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13 |拜登即將上任,對全球金融有什麼影響?近期特斯拉股票持續飆漲,電動車市一片大好,這會是泡沫嗎?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總統當選人Joe Biden 即將上任。拜登就職典禮的主題已確定為「團結的美國」(America United)。我們今天將聚焦於拜登上台對全球金融的影響以及美國可能採取的全球戰略。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Joe Biden's financial team could create a giant stock bubble〉(拜登的金融團隊可能會造成巨大的股票泡沫) ●倫敦金融時報:〈How Joe Biden’s stimulus plan shook up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拜登的刺激計劃如何撼動全球金融市場);小標:〈Democratic party’s Senate wins boost everything from small-caps to copper while Treasuries sink〉(民主黨參議院的勝利推動了從小型股到銅的所有交易,而美國國債卻在下跌) ●Bloomberg:〈The Right Way for the U.S. to Engage the World Again〉(美國再次參與世界的正確方法);小標:〈To revive relationships abroad,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will have to act nimbly and creatively.〉(為了恢復與國外的關係,拜登政府必須採取靈活和創新的行動。) 分析解讀 川普各方面的「非常態」政策、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對美國的經濟與生活帶來了極負面的影響,人們因此對拜登政府會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越來越有興趣。 至少從表面看,民生政策無疑是「拜登經濟學」的核心。在財政政策方面,拜登經濟學主張建立200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基金;在稅收政策方面,拜登經濟學主張把個稅最高邊際稅率從37%增至39.6%;在貿易政策方面,拜登曾經表示,在尚未以有意義的方式推行貿易協定前,美國不會有新的關稅條款。 近代資本主義崛起之後,西方最重要的一項制度,無疑就是經濟與政治的「分離」。就政治與經濟而言,資本主義的本質在於資本對於政治的主導,也就是經濟可以影響政治,但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則極其有限。 簡單地說,美國仍然是一種「做大餅」而非「分大餅」的經濟體系,雖然民主黨一向傾向分大餅,拜登的經濟政策從表面來看就是「分大餅」,但念茲在茲的還是如何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即使是那些表面上的「分大餅」政策,也會因為共和黨人的抵制而寸步難行。不過,美國仍然是美國,美國經濟不會因為總統的更替而發生巨變。 倒是紐約時報有篇評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縱有萬般不是,至少有件事判斷正確:利率政策。若即將上台的拜登政府能從過去四年「川普經濟學」得到什麼教訓,那就是,熱絡的經濟及龐大的赤字並不會造成通膨失控。事實上,川普主政時凸顯出,美國經濟可以超越技術官僚昔日認定的極限。具體而言,就是失業率可降得比公認水準低、政府預算赤字可升得更高,同時卻不會引發通膨螺旋式上升。 無論是財政部長葉倫或是FED 主席鮑爾的看法是什麼,「徹底重新思考」已經開始,飛利浦曲線已經失效。 更重要的是,不管美國政治上發生怎樣的危機,全球最優質的資本、技術和高端人才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美國。不僅如此,世界各國優質的生產要素都一直流向美國,所以美國肯定會更加有恃無恐的繼續印鈔票。 不過, 「藍色浪潮」(民主黨執政)的襲擊雖然晚於預期,但仍然有足夠的力量迫使全球金融市場重新排序。首先,拜登上任前率先推出了1.9兆美元紓困計劃,其影響將是深遠的:科技股已經在掙扎,而基礎設施項目(如銅)的商品價格,以及John Deere和Caterpillar等機械製造商的股價卻逆勢上漲了。自疫情讓市場動蕩以來,全球原油價格首次達到每桶55美元以上,而且,較低評級的美國州和地方債務,在聯邦政府提供額外支持的承諾下也得以反彈。 但也許最重要的影響是政府債券市場,而政府債券市場是全球其他資產價格的基礎,所以分析師現在預計,大量發行額外的債務,並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這給聯準會施加壓力,要求其結束債券購買計劃,甚至有可能提早加息。自今年年初以來,十年期和三十年期政府債券價格下跌,使收益率升至近十個月來的最高水平。 同時,美國股票排行榜也發生了變化。自1月5日以來,包括Apple、MSFT和Salesforce在內的的科技股,已經落後於大盤,中小型股羅素3000指數上的科技股跌幅居前;而基礎材料部門的收益增長了4%,金融部門的收益增長了近5%,能源公司的收益增長了約14%。 現在的問題是,當貨幣政策仍處於超寬鬆狀態時,民主黨人將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增加多少燃料? 在和中國的對峙方面,從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美國帶領的軍事圍堵就差不多告一個段落了,而現代的圍堵,則是把資通信產業納入圖像。美國與許多國家簽署了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你就知道在資通訊與國防相關領域,美國是可能築一道「科技之牆」的。 如果在資通訊方面美國與中國決裂,各自串連盟友結盟,後果大概是:美國、西歐、日本、韓國、澳洲等形成(例如6G)「美規」,而中國、非洲、中亞、巴基斯坦等形成「中規」。中規與美規二軌之間,除了技術面區隔之外,究竟還會產生什麼操作面的障礙,目前還不清楚。所以簡單地說,將來的科技圍牆,最小範圍是瓦聖納協定的國防產業加上資通訊產業的產製環節;最大範圍則是雙方在諸多應用面環節也各自築牆。 六十年前的NATO圍牆,是在地緣上的阻隔,而將來的圍牆,很可能在虛擬空間(cyberspace)。它所產生的經濟效果,目前尚未明朗。 二、電動車製造商Tesla的股價1/12 反彈,Ellon Musk再次成為世界首富,達到1,838億美元,超越了Amazon的創辦人Jeff Bezos。但Tesla的股價怎麼解讀?它是不是太貴了? 分析解讀 ●CNBC:〈Researcher says Tesla stock is too expensive and in bubble territory following Apple car report〉(分析師認為Tesla股票價格過高,且在Apple宣布跨入電動車領域後,泡沫越來越明顯) ●華爾街日報:〈Believe in Tesla?〉(特斯拉的天價估值合理嗎?);小標:〈Then Why Aren’t GM, Ford and Toyota Crashing?〉(如果特斯拉的股價合理,為什麼Ford汽車,VW和Toyota汽車不崩盤?) 過去一年,特斯拉的市值上升了七倍。若要證明該公司的天價估值是合理的,那麼同期其他汽車製造商的股價應該下跌。但事實並非如此,去年歐美日韓的其他所有主要汽車製造商總市值也在增長。 ●紐約時報:〈Tesla Might Finally Have Some Competition. From Ford.〉(特斯拉最終可能會面臨競爭。從福特開始) 傳統汽車製造商一直在努力銷售電動車,隨著福特、福斯和其他公司相繼推出新電動車款,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 聖誕節前幾周,Ford汽車開始銷售備受期待的電動車Mustang Mach-E,Tesla主宰電動車的情況,最終很可能會在今年改變。Ford的估值現在約為380億美元,與Tesla的8000億美元市值相去甚遠。將於3月發售的Mustang Mach-E和Volkswagen ID.4,充滿電時,它們可以行駛約250英里,售價分別為43,000美元和40,000美元。新創汽車製造商還仍然在推出新車。由Amazon和Ford支持的Rivian,計劃開始銷售豪華的SUV休旅車和豪華皮卡。 電動汽車目前僅佔全球汽車銷售量的3%,但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迅速增長。分析師認為,到了2040年,電動汽車在全球的銷售量可能會超過汽油車。 現在Musk的Tesla,無論是對於過去一年進入股市的投資者,還是基金經理人等機構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品牌。但奇怪的是,如果Tesla取得了成功,照理來說其他汽車產業的股價應該會下跌,因為人們購買一輛Tesla,便意味著選擇不買Ford或BMW。但過去一年裡,歐美日韓的其他所有主要車市的總市值卻在增長,只是特斯拉的市值上升了七倍,與其他業者的總市值相當。 此外,沒有跡象顯示特斯拉從傳統電力公用事業公司手中,奪走大量市場份額;電力股走勢也不錯,即便不像汽車股的表現那麼令人興奮。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猜測是資金行情,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購買特斯拉股票的兩種不同類型投資者,兩者沒有交集,二是缺乏套利空間。 第一個因素,Tesla的支持者分為兩類,分別是個人投資者和成長型投資者。過去一年裡,拿到美國政府紓困計畫的個人投資者湧入股市,很多人買入正在上漲的股票,而傳統的現金流投資者對於飆漲的特斯拉股票,其實是相對謹慎的,而這些人卻因為追漲而不得不買。 成長型投資者也傾向買入有前途的公司的股票,而Tesla的前景大好,因為各國政府都在推動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產業,將這些行業作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對於這些投資者來說,與季度現金流細節相比,市場空間和潛力更大。 另外一種投資者是關注細節的基金經理人,和其他密切關注數字的投資者,他們會對未來幾年的汽車銷售量進行評估,對未來10年向電動汽車轉變的速度進行預測。他們對於特斯拉抱持較保守的態度,他們會做空,但做空之後一旦被斷頭,他們只好追漲,這對該股起到了助漲、而不是助跌的作用,拉大了該公司股價與其他汽車公司股價的差距。 我的觀點是,Tesla和電動車產業正處於一個瘋狂的泡沫之中。如果我錯了,那麼其他汽車製造商,以及至少部分公用事業公司的股票應該會下跌。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我們看見的是一艘發射升空的太空船,上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著「The roaring 20s」(這個咆哮的2020年代,小字寫的則是「Towards a new era of innovation」(邁向一個創新的新時代)。這期雜誌用了共五篇文章,探討「全球的研發和科技爆發即將來臨」。 在全球版本中,經濟學人探討了準備咆哮的2020年代,可能爆發的創新前景。誠然,1970年代的整體生產力確實放慢了,但有三個理由讓我們相信這個「大停滯」可能即將結束。首先是基於合成生物學、人工智慧和能源科技的一系列最新發展;除此之外,我們還看見這個世界對於科技領域的投資熱潮正在興起。另外,由於疫情以及氣候變化等逆境而催生的新科技,也在被迅速地採用。 其他推薦文章 ●財經板塊第一篇:〈Relapse and recovery〉(惡化與復甦);小標:〈What i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latest round of lockdowns? The rich world has become better at mitigating their economic cost〉(最新一輪的封鎖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富裕國家在減少其經濟代價方面做得還可以) 隨著新冠病毒確診病例的再度飆升,富裕國家正在施行新一輪的全面封鎖。法國率先在11月份進入了封鎖狀態,義大利接著在聖誕節期間實行了封鎖政策,英國也在1月6日進入了全國封鎖,而日本的部分地區,已宣佈進入緊急的狀態。 最新的封鎖政策將再次打擊經濟,但也許不致那麼糟糕。Goldman Sachs的分析師就認為,以英國的情況來看,自第一次封鎖執行以來, Covid-19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其實已大大降低。匯豐銀行也在1月8日發佈了研究報告,德國的工業產值仍然延續著11月份以來的復甦,並沒有受到重新封鎖的打擊。 狀況改善來自三個主要原因:大眾的恐懼減少、更實際的政府政策,以及企業的應對調整。 先談談恐懼。在去年3、4月,我們對新冠病毒一無所知,然後許多人的對應方式是鎖在家中不敢外出。然而,在瞭解了他們可以如何避免被感染,或疲於被隔離封鎖之後,現在大家已經知道可以怎麼出門,或是做好什麼防備措施。 第二個因素,就是政府政策的調整對應也做得不錯,官員們已經清楚了什麼樣的封鎖措施,可以用最低的經濟成本帶來最大的好處。 第三個原因,與企業的適應力有關。企業已經大筆進行了投資,以提高自身的持續生產力,從去年三月到十月,英國總共進口了價值47億英鎊(60億美元)的筆記型電腦,這數字比2019年的同期增長了20%。疫情已經將創新方向轉向了視頻會議、遠程辦公以及遠程交互的各種新科技運用。 所以Goldman Sachs的分析師認為,整個疫情狀況與經濟復甦,情況比預期來得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1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8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6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4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1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