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09 | 台灣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經濟學人》公佈了今年的「年度國家」,台灣以亮眼的防疫成績和經濟表現進入候選名單。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1.美國政府12月16日將瑞士和越南列為匯率操縱國,印度、泰國和台灣也被列入觀察名單,懷疑它們故意讓本國貨幣貶值。這是國際貿易戰的死灰復燃嗎?還是川普下台前的最後一炮?看來這是拜登上任後最需要解決的複雜問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彭博商業週刊:〈U.S. Tags Switzerland Currency Manipulator, Keeps China on Watch〉(美國把瑞士列入貨幣操縱國,並保持對中國的持續關注);小標:〈Treasury releases semiannual foreign-exchange report,Taiwan, Thailand and India added to watch list of 10〉(財政部的半年匯率報告,台灣、泰國和印度加入十個觀察名單中) ●倫敦金融時報:〈US declares Switzerland and Vietnam currency manipulators〉(美國宣佈瑞士及越南為匯率操縱國);小標:〈Treasury move in final days of Trump administration will present dilemma for new president〉(財政部這個做法讓新總統陷入麻煩) ●華爾街日報:〈Climbing Asian Currency Reserves Will Revive Manipulation Debates〉(持續上漲的亞洲貨幣重新點燃外匯操縱的爭論);小標:〈Upward pressure on the Chinese, Taiwanese and South Korean currencies leaves them at greater risk of becoming the targets of the incoming Biden administration〉(人民幣、新台幣以及南韓貨幣的上漲壓力,讓它們有可能成為拜登政府針對的目標) 分析解讀 「貨幣操縱」的議題,可以從以下三個面項來解讀: 貿易原因: 由於疫情期間貿易盈餘激增,今年以來新台幣、人民幣和韓元兌美元均上漲了約6%。這些亞洲貨幣的持續反彈,讓它們升至該國出口商和政府一個不大舒服的位置,並增加了與美國財政部再次緊張的可能性。 疫情紓困: 今年全球主要央行為了因應疫情而拚命印鈔,印得有多用力呢?目前美國、歐洲、日本三大央行的資產規模相對GDP的比重,幾乎是2007年的3-6倍。 資金原因: 為了抵銷疫情衝擊而憑空冒出來的鈔票,一窩蜂湧進公債市場,使得公債殖利率被壓低。作為資產價格定錨基準的公債殖利率降低了,大量的資金於是找不到投資標的。以退休金、社會保險金為例,相較於過去利率4%的年代,目前利率不到1%,如果要維持同樣的理賠水準,那勢必得提高風險偏好,例如不能只買那些利率低到不忍直視的債券,現在起得提高購買股票的比重,或是錢進新興市場。 前幾天美國表示,台灣是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不過對於台灣央行而言,卻有不得不操縱的「苦衷」,因為台灣只是「小小池塘」,「大鯨魚」跳進來就會水花四濺,這個時候以維持匯率穩定為職責的中央銀行,勢必得進場調節。 話說回來,「大鯨魚」又是誰養出來的呢?不正是這些大舉印鈔的國際央行嗎?所以央行總裁楊金龍才會說:「你的寬鬆,就是我們的挑戰。」 為維持金融穩定,央行必須採取應對措施,例如買匯阻升、延緩新台幣匯率升值速度,而這些因應措施稍有不慎,就會被美國指控「匯率操縱」,恐招致貿易報復。 被美國指控匯率操縱,和攸關出口競爭力的新台幣匯率,哪一邊比較重要?楊金龍雖未明說,但態度很明顯,維持金融穩定是央行最重要的職責,不能因美國匯率報告施壓,就全然棄守匯率穩定。 換個角度想,新台幣匯率升值並非全是壞處,央行副總裁嚴宗大說,在這個時刻,可鼓勵廠商進行產業升級。另外,美國在意的對美貿易順差大幅擴張,或許可以從增加海外投資與對美採購等方向著手,減緩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告別驚濤駭浪、劇烈波動的2020年,迎來的2021年恐怕也難以安穩平順,央行如何解開這一道「吃力不討好」的匯率習題,攸關台灣明年會不會被列入匯率操縱國,甚至是傳統產業的興衰存亡,分寸拿捏的重要性不在話下。 只是不管央行怎麼做,注定是順了姑意、逆了嫂意,楊金龍也說,央行本於職責,在匯率有失序變動之虞時,必須進場調節維持秩序,至於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以後再說吧! 2.《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公佈了今年的「年度國家」(country of the year),台灣以亮眼的防疫成績和經濟表現進入候選名單。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彭博商業週刊:〈The Best and Worst Places to Be in the Coronavirus Era〉(疫情復甦排名,新冠期間表現最好與最差);小標:〈台灣排名第三,僅次於紐西蘭、日本;後面是南韓、芬蘭。〉 如果把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緊張考慮進去,台灣的第三名表現更引人注目。儘管沒有本地傳播的病例,但已經過了200多天,儘管邊界仍然封閉,台灣的生活基本上已經恢復正常。不過唯一的缺點,是到目前為止台灣尚未達成疫苗協議。 ●南華早報:〈Why US-China tensions and demand for hi-tech products spells good news for Taiwan’s economy, despite coronavirus〉(儘管疫情緊張,為什麼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和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對台灣經濟來說仍然是個好消息?) 台灣政府預測,在今年的強勁增長之後,2021年經濟將可以再增長3.83%;增長將受到對高科技出口的需求,和從中國回歸台商的支持。 ●路透社:〈Taiwan says economy to rebound; 2021 rate increase depends on situation〉(台灣說經濟已經反彈,2021的反彈將視情況而定) 分析解讀 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基配」是3%~4%,已成為銀行業新共識。我認為全球科技產業的復甦程度,將決定台灣2021年經濟表現,或許台灣GDP增長的空間沒有想象中那麼樂觀,因為影響台灣2021年經濟表現的主要動能,來自全球經濟需求的復甦與反彈。 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到底是3%還4%,有三大決定要素: 1. 全球復甦的時間點,以及是否能持續復甦。 2. 復甦可能的力度以及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3. 5G、資通訊、ICT等產業,是「一次性需求」?還是能持續性發展? 2021年經濟肯定比2020年好,但中美貿易可能持續緊張,全球供應鏈仍在重整,包括RCEP成立,亦對台灣產業有分散佈局的壓力,全球經濟的復甦需耗時數年,許多經濟體的產能並沒有跟進回升,疫苗對經濟表現的加持效果與經濟復甦效益,可能要等到2021下半年才能有效展現。 2021年台灣經濟發展將維繫於六大趨勢: 1.必須從V型復甦轉向全面的復甦,出口和內需最好同時復甦; 2.科技業仍是主要動力; 3.傳統製造業、服務業不要拖後腿; 4.觀察資產通膨會不會升溫; 5.貿易戰壓力能夠緩和; 6.科技戰風險能否季序台灣。 部份台灣人憂心,在美國總統川普貿易政策下產生的動能,會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而消失,隨著川普未能連任,中美貿易戰看似壓力趨緩,實際上科技戰的風險仍在,台灣半導體廠商陷在中美對峙的技術管制效應之內,仍然有苦難言。 確實,中美貿易戰導致的影響,可能會在2021年稍微緩和;但台灣科技業仍將面臨壓力,需要佈局多元的供應鏈,以規避中美科技緊張的風險。 現階段,台灣、中國大陸和越南三個國家,是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2020年仍能保持正成長的三個亞洲經濟體。有兩大因素帶給台灣經濟有力成長,一是政府對防疫的超前部署,另一則是科技產業的強勁表現。 這其中歸功於台灣具備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估計半導體行業、資通訊業可望繼續成為2021年台灣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需注意的是,2020年3C產品在全球熱銷,但多屬於一次性購買交易,2021年3C產品消費需求將逐漸消失。 其實台灣的經濟處方很簡單,即使很難也必須努力。台灣必須讓自己在其他產業也能夠自給自足,就像在半導體的表現一樣。這種高價值的壁壘,將幫助台灣免受中國壓力,也更適合台灣有限的資源和人口持續減少的現狀。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本週的封面設計,我們看見一名在火星上的太空人身影,藉由畫面,帶出了這期耶誕雙週刊想表達的19個面向。 在緒論第一篇,《經濟學人》回顧了被Covid-19折騰的這一年。在這變動的一年,新冠病毒是創新的一個引擎,它證明了科學的價值,及其建立事實的正確方式,它還重塑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處於封鎖狀態的人們,會開始自問「什麼是最重要的事」,在這個苦難灰燼中浴火重生,會讓我們產生新的體悟,那就是生活不應被動等待,而應積極追求。 或許在若干年後,回首前塵,你會發現2020年很可能是最好的一年,很多我們原本消極被動的、不願面對的事物,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加快了腳步,積極推動轉型和改革。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大家都得抓緊機會。 其他重點內容 ●推薦文章:〈America and Europe clamp down on big tech〉(美國與歐洲企圖鉗制科技巨頭) ;小標:〈Trustbusters say they are going after the tech giants. Markets don’t take them seriously〉(反托拉斯法執行者緊盯科技巨頭,市場卻不是太認真對待) 文章中提到,不過五年前,反托拉斯現象看起來還是平靜無波。在美國,不可一世的反托拉斯法行動者尚未注意到大型科技巨頭的崛起;在歐盟,雖然這個現象引發了某些重視,但具體作為也不是太多。 如今,監管行為終於開始湧現。12月15日,歐盟公佈了兩項數位服務的法律草案,這形成一個全面的監管機構,負責抵制矽谷;在美國,聯邦政府剛剛針對Google和Facebook發起了反托拉斯立案。這些動作,標誌著這個世代關於競爭政策的巨大轉變,或許投資者應該開始擔心,大型科技巨頭即將受到的嚴重威脅。 但相反的,投資人的反應出奇的冷淡。矽谷五大科技巨頭的市值在2020年又增長了46%,現在已經高達7.2兆美元。反托拉斯法的不受重視,反應的是跨大西洋協作的缺乏,和這麼兩個截然不同策略的重大缺陷。 在美國,由於國會陷入了僵局,一些政治人物認為,美國本土的科技巨頭是能夠與中國持續競爭的優勢之一,因此想要順利通過相關法律,機會不大,所以不要期待近期內可以的塵埃落定。 如果美國的戰略被認為過於狹隘且沒有前瞻性,那歐盟的則是過於空泛而且太過超前,加上美國和歐洲又相互制衡,所以想落實反拖拉斯法,真得困難重重。 文章認為,想在跨大西洋兩岸取得共識還很遙遠。反托拉斯應該擔心的是那些市場份額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豐滿,而新進入者壁壘卻越來越高的產品領域,線上搜索和在線(網路)廣告就非常符合這個描述。但另外一些科技領域卻看起來越來越充滿爭議,包括串流媒體、電子商務和雲端計算,而且它們面臨的競爭還是來自其他那些大型的科技巨頭。是它們,而不是跨大西洋兩邊的反托拉斯運動者,可能正在改變全球的產業環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1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8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6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4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1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