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20 l 曾經是美國股市最大驚奇的Tesla,股價最近連續下跌,該怎麼從股價及產業面觀察?台灣的電動車產業(鴻海MIH)未來的發展又會如何?拜登推出1.9兆元紓困法案,大撒錢是不是正確的做法?疫情過後福利制度又該如何改革?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曾經是美國股市最大驚奇的Tesla,股價最近一段時間連續下跌。
當天股價繼續不但下跌4%,今年至今,Tesla股價已經跌了15%,更是自從去年12月4日以來,收盤價首次跌破了600美元大關。我們怎麼從股價以及產業面,看待Tesla的股價扭轉?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WSJ華爾街日報:〈If Tesla Bubble Bursts, Catastrophe Won’t Follow〉(即使特斯拉泡沫破裂,也不會有災難性的後果;小標:〈Not all bubbles are equal. Britain’s bicycle-stock bubble of the 1890s holds lessons for today’s electric-vehicle mania.〉(並非所有泡沫都一樣,1890年代英國的自行車泡沫,為當今的電動汽車狂熱提供了教訓。)
●FT倫敦金融時報:〈This is the electric vehicle bubble. And this is the crash.〉(這是電動車泡沫);小標:〈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別說我沒有警告你)
●Bloomberg彭博商業週刊:〈Tesla’s Absurdity Amplifies the Tech Bubble Echoes〉(特斯拉驚奇放大了科技泡沫的影響);小標:〈The 800% rally in shares of Elon Musk’s electric-car maker surpasses the excess seen in the first internet frenzy.〉(Elon Musk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股票上漲800%,超過了第一個互聯網狂潮中所看到的盈餘。)

分析解讀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Tesla的市場影響力有目共睹,2020年與Toyota的市值追逐賽更是一大驚奇。然而最近一段時間,Tesla市值大跌,蒸發了高達2750億,整體股價也跌破了600美元。面對著Tesla的市值大跌,大家都想問著到底是怎麼回事?大跌的Tesla還有希望嗎?電動車的全球競賽會怎麼展開?我們舉國期待的鴻海MIH,又將面臨一個什麼樣的電動車格局?

關於電動車市場未來趨勢,我有以下兩點觀察:

1.Tesla市值蒸發2750億?

從1月26日到3月5日,特斯拉一路磕磕絆絆,跌多漲少, 28個交易日裡有19天都在下跌。蒸發的2750億美元相當於三分之一市值,比整個Toyota的市值還要高。

Tesla是電動車板塊的龍頭,漲則全線帶飛,跌則無一幸免。在美股上市的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同樣表現不佳,蔚來、小鵬與理想三家車企的股價,距離年初的高點接近腰斬。市場往往以累計跌幅超過20%作為進入熊市的標準,那麼,現在可以說Tesla已經妥妥地跌入了「熊市」。

2.Tesla 的產業發展情況?

首先我們要明白,Tesla當前出現大規模下跌的原因是什麼?

從表面上來看,我們看到Tesla出現大規模的下跌,是因為受到美國FED利率政策的影響,以及Tesla購買比特幣所導致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我們要考慮的是,Tesla股價去年那麼瘋狂的增長,其實就有問題。畢竟無論是從銷售量還是從市佔率來看,都不足以支撐那麼高的股價。所以這麼高的股價,實際上是有著嚴重的泡沫存在的。

其次,我們要考慮的是,Tesla畢竟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來說,銷量最好的市場是中國,在美國市場,大家對於Tesla並不是特別鍾愛,因為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汽油價格較為便宜的市場。

而在歐洲,包含英國、挪威、冰島和瑞士在內的18個主要歐洲市場(不計13個中歐與東歐國家),1月Tesla新車掛牌數為1,619輛,只佔電動車比例3.5%,已經不如去年同期的1,977輛。對電動汽車這個新產品來說,中國市場的接受程度無疑最高。

但僅在中國一個區域立足的話,無疑將會面對比較激烈的競爭,畢竟中國的市場上有著大量的競爭對手,無論是傳統的造車巨頭,比如說比亞迪,北汽等等,還是所謂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比如說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這些汽車競爭者都會對特斯拉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

第三,根據《CNN》報導,Tesla在美國電動車市場市佔率,在2月下跌至69%,遠低去年同月81%,Tesla在美國市場中流失的市佔率,幾近100%為福特Mach-E所吃下。然而摩根士丹利分析顯示,美國燃油汽車銷量下降了5.4%,可2月份電動車銷量仍較去年同期成長34%,反映了美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成長。

Tesla恐面臨的市佔危機,前有BMW、保時捷、奧迪、捷豹等車廠,挑戰其價格較為奢華的Model S和 Model X,後有雪弗蘭、現代、Kia、福斯、裕隆和福特,對其價格較低的 Model 3和 Model Y虎視眈眈。AutoTrader分析師Michelle Krebs表示,我們已經觀察一陣子,Tesla已經不再是電動車的唯一選擇,Tesla的銷售或許會隨著市場需求而攀升,但同樣的,其市佔率也會不斷的被瓜分。

我覺得,特斯拉近期的大跌,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鮑威爾的演說內容也有影響。鮑威爾表示,美國隨著新冠疫情後經濟重啟,正面臨物價上漲和通膨的壓力,金融市場擔心聯準會將上調利率來抑制通膨,同時債權殖利率也開始攀升。

鮑爾的演說引起美股的震盪,因科技股在過去的定價是基於未來的現金流來增長,但隨著通膨機率上升,這些未來現金流將有所下降。

另外全球晶片在過去幾個月中,陷入產量不足危機,全球車廠不得降低產能或中斷生產,Tesla 也難以避免。

最後,Tesla的成本和開支一直是一個難題。Tesla正在大規模擴張業務,自行生產鋰電池也要投資金錢;除了這些,Tesla還需要處理召回的故障車輛,所以特斯拉的基本面也是有些問題的。

那麼,我們怎麼看待鴻海的MIH?我絕對樂觀其成。電動車已經是大勢所趨,有企業願意當仁不讓,協助台灣企業往電動車方向推進,這絕對是好事。但我也要提醒,MIH的挑戰還是不小。

首先,在電動車賽道中,所有競爭者可說是兵分三路,Tesla已經在「有一定基礎的新勢力」領域雄踞一方,無論是軟體、硬體、車架、電池…都是它已經擁有的差異化優勢。而了解Elon Musk的人都知道,他的成本控制力超強,而鴻海最擅長的也是成本控制,因此鴻海想在電動車領域超越,甚至打敗特斯拉,看起來很難。

此外,MIH跟傳統車廠的合作也有問題。車架和底盤是傳統車廠的核心技術,傳統車廠願不願意將核心技術外流,移交給MIH?值得觀察。

最後,MIH可以奮力一搏的可能就剩下科技方面的異業合作,例如Apple car,google、百度之類,或是市面上已有的小型電動車廠。我們知道電動汽車的認證是很花時間的,可惜這些企業對時間又沒有什麼耐心。

到底MIH能不能成功?我們期待它能成功,但目前看來,仍是未知數。

二、3月6日下午在沒有共和黨支持下,拜登政府的1.9兆元新冠疫情紓困法案通過了,內容包括發給絕大多數民眾1,400美元補助。
大撒錢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做法?疫情過後的福利制度又應該怎麼改革才是正確之道?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Stimulus could change the Biden presidency〉(刺激政策可能改變拜登任期表現);小標:〈The Democrat has to avoid the midterm rout of his predecessors〉(民主黨必須避免和歐巴馬一樣的中期潰敗)
●Economist經濟學人,緒論最後一篇第12頁:〈Bouncing back〉(恢復回來);小標:〈How to make a social safety net for the post-covid world〉(如何為疫情過後的世界建立起一個社會安全網)
●CNN:〈Biden faces the $1.9 trillion question: Is it too much?〉(拜登面臨著1.9兆美元的質疑:是不是太多了?)

分析解讀

老一輩常常耳提面命:「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但人就是這樣,沒有真的禍從天降,就不會從覺得痛。

最近遇見一位英國的年輕朋友,他一直從事著藝術的營銷工作,但疫情讓他的世界一下子崩塌了,還好英國政府的失業津貼,讓他安然度過了2020年,這個經驗使得他更支持福利國家的概念。

Covid-19就像突如其來的戰爭或金融風暴,揭示了社會的優勢和劣勢,並改變了人們對如何應對危機的想法。政府和公民之間的社會契約,正面臨一個重新締結的關鍵時刻。Covid19爆發造成的衝擊,讓整個社會面臨了停滯。過去一年,全球宣佈了超過13.8兆美元(全球GDP的13.5%)的緊急紓困,這是十年前金融危機期間紓困金額的四倍多,水漫金山,正在重塑人們和政府之間方方面面的面向。

在歷經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之後,富裕國家的人們和政府重塑了彼此之間的關係。但今天的疫情,看來已經把舊的社會福利支出徹底撕碎。3/6拜登的1.9兆美元紓困刺激法案,經過漫長辯論,驚險在參議院通過,其中包括了大多數美國成年人可以獲得的1400美元支票。

即使英國公共債務已經達到了194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3月3日的政府預算報告中,再度將支付暫時失業工人的工資計劃延長到今年9月。

這些大膽的動作帶來了不少危險。

政府確實可能會將公共財政擠壓擴大到臨界點,並且扭曲整個激勵措施,最後迎來一個僵化的社會。但它們也有機會制定出一個我們負擔得起的新社會福利政策,有效幫助人們,在一個被科技崩解的經濟體中找到發展機會。

過去一年,讓我們看見了一個社會支出的瘋狂實驗。過去的2020年,全球至少啓動了1600個新的社會紓困計劃。富裕國家以破紀錄的金額,提供了全球GDP平均的5.8%,來協助人們生活無虞。政府債務不停堆積,但到目前為止,借著低利率,讓整個服務的成本保持低廉。

去年,超過三分之二的歐洲人說他們支持「全民基本收入(UBI)政策」,這是一個對所有成年人的無條件定期支出的政策。

在民粹和一些經濟學家的鼓吹中,政客們更加傾向用更多的社會福利支出來刺激經濟,或者實施諸如UBI大撒錢計劃。其實他們需要更加審慎的長期觀點,安全網必須負擔得起。政府應該緊縮預算,而不應該是只會撒錢取悅人民。

激勵措施的扭曲,導致了失業率的上升,也會讓人民越來越懶、要求越來越多。大西洋兩岸都缺乏一個永久的安全網,可以對零工和Soho族提供完善的社會安全保障。

我認為,我們要重新認識政府在風險來臨時的重要角色。疫情揭示了政府在災難來臨時,確實能給我們的庇護,但福利政策應該與經濟發展掛鈎,它除了在艱難時刻有避震器的作用(給予社會支持,減輕打擊),還應該避免讓人們流於怠惰,並達到提升人力資源的目標。

疫情肯定會加速整個經濟結構的變化,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的Anton Hemerijck已經警告我們:「光靠撒錢不足以應付未來的衝擊,好的福利制度必須投資於兒童保育、工作技能、健康醫療以及人民的身上。否則我們根本無力抵禦即將迎面而來的各項災難,如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和人口老化。」如果不做好適當的防護,未來的日子會很辛苦。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亞太版本的封面設計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日的日本封底,襯著前方的福島核災殘破照片,前面一排黑色字體:「The lessons of Fukushima」(福島核災的教訓)。本期雜誌共用了三篇報導來講述這個專題,分別是緒論第一篇:〈The lessons of Fukushima〉(福島核災的教訓);小標:〈Nuclear power must be well run, not ditched〉(核能必須好好運轉,而不是放棄)、Briefing專文:疫情改變了這個社會制度,哪些改變會持續?,以及財經板塊第六篇:疫情導致了現金移轉體系的核爆,這能夠為全球的基本收入引領出一條道路嗎?

在亞洲版本的封面故事中,經濟學人嘗試回頭檢驗了十年前的福島核災教訓。它始於一場可怕的海嘯,但讓許多人記憶猶新的,是隨之而來的核災難,整個世界看來都嚇呆了。

在上海和舊金山,人們四處尋找碘片和碘鹽來預防核污染進入甲狀腺。接著,關於應對氣候變化,「應該恢復核能發電」一類的言論被束之高閣。在德國,梅克爾長期以來就與商業界站在一起,反對關閉核電廠,但在反核的風潮下,最後她也不得不下令逐步淘汰反應爐。在中國,全球最大的核電站建設計劃被迫擱置。

大家的這種反應可以理解,但經濟學人認為,這些論點是錯誤的。儘管存在很多缺點,但核能可以提供足夠的發電,而且還不會產生碳排放。

到底該不該重啟核電?這是21世紀最大的懸疑,但氣候變化橫亙眼前,我們應該怎麼應對?或許,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