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76|「IPEF印太經濟框架」暖機中,台灣能否擁有一席之地?/台灣通膨指數連8月失守警戒線,美Fed將使出「第二殺手鐧」/經濟學人:關注法國大選…馬克宏勝選與否不單影響法國


Listen Later

(00:00:44) 「IPEF印太經濟框架」暖機中,台灣能否擁有一席之地?
(00:04:35) 台灣通膨指數連8月失守警戒線,美Fed將使出「第二殺手鐧」
(00:09:05) 經濟學人:馬克宏勝選與否不單影響法國

👍喜歡丁學文老師的節目?
請用3個小動作支持我們,讓更多人聽見優質內容:
(1) 至1號課堂頻道主頁 🍎Apple 🟢Spotify​ 🌐Google shorturl.at/hpyP7
(2) 訂閱1號課堂頻道
(3) 給5星好評留言(Google Podcast尚未開通此功能)
✋不知道怎麼操作?操作示範影片這裡看

一週財經聚焦:
一,
四月6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接受新加坡媒體專訪時表示,預期美國「很快」會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現在的全球經濟面臨有很多的問題,有很多可以彼此合作的潛在機會。

二,
四月8日,主計總處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27%,不但連續八個月破了2%的通貨膨脹警戒線,更是九年半來新高。


解读:
1,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US plans trade meetings with Asean leaders as it retools Indo-Pacific strategy
美國計畫在調整印太戰略時與東盟領導人舉行貿易會議

2,
Nikkei Asia
U.S. aims to launch new Indo-Pacific framework as early as May
美國計畫最早在5月啟動新的印太框架

3,
Reuters
U.S. trade chief Tai declines to say if Taiwan will be part of Indo-Pacific pact
美國貿易部長戴琪拒絕透露臺灣是否會加入印太協定

無獨有偶,200位跨黨派美國眾議員三月30日聯名致函拜登政府,呼籲邀請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架構」。議員表示,台灣是印太區域主要經濟體,也是美國第8大貿易夥伴,美國有足夠理由把台灣納入。

事實上,俄烏戰爭未止,並未影響美國按計畫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這個年度重頭戲。

目前日、韓、澳、星都已經與美國展開先期討論,台灣能否加入仍然有變數。從商機、供應鏈到亞太經濟整合,台灣參與IPEF都有意義,但需要採取跟申請CPTPP不同的策略,才能扭轉劣勢。

印太經濟架構是拜登政府印太戰略的核心,也為美國放棄CPTPP後在亞太地區重振經濟領導地位的關鍵。美國自從川普時代提出印太戰略後,就一直陷在「聲音很大、牛肉很少」的質疑中。

特別是中國大陸過去數十年透過貿易投資、華僑經濟圈、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等方式持續經營,不但成為亞太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經濟影響力也顯著增加。對拜登的印太經濟架構,各國必然都會拿出比較表好好評估。美國也清楚知道印太經濟架構不但須華麗登場,更要滿足經濟意義,才能發揮效果。

IPEF將由美國商務部及談判總署共同負責。

前者負責數位及其他先進科技、供應鏈韌性、基建、新能源及去碳,

後者則負責勞工、農業、環境、透明化、競爭政策及貿易便捷化。

綜合觀察,IPEF像一個取消傳統自貿協定的關稅及投資等市場開放,另外加上韌性、基建與去碳的新架構。

目前這些項目都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的階段,還在徵詢社會及產業看法。光看標題,無疑都是美國近年經貿重點,然而沒有市場開放利益,透過供應鏈重組、加速投資及科技移轉與基建等,是否足以增加各國加入誘因,還有待觀察。

於是美國在推動策略上,從3月就開始跟日、韓、澳、星等核心盟邦洽商IPEF,有先鎖定幾個基本倡議國的意味。

其他國家對IPEF意義還要觀察,是因為大家有美有中、有東協、RCEP及CPTPP,選擇很多。

對台灣而言,在其他選項都有不安全、不可行或不確定問題的情況下,爭取IPEF不是選項,而是必須。再者,近年台美關係升溫,加上開放萊豬後各界期待變高,若未受邀加入IPEF,也有國內政治衝擊。

美國多次表示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然而日前已有美國前任官員主張邀請台灣會讓IPEF有太多「抗中」意味,影響其他國家意願,而上周即便有200位國會議員致函建議納入台灣,美國談判代表戴琪也用「尚在討論中」這種近似軟釘子的方式答覆,感覺有變數。

這樣的發展不令人意外。

首先俄烏戰爭當前,美國需要北京的合作;若不願在此關頭因此事得罪北京,可以理解。

第二,IPEF是美中戰略性競爭的一環,本質上就有抗中意味,但在方式上是以經貿利益而非冷戰選邊方式達成。在各國還在觀察牛肉是否大塊之際,邀請台灣加入有徒增變數風險。

但我國在準備上有幾個關鍵。

1,
首先在推動上,IPEF跟CPTPP大不相同。由於中國大陸已正式申請加入CPTPP,「中國因素」是直接衝擊,因而需正面論述爭取加入IPEF不影響各國權益;IPEF本身滿滿抗中意涵,但中國不可能加入,因而我國要解決是各國的擔憂,因而論述主軸在於說服大家台灣加入只為了經濟發展,沒有抗中意涵。

2,
再者,由於IPEF跟自貿協定不同,因而所謂參與的定義也可能不同。自貿協定的權利義務,只限於簽署國;IPEF的參與,則除了政府外,可能還包含跨國企業參與、公協會參與,甚至國際產業聯盟參與等「公私協力」的模式,也不排除透過台美、台日雙邊橋接參與,方式多元且有彈性。

因而政府在全力動員確保機會之際,也需要探討模擬各種彈性參與方式,同時應跟社會多說明IPEF跟CPTPP的差異,以免再次出現期待落空後的不滿。

結語
隨著台美經貿最大困局萊豬問題解決後,今年應可延續2021年台美經貿互動升溫的趨勢,以TIFA會議、經濟繁榮夥伴會議、及去年底宣布的「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為基礎,持續擴展促進台美貿易、投資及產業合作。

從各種角度觀察,台灣若能大幅參與IPEF之各種議題,應當有助於IPEF發揮效果,特別是關於數位貿易與數位科技標準,半導體、5G、電動車及其零組件等關鍵供應鏈韌性等,台灣應是無可或缺的重要盟友。

至於在基礎建設或潔淨能源等議題上,台灣相關經驗較為欠缺,可望藉由參與IPEF相關合作項目,有助於台灣能更拉近與各國推動低碳或去碳化政策之差距、以及學習共同在第三地基礎建設合作的經驗,以建構與印太區域的供應鏈、科技及基礎建設等之更全面性連結。


解讀:
1,
CNBC
Fed's Patrick Harker is 'acutely concerned' about inflation, sees 'deliberate' rate hikes
美國聯準會的Patrick Harker看見利率上升,對通脹極度擔憂

2,
WSJ
Wish the Fed Luck as It Seeks a Soft Landing on Inflation
希望美國聯準會的通貨膨脹軟著陸好運

3,
Economist
The Federal Reserve prepares for quantitative tightening
美國聯準會為量化緊縮做準備

雖然我們看見台灣政府的出面安撫,強調台灣仍然沒有通貨膨脹的問題,但通貨膨脹確實已經成為一個事實,而且各國莫不嚴陣以待。

四月6日,費城聯邦儲備銀行 (Fed) 總裁哈克 (Patrick Harker) 加入同儕行列,他擔心通膨率會達到 40 年來的最高水準。他預計 Fed 將透過升息和縮減其資產負債表上持有的債券水位來做出回應。

哈克在德拉瓦商會致詞時指出:「通膨率太高了,我對此非常擔心。」

他的兩位同事,Fed 理事布蘭納德 (Lael Brainard) 和舊金山 Fed 總裁戴莉 (Mary Daly) 前一天也表達了對通膨的擔憂。布雷納德向來是極具影響力的「鴿派」,通常傾向於降低利率和減少限制性的貨幣政策,但她現在也表示,降低通膨「至關重要」,需要「一系列升息」和「迅速」縮減資產負債表。

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來到四十年來高點,迫使美國聯準會(Fed)出重手,聯準會六日公布三月的會議紀錄宣示,將透過縮表與升息「雙管齊下」,決定最快五月起開始從市場「抽銀根」,每個月減持九五○億美元的資產,同時也支持加速升息,如果通膨持續,甚至一次或多次升息兩碼。

升息是什麼?縮表又是什麼?一文看懂聯準會貨幣緊縮政策!

升息是什麼?
升息是一種中央銀行收緊貨幣政策的手段,當央行決定要升息,下游的銀行也會將利率提高,而民眾放在銀行裡的存款利率會提高,但是相對的,民眾貸款的利率也會提高。

換句話說,升息是一種減少民眾、企業冒險的手段,同時也能降低市場資金過熱產生的金融危機。

縮表是什麼?
縮表(shrink balance sheet)是一種中央銀行收緊貨幣政策的手段,以美國為例,就是指聯準會(FED)縮減「自身資產負債表規模」。簡單來說,縮表就是聯準會在告訴大家,目前市場熱錢過於活絡,為了要穩健金融秩序,央行即將縮手,回收市場上的資金,以免造成資產泡沫化或是通膨飆升的風險。

縮表對於熱錢的殺傷力遠大於升息,因此是一種更激進的貨幣調控手段。

為什麼要縮表?
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後,聯準會不僅將短期利率降至接近零的超低水準,又連續執行了13年的量化寬鬆(QE)政策,購買大量美國國債與公司抵押貸款,促進企業投資和民眾消費,進而刺激美國經濟復甦。這些手段相當有用,讓美股四大指數等金融商品不斷創歷史新高。

但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許多企業突然面臨資金困難,為了不讓金融體系崩盤、失業率飆漲,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就下令聯準會執行史無前例的「無限QE」政策,透過無限量收購美國公債與房貸擔保證券,來支撐整個金融市場,而台灣當時也透過公股行庫進行大量的企業紓困,以免疫情造成骨牌效應,讓眾多產業鏈斷鏈。
換句話說,當時只要企業敢開口借錢,政府就會盡量借錢,讓企業支撐下去。

這個手段顯然相當有用,讓全球股市在疫情的重創下仍不斷創新高,就連虛擬貨幣、NFT市場、房地產等資金池也在這波無限QE下雞犬升天,連帶的也造成民生物資的通貨膨脹。

根據2021年10月的資料顯示,美國通膨率突破30年來新高,來到6.2%,遠遠超過加拿大(4.7%)、德國(4.5%)、英國(3.8%)、法國(2.6%)等主要工業國的通膨現況。市場的熱錢讓富者越富,而手中沒有資產的平民百姓卻因通膨而叫苦連天。

因此聯準會在2022年的第一次貨幣政策決議中,就非常明顯地表示今年除了較為和緩的升息以外,也將執行縮表,否則長期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導致美國經濟過熱,鼓勵金融機構過度冒險、加大槓桿,造成資產泡沫和通膨飆升的風險。

縮表怎麼做?
聯準會常見的縮表手段,是停止將到期債券的本金所得全部再投資購買新債,例如每個月因為債券到期而獲得的收益是100億美元,聯準會只要停止這100億再次投入市場,對於市場來說,每個月就是減少了100億的資金,連續執行一年,市場上就減少1200億美元資金流動。除此之外,也能夠過直接拋售持有中的債券,直接收回市場上的資金。

縮表會造成什麼影響?
在縮表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升息,在這雙管齊下的貨幣市場會變得緊縮,也就是市場上的熱錢會逐漸消退,股市將難再開啟「資金派對」,因此不論是各種金融商品的投資人都得留意回檔的風險。但在這過程中也能更看清哪些企業、商品是被嚴重灌水,當海水退了,就是投資人們實際檢驗真正的價值潛力股的時候了。

什麼時候縮表?
聯準會 3 月會議紀要釋出與會官員對升息、縮表和對戰爭疫情的看法,官員們認為,聯準會計劃最早 5 月啟動縮表,目前擬以每月至多 950 億美元的速度縮表,以冷卻 40 年來最熱通膨,這比市場共識的 800-900 億美元縮表規模還要高。
同時會議紀要內容提到,俄烏局勢讓聯準會 3 月最終選擇升息 1 碼,但未來適合一次或多次升息 2 碼。

事實上,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預期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達到7.3%,這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主要國家的CPI超過7%,而且德國和美國一樣,都是二次大戰以來,CPI最高的一次。

其實,全球主要國家的CPI都達到很高的水準,比方說,2月美國為7.9%,歐盟6.2%,英國6.2%,南韓3.7%,新加坡4.3%等。而德國3月CPI再衝高,應該和能源價格大漲有關。現在看起來,俄烏戰爭的談判似乎有些進展,大家也希望這場戰爭能儘速結束,到時國際能源供需可能會趨於穩定。

但是,因為受到戰火波及,烏克蘭的農作物栽種時機也受到影響,今年很可能無法正常生產,而烏克蘭是國際糧食的重要出口國,現在黃小玉等農作物的供應不足,加上農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的情況下,即使是一小部分的供給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國際糧價的大漲。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今年國際農產原物料的價格可能會維持居高不下,值得國人關注。

同時,最近在國際供應方面出現另一個重大變數,就是中國大陸近期爆發的本土疫情,尤其是上海封城造成的衝擊最為嚴重。上海是全球最大的貿易港,承擔大陸許多商品的出口,在封城影響下,現在上海港的作業大受影響,有些國際商船改停駁在附近的寧波港。由於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產品供應來源,當其出口產品造成問題時,會讓現在仍然存在的國際塞港情況變得更為嚴重,使得國際生產斷鏈也會持續,因此本來已經高漲的國際躉售物價(WPI)也沒有下修的可能。在WPI長期持續高昂的情況下,各國的CPI當然也會居高不下。

另外,經過二年的疫情封鎖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大國紛紛解封,民間的需求一下子大量增加,而許多供給無法在短期內跟上來,就造成最終產品價格的上揚,也因為各國的塞港問題,進一步造成供給的不足,於是原物料的價格也跟著上升,導致WPI也上升,而且WPI上漲的幅度甚至比CPI還要高出許多。

中央銀行外匯局長蔡烱民說,聯準會貨幣緊縮速度確實可能影響美債殖利率攀升,也會影響全球資金移動情形,不僅影響台灣,預計未來全球股市會反映賣壓。

美股三大指數六日全面收黑,台北股市昨天也受到聯準會釋出鷹派訊號和疫情升溫的雙重打擊,指數重挫三四三點,年線宣告失守,收在一萬七一七八點。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說,台股體質仍相當穩健、有韌性,金管會將持續觀察資本市場變化。

除了股市,聯準會步入升息循環也造成資金挪移效應,金管會昨天公布外資三月本金淨匯出近六十億美元,蔡烱民指出,若加計盈餘匯出六十多億美元,外資上月淨匯出一二○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四六一億元)。熱錢大舉匯出也導致新台幣匯率走貶,央行坦言,三月的確進場拋匯(美元)阻貶,這也造成我國三月的外匯存底減少,終結連七升。而新台幣兌美元昨天貶值五點八分,收在廿八點八二八元,匯價已來到一年四個月新低。

聯準會這次釋出啟動縮表之所以引發市場關注,在於和聯準會上一次在二○一七年啟動縮表相比,「規模更大、動作也更快」。聯準會官員普遍同意每月減持上限九五○億美元的資產,幾乎是上次的兩倍,當時的每月最大縮減目標為五百億美元。

此外,聯準會上次耗時一年才達到每月五百億美元的最大縮表規模,但這次將在三個月內把縮減規模從零擴大到九五○億美元。聯準會三月的會議紀錄並未說明如何逐步達到縮減規模上限,可能會在預期啟動縮表程序的五月三、四日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上才公布細節。

《經濟學人》推薦

封面設計
這期封面設計充滿法國色彩,在紅藍白三色的背景前,我們看見的是法國總統馬克宏正在拉開布幕。上面一個文字說明 Why Macron’s fate matters beyond France 為什麼馬克宏命運的後續影響將超越法國?

緒論第一篇第七頁
France votes
法國投票
Why Macron matters
為什麼馬克宏重要
France’s president is a cautionary tale for centrists everywhere
對於世界各地的中間主义者來說,法國總統是一個值得警示的故事

自從俄羅斯在2月份發動烏克蘭的入侵以來,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第一次從戰爭的恐怖景象轉向了一場不同尋常的重大選舉。 這場法國總統的選舉雖已被重重陰影所籠罩,但它真的關係重大。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隨著德國前總理默克的下台,它將決定由誰領導這個想要替代德國帶領歐盟的國家。 而間接原因則是,它將告訴你在這個講求身份認同政治的時代,激進的中心主義復興前景。 

2017年,馬克宏首次當選了法國總統,他立即成為激進的中間派旗手。 他年輕、聰明而且通情達理。 同時,這也是自由派最恐慌的時期。 

4月10日,馬克宏將再次面對法國的選民。 這一次,他競選的主軸將不是過往那個激進中間派的抱負,而是他作為一個徹底的改革者、他對世界事務的願景以及他想如何重振法國政治的新藍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克宏似乎已經經歷了選民的驗證。 經濟學人的選舉模式發現他有98%的機會在4月24日順利進入第二輪,並有78%的機會贏得連任。 但經濟學人認為如果仔細觀察,會有更多的自由主義者選擇將馬克宏視為一個值得警示的故事。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isg2rhv5d3h0822wojrdcqs/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51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4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0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4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82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1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2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0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56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7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0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9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2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