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75|台灣淨零排碳有望!還是「先射箭再畫靶」?/聚焦千禧世代:實測成大生,四成想「躺平」/經濟學人:烏克蘭為什麼必須獲勝?「和平」也有分好壞


Listen Later

(00:01:13) 台灣淨零排碳有望!還是「先射箭再畫靶」?
(00:06:17) 聚焦千禧世代:實測成大生,四成想「躺平」
(00:12:15) 經濟學人:烏克蘭為什麼必須獲勝?「和平」也有分好壞

👍喜歡丁學文老師的節目?
請用3個小動作支持我們,讓更多人聽見優質內容:
(1) 至1號課堂頻道主頁 🍎Apple 🟢Spotify​ 🌐Google shorturl.at/hpyP7
(2) 訂閱1號課堂頻道
(3) 給5星好評留言(Google Podcast尚未開通此功能)
✋不知道怎麼操作?操作示範影片這裡看

一週財經聚焦:
一,
三月30日,國發會昨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訂定至2040年新售小客車、機車將100%電動化;至2050年,再生能源配比超過6成,再搭配氫能、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火力發電,可達到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然後台灣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可由97.4%,降至2050年50%以下。

二,
三月21日,成大研究生協會21日晚上舉辦「未來.南方.青年」講座活動,邀請賴清德副總統以成大校友出席演講,賴清德即時民調「未來要做什麼?」時,意外竟有4成以上學生想做「躺平族」,讓賴清德當場傻眼。


解讀:
1,
FT
Climate graphic of the week: Renewable energy pushes ahead of coal for the first time
本周氣候圖:再生能源發電量首次超越煤炭

2,
CNBC
Biden announces new funding to make homes more energy efficient
拜登宣佈新的資金政策,以使家庭更節能

3,
Taipei Times
NDC to reveal road map for net-zero emissions
國發會公佈淨零排放路線圖

這個記者會說實話高調出馬,也按圖索驥畫好了靶,但最引人非議的就是沒有明確說清楚箭在哪裡?

難怪有人批評政府的淨零路徑「兩缺一低」,缺預算、缺目標又低估成本,提出的9千億預算多仰賴國營事業,但光是台電今年1月稅前已虧損59億元,而中油到今年2月的累積虧損也已達600億元,在收入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就對未來支出畫下大餅,「糧草未足就想打仗」。

另外,比較有研究巴黎協議的人都知道,二○五○淨零路徑規畫,其實就是《巴黎協定》第四條所提國家自訂貢獻(NDC),就是台灣為體現減排與適應氣候變遷所做的制度努力,從這樣的角度看,國發會發布的淨零路徑,很明顯地缺少有效達成目標之制度說明。

所以,我虽然希望政府真的做好了台湾能源规划的步骤,否则真的对不起下一代。

3月3日發生的全國性大停電關關過去一個月,雖然政府一口咬定是台電員工操作失誤造成,國內沒有缺電問題。但越來越多人感覺供電問題真的非常嚴重,如果幾座核電廠在2025非核家園政策下如期關廠,未來幾年的缺電問題將更形嚴重。事實上最近零零落落發生的斷電問題確實讓大家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1,
首先,在能源供給方面,第一個問題是台灣是否缺電?政府一再表示目前並不缺電,幾次大停電都跟人為操作不當有關或是電網太脆弱所造成。根本原因就在於現在的供電備載容量不足,每一家電廠發電都達到極限,只要出現一個小錯誤,就會立即造成全面性的問題。

電網的情況也很類似,過去幾個北部的電廠無法順利興建,加上核電廠的停機都在北部,以致北部供電不足,需要大量的南電北送。至於綠電的供電並不穩定,電網需要頻繁的調度,使得調度更形吃重,同樣的只要稍有差池,就會造成電網崩潰。

更嚴重的是,根據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到2025年時綠電占比將達到20%、燃氣50%、燃煤30%,但是綠電的占比從2016的4.6%增加到現在也只有6%,即使經濟部把目標降到15%,2025年也無法達到目標。屆時火力發電的占比很可能會超過80%,發電帶來的碳排問題將嚴重到不可想像。

2,
其次,在用電需求方面的估計,過去20年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成長率3.8%,用電成長率2.5%,即用電需求的所得彈性為0.66,未來30年的用電成長將決定長期經濟成長率。

另一個影響用電需求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電子產業一枝獨秀,電子產業產值占製造業產值從2000年的31.3%增加到2021年的40.3%;同時,出口占比也從46.5%上升到55.5%。電子產業是相當耗能的產業,加上我國還有大量的鋼鐵、石化和水泥等高耗能產業,未來這些產業不可能那麼快就在台灣消失,遑論電動車即將在全球和台灣大量成長,用電需求都將大增。

3,
另外就是關於節能和儲能問題。在能源政策中,節約能源是重要的一環,除了節能技術和節能材料之外,能源價格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未來不論是增加燃氣或是綠能,成本都非常高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又能如何維持目前如此低價的能源價格?

4,
最後,除了供電和能源使用之外,國際零碳排目標至關重要。現在「減碳優於廢核」已經是國際上的共識,很多國家把核能列為乾淨能源,有些國家甚至開始恢復核電,以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不幸的是,我們的政府還執迷在「廢核」的觀念中,至今政府2050年零碳排的目標中,2050年綠能發電的比重將達到80%,對台灣而言,實在看似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總而言之,國內有關電力供給、電力需求、節電儲能和淨零碳排,還有許多的重大問題與爭議有待解決及建立共識。

另外,
俄烏戰火下,歐洲國家紛紛重新調整自己的能源配比,許多國家開始訂立目標,企圖擺脫對俄國油氣的依賴,這無可避免的會影響到2050年全球減排的目標與進程,台湾必須考慮新的地緣政治因素,不宜閉門造車。

美國宣布禁止購買俄羅斯油氣之後,歐洲國家有不同意見,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積極要求歐盟對俄石油和天然氣實施禁運,但對俄能源依賴程度高的德國、奧地利、芬蘭、匈牙利等國則表示不能「匆忙行事」。

過去燃煤發電是減排禁忌,可是由於禁止從俄羅斯進口油氣,燃煤「已不是禁忌」。

波蘭等國家可能繼續燃煤發電更長時間,打算靠燃煤直接過渡到再生能源,省略燃氣階段。

而比利時宣布將2025年廢除核能的計畫延後十年,兩座核能反應爐的運轉年限延長到2035年,主要原因是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價格大幅攀升。

芬蘭也將啟用新的核能機組。

國際政治往往出乎常識以外,譬如美國對俄羅斯制裁,應該滴水不漏,可是做為核協議簽署國之一的俄羅斯,堅持要美國給予具體的保證,否則不簽署核協議,美國只好網開一面,甚至給俄羅斯書面保證,讓美國對俄制裁不會影響俄伊兩國的合作。

這是因為伊朗核協議達成後,伊朗才可以對國際市場賣油,為了達到制裁俄羅斯的目的,也為了減緩高油價的通膨壓力,美國不得不在自己構建的制裁網上,打出一個大洞,這種自我矛盾的情形,所在多有,包括自打嘴巴,解除委內瑞拉的制裁,讓委國每日120萬桶挹注國際油市,希望對壓低油價有幫助。

印度雖然是美國竭力拉攏的「四方安全對話」成員,但印度並沒有跟進美國的呼籲,聯手將俄羅斯踢出Swift國際支付系統,相反的,在國際油價漲至每桶上百美元的天價之時,想撿便宜,打折買進俄羅斯的石油與肥料。

此外,目前是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的沙烏地阿拉伯,並沒有與美國密切合作增產抑價,反而準備在對中國大陸的石油交易中,部分使用人民幣計價,這將削弱美元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主導地位,對美國主導的Swift國際支付系統造成相當傷害。

過去沙烏地以原油交換美國的軍事保護,如今美國自產頁岩油,從沙烏地進口的石油愈來愈少,對沙烏地的保護也愈來愈不可靠,尤其最近在葉門內戰與伊朗核協議兩個議題上,都與沙烏地槓上,難怪沙國王儲連拜登電話都不願意接。

考慮新的國際形勢,國發會虽然於3月底發布「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圖」,將制定新能源配比,仍然有以下幾點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必須納入規劃:
1,
首先,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在這次俄烏戰爭暴露無遺;我國能源配比,在未來幾十年中,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將占發電的50%,而根據估計,台灣天然氣儲槽的週轉天數平均只有13天,夏天更短,或是碰到颱風的天然災害,或是台海緊張解放軍攔檢,都會立即影響民生工業用電,我們必須把安全係數,估計足夠。

2,
其次,核能是自主能源,不能輕言放棄;雖然政府已將核電排除於2050年的選項,但在新形勢之下,連部分歐洲國家都認為核能是走向永續的過渡性手段,我們必須維持一部到兩部核能機組正常運轉,在遇到緊急狀態時,能夠頂得上去。

3,
其三,能源取得絕非僅僅是經濟部或是中油、台電的事,這是台灣外交、安全等綜合國力的展現,尤其對完全配合美國,更應謹慎。雖然沙烏地與印度都是美國的盟友,但是在面對自己利益的當頭,會毫不遲疑地採取最有利的策略,即使是得罪美國也在所不惜,我們認為,這也應該是為政者最重要的考慮。


解讀:
1,
Yahoo
不想努力了!賴清德成大演講…41%學生「想當躺平族」 港媒示警:仗不用打了

2,
Economist
Millennial demand helps stoke the housing boom
千禧一代的需求有助於推動房地產繁榮

3,
WSJ
All My Millennial Friends Are Rethinking Their Lives. Maybe I Should, Too
我所有的千禧一代朋友都在反思他們的生活。 也許我也應該

前些日子,副總統賴清德前往台南成功大學參加講座,當場電子民調詢問學生未來志向,選項包括從事專業職業(例如醫師、工程師、會計師)、創立事業(如張忠謀)、公職體系、積極從政、從事學術工作及躺平族。

現場竟有高達四成二的學生選擇當「躺平族」,令賴清德相當意外。由於成大學生一直是受企業雇主青睞的對象,此一結果引起各界關注。

什麼是躺平族?根據維基百科,躺平是2021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的網路詞語。指1990後出生的中國年輕人在經濟下滑、社會階層固定導致階層流動困難,出於對現實環境的無奈與失望,「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

躺平族表現出的現象包括「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低水平消費」和「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和被資本家剝削的奴隸」。這也是中國大陸年輕人對大環境的一種無聲抗議。

由於躺平主義在大陸網路上引發熱議,除了官方媒體對躺平現象有所批判之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進一步在中央財經會議中強調,「全球收入不平等問題突出,一些國家貧富分化,中產階層塌陷,導致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我國必須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實現社會和諧安定。」因此,「要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防止社會階層固化,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避免『內捲』、『躺平』。」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
彰化國小教師林怡辰就表示,這一屆她所教導的小六班級,明顯與上屆有區別是從小接觸手機及吃到飽網路,受「抖音」等不良影響的程度急遽升高,她提6點觀察指出簡直像是集體洗腦,一呼百應!

大陸所謂的共同富裕是指「在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希望做到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合理調節高收入群體,取締非法收入,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亦即在均富的基礎上,提高中產階級的比重。

在作法上主要是透過「三次分配」來達成共同富裕。
1,
其一是初次分配:透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例如調高最低工資,以及鼓勵勞工組成工會,提供勞工更多制度性的保障。

2,
其二是再分配:透過政府調節進行的分配,如稅制檢討、確保高收入者承擔最終主要稅負、低收入者稅負低;逐步提高包括社會保險、撫恤金、養老金、失業補助等各類費用,以強化民眾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抑制房價及其他補助措施,讓收入較低民眾逐步往中等收入移動。

3,
第三次分配則是基於自願,在道德影響下的捐贈行為。基於貧富差距過大,透過前兩次分配恐怕還是很難達成目標,亟需以企業和個人為參與的第三次分配來幫助實現縮小收入差距的目標,一方面鼓勵公益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則透過稅制調整,增加企業或個人慈善捐款的抵稅。另透過遺產法的實施,課徵遺產及贈與稅。

以上的這些舉措都有KPI,預計將分三階段完成,目標2025年時,年收入10-50萬人民幣,目前約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到8億;2035年人均GDP由2021年的1萬美元增長到2.5萬美元;2050年時,人均GDP由2035年的2.5萬美元增長到5萬美元。

回到台灣,從前述賴副總統對成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或許其中有些是學生搞笑或輕佻的回應,但年輕人的躺平現象顯然並非對岸的專利。事實上,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中產階層逐漸消失,以及階級固化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挑戰。中國大陸在其特殊的體制下,為了「維穩」提出其可能的解方,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也應努力塑造一個讓年輕人「只要願意拚,就有機會贏」的環境,這是政府與產業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最近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許多千禧一代來說,擁有自己的房子一直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但在多年的不想結婚、不想有小孩和與學生貸款搏鬥多年後,所謂的Generation Rent租房一代終於成為已開發國家下一波房地產繁榮的最大驅動力。

千禧一代通常被定義為1981年至1996年之間出生的人,他們被認為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世代。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達到了購房的年齡,他們正在成為房地產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美國,他們代表著增長最快的購房者群體,在過去兩年,他們占了所有抵押貸款申請的一半以上。 研究公司CoreLogic估計,2020年,千禧一代購房者占房地產銷售增長的60%以上。 
英國千禧一代現在更有可能擁有自己的房子,而不是租房。 在加拿大25-35歲的成年人中,近一半的人購買了房產。

未來兩年,將有更多的千禧一代達到32歲,這是首次購房者的年齡中值,這是前所未有的。 投資銀行Jefferies表示,如果要滿足額外的需求,美國建築商每年將需要多建造200萬套住房。 相比之下,2021年的新屋開工量只有160萬套。

但購房狂潮反映的不僅僅是千禧一代人變老。 隨著疫情期間的封鎖和對日常生活的想法改變,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希望擁有更大的家庭住宅和更多專用的辦公空間,以便他們可以遠程工作。 那些已經擁有房產的人正想擁有更大的空間而準備換房。 這一舉措,加上印花稅的削减,促使英國首次購房者的數量在2021年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高水准。 

一些人提出了購買計畫。 在美國,一家房地產公司“Clever Real Estate”對近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進行了民意調查,他們說新冠肺炎促使他們比計畫的更早地找房子。千禧一代的積極正在重塑房地產市場。 首先,千禧一代正在把公寓換成家庭住宅。 美國絕大多數年輕購房者在2021年購買了一套獨棟住宅。 許多人也在離開都市,或者用昂貴的地區換相對便宜的郊區。 房地產公司Savills 的Lucian Cook 說,年輕人與倫敦的聯系越來越少。 在Manchester, Glasgow, Edinburgh and Bristol等英國小城市,千禧一代的數量增長速度遠遠快於Big Smoke的倫敦。

遠程工作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實惠的居住場所。 在美國,買家紛紛湧向太陽帶熱點地區,如鳳凰城和坦帕。 房地產公司Zillow估計,舊金山的一個典型租客必須將收入的2.4%留出六到七年,才能攢夠20%的押金,在Austin或Phoenix則可以買到第一套房。 如果是在舊金山,他們必須儲蓄70多年。

千禧一代自置房產會繼續推動市場嗎? 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進入他們的購買時代,這一勢頭將持續下去,彈性的工作可能會繼續讓更便宜的地區更具吸引力。 問題是負擔能力會發生什麼變化。 許多地方的利率都在上升:美國聯準會預計今年將再加息六次。 這可能會降低需求,新增抵押貸款成本。 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當嬰兒潮一代達到購買高峰期時,利率上升也曾經抑制了房地產市場。 不過,現在的不一樣在於如果按歷史標準來看,利率還是比較較低的,而且預計它們應該是逐漸的上升。

然而,住房供應的嚴重限制可能意味著人們的可以負擔的能力仍然很緊張。勞動力和物料的短缺將使建築商更難將新房投入市場。 創紀錄的低庫存和激烈的競價可能意味著可供選擇的房屋减少。 對某些千禧一代來說,擁有住房的夢想仍然會遙不可及。 

我的想法?
我承認,經過疫情的肆虐兩年多,許多的生活新常態不知不覺的灌入了我的生活,譬如在家隔離或是居家辦公等等(Work From Home),對於健康的追求,對於家裡舒適度的渴望是有一些不一樣。但按照文章內容認為千禧世代就是因為年齡到了,所以想要安穩的家而開始購房,我則不以為然。

曾經,談到千禧世代,很多人認為他們就是一批面對著現實的資本主義,因為意識到世代不公的無能為力,而漸漸走入頹喪的一代,台灣叫他們「厭世代」、中國大陸說他們是「躺平主義」。但我一直篤信演見不能為憑,表面現象代表的不見得是真理。

果然,一場疫情改變了一切,去年年初GameStop的小蝦米扳倒大鯨魚就已經讓人瞠目結舌,後面的比特幣、NFT等等你都可以看見久違的千禧世代身影,我不能說經濟學人對千禧世代購房熱潮的分析完全錯誤,但我感覺它的文章論點是只見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怎麼說?

美國財務顧問機構「Ramsay Solutions」,最近採訪了許多的房仲業者後發現,美國2021年的房市看漲,除了低利率,和股市一樣,美國房產出現的許多破壞性創新才是引爆千禧世代從股市殺進房市的真正原因。

我舉幾個例子,華裔創辦人Eric Wu所成立的房仲平台OpenDoor,運用AI數據開始協助用戶無痛買房。他利用AI估價模型,讓網友不用出門就可以按照AI評估價格下單,減少了人為的哄抬空間。這讓很多因為疫情不想出門的年輕人如獲至寶,根據Opendoor官網的調查,三成的千禧世代一天可以刷好幾次網站,是最愛線上看房的一批族群。

另外,去年在舊金山成立的新創平台Fractional感覺投資一間房子太貴,不如把它分割。這個平台讓用戶在App下單,就可以用分割地權方式,投資豪宅或辦公大樓。另外還包辦承租這些雜事,甚至成功吸引了一群忙碌的大企業員工來當斜槓房東。

異想天開的人多得很,還一對兄弟Dan Miller與Ben Miller創辦了房產投資平台Fundrise,他們用私募基金方式來投資房產,在去年疫情期間,獲利更勝傳統的房產信託基金(REITS)。

所以,我感覺千禧世代的覺醒,其實是因為疫情催生了數位化,資金浮濫鼓勵了創新,破壞式創新又給了千禧世代一把大刀,讓千禧世代利用社群集結以及破壞性創新炒熱股市後,開始搶進房市大開殺戒了。

過去聯考時代,父母輩堅信的「只要努力就有收穫」、「機會是給努力的人」,確實引領當時的年輕人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讀書,出社會後認真工作,就能歡喜收割辛勤的果實。

然而現在申請入學制度,既要考試、又要檢定,學習歷程檔案、面試、實作、再考試,機關巧門層層疊疊,還得疲於奔命,莘莘學子早就苦不堪言,且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全盤皆輸的結果,萬千努力在一夕間化為泡影的高分落榜事件時有所聞。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求學時代無端挫折的可怕陰影與制度的不公平對待,怎不會寒了年輕人滿腔火熱的上進心?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學習性無助」,意謂當事人在忍受超出其可控制的反覆厭惡刺激後表現出的退縮行為,這個實驗是對籠中的白老鼠連續實施電擊後,原本四處逃竄的牠們,因發現再怎麼樣也無路可逃,索性趴下一動也不動的不作為現象,這與時下年輕人只想躺平,莫非異曲同工?

台灣在二○二五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期望老有所依的我們,如何仰賴只想啃老的下一代?這恐怕是政府迫切必須面對的國安問題。

《經濟學人》推薦

封面設計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設計仍然聚焦在烏克蘭戰事,在暗黑的封底前,我們看見的是眉頭深鎖的烏克蘭總統Zelensky,在他堅毅的眼神旁邊,經濟學人寫上了「Why Ukraine must win
為什麼烏克蘭必須獲勝」四個英文大字。經濟學人明顯利用這次的封面故事表達出了它在專訪結束後對這場戰事的立場,那就是堅定希望烏克蘭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緒論第一篇第九頁
Western support
西方世界的支持

Why Ukraine must win
為什麼烏克蘭必須獲勝

A decisive victory could transform the security of Europe
一個决定性的勝利有可能改變歐洲的安全

只要是經濟學人的訂戶都知道,上個禮拜它們的編輯群在基輔對烏克蘭的領導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專訪,文章內容表示無論從和烏克蘭總統Zelensky的談話或是烏克蘭軍隊自認在戰場上的進展來看,烏克蘭政府已經開始認為它們有可能取得勝利。 這在這麼一場包含了普丁在內,幾乎所有人都認定俄羅斯將取得大勝的戰役中更顯特殊。 Zelensky告訴經濟學人,為了取得勝利,烏克蘭需要更强大的武器支援來奪回領土,需要更多的制裁來削弱俄羅斯打長期戰爭的能力。 

經濟學人顯然支持這個呼籲,文章內容相信一個强大、民主的烏克蘭可以挫敗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因為它的邊界可以得到保全。 短期內,一個憤怒的、被擊敗的獨裁者將留在克里姆林宮,但最終,俄羅斯有可能效仿烏克蘭,通過國內改革而不是海外冒險來解决內部問題。 這樣一來,北約對預算和外交的消耗就可以相應减少。 美國也可以全力處理和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 

經濟學人在文章最後總結認為,正是烏克蘭的成功跡象,才讓俄羅斯暫停了在北方戰事的行動。 出於這些原因,北約最好的威懾力量是勇敢地面對普丁隱晦的威脅,並明確表示,核子或化學武器將導致俄羅斯徹底孤立。 這個世界,衝突充滿著本就存在的不可預測性。 歷史上也常常充斥著本應短暫但拖延多時的戰爭。 如果烏克蘭只是為了求生,就可以跌破眼鏡的贏得了第一階段勝利,那烏克蘭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西方的加倍幫助。 如果歐洲各國連判斷一個好或壞的和平未来都做不到,那這個世界就真的非常可怕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51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4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0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4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81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1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2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0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56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7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0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9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2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