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1 | 光陽集團與Harley Davidson哈雷機車戰略合作,將以SPAC方式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聯準會宣佈將縮減購債,預計明年3月結束量化寬鬆 (QE)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繼9月中Gogoro宣佈與Poema Global達成併購協議,正式合併完成後Gogoro為存續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之後,12月13日台灣光陽集團也宣佈與美國Harley Davidson哈雷機車公司完成戰略合作,將以SPAC方式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台灣機車產業好不精彩,怎麼解讀這個項目?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bes富比世雜誌:〈Harley’s ‘LiveWire’ Electric Motorcycle Brand To Go Public In SPAC Deal With KYMCO〉(哈雷的「LiveWire」電動摩托車品牌,將在與光陽的SPAC交易後上市。)
●CNBC:〈Why Harley-Davidson's EV motorcycle LiveWire is getting its own stock〉(為什麼哈雷的電動摩托車「LiveWire」將正式展開自己的道路)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Harley-Davidson’s Electric-Vehicle Division to Go Public Via SPAC Merger〉(哈雷戴維森的電動汽車部門,將通過SPAC合併上市)

分析解讀

首先,我想在台灣長大的人都知道,台灣的機車密度居世界之冠,台灣的機車更是台灣小確幸不可缺的一環;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的汽車與摩托車產業鍊其實勇冠全球,否則Tesla的第一款車Roadster也不會在台灣林口問世。

今天,台灣的Kymco和Gogoro能夠在這個電動車時代兵家必爭的領域,競逐全球電動機車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寶座,確實值得我們與有榮焉。這讓我想起今年東京奧運,我看見台灣男雙羽球「麟洋配」,刷新台灣在奧運上的最佳總奪牌紀錄的感覺。

我說過好幾次,疫情揮之不去確實煩人,但現在確實是台灣產業有史以來,最有機會與能力走出台灣的機會,不只是我們本來就擁有自己都不知道的實力,更因為現在的台灣credibility正處於全球地緣政治夾擊中最頂峰的階段,這是老天爺賞給台灣的一口飯,我們就應該充滿自信,當仁不讓地大口吃下去。

曾經,機車常被視為移動汙染源,但隨著乾淨能源成為潮流,電動機車也找到重生機會,也被認為是未來最佳智慧化、綠能解決方案,就連印度的摩托車品牌TVS也宣布,將與BMW聯合開發電動摩托車。

疫情爆發以來,電動車相關產業,尤其特斯拉的一飛沖天,讓電動車的發展勢不可擋,而氣候變化更是催生各國政府政策補貼的重要因素,這讓傳統機車製造商在轉型壓力下,紛紛展開相互結盟。除了先進技術之外,怎麼和各個區域的合作夥伴結合,累積更多使用者經驗,已經變成後續兩年最精彩的所在。

這次,百年機車大廠哈雷旗下的電動車子公司LiveWire決定與台灣機車龍頭光陽攜手合作,透過SPAC方式,推進紐約證交所(NYSE)的IPO掛牌,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電動機車國際戰略合作案。併購後的新品牌LiveWire,將成為美國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電動機車品牌,而光陽也有機會將KYMCO的品牌推向世界。

今天我想分三個層面,分別是:產業、資本運作以及對台灣後續的啟發,討論這個議題。

1、產業

這個投資案對光陽集團來說,除了成功讓台灣產業躍上國際舞台,還能在技術共享與股權增值上大有斬獲,並進一步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的第一品牌,其象徵意義無比巨大。

事實上,哈雷在2019年就讓切割了電動機車部門LiveWire,可以看出發展電動機車的企圖心。哈雷總裁Jochen Zeitz更說,LiveWire 將會與光陽結合成兼具靈活與規模的戰略夥伴。哈雷機車擁有118年傳統,透過與光陽的戰略合作,受益於光陽的技術專業、製造能量、經銷網路、供應鏈基礎建設、全球物流能力等優勢,參與哈雷在全球的布局,加速摩托車電動化的全球轉型趨勢。

2、資本運作

在發展前景之外,外界更好奇,穩居台灣機車龍頭21年的光陽,如何與哈雷談成這次看來國際地位不對等的合作?

事實上,去年光陽以3000萬美元入股東南亞共享乘車獨角獸Grab,協助台灣電動車產業供應鏈打入東南亞市場,就證明台灣產業確實有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策略合作夥伴的能力。哈雷的項目,就是Grab雙軌戰略的再升級。

談判的過程相當複雜,除了雙方交涉的領域涉及了不同的法律、產業、投資、策略結盟、知識產權IP與上市IPO準備之外,還涉及了投資銀行與產業間的投資談判,確實比一開始想像的複雜多了。

3、後續啟發

大家有所不知,台灣的汽車廠競爭力雖然不強,但二輪機車的國際競爭力其實有目共睹,且不管是四輪或是二輪的供應鏈,都頗具世界水準;台灣唯一欠缺的就是戰略談判以及資本運作的能力。怎麼搭建一個既懂資本、更懂產業的「有機綜合體」,將是台灣產業晉升國際市場的關鍵。

而讓光陽和哈雷取得結盟共識的關鍵,我認為還是在於雙方合作後,在佔領全球電動機車制高點的完美匹配。哈雷機車的製造工藝無可厚非,但在軟體、電池、充電與更換電池等方面,光陽集團可以補足技術。更重要的是,哈雷急著尋求讓LiveWire成功上市的完美拼圖,而SPAC的投資人更在意的是掛牌後的故事。雙方結合之後,得以憑藉著各自的優勢,提高電動機車成功的機會。

這項合作,更讓光陽開始走一條與台灣產業界過往發展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眾所周知,過去台灣產業大都專注代工,所以在面對國際大品牌時習慣扮演賣方角色,在利潤極低的情況下,只能想方設法爭取擴大訂單。而透過此次合作,現在華爾街,甚至全世界都聽到了「KYMCO」的故事,這是台灣走出國際,創造自己品牌的最好機會。「台灣的產業基礎當然很好,但我們不能一直做著代工製造,這會讓台灣的下一代在大陸、印度、東南亞的競爭下越來越辛苦。」

而對光陽來說,這一次與哈雷攜手,除了技術提升、與哈雷共享研發之外,還能扮演ODM角色、並以股東身份分享股權增值,更重要的是還能參與戰略部署,並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與其說是合作,其實是讓光陽與哈雷的二輪電動機車拼圖更加完整。

當然,上市最重要的是股價,股票投資人看的是未來,這部份就讓我們拭目以待;而光陽與哈雷的攜手,不管是大、小功率的機車產品、品牌沈澱一個都不缺,更重要的是全球涵蓋的故事相當完整。

另外,台灣產業界一直面臨著轉型、二代接班,以及人才培養的問題,年輕人需要的是更大的舞台,光陽與哈雷的合作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台灣產業更有信心走上國際舞台,如此一來,台灣的年輕人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美國聯準會宣佈今年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決議,將縮減購債 (Taper) 幅度加倍至每月300 億美元,從1月開始每月購買600億美元的債券,預計明年3月結束量化寬鬆 (QE)。此外,也預期2022年將升息三次,看來政策已經更趨鷹派,以對抗居高不下的通膨。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raders bet Fed will not raise rates as aggressively as forecast〉(交易圈押注,美國聯準會不會像預期的那樣激進地加息)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Fed Doubles Taper, Signals Three 2022 Hikes in Inflation Pivot〉(美國聯準會加倍縮減,並暗示2022年通脹樞軸將進行三次升息)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The Federal Reserve could make a mistake by tightening too aggressively, but even worse would be a Covid-19 outbreak that takes tightening off the table〉(美國聯準會可能會因過於激進地收緊而犯錯,但更糟糕的是,Covid-19的爆發,可能會讓他們取消收緊)

分析解讀

經濟學界有一句名言:「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過猛。」過猛,緣自於太遲;太遲,則勢必過猛。美國聯準會當前的處境,與必須採取的因應措施,很可能再一次驗證了這句名言。 

美國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升6.8%,通膨的確太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高達9.6%,升幅將逐漸反映到產品售價上,因此預示高通膨可能持續更久。通膨如此之高,利率依然「近零」,證明貨幣政策已經嚴重落後於通膨大勢(behind the curve),無疑已經符合「太遲」的條件。

現在聯準會終於有所覺悟,15日會議決定資產購買計畫將以加倍的速度「退場」,這決議符合預期。同時大多數決策官員也預測,明年內將升息3碼,升幅高於預期的2碼。

這項政策指引的緊縮力度,究竟是太猛、剛好,還是不夠?政策聲明中所表達的立場究竟是「偏鷹」,還是「虛鷹、實鴿」?這些都存在爭議的空間。

聯準會今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不僅未能預測通膨升幅如此之高,時間如此之久,而且拒絕鷹派建議,不依循實際情勢而調整思維,一再堅持通膨升高只是「過渡性」。

要掌握今年的通膨演變,光看CPI根本不夠,而是應該觀察兩項更精準的指標:一是扣除能源與食品之後的核心CPI,因為今年食品及能源價格強勁上漲,很可能扭曲了潛在的通膨趨勢。另一項則是CPI的截尾平均數,就是將指數中變動最大與最小的項目剔除,只計算其餘項目的平均漲幅,如此將能更清楚瞭解通膨壓力的真正來源。

今年初時核心CPI開始衝高,但截尾平均數卻變動不大,兩者之間的差距更創新高,這種異常現象促成了「通膨過渡論」;聯準會預測核心CPI漲幅終將退潮,回到與截尾平均數相當的水準。但實際情況卻是,今年5月後核心CPI並未回落,反而是截尾平均數連月穩定上升,亦即價格上漲的產品與服務項目愈來愈廣泛,不再侷限於跟疫情密切相關的項目,「過渡論」於是破功,證明了通貨膨脹並非短暫現象。

展望未來,預期仍有多項因素將支撐通膨居高不下:
第一,通膨會不會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這要看今年美國政府的紓困措施會不會繼續;
第二,疫情是否也是「過渡性」?先是大陸再爆疫情,航運不暢,接下來是Delta變異病毒株肆虐,最近又出現Omicron新毒株,對原物料及最終產品供給的壓力仍大….以上種種變數,我們都得持續觀察;
第三,是消費者和企業家的預期心理。我曾多次強調,通膨升高有助於推升通膨預期。據紐約區聯邦準備銀行的最新調查,目前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膨率預期已高達6%,可能引發消費者預先購買,並促使勞工要求調高薪資,進一步推升物價。

現在聯準會已調整政策,但貨幣政策的基本立場並不會有多大改變,這可以從會後聲明中的說法看出端倪。

首先,聯準會對於「過渡論」並未認錯,只是不再提及;其次,雖宣佈將加速「退場」,但仍強調退場時機將會視情況而調整;再者,依然強調在達成「最大就業」目標之前,仍應維持目前的利率區間。但何謂「最大就業」,仍無明確的數字定義。

以上種種跡象,皆顯示聯準會決策高層仍存有以拖待變的心態,升息時機能晚就晚,幅度能小就小。畢竟這些決策官員的經驗一直侷限於如何因應需求不足,生怕緊縮過當,會傷害經濟成長。

現在各界對「通膨過渡論」的爭議雖已結束,但對於如何因應通膨的爭議卻才剛剛開始。當然沒有人希望經濟走向負面,但通膨到底結束了沒,沒人知道。

另外,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警告,美國聯準會因通膨高漲而加快升息步調,可能會為新興市場帶來麻煩。

Rogoff說,聯準會明年若升息整整1個百分點,將可能導致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無法在市場籌資,進一步傷害這些國家脆弱的財政狀況。他特別點名埃及、巴基斯坦和迦納三國,它們已經面臨龐大債務、進出市場管道萎縮,甚至通膨率高達雙位數等困境。

今年稍早,Rogoff曾在與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合著的報告中警告,在處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暴增的負債上,新興市場面臨比先進國家更艱難的抉擇。

《經濟學人》總評  

一年過得很快,Covid-19不知不覺帶著我們度過了疫情的第二年,這是《經濟學人》一年一度的《Christmas specials》(耶誕特刊)。

眾所周知,西方人在耶誕節肯定要吃大餐,這本《耶誕特刊》說白了,就是《經濟學人》提供給讀者的一席精神大餐。比較特別的是,這也是每年唯一一次封面故事和緒論第一篇完全沒有關聯。

《經濟學人》在這本特刊的緒論第一篇,談的是:「The way things were」(事情將發生的方向);補充標題寫的是:「The new normal is already here. Get used to it」(新常態就是這樣,好好習慣它吧) 。在疫情揮之不去的年末時節,會讓你讀來特別的有感。

《經濟學人》在文章一開始就表示,即使心知肚明日子永遠不會再回到正常,我們也渴望著一個「新常態」能夠趕快出現。然而,隨著2022年的逼近,確實是該接受現實時候了。我們即將迎接一個「可預見的不可預測性」,在接下來的幾年,很難再回到那個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熟悉的日常,而是伴隨疫情的上下顛簸和充滿迷茫。

這樣的新常態早已存在,而且就在眼前。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對航空旅行的種種影響?所有可能被恐怖份子利用的航空管制弱點,都出現了嶄新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上鎖的駕駛艙門、更多的航空警察,以及禁止攜帶任何的尖銳物品。接著,包括瓶裝液體、鞋子和筆記型電腦,上飛機前都要沒收或檢查。

空中旅行再也沒有恢復正常,但也沒有因此催生出一個新的航空飛行模式;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個始終在修修補補的航空管制新措施。

我認為,這場疫情正式終結了始於1990年代,並在2008年因金融危機而拼命加碼的低利率低通膨時代。為了實現快速的復甦,各國政府難得有志一同、不計成本的投入將近11兆美元的紓困刺激,在拼命印鈔、大家happy的麻痹中,政府進入前所未有的大政府時代,傳統經濟學的警言再也沒人在意。

我感覺那個曾經讓世界正常運轉的全球系統,會不會在某一個平衡點被破壞之後,讓整個平衡的生態發生一個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

許多為舊世界帶來穩定的舊有機制和生活態度,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若不能做好心理準備,肯定會發現自己極端不適應這個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這個疫情就好像一道存在蒼穹的大門,一旦走了進去,很多事情就再也回不來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