有機會備妥軍火、轉型成功。

最後,倫敦金融時報最近一篇文章,提及Tesla還有幾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隨著COP26 的即將召開,我們也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緊迫氣氛,而Tesla的為綠能時代而生,從能源轉型受惠最大。它也是政府補助的一大受惠者,2010年接受美國能源部一筆4.65億美元的貸款,至為關鍵。美國政府壓制耗油量大的內燃式引擎,也有助提高電動車銷售。

當然更重要的是,Musk是這家電動車企業的門面,也是鞭策公司不斷成長、創新的驅動力,這讓我想起最近在玉山科技峰會大出風頭的張忠謀。Musk暢談殖民火星、力挺加密幣、拋出在人腦植入晶片等新奇的想法,贏得一大票科技迷粉絲和散戶投資人崇拜。在他們的力挺下,Tesla股票一路扶搖直上不令人意外,也讓Tesla取得另一大與眾不同的競爭優勢:籌資能力。過去三年來,Tesla四度釋股籌資逾130億美元,在資本密集產業,以最低成本取得資本,大有助益。

然而,Tesla仍面臨諸多風險。

首先,Tesla本業畢竟是造車,和同業一樣遭遇晶片缺貨、全球供應鏈脆弱、美中衝突的挑戰,這些都可能嚴重打擊特斯拉。

此外,Tesla也日益受到主管當局放大檢視,自駕軟體尤其是關切焦點。馬斯克個人豪放不羈、常常信口開河的風格,也數度槓上美國證管會(SEC)。

目前為止,Tesla靠「與眾不同」而興起,但在競爭者急起直追,和公司規模日益擴大之際,如何維持這種優勢,是特斯拉今後面臨的挑戰。

二、COP26氣候峰會前夕10月30日,G 20領袖峰會將在羅馬舉行,眾所周知OECD推動的全球稅改方案,預計最快要在2023年上路。我們應該怎麼看這個變化?對台灣或台灣企業的影響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Biden meets with Pope and Macron ahead of G20 summit〉(拜登在G20峰會前會見教皇和馬克宏)
●CNBC:〈G20 summit: Climate, COVID-19 and economy top agenda at Rome meet〉(G20 峰會:羅馬會議的氣候、COVID-19 和經濟首要議程)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orporate Taxes Poised to Rise After 136-Country Deal〉(在136個國家達成協議後,企業稅將增加)

分析解讀

這此稅制改革的重點,是聚焦於打擊跨國企業避稅,和終止稅務天堂所帶來的稅務紛爭。

根據「美國不平等政策研究所」與「美國公平稅收協會」的最新報告,正當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讓更多人成為新貧階級的同時,美國億萬富豪人數卻已經從疫情爆發前的614人,快速增至745人,他們的總財富更一舉突破5兆美元,財富淨值飆漲達70%。

更誇張的是,這些億萬富豪財富增速驚人,但逃稅、避稅的手法卻是各顯神通。根據pro publica今年6月公佈的報告顯示,金融巨鱷索羅斯已連續三年未繳聯邦所得稅;同樣的,亞馬遜的貝佐斯與特斯拉的Musk,也曾多年都避開所有聯邦所得稅的稅負。

其中的癥結,在於這些億萬富豪因投資股票而使財富大幅增值,但迄今卻不用繳交任何的資本利得稅。相形之下,一般大眾的固定薪資所得,卻一毛錢也逃不掉被扣繳薪資所得稅!

終於,在OECD(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主導下,10月8日,包括愛爾蘭、愛沙尼亞與匈牙利都在最後一刻加入協議,總共136個國家的財政部長,達成「全球企業最低稅負」(Global Minimum Tax GMT)的協議,對年營業額超過7.5億歐元(8.66億美元)的大型跨國企業,課徵全球一致、15%的企業最低所得稅率。

這是全球企業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將會扭轉從1980年至今、長達40年各國政府的「降稅競賽」。

因為在過去,各國政府為了吸引跨國企業,競相以營運中心、科創中心、或是其他各種名目,提供大型跨國企業優惠所得稅、甚至零所得稅,政府在所得稅優惠競賽中不斷調降實質企業所得稅,導致稅基流失。

長達40餘年的「降稅競賽」,將因為15%GMT的全球普遍施行而告一段落。而最積極提供低稅天堂優惠的愛爾蘭等國最終加入協議,成功杜絕了漏洞,確保了15%GMT成功的前提。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也表示,提出「確保疫後經濟復甦」、「氣候變遷與綠色經濟」以及「全球企業最低稅率」為當今全球政府與企業最重要的三大任務。

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度的落實,在COVID疫情肆虐的此時特別具有意義。

以我們孰悉的莫德納、BNT等新冠疫苗公司為例,美國與歐盟政府為了快速發展與取得新冠疫苗,對這些製藥公司提供超過百億美元的研發補貼,以及昂貴的冷鏈流通網路補貼,然後再以金額超過2百億美元的政府預算購買疫苗。雖然最後以「免費疫苗」的名義提供國民施打,但是商業疫苗公司卻因此獲得巨額營收與利潤,數以千億美元計算的股價增值,則落入人數甚少的股東與經理人口袋;而美國、歐盟之外的國家,還得再花費鉅資購買疫苗。最終,商業疫苗公司還在專業會計師與律師的協助下,將巨額的利潤移轉在免稅、或者超低稅率的國家。

上述例子,政府對這些商業疫苗公司提供巨額財政補貼,稅金由全民負擔,舉債留給下個世代償還,股價增值利益被富有的股東攫取,而最終政府連企業所得稅都難以課徵……這是最鮮明的劫貧濟富、製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案例。

除了商業疫苗公司,谷歌、Netflix等科技巨頭的快速崛起,蓄積超越國家的政治、財政與社會影響力,早已經是眾人皆知、備受詬病的行為。歐洲政府原本規畫課徵數位稅(Digital Tax),以平衡跨國科技巨頭的力量,在拜登政府就任之後,財政部長葉倫積極遊說歐盟各國,改採全球最低企業稅負制,以136個國家集體行動來平衡科技巨頭的力量。這對於全球的經濟與社會安全,更是重要的突破。從這個角度來看,GMT的意義超越企業所得稅,而具有更高層次的經濟永續與社會安全價值。

136個國家集體完成GMT協議之後,接下來將在羅馬舉行的G20領袖峰會中確認此一協議,接著,各國會接續展開相應的所得稅制修法。領頭的美國拜登政府,必須面對陷入劇烈黨派鬥爭的國會,能否完成,現在還無從得知,不過,這是繼WTO之後最重要的全球政府一致行動,實質意義甚至超越CPTPP等跨國貿易協議。

回到台灣,全球稅改恐使台灣政府喪失部分課稅權,並導致台資企業被雙重課稅,尤其台灣非OECD成員國,確實值得我們注意。

全球稅改方案在獲得OECD包容性架構多數成員國的共識後,邁出一大步,但台灣因不是OECD會員國,無法參與OECD包容性架構。據瞭解,多年來台灣都積極爭取加入,但因架構公約規定,如果有課稅管轄領域隸屬另一領域,則需另一領域同意下才可以加入。從OECD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參與必須先取得中國大陸的同意。

勤業眾信就表示,「全球利潤分配稅制」與「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這兩大支柱,顛覆了全球過去五十年基於常設機構建構的課稅原則,不再是企業設在哪就由哪國課稅。如果台灣無法參與,可能分不到錢。

以全球利潤分配稅制為例,只要企業合併營收達兩百億歐元(約台幣六千五百億元),無論在哪設點,只要利潤率超過10%,超過部分的25%將重新分配給貨物或服務的消費地課稅;各國能否分配到跨國企業的超額利潤,也訂有門檻。

目前來看,台積電最有可能被列入全球利潤分配制適用範圍。不具名會計師說,如果台灣無法參與包容性架構,達標的台資企業的超額利潤也會讓消費國課稅,但已在台灣繳的稅又無法扣抵,恐有雙重課稅的問題。

至於15%的全球企業最低稅負,按照我的估計,國內約有150個跨國企業集團受影響。但目前為止,台灣仍未看到有人討論這個議題,但我得呼籲,這是政府必須重視的問題。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談的當然是即將到來的COP26 締約國峰會,但經濟學人這次的封面設計,我感覺既逗趣卻又沈重。在所剩無幾的南極融冰上,我們看見三隻企鵝分別做著「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以及「非禮勿言」的動作。上面一個成語:「COP-out」(臨陣脫逃),一語道破了經濟學人對這個氣候峰會的不抱希望。

主文的標題是:「Why Glasgow will be a disappointment. And why it will nonetheless be crucial」(為什麼格拉斯哥將是一個令人失望的場域,以及為什麼它仍然至關重要)

當全球所有相關人士都聚集到了英國格拉斯哥,參加這個將於10月31日開始的 COP26 時,我們很容易誤讀整個事件的重要性。就像經濟學人在這期特別報告所闡述的,即使 COP 已經被大肆宣傳為「對氣候變化可以採取行動的最後機會」,但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仍在上升,相關的氣候變暖仍在繼續。

由於它的決議是基於共識的原則,這意味著,它的進度往往最後會由最不配合的國家來決定。但另外一方面,一些 COP 年會實際上還是有所作為的,就像在2015年巴黎會議上那樣,各國承諾,將自19世紀中葉以來地球溫度的上升幅度,控制在低於2°C的範圍內。

格拉斯哥峰會將帶來另外一個新的承諾,那就是如何加大力度,實現巴黎協議,雖然眾所周知,這個雄心壯志成功機會不太。

更重要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和締約國峰會進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全球圍繞它的科學、外交、激進主義或公眾輿論所構成的這個機制,是基於一個真實事實,那就是極端氣候越來越明顯。如果我們要繼續生活在一個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為動力基礎的經濟體系中,那麼這個地球上80億人所夢想的生活狀態將無法實現。二氧化碳所累積排放的危害,最終會迅速地堆積起來,最後終將讓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停滯不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