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3 | 疫情可能再度爆發,美國第一季度GDP下調。2022全球經濟展望怎麼看?有哪些難關?/ 2022年兩岸經貿會如何消長?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因為Omicron疫情嚴重,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對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預期,從5.2%下調至2.2%。怎麼看全球經濟展望?有哪些難關橫亙眼前?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Omicron Variant Is Expected to Dent Global Economy in Early 2022〉(Omicron Variant 預計將在2022年初削弱全球經濟)
●CNN:〈The economy is booming. 5 reasons that could change in 2022〉(經濟正在蓬勃發展。2022年可能發生變化的5個變化)
●NY Times:〈A Scary Energy Winter Is Coming. Don’t Blame the Greens〉(一個可怕的能源冬天即將來臨。不要責怪綠色能源)

分析解讀 

沒有人知道疫情還會怎麼變化,也沒有人知道通貨膨脹是不是暫時的,更沒有人知道中美對峙還會怎麼演變。

但我們心裡都知道,以上這三件事是2022年最大的隱憂。2022年各國政府還是會手忙腳亂慌慌張張,但他們的應對政策應該會有些改變。

疫情撲朔迷離,我們已經看見衛福部宣佈,入境核酸檢測PCR從三天變成兩天。除了疫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貨膨脹,12月15日美國聯準會對於升息的口徑也改變了。

地緣政治更是詭譎多變,明年美國期中選舉加上川普的動作越來越大,中美之間關係很難迴旋。

更不用說,假裝財政政策和債務膨脹不會發生問題,那更是騙人的。

12月9日,《The Big Issues for 2022》中的一篇文章,作者為高盛資產管理公司前董事長、英國前財政部商務大臣 JIM O'NEILL ,他對全球經濟提出「兩個解方」,一是生產力提升,或是中國再融入全球。

但兩個解方,看來似乎都行不通。

另外,他也提出「三個懸疑」:變種病毒(封鎖隔離)、通貨膨脹(債務目的)、地緣政治(全球貧困)。

不過我倒是黑欣賞他提出的「一個必然」,這很可能在2022年發生:能源危機。

變種病毒 Omicron 在全球快速擴散,很多國家原本已打算解禁,現在又開始實施嚴格管制。正因為其重症率低,以及大量無症狀感染者,所以很多人一開始是掉以輕心的。加上全球多國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使實際感染Omicron的人數應遠高於目前統計,也讓最終入院人數是否對醫療體系造成負擔變成未知數。

但一旦 Omicron 使各國疫情大規模復燃,不只會削弱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感染人數增加也會史勞動參與率下滑,供應鏈受到影響,稍稍緩和的通膨及大宗商品價格又將再度走揚。

況且, Omicron 對經濟帶來新一波衝擊,可能令央行因通膨壓力居高不下而轉持鷹派立場,加快收緊貨幣政策,轉為升息。

所以,即便主要機構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表現可期,最近仍有許多負面的聲音出現。

事實上,2021年全球的經濟表現確實是不錯,全球經濟動能持續上漲,所以包括國際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他們預估2022年的經濟增長都有突破6的樂觀預估。

但這樣的樂觀期待,現在又出現變數,其中最主要的是 Omicron 新種病毒的爆發及蔓延程度;其次是全球化通膨的威脅;第三是美中經貿及科技角力等地緣政治的風險;最後就是極端氣候。

Omicron 變種病毒於12月初的極短時間之內已擴及34國,台灣因政府防疫得宜,目前只有零星境外染疫者,但都屬已打兩劑疫苗的突破性感染;目前國內打完兩劑疫苗的覆蓋率僅約六成左右,對 Omicron 的威脅不可掉以輕心。

其次,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化通膨,自今年5月起,台灣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已經連續七個月漲幅超過20%,主要肇因於石油、大宗物資及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行政院已凍漲電價,油價亦採階段性穩定價格。但主計總處公佈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仍高達2.84%,創近九年來新高,躉售物價指數(WPI)亦較上年同月上漲14.19%,可見台灣同樣籠罩在全球化通膨的風暴中,加上房價高漲,通膨及預期通膨將是2022年必須面臨的另一重大挑戰。

美中經貿及科技角力等地緣政治的風險,是2022年台灣必須面臨的另一重大挑戰。在兩強經貿及科技角力中,台灣必須步步為營、碎步前行,方能明哲保身。台海兩岸日益升高的緊張局勢,也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地緣政治風險,日前彭博通訊設甚至把台海危機拖垮半導體產業鏈,列為2022年全球十大黑天鵝之一,可見地緣政治風險必須謹慎面對。

最後須考慮的是極端氣候風險。2050年淨零碳排是全球共同的目標,今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曾宣示,台灣在2050年也要達成淨零碳排。國際企業方面,包括蘋果、Google及微軟等亦做出相關承諾。台灣是國際主要供應鏈,減碳減排風險勢必影響國內產業的競爭力,尤其歐盟將於2023年實施碳邊境關稅(2026年正式課徵),政府應及早擬訂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計畫,包括總目標設定、管制對象、額度分配方式、抵換機制、交易標的及相關法規遵循等,方能讓國內企業有足夠時間,因應世界各國對應極端氣候的措施,以降低風險。

其中台灣必須優先考慮的,我個人建議是極端氣候,因為台灣有98%的能源是進口能源。

12月27日,英國慈善團體「基督教援助協會」(Christian Aid)公佈2021年十大極端氣候事件,這份報告並引述保險公司Aon的資料指出,今年預料將是歷來第六次天然災損超過1,000億美元,而這六次都是發生在2011年之後。

另外,歐美進入耶誕新年季,也同時迎接強烈寒流,包括加拿大西部、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今年冬天都提早來臨,甚至提早降雪。

聯合國秘書長 António Guterres特別提醒:「我們面臨一個赤裸裸的選擇,我們將它終止,或者,它來終止我們。」可見氣候危機迫在眉梢。

我認為黑天鵝是Covid-19,灰犀牛就是通貨膨脹,一個2020年 一個2021年。明年最可怕的就是綠天鵝,而綠天鵝最可能出沒的地方就是中國。

長期維持全球金融穩定的國際清算銀行,早在2020年提出「綠天鵝(Green Swans)一詞,意指氣候變遷將是影響全球金融穩定的重大因素,市場對ESG投資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強,更將是企業營運的新顯學。在這個狀況下,新的能源轉型破在眉梢,但舊的能源退場卻又跟不上。

每個人都知道,積極轉型有很高的風險,企業倒閉、大量失業,轉型可能失敗;但若不積極轉型,全球暖化帶來極端氣候,實質的風險與代價更高。其實台灣經濟部這方面壓力無比巨大,台灣能源有98%是進口能源,難怪郭台銘會說要有缺電的心理準備。

去年我們已看到英國的天然氣飆漲,所以,2022年綠天鵝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2021年,我們看見美國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協定,歐盟推動碳邊境調整,各國紛紛宣告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時程。國際因應氣候變遷的集體行動越來越快。

品牌大廠的減排承諾,也將帶來國際價值鏈的高度重整,對生產供應關係的衝擊,更甚於美中貿易與疫情影響。最近我們也看到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宣示,國泰金年底前將完成碳盤查。這也表示,企業不做 ESG,未來將「借不到錢」,上市公司更必須強化 ESG 揭露及氣候風險管理。

所以,我認為2022年的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是最值得注意的新變數。

二、12月31日,中國大陸公佈的官方製造業 PMI(採購經理人指數)較11月再提升,優於機構預期的50.3,達到了五個月來高點。事實上,前一天臺灣公佈的PMI雖然微跌0.2個百分點至59.3,但仍維持連續18個月呈現擴張的趨勢之上。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兩岸經貿在2022年的消長?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China's big challenge for 2022: Getting people to spend money〉(中國2022年的大挑戰:讓人們花錢)
●CNN:〈From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to Xi's likely third term: 5 things to watch in China in 2022〉(從北京冬奧到習近平可能的第三個任期:2022年中國值得關注的5件事)
●Focus Taiwan中央社:〈Taiwan's economy shows strong growth for 10th straight month〉(台灣經濟連續10個月強勁增長)

分析解讀 

2022年對中國大陸而言非常關鍵。從政治上來看,習近平要續任共產黨總書記,也將為2023年初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被選任第三任國家主席舖路。

在經貿上,中國大陸領導階層的持續鞏固,雖引起西方國家非議,但有助於中國大陸的集權,並將施政重點放在經貿。

2022年中國大陸將全面執行「十四五規劃」。在與美國經貿對抗,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國際供應鏈之下,中國大陸形容世界遭受百年以來的最大變局。「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性遠超過以往的經建計畫,中國大陸甚至將「十四五規劃」視為下一個百年奮鬥的第一個經建計畫。

十四五規劃最大的特色,主要是重視實體製造,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的穩定,這與「十三五規劃」重視服務業比重,是明顯不同的。

事實上,中國大陸製造業比重近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目前製造業約占GDP 26%。

而重視實體製造,經濟發展重點回到製造業,也符合習近平的經濟思維。

習近平認為中國大陸必須在先進製造業例如半導體、電動車、電信設備,以及商用飛機等,維持強大生產力,建立自主供應鏈,避免受制於他國。所以未來中國還是持續挹注大量資源提供補貼,這將會成為未來美中經貿衝突的另一焦點。

反觀,中國大陸認為網路科技並不是必要鼓勵的行業,而且在過去寬鬆制度下對企業過度縱容,所衍生的問題必須矯正,所以近來頻出重手,抑制網路產業的發展。例如將網路遊戲稱為「精神鴉片」、對於非屬製造業範圍的補教及文化業祭出限制措施,甚至推動共同富裕政策,要求企業「自願公益捐贈」,也是以網路巨擘型企業為目標。這些措施,都與大手筆補貼製造業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大陸的情勢變化,對台灣當然有影響。

美中貿易戰的去中國大陸化,新冠肺炎的去中心化,部分台商開始撤離中國大陸;但是在中國大陸並沒有完善的退場機制,資金流動關卡重重,人治色彩濃厚,台商不但面臨經營上的困境,有些更無法全身而退。

再談到先進製造業,中國大陸積極發展製造業的項目,多數並非台灣所長,也不是以往台灣投資中國大陸的重點項目,例如能源產業或是電動車。

在中國大陸騰籠換鳥的策略下,預期台灣未來對中國大陸的新增投資會降溫,雖然可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但也失去了深耕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機會。

而在貿易方面,在對中國大陸出口資訊電子產品創新高下,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含香港轉口)占總出口比重,也在2020年創下歷史新高的43%。台灣2021年對中國大陸出口可能會突破2,000億美元,順差達到1,000億美元。

但未來在中國大陸打造自主供應鏈下,比重可能會逐漸下滑,雖然可以減輕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但由於中國大陸市場規模難以被取代,此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動能。

在對外方面,中國大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企圖心,對台灣威脅更大。大陸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在2022年1月1日生效;中國大陸也宣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表達反對台灣加入CPTPP的立場。因此台灣未來如何在國際間合縱連橫、找到切入的角度,是很重要的問題。

最後回到台灣角度。2021年在全球經濟與貿易快速復甦的帶動下,台灣的出口與投資大幅上升,經濟成長率拉高到6.09%,是近十年來的新高,交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

在全球經濟逐漸恢復的2022年,IHS Markit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可以維持在4.2%的高檔;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估明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將達到6.7%;      主計處則預估,我國的經濟成長率略低於2021年,仍然可以維持在4.15%。

主要原因,是出口不斷創下新高,當然基期就比較高,明年的出口和投資不太容易再有那麼大幅度的成長。

造成出口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全球經濟快速復甦,帶動台灣產業出口快速增長;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民間投資的增加。

然而,2021年5月以來受到疫情爆發的影響,國內的民間消費大幅滑落,導致第2季、第3季的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都是負值,只有3%,不如2000年的6%,所以2022年台灣的壓力也很大。

雖然明年全球,甚至台灣的經濟表現不會太差,但台灣必須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新冠疫情到底何時才能真正結束?
現在Omicron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在很多國家再度造成嚴重疫情,在疫情無法完全控制情況下,國內外的消費力道很難完全發揮出來。兩岸唯一的清零政策,會不會明年開始發生與世界脫鉤的負面狀況?最後彼此拖累?

第二,包括台積電在內的電子產業快速成長,電力需求大幅成長,明後年供電不足將會是一個重大挑戰。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兵家必爭,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對手,更從對岸變成全球各地的政府政策,2021年會不會成為頂點,之後開始下墜?

第三,今年以來國際間日益嚴重的通膨問題,明年很可能會持續下去。美國聯準會(Fed)已經大幅縮減量化寬鬆(QE)購債規模,最快可能在明年第2季就開始升息,我國大概很難避免跟著走上升息及減少貨幣供給之路。資本成本升高,會不會發生台灣現在還沒有看見的金融市場動盪?

第四,美中貿易糾紛、國際生產鏈重組,以及斷鏈的問題未解,對台灣仍將會是一個很大的不確定因素。RCEP 一月一日生效、CPTPP懸而未決,印太經濟戰略台灣的因應措施又是什麼?

以上四點,是我認為2022年台灣面臨最重要的問題。

《經濟學人》總評  

這其的經濟學人,我們可以看到在鮮紅的封底前,是美國白宮大門前四根希臘式圓柱;其中最右邊一根,似乎化身成了象徵共和黨的大象後腿,憤怒離去了。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Walking away」(離去);小字則是「The Republican Party and democracy」(共和黨與民主體制)。

這次經濟學人用了三篇文章闡述這個議題。封面故事預測了國會大廈騷亂一年後的今天,和2022年11月期中選舉之前的共和黨可能狀況。

美國人擔心他們那個民主體制的穩定性,大約40% 的政治活躍人士,一口咬定另一黨派的成員就是邪惡份子,更有60%的人認為那些人會對國家構成威脅。而高達80%以上的人則認為,美國的民主體制需要「大修」或「徹底改革」。

那些對政治體制衰落的看法或呼籲,已經不再與這些威脅的嚴重性相匹配,一些學者甚至嚴肅警告,美國有爆發內戰的可能性。

在川普的支持者襲擊了美國國會大廈後,足足有70% 的共和黨選民仍然堅信,他們的選舉被偷走了。極端的黨派偏見和共和黨拒絕接受選舉的結果,確實是一個很是危險的組合。然而,兩黨政治的基本真理,確實很容易被日常的憤怒所淹沒,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其實需要彼此,去讓系統發揮作用;一個系統的更新,必須通過共和黨才有辦法進行。

這非常艱難,但經濟學人仍保持樂觀,它認為並不像災難論者所說的那麼的難。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