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6 | 歐盟將提出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 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表示,歐盟將在2月初提出一份規範歐盟晶片生產的法律草案,致力在2030年前,讓歐盟的晶片市佔率翻倍至20%。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EU to Unveil Chips Plan Early Next Month to Fund More Production〉(歐盟將於下月初公佈晶片計劃,以資助更多生產)
●Reuters路透社:〈Taiwan to set up $200 mln fund to invest in Lithuania amid dispute with China〉(台灣將設立2億美元基金投資立陶宛)
●Focus Taiwan中央社:〈EU business group urges Taiwan government to ease border controls〉(歐盟工商團體敦促台灣政府放寬邊境管制)

分析解讀

WEF世界經濟論壇是一個以基金會形式成立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71年,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它根據「瑞士東道國法」,於2015年1月獲得正式地位,以每年冬季在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舉辦的年會聞名於世。歷次論壇均聚集全球工商、政治、學術、媒體等領域的領袖人物,討論世界所面臨最緊迫問題。

回到今天主題,歐盟這次的《歐洲晶片法案》包含了五大重點:
1.強化歐洲的研發和創新能力
2.確保歐洲在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領導力
3.修改國家援助規則,允許政府援助首款生產設備
4.改善晶片短缺和供給短缺問題
5.支援小型創新企業

晶片大缺貨衝擊全球產業,近幾個月來半導體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晶片供給一直追不上需求,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掀起遠端工作和遠距教學熱潮,推升高科技產品的需求。

供應鏈瓶頸也加重晶片生產的挑戰,這其實給了台灣一個合縱連橫的大好機會。

無巧不成書,總統蔡英文元旦宣示了將提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據瞭解,這項計畫由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外交部、教育部等部會共同推動,強化對歐盟佈局、擴大經貿合作。

國發會過去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時,持續強化與歐洲的技術交流,去年10月率團出訪中東歐經貿考察,更體認到歐洲不論人才、軟體、產業,不只具有優勢,也和台灣存在互補、合作空間。

台灣長期和美國、中國大陸交流密切,對於東南亞則有新南向計畫;相較之下,過去和歐洲的鏈結相對偏少。其實歐洲這幾年變化之大、成長迅速 ,尤其在中美對峙之下,可以看到歐洲有許多不同以往的積極行動。

因此國發會官員表示,疫苗與防疫互助的契機,讓台灣歐洲互動更密切,歐洲國家外交上也願意表態支持台灣,如今正逢全球供應鏈重組時刻,台灣更應抓緊此機會,強化對歐佈局、擴大經貿合作,達到政府與民間雙贏的結果。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11月25日,歐洲商會向政府曾經提出年度建議書,要求政府針對170項議題改善,其中118項是曾經提出的問題,52項則是新提出的議題。

歐洲商會的建議之所以如此重要,因它是台灣最大的外僑商會。以經濟部投資統計觀察,歐洲來台投資共有607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240億美元和日本的232億美元。

而歐洲國家對台灣的巨額投資,也出乎許多人意料地,不是以德、英、法這些大國領先,而是由荷蘭領軍。荷蘭在台投資了逾800件,金額達363億美元,佔全歐來台投資過半。這當然和荷蘭是歐洲電子業最興盛的國家有密切關係,如荷蘭飛利浦就是台積電設立時的最大民間原始股東,迄今仍是台灣外資的領頭羊。

而台積電關鍵設備供應商-荷蘭的艾斯摩爾(ASML)去年也在台灣擴大投資,已僱用超過3,000名員工。

歐洲居次的德國雖有近千件投資,但總金額不過44億美元,只是荷蘭的12%;法國的700案只帶來13億美元投資,

但歐洲一般企業對台灣的瞭解非常不夠,乃至於多數行業對台灣都幾乎沒有投資,值得政府加大力道,促進歐州與台灣之間的相互瞭解,以發展針對歐洲的招商引資。

說到歐洲,很多人不知道脫歐紛爭之後,歐洲佔全球 GDP 的份額高過了四分之一。本來歐洲企業在全球所有的創業投資 (VC) 的份額中只佔據不到十分之一,但情況正在發生改變,2020年至2021年已增加至18%,顯示整個歐洲已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

歐洲商會去年提出的白皮書,主題為「台灣揚名全球的契機」,議題範圍則廣泛包含了台灣沒有和國際接軌的規範或執行、外商進出臺灣的方便性和居留面對的困難、外商在台生活面對的困擾或阻礙…..等等。其中我比較在意的是,其中提到的「希望台灣能夠更國際化、更積極的跟國際接軌」,因此,我認為這是份非常積極、有建設性的建議書。

回顧過去一年,歐盟友台舉措真的是洋洋灑灑、近年罕見。去年上半年先是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捷克陸續贈送疫苗;歐洲議會通過友台決議;6月美歐峰會聲明,也罕見論及台海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去年下半年更是熱絡。10月,歐洲議會以多數同意方式,通過「歐洲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希望從政治經貿、衛生文教、科技供應鏈乃至於地緣政治、數位轉型等多重面向,提出台灣歐盟關係升級的建議。

雖然與台灣互動的最後決定權在歐盟執委會而非歐洲議會,但相較於過去僅涵蓋部分議題,或只是委員會決議、聲明層級,歐洲議會此份報告的份量無疑是升級版。

一向保守的歐盟執委會,先在5月的歐洲產業政策及自主性報告引用內部研究,建議在半導體領域擴大與台灣合作,並可嘗試擴大歐美雙邊貿易與科技會議,將台灣、日本及韓國納入並形成一種複邊機制。所以現在雙方的關係,比起過去是好太多了。

為什麼現在出現了這種樂觀的新局面?這些連歐洲專家都稱為罕見的新局面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大國競爭新局帶來的契機。
歐盟自2019年一改過去的戰略夥伴定位,將歐中關係重新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對手、體制對抗」三位一體之後,與台灣的互動開始愈發彈性、多元,尺度大幅放寬。

第二則是台灣憑實力爭來的地位。
疫情導致各國高度重視產業安全、供應鏈韌性等所謂「戰略自主」政策,而台灣正是落實「戰略自主」的重要夥伴。

即便前景看好,但台灣在以下這些方面仍需努力:

1.我們對歐盟還是不夠了解。
掌握歐盟升級機會的重點,是深入掌握歐盟的產業發展及供應鏈環節需求,在這方面台灣需要更努力。

2.瞭解歐盟各成員國的需求及期待。
歐盟是聯邦制,因此每個成員國的需求和期待都不一樣,如何深入了解各個國家,了解其產業發展,是很重要的。

3.籌劃下世代對歐盟影響力的對策與做法。
例如歐盟執委會為了尋求27國的平衡,在歐盟決策體系中最為保守。近年來成員國及歐洲議會作法彈性大膽,連德國都有新局面,如何善用地方(各國)包圍中央(執委會)作法,進一步改變執委會保守心態,也是台灣需構思的方向。

二、美國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報告,2021年12月的CPI同比上漲7%,創1982年6月以來的最大漲幅。2022年的通貨膨脹發展趨勢,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Inflation rises 7% over the past year, highest since 1982〉(過去一年通貨膨脹率上升 7%, 為 1982 年以來最高)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flation Surge Is on Many Executives’ List of 2022 Worries〉(通脹飆升是許多高管對 2022 年最擔憂的事)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Which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can work as inflation rises?〉(隨著通脹上升,有哪些投資可以發揮作用?)

分析解讀

首先我想先和大家談談,到底現在是哪一種通貨膨脹?

一開始有人認為,現在是需求型的通貨膨脹,這是因為美國的紓困政策造成需求爆發;接著發現,輸入型的成本推生了通貨膨脹;但隨著聯準會口徑的變化,許多人開始認為,這次的通貨膨脹似乎不是暫時性,而是永久的。這代表,它可能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Structural inflation)定義:
通貨膨脹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為「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和「結構性通貨膨脹」。而結構性通貨膨脹就類似人類的慢性病,是當中最嚴重的。

結構性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的上漲是在總體需求並不高,但某些產品的需求一下子劇增,造成部分產品的價格先上漲的現象,例如鋼鐵、豬肉、房價等。如果一時半載通貨膨脹沒有抑制下來,就會演變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最後進一步造成全面的結構性通貨膨脹。 

以產業角度解釋,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有些產業發展特別快速,例如晶片,而有些部門則在萎縮,就會造成各部門之間勞力、資源等的移動卡住,於是迅速發展的產業將因短時間內勞力、資源的缺乏而引發急劇的物價上漲,最後波及整個經濟體系,並讓物價上漲欲罷不能。

現在還要堅持通貨膨脹只是「過渡性」已經沒有說服力,就連創造出「過渡性」一詞的聯準會也改口,於是「持久性」通膨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論點。

事實上,2021年通貨膨脹飆高,主要有幾個原因:

1.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攪亂原物料與零組件生產與運輸,導致供應鏈緊張,使總供給不足。
2.財政與貨幣政策大舉擴張,帶動總需求轉強,造成供需失衡。
3.疫情導致勞工供給短缺,帶動工資持續升高。
4.廠商將新增的原物料與工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5. 2020年經濟疲軟,物價下跌,使比較基期偏低,也使2021年的通膨數據益發醒目。

然而現在還有人認為通膨只是暫時性,因為2022年的大環境與2021年恰恰相反,他們堅持的原因如下:

1. 2021年的通膨基期已經大幅墊高,2022年的通膨年升率很難更上層樓。
2.政府紓困刺激可能縮水,一些退出職場的勞工將因儲蓄縮水及疫情降溫而重返職場,使勞動供給增加,工資漲勢減緩。
3.聯準會(Fed)口徑變化,寬鬆政策退場、利率升高。

因此通膨究竟是「過渡性」還是「持久性」,還是要看2022年政經局勢的變化。我認為,至少有三項因素正默默地持續改變供需環境,可能導致通膨無法退場,這三項因素分別是「疫情通膨(Covid-flation)」、「缺工通膨(Shortage- flation)」及「氣候通膨(Climate-flation)」。

疫情通膨(Covid-flation)
一旦疫情再度擴散,將造成全球供應鏈混亂,導致供給能力受損、物價飆升;所以疫情通膨是今年前兩季必須留意的重點

缺工通膨(Shortage- flation)
疫情的第二項結構性影響,在於勞動市場。疫情難解不僅改變了勞工的就業方式,也削弱工作意願。工作環境變數增加,同時感慨生命無常,乾脆提前退休,尤其是55-65歲、經濟條件較佳的「嬰兒潮後期」世代。這批勞工一去不回,結果就是勞動參與率始終偏低,勞動供給減少,工資與通膨同樣易升難降。此可稱之為「早退通膨」。

氣候通膨(Climate-flation)
影響更廣、更久的,則是氣候變化。目前最明顯的,是全球極端氣候已經從偶發性轉為必然性,各種天然災害舉凡熱浪、乾旱、野火、洪災、颶風、酷寒…,影響農作物生長,拉高糧食價格。此為「糧食通膨」。
其次,為對抗地球暖化,發展綠能的壓力越來越大,但在轉型過程中,若新的綠能發展緩不濟急,舊能源的退場又太慢,全球有可能缺水缺電。各大機構普遍預測,今年油價將衝破每桶100美元大關。此為「能源通膨」。
再者,各國為追求綠能目標,不僅使銅、鋁等綠色金屬需求持續增加,而且綠色政治更將使所有原料的供給都減少,結果便是原料商品價格全面上漲。此為「綠色通膨」。

回頭看看台灣,去年初,中研院及各調研機構預估台灣今(2022)年GDP僅成長3.2%,年底喜出望外開出紅盤,來到6.04%,面對今年市場樂觀謹慎看待,由於基期已高,今年GDP成長勢必下修,加上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今年經濟成長還會有變數。

今年的經濟發展預估,我們還是得看疫情發展和通貨膨脹,大抵發展會如何,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總而言之,我還是認為此次通膨應該可以定調為「結構性通膨」,由於薪資、原物料上漲而導致物價上漲,絕非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

《經濟學人》導讀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非常的卡通。在鮮黃色的封底前,我們看見在不同形狀的白框前面,放上了五個穿著超人裝扮的卡通人物。他們明顯就是戴著IWatch的Apple CEO Tim Cook、滿腦子Prime air (宅配無人機)的Amazon CEO Jeff Bezos、頭戴虛擬眼鏡的Facebook(Meta)的CEO Mark Zuckerberg、手捧著遊戲機的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以及坐在一部自駕車上面的Google CEO Sundar Pichai。上面寫著一排黑色大字:「Big tech’s supersized ambitions」( 科技巨擘的超級企圖心)。

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封面故事中,梳理了科技巨頭將資金投向哪裡的調查。根據文章內容,美國最大五家科技企業 Alphabet、Amazon、Apple、Meta 和MSFT(稱他們為「MAAMA」)最近的大規模投資,已經跟全球投資總額相距不遠。

 2021年,他們總共投資了 2800 億美元,這相當於美國商業總投資的 9%,比五年前的 4%高出了許多。幾家科技巨擘希望找到下一個大機會,經濟學人針對交易、專利、招聘和其他標準,做出的的一個分析表,顯示了現金正流入了從無人駕駛汽車到量子計算的所有領域。 

這種轉變,反映了它們正擔心 2010 年代那些利潤豐厚的封地正在逐漸失去。事實上,這幾家科技巨頭正越來越侵入到彼此的領域之中,自 2015 年以來,重疊的營業額已增加了一倍,達到了 40%。他們幾乎有志一同的在嘗試進入新的領域。

他們不想步入科技產業的歷史輪迴,那裡充斥著曾經佔據主導地位的科技巨頭失敗經驗。這些企業並非被監管打倒,而是錯失了下一個大時代。 Fairchild在 1950 年代開始統治半導體產業,但現在我們只能在書本中看見這個名字。1983 年,IBM是美國最賺錢的一家公司,但 8 年後,它在計算機轉向個人電腦的過程中倒地。更別提Nokia,曾經在行動設備領域不可一世,但在向智慧型手機的轉型中步履蹣跚。 

無論是政府、競爭對手或全球數十億的客戶,都開始對這些企業越來越強大感到擔憂與警示,所以各種反壟斷的法規不斷出現。但這個世界仍舊充滿了各種競爭,商業巨頭們也投入了各種研發,反壟斷到底對不對?沒人知道。

所以,現在最大的懸疑劇,就是目前獨領風騷的Big-tech 在下一世代是否會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