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5 | 聯準會宣佈將於11月啓動縮債計畫(Taper),對全球資本市場有何影響?/ COP26領袖高峰會結束,該如何解讀之後的綠色金融或氣候融資?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11月4日淩晨,和市場預期一致,美國聯準會(Fed)宣佈維持現行利率0%至0.25%不變,並將於11月啓動縮債計畫(Taper),將每月資產購買規模減少150億美元。Taper啓動對全球資本市場有何影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Y Times紐約時報:〈Fed Takes First Step Toward End of Pandemic Measures〉(美國聯準會邁出結束疫情措施的第一步)
●CNBC:〈10-year Treasury yield falls even after strong jobs report〉(即使就業報告強勁,美國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仍下跌)
●Reuters路透社:〈Wall St mixed as focus shifts to Fed's taper decision〉(隨著焦點轉向美國聯準會的縮減決定,華爾街漲跌互現)

分析解讀

一如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宣佈11月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並以每月減少150億美元的節奏進行;至於升息腳步,聯準會主席鮑爾強調,對於升息仍保持「耐心」,希望等待就業市場出現更多成長。

提到什麼是Taper?首先要解釋的是QE。QE是指美國聯準會通過購買債券、銀行金融資產等做法,向市場注入資金流動性。而Taper原意為「逐漸變窄」,「啓動Taper」是規劃逐漸縮減資產購買規模,逐步退出QE。

幾個月前,市場還在擔心縮減恐慌(tapertantrum),如今聯準會宣佈啟動縮減購債計畫,金融市場卻風平浪靜,美股三大指數甚至持續創高。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後疫情時代,Fed縮減購債對資本市場、美元走勢以及總體經濟,都沒有影響嗎?

以下六大關鍵議題一次掌握。

一、縮減購債是什麼?
2020年初,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重創金融市場以及實體經濟,當時美國聯準會緊急降息,隨後更宣佈無限量收購美國公債與房貸擔保證券(MBS),即俗稱的量化寬鬆(QE),此舉也讓美國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
不過,這次鮑爾早在8月底的全球央行年會,便表態支持今年內開始縮減購債。疫情期間,聯準會以每個月1200億美元收購美國公債與MBS,這個額度將從11月開始縮減,以每月減少150億美元的速度進行,預計2022年中左右結束購債行動。

二、為什麼市場不再害怕縮減購債?
2013年,時任聯準會主席的Ben Bernanke釋出了縮減購債的訊號,引發市場恐慌,美債殖利率狂飆,新興市場資金外逃,股市應聲重挫,這起金融事件被稱為「縮減恐慌」(tapertantrum)。
然而,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貨幣寬鬆程度前所未見,這次聯準會宣佈啟動縮減購債,市場卻十分淡定,美股收盤更再寫歷史新高。
星展銀行DBS分析,市場正面回饋聯準會對外釋出的訊息,關鍵在於聯準會說詞完全符合市場預期,而且還淡化了明年可能加快升息腳步的疑慮。有了2013年的經驗,聯準會與市場溝通的技巧也純熟許多,早在幾個月前便開始釋放縮減購債的訊號,使得消息底定後,市場反應果然是「利空出盡」。
對於聯準會縮減購債的影響,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日前指出,相較2013年發生「縮減恐慌」,這次縮減購債的影響「我想會更小」。
楊金龍解釋,美國聯準會2013年首次進行縮減購債規模,因為是第一次、比較沒經驗,溝通技巧不夠好。但有了上次經驗,這次聯準會溝通技巧進步許多,有助於減輕對市場的影響。

三、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資金行情要結束了嗎?
眾所周知,市場續處低利率、資金寬鬆的環境,加上美國企業獲利持續優於市場預期,預期2022年市場環境仍有利於金融市場表現。

四、縮減購債是否將引導美元走強?
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計畫,意味貨幣政策從「非常寬鬆」慢慢轉為「比較沒那麼寬鬆」,有助於美元走向強勢格局。
通常資金流向美國市場,不是看好美國經濟,就是為了避險。根據星展集團的預測,美元指數在今年第4季可望達94.5的水準、明年第1季續攀至96,之後就慢慢往下走。明年其他市場也可能逐步復甦,使資金回流新興市場,支撐貨幣走勢,使得美元指數拉回整理。
不過市場對於聯準會將在明年下半年的升息預期升溫,如果出現更多經濟數據支持聯準會做出提前升息的決策,也將使美元指數獲得支撐,扭轉原本明年下半年美元指數拉回的局面。

五、縮減購債後的下一步是升息嗎?
原本外界認為聯準會最快2023年底升息,但隨著各項經濟數據出爐、對通膨憂慮升溫,時間點漸漸提前至2022年底;日前高盛經濟學家團隊更指出,由於通膨居高不下,聯準會也可能提前在明年7月升息。
不過目前的狀況仍然眾說紛紜,未來發展仍是有待觀察。

六、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央行總裁楊金龍上週在立法院直言,美國聯準會啟動縮減購債前後,已經對市場做了充分溝通,因此負面影響會減輕。
儘管縮減購債可能影響資金流向,不過楊金龍表示,外資移動有很多考量,台灣經濟基本面良好,而且這樣的經濟情勢可望延續至明年,這會是減緩資金流出的有利條件。
台灣不論經濟情勢、股市表現,都是跟著國際情勢走,尤其是跟著美國,在美股沒有太大波動的情況下,台灣也不至於出現劇烈震盪。

目前看來,我們還不需要驚慌。市場只是押注全球央行可能需要提前升息,並不是咬死他們已經失去對通貨膨脹的控制力。儘管如此,各國央行仍然應該謹記現在正在面臨的艱巨任務:在疫情不可預測的下半場,他們必須在資產價格飛漲、債務水準高漲,和通貨膨脹高於目標的情況下,努力維持好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正常化。

我的建議是,不可以為了討好政府及金融市場,而使央行的信譽備受質疑;也不要再過度自信,宣示通貨膨脹只是一個「過渡性(transitory)」的現象;更不要再度低估供應鏈亂象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請儘快提出一套適合疫情肆虐的長期決策架構。 

工資水準及通貨膨脹預期已經開始上升,一旦演變成自我實現式的通貨膨脹旋渦,再想壓制就必須下重手,那就會對經濟及民眾造成重大傷害。Taper tantrum 2.0或許還沒有開始,但誰都不敢拍胸脯,保證更大的債券亂局不會出現。 

二、在兩天的COP26領袖高峰會結束後,各國元首陸續離開Glasgow。但從第三天開始的綠色金融或氣候融資,仍然引人注意,我們怎麼解讀金融機構這些動作?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Flagship finance pledges at COP26 criticized for ‘missing the point’ on fossil fuels〉(COP26的融資承諾,因沒有針對化石燃料處理而受到批評)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COP26: where does all the climate finance money go?〉(COP26:所有氣候融資資金都去哪兒了?)
●CNN:〈Historic breakthrough': 20 countries say they will stop funding fossil fuel projects abroad〉(歷史性突破:20個國家表示,將停止資助海外化石燃料項目)

分析解讀

或許COP26締約人會議有些讓人失望,但帶出來的綠色金融仍然讓人期望。

在COP26 會議上,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英格蘭銀行前總裁Mark Carney宣佈,目前全球已經有450多家、資產總額高達130兆美元的金融機構參與了「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簡稱GFANZ),承諾在2050年之前,旗下所有資產都將達成淨零排放,也宣佈將動員數億美元,協助全球經濟體朝乾淨能源轉型。聯盟的淨零承諾意味著,在未來十年,氣候變遷議題都將是重大金融決策的關鍵考量。

同時間,多家公益基金會和國際開發銀行也宣佈,將成立一筆105億美元的基金,用來幫助新興經濟體轉型再生能源。

另一方面,人類與地球能源聯盟(Global Energy Alliance for People & Planet)計劃在COP26期間,要募到1000億美元的能源轉型基金。

台灣也不遑多讓。金管會綜合規劃處十月份揭露了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成果,其中,台灣的銀行對綠能科技產業融資,總計已達1.32兆元。

投資部分,已核准保險業投資綠能電廠141億元。債券部份,綠色債券已發行69檔、1,808億元;可持續發展債券已發行9檔、544億元。社會責任債券已發行6檔,共132億元。

看來金融業似乎相當積極。現在的問題是,金融業真的能拯救世界嗎?

原則上,它確實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將經濟從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需要大規模的資本重新分配。預估到 2030 年,每年將需要約 4 兆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這個數目是目前水準的三倍。 化石燃料的支出必須下降。 在理想的狀況下,機構投資人的激勵措施會與減少碳排放的指標建立連結,這些所有者和金融家將控制著造成碳排放的全球資產。而資產所有者將可以擁有重塑全球經濟的動機和方法。

但綠色投資的現實與這個理想相差甚遠。

目前預估,至2030年為止每年需要約4兆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這個金額是目前的三倍,所以光靠金融機構是不夠的,還需要多方協助;而綠色投資的理想,和現實仍存在以下三個主要差距:

第一個問題是覆蓋層面。
《經濟學人》就估計,非國家控制的上市公司僅佔全球排放量的14-32%,例如印度、中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大部分的碳排放來源都是國有機構。

第二個問題是衡量方式。
目前還沒有辦法在不重複計算的情況下,準確評估投資組合的碳足跡。一桶石油的排放量可能會出現在鑽探、精煉和燃燒石油的公司的碳賬戶中。將碳排放用資金流動的計算方法拆分會很粗略。

第三個問題是激勵措施。
民營金融公司就是為了幫客戶和所有者創造最大利潤,但這很難和碳排放建立連結。這些是否會影響企業經營以及獲利?沒人說得準。

那我們應該做什麼?微調就可以提供了幫助。

目前歐盟正在為企業推出一種強制性的碳報告,美國正在考慮跟進。還有一些會計機構,希望建立氣候措施披露方式的標準化。此外,金融資產所有者例如養老基金,應該堅持對污染企業的零碳排放,並利用影響力來幫助進一步的變革。而機構投資人還需要建立自己的創業投資部門,為綠色水泥等新技科技提供更大的資金。

就目前而言,像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GFANZ)這樣的承諾還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金融產業想要創造奇蹟,這個世界還需要一個廣泛的碳定價,而且這必須是針對所有的公司,而不應該只涵蓋了那些由機構投資人控制的企業。

最至關重要的是,碳定價將使利潤激勵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互相連結。金融系統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放大碳定價發出的信號。這個組合,將成為改變經濟運作方式的一個強大引擎。 

但投資有沒有風險?當然有!

GFANZ的承諾也正面臨質疑。外媒援引分析觀點指出,做出承諾至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實。金融機構需要確保這些資金真正流向私營部門,進而推動其減碳進程。

摩根士丹利首席可持續發展官Audrey Choi表示,各金融機構聚集起來,實際上是在為一個優先考慮氣候行動的新行業,創造一個新的基本規則,為此,我們需要秉承傳統,並制定衡量標準和指標。

目前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Carney已開展一項工作,確保金融機構解釋,並披露其貸款或投資中的全部氣候風險,但我們也要防止企業的「漂綠」行為。

此外,在向新能源領域,尤其是民營部門投資的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在於科技突破和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

在科技方面,在太陽能、風力等細分領域,以及儲能技術,這些科技突破尚需時日;核能的安全性也需要伴隨著科技進步而逐步提升。

而在市場發展方面,一些資本押注氫能汽車,另有資本則押注電動汽車。目前後者的發展相對較快,電動樁等基礎設施也跟著發展起來,這又反過來帶動了電動汽車的發展。如此連動影響下,氫能投資者的資本回報率可能就面臨著一定風險。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充滿諷刺意味。我們看見拜登從一個紅色地洞中微笑揮著手,上面一排白色字體:「One year on」(一年過後)。

在拜登和民主黨一起度過了非常糟糕的一個禮拜之後,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回頭聚焦於他們正在陷入的困境。

在獲得有史以來最多的選票之後,他的支持率開始明顯的下降。在總統第一任期的這個時間點,只有川普曾經比他更不受歡迎。民主黨剛剛失去了維吉尼亞州的選舉,而拜登在一年前還曾經以10%之多的優勢,在這個地區贏得總統選舉;而在他們最有把握的新澤西州選舉中,他們也不過是以微弱的優勢獲勝。

這對明年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是個非常糟糕的預兆,民主黨有可能失去現在國會的多數席位。

他的問題一部分來自於擺脫不了與既有利益者的內建關係,一部來自於拜登本身的個性,他並不是一位擁有總統工作所需才能的明星政治家。但更重要的是,普通選民(尤其是年輕人)已經被民主黨的左翼狹隘癡迷和自命不凡的理所當然給推開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