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56 | 美國百年傳奇GE、日本東芝Toshiba都決定「分家」,大企業的商業模式有什麼改變?/ 油價從10月份開始急漲隨即下挫,是能源危機還是通貨膨脹?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11月9日,美國百年傳奇通用電氣GE決定「一拆三」,被視為是一個時代的落幕,而同一天謝幕的還有日本東芝Toshiba集團。這些百年企業出了什麼問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More corporate breakups are on the way after GE and J&J as conglomerate model ends, top analyst says〉(頂級分析師表示,隨著企業集團模式的終結,跟隨GE和J&J的公司走向拆分還會有很多)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General Electric’s Power Business Faces Stiff Competition as Spinoff Looms〉(隨著分拆迫在眉睫,通用電氣GE的電力業務面臨激烈競爭)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GE closes a defining chapter in US corporate history〉(通用電氣GE結束了美國企業歷史上的決定性篇章)

分析解讀

過去數十年來,曾經在全球叱吒風雲的企業巨頭,最近似乎正一一土崩瓦解,接連宣佈分家成多間公司。這些業務遍佈全球,宛如日不落帝國的大型集團,為何紛紛走上拆分的末路?

源起於發明大王愛迪生,有著129年歷史的GE集團,如今卻宣佈拆分為3家企業,預計在2023年與醫療保健部門分道揚鑣,隔一年再切割能源部門,如此一來,公司的主要業務將只剩下航空引擎部門。

根據《Bloomberg》報導,GE 20年前一度還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市值達到4,010億美元,然而接下來卻漸漸走下坡,5年前仍勉強維持在前10名,而現在比GE規模更大的企業,已經有了數十間之多。

GE的衰落,並不是因為創新者開發出了更優質的噴氣發動機或風力渦輪機,也不是像安然公司那樣徹頭徹尾的欺詐,而是多年來公司大規模擴張,沒有轉變思路、順應時代做出改變,以及前任CEO管理不當造成的。當一個團隊的最高管理層出現撕裂、紛爭,頻繁更替領導,特別是在一個巨頭企業裡,這就是一種災難。

企業和人一樣,總有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可以說通用電氣就是一個過於複雜的企業管理不善的典型案例。看來縮減規模、專精業務已成為當代的企業趨勢。

GE集團的瓦解並不是個案,就在前一天,相隔一個太平洋的日本財團Toshba,也對外宣佈他們有意拆分為「基礎設施」、「元件」及「記憶體」等3家公司。

另外,歷經百年歷史的藍色巨人IBM,也在去年宣佈拆分IT、基礎設備業務;電腦巨頭戴爾同樣在今年宣佈拆分為VMware,這兩起拆分案例也都在近日宣告完成。

無論是企業家或投資者,都越來越相信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下,將所有業務都收攏在一個集團內並不是件好事。大型集團可以靠著多元化的業務穩定企業整體的營收,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資源配置不夠合理、不夠有效率。

與專注特定業務的企業相比,大型集團的資源容易分散,強勢業務所賺取的資金,時常無法完全投入在強化業務上,反而被用於彌補弱勢業務的虧損,進而拖慢企業整體的發展腳步;同時,因為企業過於龐大,導致決策相對緩慢。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恰好也在今年的股東信中提到,大型集團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為表現平平的業務,支付了太多費用。

奇異執行長Larry Culp也表示,拆分為3家公司後,每間公司都可以更聚焦各自的業務、更具有靈活性,且資金也能更適當地切合業務使用,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大型集團的拆分,還能夠賦予各自業務更大的施展空間。例如VMware前執行長Pat Gelsinger指出,拆分後公司將能夠利用股票進行收購等商業操作。再加上脫離戴爾後,VMware能夠結交更多與戴爾存在競爭關係的合作夥伴,策略上更有彈性。

投資者認為,大型集團往往無法在股價、市值上,充分反應旗下各業務的價值,各業務獨立發展將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這種想法是東芝有意拆分的重要原因。分析師也認為,拆分的消息,可望為奇異當前的股價創造20%的成長空間。

2015年,惠普拆分為負責個人電腦與印表機業務的HP,以及專注雲端與伺服器等企業解決方案的HPE兩家公司,目前兩家公司市值合計接近600億美元,超越拆分前夕400多億美元的市值。

只不過也有反面案例。《日經亞洲》指出,化工巨頭杜邦公司在2019年拆分為3家企業,分別經營農業類業務、材料科學及特種產品,但目前3家企業的合計市值仍低於拆分前的水準。

《彭博社》指出,奇異的拆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投資者不再如此注重業務廣泛。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總經理Deane Dray認為,這可能將促使愛默生、Roper Technologies及3M等大型企業加入拆分的行列。

這是否代表大型企業集團已經跟不上時代腳步?倒也未必。從2013年起,索尼一直承受股東希望拆分旗下娛樂業務的壓力,有投資大師之稱的丹尼爾.勒布(Daniel Seth Loeb)曾在《紐約時報》上評論,索尼應盡快拆分娛樂業務,運用這筆資金拯救岌岌可危的電子產品部門。

但索尼堅持廣泛的業務組合是其優勢,拒絕拆分,最終也憑借優異的營收表現化解投資者的攻勢。今年4月公佈的財報中,索尼在2020財年獲利飆升101%,達到1.17兆日圓。

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更展現了新一代企業集團的形式,以龐大的生態系圈住客戶。

此外,科技巨頭向各領域的擴張,儼然也將發展為下一個世代的大型企業集團,例如亞馬遜已橫跨零售、雲端甚至醫療;蘋果也從專注3C產品的企業,逐漸將觸手延伸至影音、金融等各項服務。

但差別在於科技巨頭憑借多元化業務組建出的生態系,往往在於滿足同一批客戶的不同需求,而非如傳統集團般,面向截然不同的客戶。

好比說只要訂閱亞馬遜的會員,就可以享有便利的電商外送、看不完的優質影集、以及全食超市的實惠服務。這使得各項業務間能夠良好地發揮綜效,每一項業務都能吸引民眾成為另一項業務的客戶。

成長於台灣的商業人士,一定都讀過傑克.威爾許的名著《致勝》(Winning),那麼我們今天就回頭看看,到底是誰殺了GE公司。

當然,GE公司並未消亡,而且這家公司可能還會東山再起,蓬勃發展。畢竟,IBM曾在1990年代死而復生。

但「GE模式」已經死了,而凶嫌的名單有一長串。

GE公司這個大型綜合集團,把眾多的工業事業結合在一家公司裡。GE模式不同於純粹的控股公司,也與現代的避險基金不一樣,GE模式是要讓各個不同事業積極共用彼此的能力,以創造價值,而它的所有事業都植根於製造業。

GE模式至少可追溯到1970年代,但由Jack Welch在1980、1990年代改良強化,採用新的「事業組合重組」策略,並大舉擴張進入金融領域。如今John Flannery正在終結這個模式,出售許多事業,只留下少數密切相關的核心事業。

長久以來,企業策略人員一直在辯論GE的模式以及其他類似的模式,當年它們如何創造價值。簡單來說,它們成功的原因如下:
首先,GE受益於工業事業的規模,以及主導市場的地位。
其次,GE在複雜的產業中具有技術優勢,而且它的技術可讓旗下各個事業共用。
第三,GE的龐大事業組合,使它能優先獲得資金,並讓它在內部資金的分配上,優於各個事業各自獨立的情況。
第四, GE的優勢在於它的專業管理體系,這一點展現在它對高階主管教育和管理人才培育的投資。

但今天GE的模式會失敗,你認為「兇手」是誰,以下是我認為嫌疑最大的:

1、矽谷和資訊科技的興起
在這些資訊產業中,規模仍然很重要,但它們通常是由公司外部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來驅動,而不是靠製造規模。矽谷的大型綜合集團模式並未消亡,Google的母公司「字母公司」(Alphabet)就是一例。但GE和資訊業已越行越遠,它在這場競賽中從來不是重要參賽者。

2、私募股權和新資本市場
私募股權和行動派投資人(activist investor)的興起,以及對披露更多營運資訊的要求,迫使GE必須證明,它的價值真的超過旗下各事業價值的總和。
此外,過去十年資金泛濫,意味著GE的規模不再是籌集資金的優勢(甚至根本不曾算是優勢)。

3、商學院
在GE模式的消亡中,商學院扮演了雙面刃的角色。
GE公司曾經是商學院的英雄,尤其是傑克·韋爾奇,他的成功之道被廣泛流傳,然而,未來想要靠這套方法再創奇蹟,就沒那麼容易了。

4、經濟衰退
毫無疑問,金融市場的崩潰,扼殺了GE資本(GE Capital)的業務,當時它正開始成為GE事業組合裡最重要的部分。難怪在GE模式的解體中,GE資本將是公司出脫的第一個大型事業。加上過去GE投資了過多石油和天然氣產業,讓公司整體業績每況愈下。

總而言之,經濟衰退只是對GE模式的最後一擊,之前它已遭到較大、較持久力量的打擊而嚴重受損。GE模式因全球化競爭、技術革命、投資人的力量,以及專業管理的普及而消亡。

二、11月11日,國際油價繼續承壓,布倫特原油期貨下沈至82.56美元/桶。從10月份的急漲到這個月的下挫?怎麼解讀這波變化?是能源危機還是通貨膨脹?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Oil prices head for weekly fall after volatile week〉(油價在波動一周後走向下跌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vestors Buy Oil on Inflation Fears, Pushing Prices Even Higher〉(投資者因擔心通貨膨脹而買入石油,推高油價)
●Reuters路透社:〈Oil prices plunge into close, roiled by inflation fears〉(受通貨膨脹擔憂影響,油價暴跌)

分析解讀

此前有報告顯示,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6.2%,通脹率升至逾30年新高,進一步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上漲。所以市場預期白宮和美國聯準會抑制物價上漲的行動,導致利率上升和貨幣政策收緊,推升了美元的走高。這是10月的狀況。

這加大了拜登政府動用戰略油儲的壓力,所以油價在10月之後開始下跌。美國總統拜登已要求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NEC)努力降低能源價格,並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打擊能源行業的市場操縱行為,以更大力度地扭轉通脹。削減能源成本的措施,可能會從戰略油儲中釋放更多原油。

10月26日布倫特原油期貨結算價錄得86.4美元/桶,再創自2015年以來新高。為什麼油價會步入陡峭上行通道?

其一是全球能源緊缺,天然氣和煤炭價格,年內漲幅分別達124.62%和237.66%,油價漲幅相對偏低為69.11%,使得部分能源需求向石油轉移;

其二,今年冬季氣候或提振採暖需求,加劇市場對能源不足的擔憂。然而供給端OPEC+依舊按原計劃增產,並未擴大增產規模,美伊談判停滯不前,導致原油供需缺口加大,全球原油庫存量快速收縮。

如果要分析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的關係,可以分三個層次:

1、油價影響CPI主要通過兩種路徑,首先是對交通工具用燃料,以及居住水電燃料。
2、油價與PPI生產資料之間的相關係數與CPI類似,與生活資料相關程度很低。
3、不過這次油價會上漲,大多數認為是跟中上游成本的上漲有關。

隨著各國疫苗施打率和對疫情的容忍度不斷提升,全球原油需求端的復甦,已呈現出常態化趨勢。加上寒冬將至,歐洲將面臨能源的需求,加上供給端卻缺乏擴張的能力,OPEC+增產目標沒有達成,頁岩油沒有走出颶風的陰影,加上擴產能力有限,所以整個供給端沒有跟上。

許多人評估,原油價格衝上100美元/桶是有可能的,變量干擾不改大勢判斷,在需求回暖且不斷升溫、供給短期難以配套的情況下,9 月全球原油供給缺口達240萬桶。

美國正在經歷「多米諾骨牌式」供給經濟學課程。供應鏈嘩嘩掉鍊子、物價噌噌往上漲、到處都缺工……聖誕購物季即將來臨,業界預測,疫情下美國人購買商品而非服務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強勁。

經濟學家說,美國從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冠疫情暴發前的「過剩經濟」,轉變成「短缺經濟」。必須注意到,美國的供應鏈是一條高度全球化的供應鏈,而通貨膨脹、勞工短缺、供應鏈緊張,這三大問題在美國井噴式爆發、相互推動,而全球不同程度與其共振。這些問題溢出了經濟領域,造成了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的陰影。

從原油的國際行情來看,歐洲的布倫特期貨8月曾跌至約64美元/桶,原因是Delta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擴大,認為石油需求復甦遲緩的看法加強。但是,原油行情從那時開始迅速走高,布倫特期貨一度突破86美元大關,與美國原油期貨一起創出7年來新高。

原油價格上漲,打擊處於復甦過程中的世界經濟、還將動搖金融和外匯市場。這次漲價涉及三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美國本土受到大型颶風「艾達」的影響,美國被迫超預期減產。另外就是美國拜登政府除了請求OPEC+增產之外,別無他法。但OPEC+最後還是決定維持有產量,這是推高原油行情的第2個因素。

對於面臨通貨膨脹壓力的美國和日本等原油進口國來說,這看起來是「冷淡的態度」。不過,對產油國來說,今年冬季之後的供求明顯充滿未知數。 

此外,推高原油行情的第3個因素也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全球天然氣供求緊張。由於天氣異常,歐洲的風力發電和中國的水力發電減少,俄羅斯也減少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所以石油價格開始上揚。
 
說來說去,這都跟拜登的1.9兆美元紓困法案直接相關。美國聯準會以購債的方式向金融市場注入資金,美國聯邦政府在債務市場上融資。如此一來,大規模的貨幣流入到聯邦財政部,而聯邦財政部將接近一兆的貨幣以「紅包」的方式發到了美國家庭;大家有了錢,購物需求自然就增加。

不過,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就認為,國內貨幣政策制定者,對這次通貨膨脹風險不夠重視。他提出警告:「與我的職業生涯之中,從來沒有看過比現在更大的通膨危機。」

所以,通貨膨脹不是成本的現象,不是能源價格上漲所致,而是貨幣擴張的結果。因為疫情放任貨幣注入市場,刺激了能源金融投資需求、能源消費以及結構性消費需求擴張,推動了能源價格與物價上漲。而能源價格和物價上漲不過是通膨的表現而已,這是需求經濟學的結果,是干預主義製造需求的結果。

所以,這次的全球能源危機,與干預主義密不可分。

過去十多年,全球主要國家的能源政策打擊了能源供給,貨幣和財政政策人為地擴張了能源需求。對供給與需求兩端的干預,引發了能源供需失衡,扭曲了市場價格,在疫情復甦時爆發了能源危機和通膨危機。

美國經濟學家Milton Freidman一語道破天機,他認為通膨不是成本現象,通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貨幣現象。

1979年Paul Volcker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採納了Freidman的主張,一邊提高利率,一邊用公開市場操作回收貨幣,暴力縮減貨幣供應量。最終,以經濟深度衰退的代價,來換取了通膨衰退和宏觀經濟的穩定。這就是沃爾克時刻。

我們現在只有用正確的通貨膨脹理論,來理解當下的通貨膨脹問題,才能解答到底是能源危機導致了通脹,還是通脹導致了能源危機?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很沈重。在黑白相間的色系中,我們看見俄羅斯總統普京嚴肅的伸出了一個大大的手掌,上面的文字說明瞭經濟學人想表述的觀點:「Putin’s new era of repression」(普京的新鎮壓時代)。

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中,對俄羅斯充滿鎮壓色彩的變化提出了不以為然的看法。

俄羅斯最著名的政治犯Alexei Navalny,被關押在最嚴酷的監獄之中。在那以後,Navalny先生的組織被嚴厲取締,他的大部分團隊被趕出了俄羅斯,就算留下的人,也正面臨著被追捕的危險。

俄羅斯的政治犯人數,是蘇聯時代末期的兩倍多;俄羅斯的政府預算中,有三分之一被用於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其中的大部分是針對國內而來。就像《經濟學人》本週在一部紀錄片中所描繪的:隨著收入的下降和不滿情緒的增加,那些受夠了普京統治以及政權腐敗的人,讓俄羅斯的員警和安全部門不得不走向膨脹。

鎮壓作為和每個人都有關,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權應該是普世價值;另一個原因是,俄羅斯境內的暴力早晚會蔓延到國界之外。

普京告訴俄羅斯人,西方的政策就是為了消滅俄羅斯的生活方式。為了使他在國內的鎮壓行為合理化,普京將冷戰對抗建立在與西方交手的架構之中。經濟學人最後提醒,俄羅斯的領導人,必須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做好準備。

不過我認為,經濟學人難免還是有一些西方過於偏頗的論點,這篇文章,我建議大家參考就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