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8 | 美國公佈最新區域戰略報告,將面對印太地區的中國威脅,儘快擬定具體對策。/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劍拔弩張,嚇壞了全球金融市場。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公佈了拜登任內第一份區域戰略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的脅迫與侵略遍及全球,且在印太地區最為嚴峻,美國決定儘快拿出具體對策。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U.S. vows stepped-up Indo-Pacific effort in push back against China〉(美國誓言加強印太地區反擊中國的力量)
●NIKKEI Asia日本經濟新聞:〈U.S. to host APEC in 2023 in push for Indo-Pacific economic pact〉(美國將於2023年主辦亞太經合組織,以推動印太經濟協定)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Biden Team Unveils Indo-Pacific Plan to Counter China’s Clout〉(拜登團隊公佈印度洋-太平洋反華計劃,以抵禦中國)

分析解讀 

美國日益關注印太地區的部分原因,在於區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挑戰。比較特別的是,這份報告提到,未來將與區域內外夥伴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包括支持台灣自衛,以確保台灣人民能有一個依循其意志與最大利益,和平決定未來的環境,並威嚇台海軍事侵略。

報告特別指出,未來10年透過集體努力,將決定中國大陸是否能成功改變有利於印太地區和全球的規則與規範。

美國印太戰略報告設定5大目標,包括:推進自由開放印太地區、在區域內外建立聯繫、推動區域繁榮、加強印太安全;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建立共識,共同抵抗包括氣候變遷、COVID-19等超越國界威脅的能力。

拜登政府特別強調,將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展開10項核心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供應鏈的韌性和數位安全。其他包括在印太地區投注新資源、推動印太經濟架構、支持印度的持續崛起與區域領導力、強化四方安全對話(Quad)、擴大美日韓合作,以及支持開放、具韌性、安全和值得信賴的科技等等。

預計這份備受矚目的美國「印太經濟架構」將在數周內公佈細節,我相信很多人會對美國的表態支持台灣防衛能力沾沾自喜。但以目前所知的方向來看,我個人認為,極可能不利於台灣未來的經貿發展。雖然我們看到政府積極表態,希望爭取參與印太經濟架構,但卻不能沒有經貿角度的思考。

以戰略觀點看,台灣位於中國外緣,運輸距離最近,依國際貿易「重力理論」(Gravity Theory)來看,我們很難擺脫中國。也就是說,若其他情況相同,台灣和中國自然會產生最大的貿易量。就如同英國最大的貿易對像是歐盟,墨西哥和加拿大最主要的貿易夥伴都是美國一樣。若要改變這種貿易趨勢,需有其他利益來補償,否則就會付出昂貴代價。

如今,美國在經貿、科技和軍事上要圍堵中國,企圖將台灣拉進其包圍架構,除非另外提供足以彌補未來可能遭對岸報復的損失,否則台灣就要謹慎,不必完全配合,甚至要設法左右逢源,才能趨吉避凶,避免不必要的成本。

另外,有人會說在1990年代以前,在兩岸政治對峙、經濟互不往來之時,台灣經濟仍然快速發展,難道現在就非依賴對岸不可嗎?

的確,當年台灣不需要依賴中國市場卻能穩定發展,那是因為當年有個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當時稱「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讓貿易自由化程度大幅提高,且有助於台灣參與全球化。

但現在地貿易環境已完全不同,包括全球興起的「新保護主義」、台灣和對岸因政治對立,難以簽署區域貿易協定。且中國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它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長動能超越美國,除少數尖端半導體之外,台灣其他對陸出口都可能被替代;服務業貿易方興未艾,只不過在中國大陸極易受官方幹預或控制。

在這樣狀況下,台灣的經濟會不會被影響?

若全面配合美國圍堵對岸,除非願意犧牲出口帶動的成長,否則台灣經濟可能停滯甚至負成長,我想,沒有人願意承擔這種後果。因此,應該如何應對美國即將公佈的「印太經濟架構」內容,對台灣而言就極為重要。

在如此嚴峻的狀況下,首先我們必須先瞭解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關係。很多人會認為,台灣擁有不可或缺的半導體護國神山,可以老神在在。是的,以2020年全球半導體供應市佔率來說,美國位居第一,約為42.9%,台灣位居第二,約為19.7%。如果加上美國掌握的尖端技術和資本,日本掌握的關鍵材料,台灣當然會是供應鏈韌性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但看懂美國的這個新佈局更為重要。

首先,重返CPTPP已經不再是美國的選項;第二,印太經濟架構(IPEF)這個新的戰略結盟不會只有對話,而是以「協定」(Agreement)的方式呈現;第三,它將以如供應鏈韌性等新興區域性經貿議題為主,並且以美國為中心。

說實話,這個模式能不能讓美國拿回主導權尚待觀察,但美國重返亞太的運作方式絕對會脫離關稅及貿易規則等台灣熟悉的領域,台灣準備好了嗎?

我確實看見印太經濟架構一下子成了台灣眼中的希望浮木,連蔡總統都立刻表態加入,我當然樂觀其成。但IPEF真的是萬靈丹嗎?那可得看臺灣自己有沒有與時俱進。

首先我們要知道,印太經濟架構無助提升台灣貿易自由化。台灣經貿發展最大的障礙在於FTA覆蓋率約僅有一成,但印太經濟架構並沒有包含貿易政策,無法化解台灣邊緣化的危機。

其次,印太經濟架構著眼於美國利益,「美國優先」仍然會是最重要的運作邏輯。雖然台灣仍有護國神山半導體的護身,但明眼人都知道,各國對它的虎視眈眈,早就讓台積電分身乏術踏上征途。

所以,印太經濟架構的重點不會是貿易規則,而是一連串涉及資料跨境傳輸、資料保護、平臺互通及加密技術等國際標準的制訂。

我認為,台灣當下最重要的是,台灣最不需要口號,而是劍及履及的戰略。在標準化制定方面怎麼培養跨國談判人才?此外,印太經濟架構與CPTPP並不衝突,如何在印太經濟架構與RCEP、CPTPP彼此競爭的情況下,規劃可以讓台灣產業持續保持競爭力的平衡之術?這才是最重要的。

二、拜登政府發出警告:俄羅斯、烏克蘭隨時可能開戰。這個利空消息嚇壞了金融市場,油價暴漲、恐慌指數 VIX 飆升,美股四大指數全收黑。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U.S. investors expect more volatility as Ukraine concerns spook markets〉(美國投資者預計,隨著「烏克蘭擔憂」驚嚇,市場將更加動蕩)
●CNBC:〈Oil jumps amid escalating tensions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石油價格飆升)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ehind the Stock Market Turmoil: A High-Speed Investor U-Turn〉(股市動蕩背後:投資者的高速掉頭)

分析解讀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劍拔弩張,使科技股再度淪為殺盤重心,尤其費半指數下跌近5%。因為半導體關鍵材料鈀和氖氣來自俄、烏,供應鏈恐會中斷,重創美晶片股,台積電與聯電ADR也因此重挫近3%。

根據CNN報導,白宮官員警告,滯留烏克蘭的美國公民盡快撤離,由此看來,俄羅斯隨時可能入侵烏克蘭。

除此之外,美國2月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創下2011年以來新低,而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7.5%,改寫40年新高;通膨升幅高於預期,聯準會(Fed)官員呼籲加快升息,多家投行均預測Fed將於3月例會一口氣升息2碼。

以上這些都是負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的波動率指數(VIX)也突破30。VIX是專業人士用來衡量未來30天穩定性的指標。波動率指數追蹤S&P 500指數的一籃子股票,並衡量期權交易的趨勢,以估計未來波動交易的可能性。波動率越高,投資經理們就越能應對高波動性,可能會推遲大型交易,或是埋頭等待一段艱難的旅程;波動率指數較低,則表示交易將相對符合正常情況。

整個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的原因,雖然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緊張局勢升級造成的,但2022年以來,全球經濟確實有放慢的跡象,包括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多國製造業數據也表現慘淡,這更給全球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避險的情緒越來越濃。黃金、美元、油價、日元同時上漲,布倫特原油的交易量攀升至兩個多月來的最高,黃金價格也跳升至近兩個月高點。

2月9日,根據瑞銀集團發表《投資者情緒調查》顯示,通膨與升息是全球高淨值投資者的主要憂慮。

這項調查的對象是全球3,000名投資者與1,200名企業雇主,他們可投資資產或是年收入,至少為100萬美元。調查發現,受訪者對於食品、汽油與能源價格上漲感到憂心,多數並相信通膨升溫將會持續逾12個月,顯示全球市場的避險情緒再次捲土重來。

不過特別的是,近半數受訪者聲稱正等待投資的合適機會,如果他們選擇投資,有6成投資者認為科技(63%)與醫療保健(59%)是最具吸引力的領域。

另外,美國財經評論部落格Zero Hedge發文指出,由高盛最新報告來看,他們開始擔心聯準會激進的緊縮措施,可能導致「硬著陸」(Hard Landing)。

事實上,過去兩年的金融市場的確有點匪夷所思。

CavId-19在全球爆發之後,市場雖然從短暫但眩暈的下滑中恢復過來,投資變成了一樁又一樁令人尖叫的金融市場驚奇。例如汽車租賃公司赫茲(Hertz),從破產道起死回生、例如視頻遊戲零售商GameStop的小蝦米扳倒大鯨魚、例如加密貨幣的橫空出世、例如電動車的飆漲……以上種種,都令人匪夷所思。

在市場如此活躍的情況下,挑選贏家就像是在水桶裡打魚一樣簡單。美國聯準會在2020年3月宣佈將利率降到了零,並開始購買美國公債和其他的各類資產,這令股票,尤其是科技類股價格瘋狂大漲。S&P 500指數在2021年開始交易的前70個交易日,就達到歷史新高,這在人類歷史上只有1995年可以比擬。

但現在的笑聲不那麼響亮了。1月27日,S&P 500指數在跌至修正區域後收盤,比年初的高點低了10%。

以科技股為主的那史達克指數下跌,代表了波動性和避險需求越來越強。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因研究金融泡沫而獲得諾貝爾獎,他認為,這與1929年經濟崩潰前的繁榮時期有相似之處。這番言論,也讓人們開始緊張。

估值激增的直接原因,是十多年來的大量免費資金。金融危機後,各國央行大幅降息,加上疫後的紓困刺激,這些資金如果在今年退位,或是資本價值、成本升高之後,對全球經濟的確會造成負面影響。

現在的金融市場兩個風險顯而易見,首先,某些槓桿其實隱藏在影子銀行和投資的基金中。例如,對沖基金、房地產信託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借款和存款類負債總額佔GDP的比例,已從十年前的32%上升到了43%。企業可以在不被注意的情況下,積累著巨額的債務。

第二個風險是,儘管新的金融系統看起來更加分散,但它仍然必須依賴幾個節點來傳遞交易,而這些節點仍然可能被波動性壓垮,因為銀行在退位。

對全球央行來說,最難的是,萬一金融穩定的目標和穩定通貨膨脹的要求方向完全不同,怎麼辦?因為現實狀況就是,目前許多的發達經濟體的通貨膨脹率早就超過了既定目標。這就是為什麼英格蘭銀行副行長Sir Jon Cunliffe會說「整個情況可能會變成好像一方面踩著剎車,還得讓另外一隻腳踩在油門上的兩難境地。」這不是無法解決,但真的非常困難。

總而言之,現在的金融市場已經與過去那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市場完全不一樣,現在經濟的震盪、避險情緒的上升,若是崩潰會發生甚麼變化?沒人知道,也無法想像。

《經濟學人》封面導讀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寓意頗深。在藍天白雲的背景前,我們看見一座高聳入雲的雲霄飛車軌道,上面有一列載著振臂歡呼的遊客,正要到達頂點的雲霄飛車,但前面正等著他們的是一個俯衝而下的大轉折。果然,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When the ride ends.」(當旅程結束時);小字則是:「What would happen if markets crashed ?」( 假如市場崩潰怎麼辦?) 而緒論第一篇的標題是:〈The next crisis〉(下一個危機)。文章也特別提醒我們:你可以從歷史中尋找答案,但必須知道這次會不一樣

是的,《經濟學人》在這期的封面故事提出了一個疑問:假如金融市場崩潰,會怎麼樣?

美國今天的金融體系,看起來確實和2001年或2008年的崩盤前長相不同,但華爾街最近確實開始出現一些令人眼熟的泡沫和恐懼跡象:譬如一個沒有重大新聞就展開的瘋狂交易、譬如一個沒有緣由就發生的價格劇烈波動,或是一個漫延在投資人心中,來自於對科技過度樂觀所夾雜的不安情緒。

在歷經2021的股市飆升之後,華爾街股市一開春就迎來了自2009以來最差的一月份表現,單月跌幅超過5.3%,科技股、加密貨幣和電動汽車等曾經受散戶投資人愛戴的股票紛紛暴跌,曾經被瘋狂追捧的數位元交易平臺,則是充滿了悲傷的言論。

《經濟學人》認為,美國那個模樣完全不同的金融體系,現在正充滿著風險。金融資產價格也高的嚇人,而各國央行正在想方設法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

一個天價估值和上升利率的組合,很容易隨時點燃巨大的損失。一旦巨額損失成為現實,那麼對投資人、全球央行和世界經濟來說,最重要的問題都將變成「現在的金融體系是有能力安全吸收這些震盪?」

《經濟學人》的結論強調,今天的金融體系也許看起來比2008年那個被Bear Stearns (貝爾斯登公司)和Lehman Brother (雷曼兄弟)搞得陷入危機時要好,但請不要弄錯了:它正準備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一定要繫緊安全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