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18 l 英特爾宣佈Pat Gelsinger接任CEO,對台灣護國神山群有什麼影響?全球半導體又將何去何從?比特幣、特斯拉、GameStop紛創新高,「數位散戶」正靜悄悄的進行一場金融革命。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2月15日,英特爾宣佈Pat Gelsinger接任CEO。 美國半導體巨頭Intel近年來面臨晶片製程落後,PC處理器市場AMD來勢洶洶,顯卡市場被NVIDIA拋在腦後,甚至7奈米製程研發也被延宕。英特爾會有什麼新動作?對台灣護國神山群有什麼影響?全球半導體又會何去何從?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商業板塊第二篇:《Can Pat Gelsinger turn Intel around?》(Pat Gelsinger能不能反轉Intel);小標:《The giant chipmaker’s new boss has his work cut out》(這個晶片巨擘新老闆必須先做減法) ●Bloomberg彭博商業週刊:《Intel Tumbles After New CEO Recommits to Chip Manufacturing 》(英特爾在宣佈重回晶片製造後股價大跌) Gelsinger表示,2023年大部分的晶片將在Intel工廠生產;CFO認為,筆記型電腦的強勁需求將在2021年上半年出現。 ●FT倫敦經金融時報:《The risks from a dash to chip nationalism》(從衝擊到晶片民族主義的風險);小標:《The global shortage has deepened anxieties about national security》(全球短缺,加劇了人們對國家安全的憂慮) 分析解讀 很少企業能夠像今天的台積電一樣享盡光環,它不僅成為地緣政治強權爭取的對象,也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但對台積電而言,是好是壞、是利是弊,恐怕現在尚無人可說得準。 2月15日,英特爾新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正式上任,外界對於這位曾在Intel效力30年、第一代的CTO紛紛寄予厚望。實際上,Pat Gelsinger能否帶領英特爾重振雄風,也攸關了美國能否守住在半導體領域的創新霸主地位。 我說了好幾次,當我們因為半導體產業短缺而沾沾自喜時,一定要知道,疫情過後,全世界即將迎來的區域化發展以及半導體自主權爭奪戰,正方興未艾。在眼前晶片嚴重短缺之際,英特爾很可能藉機重新形塑自家的潛力,向美國政府強調,該公司扮演著制衡亞洲晶圓代工業者的重要角色,以捍衛國安與美國創新領導地位。我相信,英特爾會尋求擴大製造規模與製造品項,向同業提供晶片產能,甚至尋求解決製程問題。 首先,英特爾可以要求台積電擴大在美製造,因為繼續增加委交給台積電、聯電或三星等亞洲晶圓代工業者的生產,勢必會引發美國商務部、國安機構與貿易組織的關切。如果有人提議,美國政府應該為半導體業者擴張提供補貼,以做為強化美國晶片產能的方式之一,並創造高薪就業機會,那麼美國商務部等機構可能會快速讓英特爾與同業的擴張計畫通關。 在這種狀況下,台積電或三星可能會被迫選擇併購,或在美國建立晶圓廠,藉此平衡在亞洲的產能。 第二,英特爾重振一旦被定位為「對東亞晶片霸權崛起,進行地緣政治的制衡」,則英特爾的先進製程就會得到支持,並想方設法取得成功。這樣一來,可以為那些尋求降低對台積電曝險的公司,擴大在美國本土的晶片生產。即便現在英特爾在很多方面仍不如台積電,但很可能因為美國政府的補貼而成長。 另外,蘋果、亞馬遜、Google、AMD、高通和輝達,都可能為支持提升美國的先進生產能力提供金援,藉此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一旦這些美國科技大廠達成共識、抱團取暖,對台灣怎麼會沒有影響? 還有,川普在任內把供應鏈武器化,破壞各國間依據商業原則運作的基本信任。但另一方面,各國還有一個更恐怖的發現是:對半導體,他們竟是如此的缺乏。 幾乎所有國家都會被美國一指就掐死,看看中國固然手機生產威風八面、半導體設計看似先進、晶圓代工也已發展十多年,但沒有核心技術與生產能力,還是被美國一掐就死。即使是歐洲、日本這些美國的盟邦,回頭盤點自己手上擁有的半導體技術與製造能力,大概都會打寒顫。 即使是坐擁大部份核心技術、擁有眾多半導體生產能力的美國,也發現最先進的生產能力不在手上,所以歐盟啟動半導體計劃,日本有意找聯電或台積電去投資設廠,中國更是大手筆投資要強化半導體自主能力,避免再被美國「卡脖子」。 未來,不只Apple這種大公司想要自製晶片,包括亞馬遜、Google等也都有類似計畫。無論如何,迄今美國仍在晶片設計上具有主導地位;荷蘭 ASML 則壟斷最好的半導體設備;日本則是關鍵化學、設備主要供應商。台積電必須想辦法鞏固自己的領先地位。 半導體的民族主義以及自主權爭奪戰已經不可避免,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院議員 Michael McCaul正與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合作,優先考慮讓《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剩餘條款盡快通過。去年12月,歐盟17個成員國也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準備花費1450億歐元,用於半導體研究投資。而中國大陸去年10月發表的五年計畫(至2025年),將提撥1.4兆美元預算,資助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科技業。 此外,台灣IC去年出口1225億美元,佔出口35.5%,成長率22%。但檢視其出口市場,大陸和香港佔61%,成長率近27%,是帶動IC成長的主力,集中度過高是IC產業的風險之一。 其次,去年台灣IC進口623億美元,用於內需和封裝測試後再出口,來源包括大陸、南韓、日本等亞洲國家佔76%,美、歐佔10%。IC進口和出口比值高達50%以上,顯示台灣是亞洲IC產業分工體系的一環,而非全球獨強。 另外,2018年日韓貿易摩擦,日本對南韓就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高純度氟化氫三項IC製程關鍵特用化學品出口,取消優惠待遇,造成南韓半導體產業重大困擾。凡此種種,說明了在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的構建,台灣仍有許多待努力的重要節點。 在美國壓力之下,台積電已不得不前往亞歷桑納州投資設廠。這可能只是開端,半導體產業未來只會面對更激烈的競爭。 台灣產業本身也存在生態體系強化、研發投入誘因不足、政府科技投入縮減、人才欠缺、下游應用市場過於狹小等問題。鑒於半導體是科技發展和武器的關鍵,美、日、歐、大陸等無不以各種租稅、財政補助等優惠措施,積極促進本土產業發展,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勢將面對艱困挑戰。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成為護國神山固是可喜,但懷璧其罪,也可能帶來危機。 二、2月19日,比特幣寫下5萬4182美元新高價位,貨幣總市值正式突破了1兆美元。 如果說美國的GameStop是 2021 年最狂妄的一隻股票,那比特幣就是春節期間最大的驚奇。我們看見一大群小散戶一夕暴富,熱血沸騰的金融大戲,變成只談股價無關價值的多空大激戰。這是金融市場靜悄悄的一場革命,年輕散戶對建制派下了戰帖,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發出怒吼,「數位散戶」的力量,勢必將形塑投資市場的新生態,讓傳統金融走向另外一個新境界。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Yes, bitcoin could be the new GameStop》(是的,比特幣可能是新的Gamestop) ●WSJ華爾街日報:《The GameStop Short Squeeze Shows an Ugly Side of the Investing World》( GameStop的賣空,展示了投資世界的醜陋一面);小標:《Short sellers are thick-skinned, but the nasty comments, insults and threats leveled at them feel like political fights, not investing differences.》(看空者通常很強悍,但批評他們的評論、侮辱和威脅,聽起來更像是政治鬥爭,而不是投資看法的差異表述。)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Palantir becomes an unlikely darling of the GameStop crowd》(Palantir成為下一個Gamestop) 分析解讀 春節期間,比特幣仍是全球漲幅最大的資產,就如過去一年一樣。截至2021年2月17日,一枚比特幣的價值,首度漲破51000美元。 也就在2020年3月,即全球疫情暴發之初,比特幣曾經大跌,一枚比特幣的價格最低跌至近3800美元。近11個月過去了,如今比特幣的上漲幅度超過了1200%。更可怕的昰,目前華爾街主流機構似乎認為這個「剛性泡沫」還可以更大。 我個人會把比特幣現象拿來和去年的特斯拉相比擬。為什麼?他們一樣代表新的商業模式,代表充滿想象空間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它們佔據了那塊想象空間的龍頭角色。但比特幣還有另外一層的意義,就像特斯拉對傳統車廠的警示,比特幣可以當做傳統金融業的啓發。 曾經,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k確實是近年來金融產業許多人在談的話題,但本來大多數金融科技企業正開始啟動,但疫情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一下子起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以美國為例,以前很多美國人習慣用支票、去銀行櫃台辦理業務、去保險公司的現場購買保單。但疫情爆發之後,很多人被迫把金融業務轉移到網上進行、實現移動支付等等。相信2021年,還會有大量實質性的金融、保險、投資、資產管理等業務,由傳統金融機構轉向科技化、數位化。 我們先看看2020年美國股市最大的意外事件--GameStop,它的成因包括免費券商平台興起、年輕人大量進入市場。這一年,免手續費券商羅賓漢崛起,羅賓漢以劫富濟貧的英雄命名,迎合當今社會貧富不均的氛圍。打著「奪回華爾街超收的手續費」口號(傳統券商交易一次需 30 美元),並且將金融交易遊戲化,加入許多量化操作模式,入門金額低、不收手續費,吸引大量年輕人加入,使用槓桿交易,才讓散戶大軍成功翻到了避險基金公司。 有人說他們成不了氣候,因為資金有限,我卻不這麼認為。隨著嬰兒潮世代(約40歲-60歲) 年歲已高陸續離世,把財富用遺囑的方式轉移給子女,在十年之內,下一代的財富可望增加兩倍。根據經濟學人估計,到2042年,預計千禧世代將繼承大約22兆美元的財富。 更多的金融企業並沒有做好準備,他們仍然對嬰兒世代的巨額財富虎視眈眈,假如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希望繼續存在,他們應該盡快轉變思維,而不是繼續嘲笑著千禧世代,否則終有一天,他們會被千禧世代拋棄。 從特斯拉股價一路暴衝到GameStop的炒作過程,就是一種「劫富濟貧」,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改朝換代。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市場,帶動了更頻繁的交易、更多的槓桿,造就無國界的投資,還有理財書籍的暢銷等。台灣也一樣,年輕人大舉投入量化、高頻率交易,熱門股的當沖比率也高達五成到七成,每家券商開始想方設法拉攏年輕人開戶。 所有這些,都可視為散戶的反撲,也反應出金融市場制度的不合理、定價的荒謬。重要的是,大型金融機構不再能呼風喚雨,天之驕子也有掉進臭水溝的一天。而在此之前,早有許多傳統投資圈認為「荒謬」的事件存在,其一是各國央行大量QE(量化寬鬆),將利率降至零,任由資金氾濫成災;其二,或許是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 當然,我無法鐵口直斷未來會發生什麼事。經過GameStop、特斯拉、比特幣到Palantir,年輕的散戶大軍已經越來越有自信以及戰略;但這些事情也都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錢太多了! 加上社群媒體可以輕易召喚狂熱的群眾,各類槓桿交易越來越方便,他們甚至不為了賺錢,只為了出一口氣,或者支持某一種理念。這次的軋空大戲像是靜悄悄的革命,對建制派下戰帖,對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發出怒吼,「數位散戶」的力量將形塑投資市場的新生態,傳統金融市場一定要提高警覺。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充滿了巧思,整個畫面一眼望去好像是美國國旗,但你仔細看,上面既有風力渦輪發電機,還有著一排排紅色的太陽能發電板、輸電塔以及水力發電機組。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America’s better future 」(美國的更好未來);小字則是「No carbon and no blackout s」(不再碳排放,也不再斷電)。 《經濟學人》這次共用了六篇文章,嘗試從美國能源市場的改革計劃,帶我們看清楚全球氣候變化危機的迫在眉睫。 確實,美國能源系統的改革規劃,在未來幾個月會提交國會,拜登也表示,他希望在2035年前能夠停止化石燃料的發電以及排放,甚至在2050年之前成功實現碳中和。而美國現在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的排放國,還是全球與氣候有關的政策、科技以及未來領導力的可能依據。華盛頓即將展開的規劃議程,將為美國的未來十年,乃至更遠的將來樹立方向。 這場冬季風暴不僅導致了德州的停電,還揭示了美國能源基礎設施的嚴重缺陷。時間比想象還緊迫,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比想像的大,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想辦法應對。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1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8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6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4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1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