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21 l 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日前宣佈,將共同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由於樂觀情緒增加,美國原油期貨持續上漲趨勢。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3月11日宣佈,將共同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希望雙方開始交流有關出口管制、供應鏈安全、加密等技術和貿易限制等方面的政策。
半導體的局勢又有變化?對台灣護國神山群影響幾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Reuters路透社:〈China semiconductor trade association establishes work group with U.S. counterpart〉(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與美國同業建立了工作小組)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US and China semiconductor working group unlikely to ease trade tensions in short term but seen as a good start, say analysts〉(分析師認為,中美半導體工作小組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緩解貿易緊張的局勢,但可以被視為一個良好的開端。)
●WSJ華爾街日報:〈Top U.S., China Officials to Meet Next Week in Alaska on Range of Issues〉(美中高級官員將於下周在阿拉斯加舉行會議,討論一系列問題)

分析解讀

3月11日,中、美兩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經過多輪討論磋商,宣佈成立「中美半導體產業技術和貿易限制工作組」,將為中美兩國半導體產業建立一個即時溝通的資訊共用機制。計畫每年舉辦兩次會議,分享兩國在技術和貿易限制政策方面的最新進展。

今年的工作組會議將在線上舉行,今後視疫情緩解情況,將召開面對面會議。根據磋商結果,雙方協會將各自委派10家半導體會員公司,參加工作組進行對話。

事實上,最近半導體市場重大消息不斷,先是市場傳出中芯國際獲得美國成熟製程設備輸出許可,並簽下ASML 12億美元設備採購合約;3月3日,大陸國開行公佈,國家半導體基金二期共募集了人民幣2,000億元,並開始投資。看起來中美有志一同,都想擺脫對台晶圓代工依賴。

除了拜登要求100天內完成半導體等四大產品供應鏈風險審查外,3月1日,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建議政府,不要過度依賴台灣晶圓代工,避免美國失去攸關商業與軍事的半導體優勢。就在同一天,中國霸大陸工信部發言人田玉龍表示,政府將以國家層級全力支持半導體產業,給予半導體企業自獲利年度開始減免企業所得稅,打好材料、製程及設備基礎實力。

我很愛台灣,我希望台灣的護國神山長長遠遠,能夠幫台灣建立良好的競爭優勢。但商場如戰場,當我們自鳴得意於全球對台灣半導體的追捧之際,後續的「捧殺」,不是不可能的。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全球半導體總銷售金額4,390億美元,美企銷售佔比47.38%;記憶體IC部分,韓國市佔至少六成;晶圓代工部分,台灣65.2%、三星16.4%。由此可見,半導體產業的寡斷情況存在於各個環節。

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採購國,採購金額佔了34.56%,其中60%是為了美國企業在大陸委外代工的產品出口之需。美國雖掌握全球半導體元件及品牌與銷售話語權,但礙於成本因素,晶圓製造仍需依賴台韓。

隨著川普下台之後,美國會不會出現「半導體民族主義」?我們必須持續觀察。

情況已經變化,繼去年11月高通證實商務部已放行華為可採購4G數據晶片之後(5G手機晶片仍未獲批),中芯國際也開始獲得部分設備廠商成熟製程設備採購合約。看來,美國應該不會再限制大陸半導體產業成熟製程發展。

除了保護美國及盟邦晶片技術持續領先優勢外,美國也不希望過渡依賴台灣。因此讓美國再次偉大、強化美國製造,拜登與川普英雄所見略同,但卻更明確指出,半導體製造必須回到美國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減少對台晶圓代工依賴,已成美智庫對政府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建議,台美半導體產業發展恐將從完全的互補合作關係,走向既合作又競爭。

美國經濟評論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曾以「矽盾」(Silicon Shield) 形容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及重要性,認為這一產業會是美國無法坐視中國奪下台灣,甚至將協助台灣抵禦中國大陸壓力的重要理由。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表示,從台積電的角色,可以看到台灣在美中衝突中的兩難處境。譬如台積電被川普要求去美國設廠,恐失去中國訂單,或被中國制裁,但台灣更不可能拒絶美國。他說台積電處境就好比「拳擊沙包」,兩方都有理由對台灣施予打擊。

我相信未來的軍備競賽,不再只是坦克或飛機的「宏觀軍備競賽」,而是微觀的「奈米電子」軍備競賽。台灣的護國神山群很難再持續長久以來的左右逢源,而是必須在地緣政治夾擊下,進行另外一種權衡取捨的新戰略。這需要台灣半導體產業合作,形成自己的不可或缺,更需要政府適時的政策支持,在現在這個既有近憂(缺水缺電)又有遠慮(地緣政治夾擊)的關鍵時刻,我們確實必須先拋開得意忘形,好好靜下心,想清楚未來十年台灣護國神山群的保育工作。

二、布蘭特原油價格雖然稍微下跌,但仍然徘徊在每桶70美元附近,由於樂觀情緒增加,美國原油期貨持續上漲趨勢。
原因除了美國總統拜登的1.9兆美元紓困方案過關,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上修原油的需求預期,更因為汽油庫存的驟降推高了油價。
怎麼解讀?我們應該用什麼角度分析?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Oil sector revival has producers eyeing boom times〉(石油產業的復甦,使生產商相信繁榮將再來);小標:〈Rebound shows that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has not weaned the world off fossil fuels〉(反彈表明,疫情尚未使世界擺脫化石燃料的依賴)
●WSJ華爾街日報:〈Fiscal Stimulus, Vaccine Rollouts Brighten OPEC’s Oil Demand Forecasts〉(財政刺激、疫苗的推出,使OPEC的石油需求看來光明);小標:〈Cartel increases its forecasts for global oil deman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n latest monthly report〉(石油組織在最新月度報告中,提高了對全球石油需求的預測)
●CNBC:〈Oil posts first negative week in three despite improving demand outlook〉(儘管需求前景改善,但油價還是連續三個星期上漲後回調了)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2021開年以來,包括嚴寒氣候、疫情緩解激勵消費動能,原油庫存大幅回落等各項因素,帶動原油價格表現亮眼,布蘭特油期和紐約輕油,價格分別上漲了22.2%、23.5%。

原油庫存減少無疑是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但越來越多人對2021全年原油價格走勢不僅維持樂觀,還進一步調高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預測至65~70美元/桶,但沒想到70元來得這麼快。

隨著秋冬防疫專案接盡尾聲,加上疫苗廣泛在各個市場推出,居民出行得以恢復,經濟活動也將重啟。而邊境關閉等防疫措施也將逐漸取消,預料將能帶動先前受到壓抑的休閒及商務旅行的需求。

但烏鴉也來了,隨著國際油價勁揚,各國開始擔心能源成本升高是否會拖累全球經濟復甦,並引發通膨疑慮。由於石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持續減產,加上全球需求回升,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已急漲逾30%,加上沙烏地阿拉伯原油出口設施遭到飛彈襲擊,更使布蘭特油價一度衝破每桶70美元,是去年元月以來首見。

雖然這周國際油價小幅拉回,但油價上漲對通膨及全球復甦將造成多大衝擊,將視漲勢能否持續而定。第一個關鍵是,帶動油價上漲的原因,而非價格本身。油價上漲的原因若是需求強勁,通常表示經濟成長熱絡且強韌;但如果是因為產油國抑制供給量,便可能壓抑經濟的復甦。

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者估算,油價必須升破每桶85美元的長期平均水準,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負擔。因此目前的情況還算安全,但距離危機也不遠了。

另外,這一波油價急漲之前,各界已在激辯全球通膨的未來走勢。

由於公債殖利率不斷上升,投資人正在考驗各國央行的決心。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則堅持,今年不會有通膨威脅。這方面我抱持折衷看法:超低通膨時代已經結束,但確實不表示惡性通膨正蓄勢待發。

我比較擔心的是各國央行現在都聚焦於核心通膨率(排除能源及食品)。若國際油價持續且大幅上漲,將會帶動運輸及電力成本上升,導致核心通膨升高,並壓迫央行縮小對經濟的支持力道。

至於新興市場,凡是通膨低於目標、物價預期穩定、本身貨幣與原料價格掛鉤、或實質利率較高者,將不會因為油價上漲就緊縮貨幣政策。但某些國家有可能須升息(例如巴西與奈及利亞),或延後降息步調(例如印度、墨西哥、土耳其)。

而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挪威與奈及利亞等原油出口國,將因為油價上漲,而使政府或石油業者的收入增加,有助於各國修補預算赤字,改善經常帳收支並增加公共支出,以推動景氣復甦。新興經濟體之中有不少都是石油出口國,因此油價上漲對新興經濟體較有利。但石油消費國就慘了,這可能使通膨上升,並傷害經濟復甦。

在我有記憶以來,石油危機的惡夢就揮之不去,我希望這波石油價格的飆漲,就真的只是供需方面的變化所致,真的不要又搞出什麼不該出現的通貨膨脹黑天鵝。

我為什麼這麼說?事實上,油價自今年以來已經大漲了3成,原物料價格當然會跟著水漲船高,民眾其實已感受到了「通膨巨獸」要來的壓力。原油供給不足的狀態確實存在,根據EIA原油庫存報告指出,現在每日有140萬桶的缺口,加上基本金屬、採礦等原物料成本不斷墊高,「通膨預期的時代真的來臨了」。

現在,美國、台灣2月CPI(物價)年增率分別為1.7%、1.37%,還沒有突破2%通膨標準。可是油價重返100美元,卻是近來美國華爾街討論的熱門話題。油價到現在還沒有飆破每桶100美元,是因為還在「吃庫存」,所以油價飆漲的壓力還沒那麼明顯。

主計長朱澤民上周於立法院質詢時表示,台灣不會發生通膨,因為物價呈「緩慢上漲」。不過,攤開主計總處最新統計數據,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37%,已經創13個月以來最大增幅。

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從供給面來說,生產成本的上升,會致使廠商的獲利減少,這將促使部分生產效率低、競爭力不強的廠商退出市場,導致供給的減少。就需求面而言,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消費石化產品,由於廠商生產成本的上升,一定有部分成本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將致使物價上揚,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另外,在汽車油料方面,油價上漲後導致消費者產生排擠效果,會抑制消費者其他的支出。

最不好的發展,就是這一波的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導致了國內供給及需求的同時減少,可能會重演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所導致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現象。

我希望這種情況不要發生,因為疫情肆虐,大家的心裏都很脆弱,日子難過怕只是雪上加霜。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封面設計讓人啼笑皆非。在淡藍色的封底前,我們看見的是一隻粉紅色的小豬撲滿,好笑的是,經濟學人讓它戴上了拜登標誌性的雷朋墨鏡,旁邊還搭配了四個黑色的小小人影。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iden’s big gamble」(拜登的大賭注);小字寫的則是「What a $1.9 trillion stimulus means for the world economy」( 一個1.9兆美元的刺激方案,對全球經濟的意義。), 本期雜誌共用了四篇文章,探討這個議題。
如果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濟管制措施相比,那今天各國的隔離封鎖,會顯得微不足道。當時的美國對所有的食物都進行著定量配給,並關閉了冰箱到自行車的生產,1943年甚至只售出了139輛汽車。但隨著兩年後戰爭結束,由消費者主導的繁榮,啓動了戰時積累的個人儲蓄,七年後的汽車製造商生產了超過800萬輛的汽車。

如今,各國政府正在嘗試慢慢放鬆封鎖措施,因此大家心中最大的疑問是:富裕世界可不可能重演戰後復甦的劇本,紓困沈澱的大量儲蓄,真會帶給我們一個美麗新未來?

在2007-09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的十年內,美國的經濟政策制定者一直被批評過於謹慎,今天,他們決定放手一搏。

Joe Biden的1.9兆美元刺激法案,將讓自去年12月份以來的紓困支出總額提高到了近3兆美元規模(危機前GDP的14%),這將讓疫情爆發以來的紓困總額,一舉達到了六兆美元。按照目前美國聯準會FED和財政部的規劃,它們今年還將向銀行系統注入約2.5兆美元的資金,而利率仍將被保持在零。

拜登的刺激措施是一場大賭局。如果能獲得回報,美國會避免走入日本和歐洲所面臨的通貨緊縮。如此一來,其他各國的央行一定會紛紛仿效,全球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會因此成為應對衰退的正常反應。

然而,最大的風險在於,美國會不會留下不斷增加的債務、一個通貨膨脹的問題,和中央銀行的信譽考驗。

不管怎麼樣,全球紓困真的丟進了數兆美元,我們無法質疑美國大量紓困的對與錯,但市場也無法預測美國這次試驗的最終結果。拜登的刺激措施確實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賭局。水漲確實就會船高,無止境的印鈔,確實可以讓我們像打嗎啡一樣享受著紓困帶來的不勞而獲。但理智告訴我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單靠資金挹注造成的繁榮景象到底可不可以持續,時間很快就會告訴我們答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