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5 | 世界銀行(World Bank)宣佈調降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成長預估。/ 國際能源總署(IEA)及世界經濟論壇(WEF)都將用電需求激增和氣候變化,視為眼前最大的風險。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世界銀行(World Bank)宣佈調降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成長(GDP)預估,由於更多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開始緊縮,2022年估計成長放緩至4.1%,2023年估計放緩至3.2%。全球經濟展望出了什麼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World Bank Cuts Global Growth Forecast on Virus Flare-Ups〉(
世界銀行下調病毒爆發下的全球增長預測)
●CNN:〈WHO: Omicron may replace Delta as dominant COVID-19 variant in PH ‘soon’〉(世衛組織:Omicron 可能會「很快」取代 Delta ,成為主要 COVID-19 的變體)
●Fortune財星雜誌:〈Omicron may be less severe than Delta, but it could hit the global economy even harder in 4 painful ways〉(變種病毒也許沒有Delta嚴重,但它會用四種方式打擊全球經濟增長)

分析解讀 

根據世銀發布的半年度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世界銀行將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歸因於以下四個因素:
1.病毒威脅
2.政府救助措施減少
3.最初的需求反彈逐漸消失
4.全球貧富差距擴大

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負責人也表示,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急速蔓延,預計未來6至8周正整個歐盟區(包括前蘇聯各國和土耳其在內)將有一半以上人口被感染。

由於新冠疫情不斷蔓延,全球經濟復甦確實有可能顯著放緩,其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出,預計仍將大幅低於疫情前水準,如此一來全球貧困會進一步惡化。過去兩年,貧困已經再次開始加劇,要消除這一問題,似乎是比能源轉型更大的挑戰。

確實,2021年在疫情趨緩下,全球經濟開始回溫,估計經濟成長率可以達到5%以上,各界也普遍看好2022年經濟,預估成長率約在4%。但是去年年底,變種病毒Omicron掀起另一波疫情。Omicron雖然多為輕症狀,但傳染力強,在今年初,全球單日確診人數曾一度突破250萬人,美國單日確診也超過百萬,均為歷史新高。雖然各方對疫情影響下經濟復甦程度看法不一,但主要預測機構均已開始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

世界衛生組織(WHO)反應仍慢半拍。在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WHO事先未能充分預警,事後無力防堵疫情而廣受詬病;此次又未能記取教訓,低估了變種病毒的蔓延性,任由疫情擴散。

如果 COVID-19 預測模型正確,Omicron 最早將在 1 月中旬在歐洲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達到頂峰,然後擴散性會慢慢放緩;但也有人認為,未來疫情仍有可能急劇上升。

美國東北大學網絡科學研究所所長、數據科學和計算流行病學專家亞歷山德羅·維斯皮尼亞尼預測:「Omicron 的增長速度很快,發病症狀不會很猛,下降的速度也很快。它應該比我們過去經歷的其他浪潮更快地消退。」

不過,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我們都希望的情況下是明顯的上下峰值,這並不意味著 Omicron 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損害。

以下是經濟學家和華爾街專業人士擔心,較容易受到 Omicron 衝擊的四個領域:

1.經濟增長

就在幾個月前,2022 年的增長前景看起來還不錯。2021 年10 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 4.9%,其中美國和中國表現出色。沒想到 Omicron 在 11 月下旬來襲,讓經濟學家重新開始評估經濟走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2021 年 12 月警告,Omicron 幾乎肯定會影響全球復甦,它將在 1 月25 日發佈下一次更新,比原定時間晚一周,這意味著 Omicron 對全球貿易的影響有多嚴重。在華爾街,高盛將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 4.2% 下調至 3.8%。

新年過後,一波又一波的病例增長成為一股洪流。 Berenberg 首席經濟學家 Holger Schmieding 上周告訴投資者,這種具有高傳染性的變種病毒,將使歐元區和英國的 GDP 增長率下降達 1%。他說,最壞的情況將是 Omicron 造成「除了對醫療系統造成潛在嚴重壓力之外,還可能造成重大的暫時性經濟損失」。

隨著世界各地病例激增至疫情前的記錄,這個警告聽起來很有先見之明。

2.股票市場

隨著 Omicron 上周重創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從法蘭克福到紐約的股市都暴跌, S&P 500 指數在連續四天下跌後才慢慢走出陰霾,這是自 9 月以來的最大跌幅。而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則出現了自 2 月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

不僅僅是 Omicron 給投資人帶來壓力,而且不斷上升的確診病例,增加了籠罩全球市場的避險情緒,讓投資人拋售高價持股,以換取避險資產。

高速增長的股票、加密貨幣以及所謂的週期性股票都出局了,這些股票往往會隨著宏觀經濟的大幅波動而漲跌。高盛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大衛科斯汀,在一份投資者報告中寫道:「圍繞 Omicron 變種病毒的不確定性、通脹上升以及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減弱,推動了從週期性股票轉向防禦性股票的輪動。」

高盛認為不確定性主題將在今年一整年持續。它預測 S&P 500 指數將在年底前攀升至 5100 點,這意味著增長 7%。這與去年 28.7% 的驚人漲幅相去甚遠。

3.勞動力市場

最近發佈的一份就業報告發出了令人不安的警告:不要關注 3.9% 的失業率。從表面上看,這看起來似乎不錯,但它掩蓋了其他地方更大的問題。只要 Omicron 一失控,隔離和封鎖政策再度發布,很多勞動力又將從勞動市場消失。

美國銀行估計,在 Omicron 浪潮的高峰期,將有超過 400 萬美國一線工人被隔離。

4.全球供應鏈

由於封鎖將消費者留在家中,COVID-19 的第一年以需求暴跌為標誌。而去年,我們產生了幾乎相反的報復性消費,即便工廠產量激增,還是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供應鏈在上半年又嚴重失衡,造成全球物價飆升。美國銀行證券認為,一波全球病假和強制隔離,再次衝擊全球供應鏈。

在全球層面,美國銀行證券全球經濟學家 Ethan S. Harris 寫道,「隨著 Omicron 浪潮從一個地區滾動到下一個地區,這應該會導致不同行業的滾動中斷。需要注意的是,Omicron 尚未涉足全球供應鏈重鎮的亞洲國家,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在春季看到供應鏈進一步中斷,即使美國和歐洲的醫療保健前景(可能)顯著改善。」

以 2021 年第 4 季南韓尿素短缺事件為例,生產尿素並非高階技術,基於成本考量,尿素生產已由高工資國家移往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中國大陸生產。但由於疫情導致能源價格高漲而影響尿素生產,中國大陸開始限制出口,使得南韓尿素短缺,影響遍及物流運輸及農業。

過去不乏各國限制物資出口,以穩定國內供給的例子,但主要是以稀有戰略物資為主,通常這類措施並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而尿素危機我們可以看到WTO爭端解決機制已經緩不濟急了,最後南韓還是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但已對國內經濟造成衝擊。

疫情導致產業增加了難以控制的風險,技術領先並非建立安全供應鏈惟一因素。安全供應鏈應是在任何情形下,可以維持供給不短缺、生產不中斷,並有足夠的安全庫存。所以各國除了專注在高端關鍵技術等原先的重點外,對於過去因成本因素而外移,目前國內自給率低必須仰賴進口,或者進口來源集中度高,以及短缺可能危及供應鏈運作的項目,也納入安全供應鏈的範圍。

針對此趨勢,政府必須有系統完整地盤點各產業供需概況、技術水準,以及貿易結構,進而鎖定重點關鍵領域,並搭配靈活招商政策,甚至必要時提供更多的誘因,才能吸引產業可以在國內投資生根。

二、國際能源總署(IEA)表示,除非加快結構改革,否則未來三年新增的用電需求,將加劇電價波動,導致碳排激增,還會成為社會動盪因數。此外,世界經濟論壇(WEF)也發布「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表示氣候變化將被視為2022年最大的風險。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Billionaire Ray Dalio on climate change: 'It worries me. I worry for man'〉(億萬富翁 Ray Dalio 談氣候變化:它讓我很擔心。我也為人們擔心)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These Are the Biggest Risks the World Faces in Next 10 Years〉(這是未來 10 年全球面臨的最大風險)
●Forbes富比世雜誌:〈Here’s How Climate Change Crisis Could Impact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Policies In 2022〉(以下是氣候變化會如何影響 2022 年的企業運營和政策)

分析解讀 

調查顯示,目前僅11%受訪者看好全球經濟在2024年前加快復甦;相較之下,高達89%的人認為未來充滿變化與危機。此外,逾84%的受訪者對於全球前景悲觀,抱持樂觀或正面看法的人不到16%。

在這份報告裡,氣候變遷被視為頭號風險。而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風險增加最多的項目還包括:社會凝聚力減弱、生計危機與心理健康惡化。

WEF(世界經濟論壇)常務董事薩迪亞·扎希迪(Saadia Zahidi)表示:「全球領袖必須團結起來,採取互相協調的方式因應嚴峻的全球挑戰,並在下次危機出現前建立抵抗能力。」

調查顯示,「極端氣候」被視為全球短期(2年內)面臨的最大風險,而「氣候行動失敗」名列中期(2~5年)與長期(5~10年)風險排名首位。

去年11月,全球近200個國家於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協議,承諾繼續努力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但其中多國原本期待取得更多成果。

與WEF共同製作此報告的蘇黎世保險(Zurich Insurance)風險長吉格爾(Peter Giger)表示:「若無法在氣候變遷有所作為,可能導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額萎縮六分之一。」

COP26做的承諾,確實不足以讓我們達成攝氏1.5度目標。WEF在報告中也點出四個新興風險:
1.網路安全
2.氣候轉型失序
3.移民壓力
4.太空競爭

以最後一項為例,未來數十年內預計多達7萬顆衛星升空,太空旅遊業也將進一步發展,但在缺乏監管之下,衛星碰撞與太空碎片機率恐因此攀升。

拉回臺灣,去年底舉辦的四大公投案全數不通過,對能源供應影響最大的是核四不商轉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繼續興建。

在去年5月兩次無預警大停電後,這次的公投案看似幫蔡政府因停電引發的民怨解套,但從長遠來看,卻是讓台灣的能源政策失去了檢討推動方向的契機。加上近年企業投資轉趨積極,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表示,因為用電增加超出預期,2025能源轉型配比無法如期達成。這些因素,也大幅增加劇缺電和限電的焦慮感。

核四與三接公投的結果,象徵台灣2025年邁向非核家園已成定局,因蔡政府無意讓現有核電廠延役,核四也不商轉,三年後供電選項就只剩下天然氣、燃煤與再生能源三種。在蔡政府堅定走向非核道路的同時,我們卻發現美、日、歐卻對核能有不同的想像。發生福島核災的日本繼續使用核電,2030年預估核電占全國發電量的20%。美國官方與民間正在推動快中子反應爐研發計畫,日本官方也考慮加入。而歐盟則計畫把核電納入綠色投資項目。

國際間的改變,凸顯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全球湧現的反核浪潮,正處於一個理性修正的轉折點。這個轉折主要出自於兩個考量:核能不但是穩定供電的選項,而且在應對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議題上,核能是當前可接受的選項。

但在台灣,上述兩項考量都不在蔡政府的選項中,企業對供電夠不夠與綠電夠不夠的質疑聲浪正在加大。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預告台灣有可能缺電,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則示警,政府必須在綠能提升前的過度階段做好超前部署。兩人的談話,相當程度反映了整體產業界對供電議題的關注與擔憂。

在供電不足的議題上, 2017 與 2021 年兩度出現無預警大停電,雖然這兩次停電對產業界傷害不大,但近年電力供應不穩的情況已成為產業界關心的議題,政府除了必須保證總體供電足夠,對於區域供電的平衡與電網的可靠度,須有更多實質作為。

另一個比缺電更棘手的問題是綠電不夠。

去年 11 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決議,各國都要加速推動減碳,歐盟碳關稅今年就要上路,近期企業界最常聽到的關鍵字是「永續」與「減碳」。以台積電為例,承諾2025年碳排零成長,2030年時碳排降到2020年的標準,並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這項挑戰十分巨大,台積電幾乎已買盡國內主要的綠電憑證,劉德音日前公開呼籲政府要對綠電超前部署,可看出台積電上下對綠電不夠的警惕。

政府預計今年底前提出減碳路徑與時間表,但因為多數企業已展開應對COP26與明年歐盟碳關稅上路,若到下半年才公佈國家減碳總體計畫與時程,對企業而言這樣的速度太慢。

過去十多年,企業關注能源議題多數放在穩定供電與合理電價上,未來還必須加入碳排選項。我國推動風電與太陽能光電已見瓶頸,前者受限風場開發成本太高,後者受限太陽能光電設立位址漸少。以日本的經驗為例,日本的綠能除水力、太陽能與風電外,還有生質能源,台灣在這些項目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這五缺是企業長年面對的挑戰,未來數十年會新增第六缺:缺減碳。產業界應對減碳千頭萬緒,最好的起點是政府坦率告知能源轉型現況,讓企業發展有所依據,減碳之路才能穩定前行。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非常寫實,我們看見一隻代表政府的手,使力推著一座象徵企業的辦公大樓。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eware the bossy state」(小心大政府);小字則是「Government、business and the new era of intervention」(政府、企業以及這個干預新時代)。

《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再次聚焦於全球的大政府現象。隨著人們要求政府對從疫情、社會正義到氣候變化等等新威脅採取明確的行動,一個新的動蕩階段正在來臨。政府在不介入企業的股權投資或董事會的情況下,轉而以讓社會更安全、更公平的名義,開始名正言順的比手畫腳。政府不甘心只擔任著所謂的所有者或裁判,一轉身成了企業行為的指揮官。

正如《經濟學人》特別報導所闡述的那樣,這種方法的跡象無處不在。拜登為了讓美國的中產階級感到安心,正想方設法推動著包裹著保護主義的工業補貼,和強勢監管的相關法規。在中國,習近平推動「共同繁榮」的種種壓制行為,旨在遏制過往那種沒有底線的大繁榮,創造一個更可以自給自足,有所規範的商業環境。歐盟則選擇了遠離自由市場,轉而擁抱產業政策和「戰略自主權」的大政府作為,但這項政策卻壓制了許多高科技企業。

隨著這些大型經濟體的轉變,英國、印度和墨西哥等中等經濟體也在蠢蠢欲動。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數的民主國家裡,兩黨政治在這個方向上有志一同,幾乎沒有政治人物會選擇去挑戰邊界的開放,或讓市場再次回到自由競爭的時代。

不過,《經濟學人》在結論上還是認為,這種強勢專橫的商業幹預主義雖然看似立意良善,但這終究是一個錯誤。它的擁護者心理寄望的,是一個更加繁榮、公平和安全的商業世界,但他們迎來的很可能會是一個效率低下,充滿既得利益者和自我孤立的商業新世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