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10 | 英國與歐盟宣佈達成了貿易協議,為英國脫歐後的未來雙邊貿易關係定了調;蘋果傳出要推出電動車「Apple Car」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1.英國與歐盟在廿四日耶誕夜宣佈達成了歷史性的貿易協議,為英國脫歐後的未來雙邊貿易關係定了調,也解除了英國明年硬脫歐的危機,歹戲拖棚四年半的英國脫歐大戲總算暫時告一段落。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BC:〈Britain and European Union Strike Last-Minute Post-Brexit Trade Deal〉(英國和歐盟在最後一分鐘敲定了脫歐協議);小標:〈Independent economists were almost united in agreeing that any form of Brexit will damage the U.K. economically〉(各個經濟學家幾乎一致,認為任何形式的脫歐都會在經濟上傷害英國。) ●倫敦金融時報:〈Businesses welcome zero-tariff Brexit deal but warn of hard months ahead〉( 企業們歡迎零關稅的脫歐協議,但也警告了未來數月的艱難);小標:〈UK executives caution that future relationship for the services sector has yet to be defined〉(英國的企業高管警告說有關服務業的未來發展仍然不明) ●華爾街日報:〈What Does the Brexit Deal Mean for Financial Services?〉(英國脫歐協議對金融服務業意味著什麼?) 關於這個協議會如何影響英國和歐盟的金融產業?華爾街日報提出需要瞭解的5個重點: 1.Does the deal include financial services? 目前尚不清楚這將如何影響金融服務。 2.How will the deal affect the finance industry? 英國金融公司希望歐盟批准更多同等決定權,以允許他們進入單一市場。 3.How has Brexit impacted U.K. financial services so far? 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後,銀行和基金管理人已將1.2兆英鎊的資產從英國轉移到了歐盟,並且同期有超過7,500個工作崗位離開了英國。 4.What are people saying? 英國和歐盟當局之間長期的監管對話和監督合作的基礎上,並盡快就所有適當的等效性確定達成協議來實現。 5.What happens next? 兩種可能的發展道路:試圖與歐盟規則保持完全一致,以與歐盟開展更多業務;或者走出一條更加獨立的道路,並通過改變法規以贏得競爭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更多業務。 分析解讀 經過約9個月艱困談判,歐盟與英國終在平安夜敲定脫歐貿易協議,從明年1月1日生效,除化解「硬脫歐」危機、保障雙方未來龐大貿易額,英國政府更高調表示「拿回對我們的錢、邊界、法律、貿易及捕魚水域的控制權」。 對英國而言,脫歐最重要是彰顯收回主權,另一方面,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範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高舉取得「公平、面面兼顧而且正確」的協議,強調保護歐洲利益。 退出的英國要到主權,被分手的歐盟則說保障了利益,但在雙方領導人漂亮的話語背後,後脫歐時代各自也面臨嚴峻挑戰。 其實站在台灣看脫歐,不妨把它看成美國v.s加拿大或是兩岸目前的狀態。 比較重要的還是對於倫敦金融中心的影響。要知道世界上有一大群很棒的商業中心,例如矽谷主導著科技;想瞭解電子產品,你可以前往深圳;最奢華的聚落是Paris;外包的首都則在印度的Bangalore。但如果要說影響力最大的集群所在之一,那就是倫敦。它擁有著全球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泰晤士河一平方英里範圍內,一家跨國公司可以在20分鐘內出售掉50億美元的股票;而一家歐洲初創公司,更可以輕易從亞洲養老金手上籌集到它需要的種子輪資金。 這些影響力加總在一起,它們還會改變全球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 倫敦的實力不可小覷。它擁有全球37%的貨幣交易和18%的跨境貸款;它是衍生商品、資產管理、保險和投資銀行的樞紐。它與歐洲的關係一向親密,它四分之一的收入是從歐洲大陸獲得的,但歐洲卻有四分之一的金融服務收入是靠倫敦獲得,而其大部分是最複雜的金融服務。 這座充滿金錢的大都會,每年創造高達1200億英鎊(約合1520億美元)的產出,幾乎與德國的汽車產業規模一樣。 大家最擔心的昰以下幾的重點:首先是法律框架的被撕毀,並間接影響金融中心需要的政治穩定。第二個是留下的27個歐盟成員國,會通過一項利用監管法,規迫使金融機構遷往其他歐元區的產業政策。隨著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和巴黎的爭奪業務,這場鬥爭將變得醜陋,我們可以預見,歐盟各個會員國將展開劇烈交戰。 2.2020年最大驚奇--電動車,除了讓臺灣科技產業趨之若鶩,蘋果也傳出要推出電動車「Apple Car」。這似乎拉住了特斯拉股價創新高的漲勢。 外媒報導,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打算2024年前推出電動自駕車,蘋果的核心技術投資,或許能應用在潛在的汽車業務上。這5個項目是處理器、電池、攝影機、感測器、顯示器。 VW集團執行長Herbert Diess 倒是沒有太意外,「我先前就說過市值最高的公司勢必會再回到汽車業,可能是特斯拉,蘋果,或者福斯。」電動車世界越來越精彩了,我們來看看華爾街怎麼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倫敦金融時報:〈Cook turned back on Musk offer to sell Tesla to Apple〉(庫克曾經拒絕馬斯克提出的,向蘋果出售特斯拉的報價);小標:〈Electric vehicle group’s chief says head of iPhone maker ‘refused to take meeting’ during ‘darkest days’〉(電動汽車集團負責人表示,iPhone的負責人拒絕在最黑暗的時候啟動) ●彭博商業週刊:〈蘋果與特斯拉一決勝負的戰場:工廠車間〉 ●CNBC:〈Researcher says Tesla stock is too expensive and in bubble territory following Apple car report〉(研究員在蘋果汽車出現後,認為特斯拉股票價格已經過高,且處於泡沫階段) 分析解讀 近來電動車市場熱鬧非凡,特斯拉(Tesla)股價今年來翻了六、七倍,市值躋身美國前十大上市公司之列,在歲末年終之際又終於納入S&P 500指數。在特斯拉帶動下,只要跟電動車沾上邊的相關類股,幾乎都雞犬升天。 而故事的高潮,大概非蘋果公司(Apple)傳出準備推出自駕電動車莫屬。目前各界對蘋果多半寄予厚望,Bloomberg專欄作者Tim Culpan則認為,對電動車市場此刻的龍頭特斯拉而言,最大挑戰者恐怕也就是蘋果,且戰場在於雙方的可靠度及交貨能力。 若拋開市場上所有的爭議與觀點,不可辯駁的一個事實是,數位化已是未來汽車不可逆的方向。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早已不是電池和石油的燃料之爭,而是汽車的數位化與智慧化。未來汽車不僅要考慮能源驅動的問題,更要著重於科技密度和用戶體驗,一如智慧型手機當年顛覆傳統手機那般。 蘋果與鴻海對一件事情的想法似乎同調,他們都認為,在新時代裡,汽車的品牌與生產能夠、而且有可能分開。不過,特斯拉執行長Musk卻完全不同意此點,他認為跟手機或智慧手錶相比,汽車複雜得多。你不能只是去找鴻海之類的供應商,然後要他們為我造一輛車。 但Musk低估了蘋果與整個供應鏈之間既複雜、又密切的關係。蘋果執行長Cook不會只對鴻海發出一道傳真訂單,並期待鴻海團隊集結多種零件,就能將iPhone送出工廠。 Cook已經證明他有一點強過Musk,就是能準時交出品質高而且一致的產品。之前特斯拉的供貨問題並不在於沒有訂單,而是製造不順。 2007年,史蒂夫.賈伯斯曾引用計算機圖形用戶介面的先驅—艾倫.凱的一句話:「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就應該自己做硬體。 」在Google沒有公佈自家造車計劃的情況下,蘋果會終結特斯拉的神話嗎?大家拭目以待。 但無論如何,在自動駕駛領域中,頂尖高手的正面對決可能就要來臨了。這對於所有人而言,是一大好事。 《經濟學人》總評 重點內容 ●緒論第三篇:〈Getting girlhood right〉(把對待女孩子的問題處理好);小標:〈Covid-19 threatens girls’ gigantic global gains,Countries must work harder to safeguard progress〉(疫情威脅著女性巨大的全球化利益,各國必須努力捍衛這個進步。) 疫情爆發前,全球女性在就學率、識字率等都有了大幅進步,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適齡女性就學率已經達到90%。然而受到疫情衝擊,各國經濟陷入危機,中低收家庭因為經濟無法負擔,導致少女必須放棄學習權利,提早開始工作甚至結婚,讓童婚、童工問題又浮上檯面。 花旗集團國際規劃公司的研究估計,如果新興經濟體能確保該國100%的女性完成中學教育,那麼到2030年,該國GDP可以擁有10%的增幅。 2014年伊波拉病毒肆虐迫使西非地區的學校關閉時,大量女孩輟學,最後只能早婚或者淪為童工,因此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警告,新冠疫情也會造成類似的悲劇,且規模更大。研究預測,在未來10年,可能有至少1300萬名女孩會被迫童婚,因此中低收入國家急須為女性建構保護網。 其他推薦文章 ●財經板塊第二篇:〈Froth or fundamentals?〉(是泡沫還是基本面?);小標:〈What explains investors’ enthusiasm for risky assets?There may be more sense to recent market movements than you think〉(怎麼解釋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熱情?市場最近走勢所訴說的意義可能比你想的要深。) 即使在平常,金融市場也免不了會有著戲劇性的一些元素,但2020年的金融市場戲劇化張力誇張到了極致。 3月份的股票拋售狂潮簡直是無與倫比,股票在短短一個月就下挫了30%。全球最重要的投資資產--十年期美國公債的殖利率,從1月起至3月中旬就下降了一半,在幾天之後又下降了一半,不久之後卻又開始急速拉升。即期的每桶美國石油的合約價格甚至變成了負數。 先來看看泡沫的明確證據。 即使企業的利潤暴跌,S&P 500指數的投資者,在2020年的收益仍然有14.3%,這是過去20年基本收益的兩倍。在美國,2020年11月份的平均本益比已經是33倍,在美國的股票歷史上,只有在192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曾經出現過30倍以上的本益比兩次。 令人擔心的是散戶投資人在股市的比例,也從2019年的15%上升到了20%。還好,《經濟學人》最後還是引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的ECY指數,要我們不用太過擔心這波的股市狂熱。 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資金的成本太低了。從年初開始,各國央行把基準利率降為零,接著各個政府又推出了各種的財政紓困政策,一下子讓全球處處錢淹腳目。 但從企業的基本面來看,受到追捧的新經濟IPO確實讓人心驚膽顫,它們當中很多,別說盈利了,連銷售額都還沒有。當然,欲罷不能的IPO蜜月期,確實讓許多投資人認為在股市賺錢很容易,但我還是想建議投資人,你要睜大眼睛,看清火爆景象下蘊藏的風險。 戲劇之所以好看,就是它的結局常常不是你猜得到的,在戲劇張力這麼強的2020年,投資人記得綁緊安全帶,不要讓自己從椅子上摔了下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1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8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6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4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1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