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16│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創新高,未來的經濟/財稅政策會怎麼走?Jeff Bezos 將卸任亞馬遜執行長,未來的戰場,將從電商延伸到外太空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政府2/6 公佈的報告指出,去年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達到6787億美元(約新台幣19兆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新高。面對赤字未減,卻仍然游刃有餘的中國,拜登會怎麼出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U.S. Trade Balance With China Improves, but Sources of Tension Linger〉(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平衡有所改善,但緊張根源仍在) 去年對中國的商品出口增長了17.1%,符合拜登的希望改善雙方經濟關係, ●富比世:〈U.S. Deficit A Record $905 Billion In 2020, But, Miraculously, Trade Off Only 9%〉(美國赤字在2020年達到創紀錄的9新高,但奇怪只沖銷了9%) ●路透社:〈U.S. trade deficit jumps to 12-year high in 2020〉(美國貿易赤字在2020年創了十二年新高) 分析解讀 美國國務卿Antony Blinken 5日終於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通上了話,除了新疆、西藏、香港等議題,也關切了台海穩定。但最主要還是希望中國大陸重回國際社會,進而改善中美惡化的關係。 同時間,美國政府也公佈了去年的財務表現,因為COVID-19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美國2020年貿易赤字達到6787億美元(約新台幣19兆元),創下了2008年以來新高。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去年絕大部分時間因疫情籠罩,造成公司行號歇業與全球航運中斷,並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貿易赤字。 儘管商業活動開始恢復,但出口和服務業仍持續受挫。同時,美國放寬防疫禁令造成進口彈升,數據顯示,由於出口降幅大於進口降幅,2020年美國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逆差總額激增,較2019年逆差總額再增加1020億美元。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經濟學家James Watson也表示:「依然疲軟的全球需求和旅遊限制,將在短期內抑制貿易,總出口顯然低於進口。」 事實上,中美的貿易關係緊張,將不只是發生在川普的執政期間;但在他的任期內,對中國產品課徵關稅,封殺中國企業取得美國先進技術,迫使供應鏈撤出中國.....這些舉措,擴大了彼此鬥爭的範圍。川普曾經大剌剌表示貿易戰爭美國必定會贏,現在,隨著他的卸任,事實證明他錯了。 美中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中國出口展現韌性,而且美國企業仍然留在中國,美國消費者則繼續承擔著關稅的苦果。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報告,關稅導致美國消費者2018年的年收入,約損失168億美元。 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導致中國減少進口美國產品,這是美國貿易赤字未明顯下降的原因之一。美國對中國持續的貿易赤字,也說明了美國企業對中國生產能力的依賴程度,尤其疫情爆發後,更凸顯中國的生產力之高:它是唯一有能力大規模產出,應付包括家用電腦、醫療商品等需求不斷斷飆升產品的國家。 經過四年的貿易戰,出口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生產能力具有韌性,甚至在川普就任總統後,中國的總出貨量每年都在成長。2019年,東協十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落實,大陸與東南亞的貿易關係將更鞏固。 另外,川普也沒有成功讓美國企業「回流」。根據中國美國商會去年3月調查結果,受訪的25家美國大型企業中,其中只有16%的企業表示,有意將部分或全部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僅管疫情和貿易戰凸顯出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外資仍繼續在流入中國,其中美國也不例外,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從2016年的129億美元,至2019年略增至133億美元。 看來川普唯一有效壓制中國的策略,就是科技封殺。僅管目前看來貿易戰的結果不如預期,但仍為新任總統拜登留下了貿易戰的實驗結果—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殺,確實達到了封鎖的效果。因此我判斷,未來美國的科技封殺不會減緩。 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殺,已對中國經濟成長計畫構成了威脅,也危及了中國華為、中芯等科技公司的生存能力。如果美國繼續加強科技封鎖,毫無疑問,中國的高端產業鏈發展的現代化將受到影響。但同時間,美國的封殺也讓中國警覺了自身科技實力的不足,並促使中國追求科技產業自給自足的能力。 即將上任的拜登,在最近的採訪中針對中美貿易戰,表示他會先審查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是否達成。至於關稅,他的顧問曾在競選過程中暗示,拜登對中國的關稅將採取漸進式的做法,會優先考慮國內問題,例如投資研發和美國製造業,從實力上與北京公開競爭。 我覺得,不管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現在都是加強自己產業實力的窗口期,往後全球無論在科技產業的競爭,或是產業自主權的競爭,都會越演越烈,誰能擁有更高的護城河,誰就能在下一回合中勝出。 二、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在本週開出亮眼財報後,執行長Jeff Bezos 2月3日 發出公開信,宣佈第三季將卸任執行長的職務,該職位將由亞馬遜網絡服務(AWS)首席執行長Andy Jassy接任。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Bezos leaves behind a company that's created value but has also triggered a national reckoningBezos〉(Bezos走向了一家創造價值公司的幕後,但仍然引發了全國的關注) ●倫敦金融時報:〈The Amazon machine: Jeff Bezos’s revolution — and complicated legacy〉(亞馬遜機器:Bezos的革命以及複雜的遺產) 當科技企業引起政治審查之際,這一世代中最重要的企業家走下了台階 ●紐約時報:〈Amazon Without Jeff Bezos〉(沒有Bezos的亞馬遜) 亞馬遜重構了整個產業。 這家市值1.7兆美元的企業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分析解讀 Bezos雖離開了創辦了27年的亞馬遜第一線領導職位。事實上,他仍在董事會中,但似乎會將主要心力投入個人創辦的太空運輸公司Blue Origin等事業。 亞馬遜去年公佈的第四季財報顯示,這是該公司首次單季營收突破千億美元門檻,同時創下歷史新高,達1255.6 億美元,每股獲利達14.09 美元,創造高於市場預估一倍表現,AWS業務貢獻則是年增28%,高達 127 億美元。 Bezos表示,他會把重心擺在個人出資的Blue Origin、耗資 2.5 億美元收購的《華盛頓郵報》,以及他所關注的慈善事業。 將接任亞馬遜CEO的Andy Jassy,則是親手打造了AWS,並讓該事業成為規模500 億美元的部門,這表示這個接班人其實是蠻厲害的。 有趣的是,Bezos的身價在今年初被Tesla執行長Musk超越,失去了全球首富的寶座。Bezos想促成的太空事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Musk所創辦的太空運輸公司SpaceX。該公司目前拿下多起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運輸任務,SpaceX的星鏈計畫,也讓Musk對太空事業的雄心一覽無遺。 至於Blue Origin,這是由Bezos在2000年所創辦,比Musk創辦SpaceX還早2年。Bezos曾經提到,他的目的是降低太空旅行成本以及提高安全性,目前該公司在研究次軌道太空飛行,並曾在2012年成功測試一款與阿波羅、東方一號都不一樣的載人太空船。 Blue Origin也陸續推出火箭運輸業務,並在2019年提出願景規劃,希望能在2024年再次將人送上月球。Bezos也曾在2017年表示,他將每年賣出價值約10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來資助他的太空業務。 Musk則是把眼光擺在火星,他曾多次表示,太空業務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殖民火星。 雙方語言衝突不斷,Musk與Bezos在2013年的甘迺迪太空中心39號發射台爭取使用權利,最終由SpaceX奪下,這讓Bezos就此與Musk結下了樑子。Musk去年7月在亞馬遜收購自動駕駛公司Zoox的新聞連結附上評論,聲稱Bezos是一隻「抄襲貓」(copycat),Musk也多次以這個梗嘲笑Blue Origin,加上Zoox才在前一年被Tesla提告且敗訴,這讓雙方一路從太空業務戰到自駕車領域。 至於雙方最近的衝突,則是Musk希望星鏈計畫所需的衛星軌道可以更低,這樣就能提供更快的網路服務給客戶。但Bezos公開反對,認為這會影響他在2019年推出Kuiper計畫,這同樣是發射低軌道衛星到太空,為偏遠地區提供網路服務。 在Bezos專心投入這些事業後,2個全球首富的戰爭將一路從地球打到太空。既生瑜何生亮,兩人的競爭在美國科技業的未來幾年,都將是最精彩的一齣戲。不過我倒認為,美國人一向都是最會利用資本市場玩手段的行銷高手,這些噴來噴去的戲碼會不會只是吸引眼球、塑造自己企業未來話題的行銷手法,或許只有Bezos和Musk這兩個聰明又富可敵國的人最心知肚明。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大標題:〈The real revolution on Wall Street〉(這個發生在華爾街的真正革命);小標:〈High tech meets high finance. It is a promising, but volatile, combination〉(當高端科技遇見高端金融,它是一個讓人充滿想像,但難以捉摸的結合體) 在過去的兩個星期,全球投資人隨著GameStop的跌宕起伏,一起進入了奇幻之旅。 一個經營陷入困境的遊戲實體商,股價竟然可從2020年的幾美元,一路飆升到了今年1月28日的480美元,然後又在2月2日跌回了81美元。但在狂躁背後,有關金融市場深刻的結構變化,正為我們點明了一些新現象:越來越快的世界節奏,藉由科技的幫助,讓股票交易形成了一種無縫銜接的發展趨勢。 我們在排隊等咖啡的同時,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在App上買賣股票。隨著交易成本的暴跌以及股票供給數量的激增,雖然參加者越來越多,但交易的速度卻越來越快、越來越便宜。而Covid-19更讓人們多出了許多時間,並積極拿著紓困資金進場,創下了股票市場的價格新高;散戶投資人的比例也一舉從2019年的不到十分之一,攀升到了現在的四分之一。 《經濟學人》在春節前夕的封面設計很直白,我相信大家一看就知道,騎在象徵華爾街金牛背上的那個人,那個用紅絲巾遮臉的振臂者,正是最近鬧的華爾街雞犬不寧的散戶投資人。上面一排斗大黑字:「The real revolution on Wall Street」(這個發生在華爾街的真正革命)。 《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的文章,著眼於近期金融市場動蕩的背後真正力量。白銀價格和GameStop之類的股票價格回升,讓大家將注意力集中在散戶投資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爭戰。一些悲觀人士警告說,價格與現實的失去聯繫,預警著市場的可能崩潰。但我覺得,這掩蓋了真實的狀況,《經濟學人》認為,資訊科技的發達使交易更自由,並開始改變資訊流以及催化新的商業模式,從而改變市場的運作方式。其實長遠來看,其實對資本市場是有正面利益的。 我贊同《經濟學人》的觀點,資本如流水,總會找到新的生命出口。數位化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更多的人能夠以更簡易的方式進入市場,並對持有股票的公司執行話語權,這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絕對正面的意義。 財務世界的進程本就充滿混亂,大家還是要保持樂觀。創新會引發危機,我們早在2007-09年的結構性放貸熱潮中就領教過了,社交媒體的錯誤訊息和擴散能力才是讓人擔憂的部分。政府監管必須配合科技發展與時俱進,保護好投資人,是它們大量印鈔之際責無旁貸的最重要工作。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1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9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6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1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