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0 | 為因應人口危機,日本政府將在2022年開放專業技術外籍人士居留資格。/ 滴滴宣佈將在紐約證交所下市,並準備在香港上市。該怎麼看待越演越烈的中美金融市場脫勾?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在少子化、人口老化,以及農村人口外移等諸多因素之下,日本面臨嚴重缺工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在2022年開放14個職業領域專業技能的外籍人士,不限次數和居留資格,等於可以無限期在日本居留。我們可以從日本經驗學到什麼?台灣的對應政策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Japan looking to allow more foreigners to stay indefinitely in a major immigration policy shift」(日本希望在重大移民政策轉變下,吸引更多外國人長期居留)
●Economist經濟學人:「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from Japan」(全世界可以從日本學到什麼)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Japan’s Economy Shrinks, but Outlook Is Brighter as Virus Ebbs」(雖然日本經濟萎縮,但隨著病毒消退,前景更加光明)

分析解讀

日本,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然,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12月1日在台灣智庫的發言:「台灣有事就等於日本有事。」肯定讓很多台灣人備感窩心。我也知道自從台灣對福島的捐款冠居全球後,台日友好就已經顯著加溫到現在。

但政治歸政治,情感歸情感,說到經濟的發展,僅管台灣在產業發展的邏輯、企業管理的風格,甚至是充斥在消費氛圍中的各種小確幸,都和日本有著切不斷的千絲萬縷。但看到日本今天這般和全球趨勢背道而馳的經濟狀況(也就是通貨緊縮),我還是打心裡希望台灣千萬別和日本一樣。

在世界上,有兩個有關日本的經典說法,第一個說法是,這是一個因為人口萎縮、老齡化和失去活力,而陷入衰退的國家。第二個說法認為,日本是一個充滿神秘感,但有點古怪的社會。

這兩個說法,都讓大家感覺日本和我們距離遙遠。但這是一個錯誤。其實日本不是一個與我們無關的國度,甚至可能是疫情過後全球的先驅。

為什麼這麼說呢?

過去二十年,日本已經面臨的許多挑戰,包括了快速的老齡化、長期的經濟停滯、層出不窮的自然災害風險,而始終夾在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紛擾就更不用說了。而這些問題,在過去兩年疫情之後,很多國家都開始感受到它們的嚴重性。

事實上,很多日本曾經發生過的問題,最後幾乎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鏡,並從中學習該如何應對。

其中第一個教訓,是原來社會必須學會怎麼忍受風險。

隨著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激增,各國都開始了解,我們都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無法避免的天災人禍,都必須學會如何從衝擊中恢復過來。地震、水患、核災等痛苦的經歷,促使日本積極投資於抗災能力。1995年神戶發生大地震之後,該市建立了地下系統,為居民儲存 12天的用水。橋梁和建築物都經過翻新,以加強抗震能力。

現在許多日本人都明白,應對天災是每個人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國家的問題。這在疫情期間最明顯:戴口罩在日本早已普及;而在G7國家中,日本的Covid-19死亡率最低,疫苗的接種率最高。

另一個教訓是,應對人口變化的經驗。

大多數社會,最終都會像日本一樣老化和萎縮。到2050 年,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將超過65歲,在2019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只有十分之一。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包括中國在內的55個國家的人口都將下降,包括印度。而人口變化當然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挑戰。

日本是全球主要的債權國,也是按當前匯率計算的第三大經濟體。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科技投資者、5G 的先鋒,從優衣庫、任天堂到無印良品等眾多全球品牌的發源地。機器人和傳感器方面的專業知識,幫助許多企業從廣泛的新工業科技中獲利。 在地緣政治上,日本在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其主要安全夥伴美國之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總而言之,它其實不是一個全球性的局外人。

而日本犯過的錯誤,提供了另一套教訓。生活在大量的風險中,會讓日本在決定優先順序上變得更加困難。面對如此多的潛在天災風險,日本將焦點從氣候變化這一持續發生的最大災難上移了開。2020年,它承諾到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但細節一直不明確。政客們希望重啓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被擱置的核電站,但只要民眾不太可能同意。許多官僚對綠能仍然頑固地持懷疑態度,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積極發展電動車,但日本是發展氫能車。

應對人口減少的一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人力,這讓日本永遠沒有辦法發揮其潛力。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公民被剝奪了發揮潛力的機會,傳統企業以資歷為晉升的基礎(目前日本7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三到四成仍在工作),加上對老人的過度尊重,壓制了年輕人的聲音並扼殺創新。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最聰明的年輕人更喜歡新創公司的原因。

近年來,日本在鼓勵女性就業方面做得很好,但她們升職的機會仍然太少。雙軌勞動制度使年輕人和婦女從事不穩定的兼職工作,這使他們不那麼熱衷於生孩子。

政客容忍這一切的部分原因,是他們幾乎沒有改變的動力與壓力。資深的公眾人物通常是來自政治圈,比他們所代表的公眾更加保守。另一方面,對於公眾來說,今天的舒適會減弱對更美好明天追求的衝動。

日本的最後一個教訓,就是過度自滿的危險。

回到台灣,2020年台灣首度出現人口衰退,出生人數較死亡數少近8,000人,可稱為「生不如死」,代表生育率低迷,導致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加劇。明年生肖是虎年,因台灣民間習俗等因素影響,虎年生育率較歷年平均值更低,換言之,明年的生育情況也難樂觀。

人口衰退已是不可逆。台灣人口發展趨勢的嚴峻,在於從2025年開始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佔比將超過20%;到2040年,將進一步惡化到30%。生育率低迷代表未來能投入職場的勞動力會愈來愈少,到2028年,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消失的威脅不僅出現在消費面,對生產力的傷害更是巨大。

目前台灣每4.5個青壯年扶養一個老人,2040年會變成每兩個青壯年撫養一位老人,到2070年時,更進一步變成每1.2位青壯年要撫養一位老人。

面對人口危機,我們必須從提高生育率、增加國內勞動力供應,與增進長照資源準備三方面著手。

提高生育率方面,透過政府補助是最基本的鼓勵措施,更積極的作法,是從政府到民間要形塑一種友善氛圍,讓父母願意生小孩。從生育補助與育兒津貼,到可信任的托育及義務教育,以及對新手爸媽友善的住房、交通等配套,讓年輕人不只是生育小孩的當下能獲得照顧,在小孩成年前,還可以獲得來自各方的支援,這才是從根本上提振生育率的作法。

而提高國內的勞動力供應方面,不論是延後高齡就業者的退休時間,或增加國外藍、白領移民來台的誘因,都可適度紓解勞動力供應下滑的問題。

另一方面,高齡化已是必然因素,從政府、企業到個人,對於長照資源的建置、投資與儲備,都必須比現更積極,才能因應超高齡化社會的到來。

總而言之,高齡化在台灣已是必然結果,因應人口衰退的挑戰必須今天就動手,不能等到明天才後悔。

二、12月3日,滴滴宣佈即日起啓動在紐約證交所退市的工作,同時準備在香港上市。我們要怎麼看待越演越烈的中美金融市場脫勾?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Didi is delisting in New York. Here's what happens if you own a delisted stock」(滴滴決定在紐約退市。 如果您擁有它的股票,請小心!)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China set to make tech VIEs unviable, closing foreign ownership loophole」(中國將讓科技VIE無法繼續,堵住外資持股的漏洞)(註一)。
●Economist經濟學人:「China courts global capital, on its own terms」(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全球資本)

分析解讀

自從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開打以來,全球的投資人、政治人物和企業就不斷觀察,全球最大的這兩個經濟體將在何時開始脫鈎,或者說,它們會脫鈎到什麼程度。

隨著中國的網約車企業滴滴全球,在紐約IPO掛牌六個月後宣佈退市,全球金融的格局變化已經得越來越清晰。

看來,那些曾經經過中國政府的批准而在美國掛牌交易,價值2.1兆美元的258家中國企業,早晚都很可能和滴滴一樣無奈下市。

但不要以為中國政府正在尋求的是金融孤立,事實上,他們正在忙著歡迎華爾街投資機構進入大陸的資本市場與金融體系。

中國正在推動的,是一個不對稱的脫鈎戰略,也就是,在積極促進西方世界對中國市場依賴的同時,減少自己過往那種對西方世界的依賴。而滴滴將不會是這個策略的最後一個案例。

過去幾十年,中國政府刻意容忍,並鼓勵某些紅籌企業在其他資本市場積極籌集資金。當第一家中國企業1993年成功在紐約掛牌時,不但得到了當時的中國政府背書,它們還承認,美國市場既提供了低廉的資金成本、更成熟的投資者,還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

但在過去兩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2019年,已經在紐約成功上市的阿里巴巴,積極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這一動作,事實上是它在資本運作轉換陣地的預先規劃。現在的滴滴則更進一步,徹底脫離紐約資本市場。據說這是在中國官方的壓力下,準備將它的上市地點轉移到香港的預先動作。

或許還有人寄希望,美國和中國監管機構最終能夠達成一定的妥協。然而,哈佛法學院教授Jesse Fried就表示,中國監管機構明確支持滴滴的退市—外國政府對美國資本市場的干預,使得交易恢復過往榮景,是難上加難。

這些轉變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出臺了一項針對中國企業的披露法律,該法律要求,外國企業必須揭露其審計報告的所有細節,否則將被迫退出美國的交易所。我想,這一點是中國企業普遍不能接受的。

但取而代之,中國正在努力開放自己的資本市場,並想方設法吸引西方金融機構進入,但你得遵守中國的監管規則。許多華爾街機構正在獲得新的金融執照,並嘗試擴大自己在中國的業務。

自 2019 年以來,JPMorgan對中國的跨境敞口增加了9%;過去三年,外國基金經理人持有的中國股票和債券,幾乎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現在的1.1兆美元規模。即使習近平最近打著「共同繁榮」的旗號,向大型科技巨頭和企業巨擘發動檢查,2021 年的前九個月,仍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本陸續流入了中國市場。

中國希望它能夠魚與熊掌兼得--既獲得全球資金支持,也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所有想進入中國的金融機構,必須受到中國政府的直接監督。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這仍然存在明顯的風險。

而中國的這項「非對稱脫鈎」,延申出三個問題。

一是中國股票和債券被納入了全球性的指數,這意味著指數基金必須持有它們。當數量越來越多,中國政府該如何監管?
是否夠透明?是否有可信度?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美國的做法是否有效?
美國政府越嚴懲這些在美國上市的企業,或是禁止它們購買美國高科技企業生產的零組件,很可能最後反而逼得中國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並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優勢,或是為第三國創造取代美國的機會。這將使得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減少,而不是更加增強。

最後一個問題是,中國會不會在其他地區或產業,執行類似的不對稱戰略?
這已經可以在大宗商品產業明顯看到,大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中國也在大規模推進自己的半導體科技產業。現在中國還最無法擺脫的就是對美元的依賴,美元現在仍然運用於大多數的跨境支付,並讓美國可以隨時利用美元體系,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但如果習近平連一家叫車企業繼續在紐約上市都不能容忍,那麼他肯定更無法容忍繼續被美元體系所掌控,他必將竭盡全力,發展另外一個替代方案。

早在今年1月26日,Google前任CEO Eric Schmidt領導的智庫「中國戰略小組」(CSG)就曾向白宮呈交了一個報告《非對稱競爭:應對中國科技競爭的戰略》(Asymmetric Competition: A Strategy for China & Technology),這是非對稱性名稱的第一次出現。

這個報告的主張被白宮採納,拜登並於今年2月宣佈採用「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對中國進行精準打擊。但如今過了八個月,看起來還沒有太明顯的成效。但一直不動如山的中國倒是開始動作頻頻,讓人猝不及防。

上海美國商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美國跨國企業增加了對中國的投資,超過70%的美國在華製造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內沒有將業務轉移出中國的計劃。

我看見的是,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中國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步伐反而加快了。中國對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逐漸放寬,吸引境外直接投資連創新高;美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證券,也不斷增加。中國的加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場,其實是高度不對稱的,因為它有資本管制,所以外國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很多,但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直接投資一直很少。

我常常強調商場如戰場,我也常說資本如流水,資本市場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吸引資本流入。地緣政治我不懂、科技脫鉤我看得也是霧煞煞,中國在金融市場的非對稱性戰略能不能成功,我更是不知道,但資本流動下的中美脫鉤爭奪戰,確實已經揭開序幕。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再次回歸地緣政治。封面上是一對高高掛起的拳擊手套,手套上的圖案明顯就是美國的國徽,上面一排黑色補充文字:「What would America fight for?」(美國還會為什麼而戰?)

這期的經濟學人共用了四篇文章來闡述這個議題。封面故事開宗明義就認為,今天的美國已經厭倦了身為自由秩序保護者的角色。你可以說這個巨人尚未睡著,但它的決心已經搖搖欲墜,而新崛起的敵人,正在想方設法測試它。

俄羅斯的普丁正在烏克蘭邊境集結軍隊,並且很可能很快就會入侵;中國正在以戰鬥機在臺灣的領空上方巡航,並嘗試研發出超音速的武器;伊朗在核談判中採取了更極端強硬的立場,因此多數人預估,新的核武談判可能會崩潰。

正如經濟學人在Briefing專文所說的,美國已經沒有意願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再次使用硬實力,華盛頓的鷹派和鴿派聯盟也呼籲美國得學會克制。鴿派認為,試圖監管世界,會讓美國不可避免地捲入不必要的衝突;鷹派則表示,美國應該專注於唯一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對抗中國。這兩種願景中的任何一個,都將使得本來就陷於分裂而且不穩定的美國縮手,然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危險和不確定。 

美國不再是1990年代時的那個自信霸主,它的相對力量確實已經減弱。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役之後,美國選民已經厭倦了為外國打仗,黨派政治更讓美國政策的大部分陷入了癱瘓,迄今為止,美國還有90多個駐外大使職位,因為國會阻擋而仍然懸缺著。

如果想要保有這個自由世界的秩序,其他富裕國家必須更積極,為過往它們很少幫助的這個世界做好該有的準備,並想方設法推進美國的積極參與。現在,這會是最重要,也最艱難的任務。


註一:
所謂VIE結構(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其實質是境外公司(或境內外資公司)通過合作協定的方式,實際控制境內持有某項受限制行業牌照的公司,並進而將其收入和利潤轉移到境外公司(或境內外資公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