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24 l 拜登宣佈將推出高達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雷軍宣佈,小米將進軍電動車產業。一時之間,「跨界造車」幾乎成了世界上所有科技產業轉型的必修課,電動車產業真的這麼迷人?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3月31日,拜登在匹茲堡的一場演講上宣佈將推出一項總額達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籃子計劃。
這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有用嗎?拜登心裡想的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從金融市場的角度看這個事情呢?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A closer look at Biden's infrastructure and tax proposals」(近距離看清楚拜登的基礎建設計劃和加稅)
●倫敦金融時報FT:「Biden unveils $2tn
infrastructure plan and big corporate tax rise」(拜登宣佈了兩兆美元的基礎建設計劃);小標:「President announces first stage of
sweeping effort to reshape pandemic-hit US economy」(他宣佈了第一階段,目標就是為了重塑美國的疫後經濟)
●華爾街日報WSJ:「Memo to Biden:
Stimulus Is Easy. Investment Is Hard.」(刺激很容易,投資很難);小標:「The president’s infrastructure plan
could boost long-term growth—if targeted effectively」(如果有效率的執行,這個計劃可以推動長期增長)

分析解讀

美國賓州匹茲堡市曾以鋼鐵廠聞名世界,為美國工業的崛起提供了動力。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產業升級,匹茲堡也逐步轉型成為以科技、醫療保健、金融為主的都市。

做為美國經濟發展的見證者,匹茲堡備受美國總統拜登的偏愛。3月31日,在匹茲堡的一場演講上,拜登宣佈將推出一項總額高達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籃子計劃。分析認為,拜登選擇匹茲堡公佈這項計劃,在經濟和政治上引起了重要的共鳴。

多位經濟學家認為,拜登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將幫助美國經濟盡快從新冠疫情之中復甦。自拜登上台以來,其提出的財政計劃便帶有民主黨「寬財政」的特徵。如果該計劃最終能推出,將對美國經濟產生拉動效應。不過,這份「天價」的投資將增加美國政府的債務。對此,拜登承諾美國長期經濟計劃,不會進一步增加政府債務。

此外,為了支付該計劃的費用,拜登提出了《美國製造稅收計劃》。但是經濟學家們認為,他提出的增稅計劃無法彌補同期支出,而且面臨著共和黨和商界團體的反對。

拜登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籃子計劃為期8年,是拜登「Build
Back Better」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重建美國老化的基礎設施、推動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及創造就業機會。據拜登介紹,這一計劃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美國就業計劃和美國家庭計劃。美國家庭計劃將於幾周之後公佈。具體來看,根據拜登的計劃:
美國未來8年將投資6210億美元用於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修復和更新高速公路、橋梁、港口、機場、軌道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
其中1740億美元將專門用於發展電動汽車市場,在全國建立5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
5800億美元用於振興製造業、研發創新與勞動技能培訓。
4000億美元用於改善老弱病殘者護理服務。
1000億美元用於數位基礎設施建設。
3000多億美元投入住房改善、學校設施更新、電網基礎設施改造、清潔飲用水和廢水處理設施改善等領域。

在2月推出1.9兆美元的新冠病毒刺激計劃之後,拜登在短期內再度推出基礎設施計劃,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美國正飽受老舊基礎設施之苦,而且伴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美國政府需要對新技術進行投資。
其次,對於總統來說,在選舉結束不久後推出大型支出計劃,國會通過的可能性較高。標普美國首席經濟學家Beth
Ann Bovino預計,2.2兆美元的基礎設施計劃,在10年內可能為整個美國經濟增加多達5.7兆美元的收入。

但為了支付該計劃的費用,拜登提出《美國製造稅收計劃》。他提議將企業稅稅率從21%提高到28%,並把對跨國公司徵稅的最低稅率提高到21%。據報導,美國稅法也將更新,使公司不能與外國企業合併,或將總部轉移到避稅天堂來避稅。

除此之外,拜登還將增加美國國稅局的執法力度。拜登表示,他提出的稅收改革能在15年內籌集1兆美元。他同時強調,年收入低於40萬美元的人不會被加稅。

儘管拜登的計劃雄心勃勃,但是這一籃子計劃接下來能否獲得國會通過,仍是一個問號。美國國會正準備就拜登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展開一場持久戰,民主黨、共和黨以及國會內部,都在就2.2兆美元的投資成本,以及未來幾年如何分配這筆資金展開爭論。眾議院院長佩洛西表示,她希望最早在7月4日通過拜登的大型基礎設施計劃,儘管共和黨人目前幾乎一致反對該計劃,尤其加稅這部分。

華爾街一直對可能的增稅持謹慎態度,並希望華盛頓的僵局能緩和拜登的計劃。JP Morgan發言人於3月31日表示,該行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認為,美國公司的企業稅率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而現在正是如此。

一旦稅收計劃未被國會通過,那麼聯準會是否會成為買單的人?對此,聯準會理事會成員Christopher Waller表示,聯準會不會調整利率或債券購買政策,為聯邦政府不斷上升的赤字而融資。

如果拜登的整套計劃成為法律,它們將標誌著未來將用一個雄心勃勃的聯邦支出,來解決長期存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認真來說,這個計畫還是有兩個它不得不投資的方向。
第一,疫情退潮後美國經濟將更強、更公平;
第二,對企業股東顯然不是好消息,因為企業將更難用現金提高股利及買回庫藏股。不過這對於美國社會長期認為資本主義的不公平,還是有好處的。

拜登的作法雖可能被市場人士嗆聲,但卻包含了三項長期性經濟政策轉型的要件,尤其是有利於緩和各界對通膨升高的憂慮。這三個要件包括:
第一,基礎建設計畫對生產力與經濟成長更有利;
第二,降低經濟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以緩和金融市場風險以及資源錯置的流弊;
第三,這些措施確實能夠從總體與個體層面,降低金融動盪的威脅。

儘管拜登的計劃絕對有利於美國經濟,但也可能會令美股和美債承受壓力,如果共和黨打死不讓,美國政府可能會讓債券市場來填補財政缺口,比如將基準收益率由2%提高至3%。那10年期美國國債觸及2%或更高的影響,將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更高的債券收益率,加上投資級公司債券的額外息差,對股票一旦構成競爭壓力,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出現一次股票市場的大回調。

而且這種打嗎啡式的快速反彈並非沒有風險。儘管拜登的最新計劃很可能提高生產率,但這種迅猛的擴張,有可能會加劇通貨膨脹,導致過高的槓桿,從而為這種上漲的終止埋下隱憂。

二、3月30日晚間,在小米為期兩天的新品發佈會上,雷軍激動的宣佈要進軍電動車產業。他說,這是他人生當最後一次創業項目。
一時之間,「跨界造車」幾乎成了世界上所有科技產業轉型的必修課。電動車產業真的這麼迷人?裡面又有多少的坑應該避免?投資市場又為什麼這麼著迷呢?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Phonemaker Xiaomi Plans to Plow $10 Billion into Electric Cars」(小米準備投資100億美元進入電動車)
●華爾街日報WSJ:「Will Xiaomi Be the
Apple of Electric Vehicles?」(小米能夠成為另一個蘋果電動車嗎?)
●倫敦金融時報FT:「This is the electric
vehicle bubble. And this is the crash. 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這是一個電動車泡沫,而且即將崩裂。別說我沒有警告你。)

分析解讀

雖然因為疫情肆虐,各地車展如東京車展、科隆車展,甚至米蘭車展全部停擺,但汽車產業卻是片刻不停歇,電動車帶來的跨界造車熱欲罷不能。

先看中國,3月30日,雷軍宣佈小米要造車,小米股價立刻飈升了12%;日前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也披露了百度與吉利汽車的合作進展;另外,美國蘋果公司已經與現代、日產等車企討論合作生產電動汽車;更不要說我們台灣的鴻海MIH了。

這不禁令人想起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之後,各地一度興起的「造車熱」。當時業內流傳過的一句調侃:「幹不了別的就去造汽車」。

不過,與當年汽車市場銷量連年增長的背景不同,如今全球汽車市場和經濟,正一起進入了新一輪電動車轉型升級的爬坡期。隨著電動化、智慧化科技變革為汽車產業帶來新機遇,連一些科技企業都試圖以自己引以為傲的「互聯網基因」,進入,或者準備進入電動車製造業。那麼,電動車的市場空間真的這麼迷人?這些跨界造車的新玩家要怎麼後發制人?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誤入歧途?

製造汽車不是一件簡單的工程。汽車產業一向被視為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行業,現在由於電動化、智慧化科技革命的興起,其技術含量和資金密集有增無減。曾有人比較說,花幾十億元資金搞家電、做IT,也許還算得上是個「大手筆」,但要說造車就顯得有些「小兒科」了。

汽車作為大宗商品,佔家庭支出的份額較大,消費者往往更依賴品牌效應。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跨界造車的新玩家們如果想從傳統車企手中搶得客戶,首先得下功夫吸引消費者,並建立品牌信任。

除了正在積極轉型的傳統車企,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已佔據了一定的市場地位,而此時包括蘋果在內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又加入戰局,市場空間肯定越來越小。這些跨界造車的科技公司能否贏得客戶信賴,存活下來,還是未知數,不過烏鴉已經出現。

大陸的新華社28日已經刊登了一篇題為「這些毛病,得治!——聚焦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隱憂」的評論,指出特斯拉(Tesla)對車輛無故加速,和理想ONE對安全氣囊未彈出等事件,敷衍卸責。日本豐田(Toyota)董事長豐田章男也表示:「電動車是炒作出來的熱潮,效果被過度誇大,甚至會拖垮整個產業。」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無論是蘋果、小米等科技公司,還是傳統車企,幾乎只要發布與跨界造車相關的消息,都能引發資本市場的熱捧。如今電動車已經是資本市場的風口,企業一旦曝光電動車計劃,就會帶來股價上揚。我們公司投資部門最近買了一本上市公司四季報,發現一半以上的台灣上市公司都說要轉型做電動車。

確實,電動車領域意味著人工智慧、5G等新興科技的想像空間,不過,會不會太多人都想進入這個市場?

美國研究機構CB Insights與Dow Jones
Market Data資料顯示,2020年市場投資電動車企業的金額,已經高達了280億美元以上。儘管華爾街已挹注數百億美元扶植電動車與其相關企業,但想實現電動車轉型目標,恐怕仍需更多資金。

在電動車龍頭Tesla崛起帶動下,全球汽車業朝著電動車發展已成既定事實。但未來是否能成功,目前還沒有人知道。

越來越多國家在未來10年或20年將淘汰內燃機汽車,令車商體會到發展電動車的迫切性。根據瑞銀集團(UBS)預估,全球車商來自於電動車的營收將大幅成長,從目前的1,820億美元升至2030年的1.16兆美元。相較之下,這些車商來自內燃機汽車的營收則將減少,從1.77兆美元降至1.07兆美元,至於他們在軟體的營收將成長至近2兆美元。預估20 年後電動車產值,將是智慧手機產值的 2.3 倍,電動車銷量在 2035 到
2040 年間有機會超越燃油車。

而多國政府推動環保政策,因此帶動電動車日益普及,也讓市場興起投資電動車與其相關企業的風潮。難怪過去投資熱潮主要集中於特斯拉與少數幾家電池公司,但現在只要是電動車相關企業就會受到投資人的青睞。近日電動車企業甚至紛紛透過特殊目的併購公司(SPAC,或稱空白支票公司)上市,這些募資的熱潮僅是開端而已,未來勢必出現更多的案例。

不能否認,特斯拉的出現延展了人們對於汽車的想像,突破既有的造車框架和思維,讓許多科技迷認為,特斯拉就是一台「裝了輪子的iPhone」。結合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不但開起來更安全省力,車上軟體還能遠端不定期更新,車子買愈久,性能反而愈來愈好。

汽車生產的方式,也將因為電動車的興起,出現了轉變,不再只由一家企業包辦所有工作,跨企業合作將成為趨勢。傳統車廠轉型往往需要耗費大量資源、金錢與時間,為了加快電動車的研發速度,車廠將從過去的單打獨鬥,變成互相結盟。這對汽車產業來說,是個需要面對的挑戰。

除此之外,任何企業想要把握汽車產業這「百年一遇」的轉型商機,思維上必須從生產製造端轉向消費者端。台灣如果只做電動車的硬體,最後還是會變成代工廠,必須朝車用軟體開發走,產業才能往上提升。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表示,人們買電動車,主要動機除了環保,更看重的是電動車帶來的體驗。這是汽車產業一開始最容易忽略的關鍵。

對於台灣來說,我還是覺得台灣有機會,我也看見一些機構建議了台灣往四個方向發展:
第一,協助非傳統車廠「打群架」開發車款;
第二,有機會供給全球車廠系統及關鍵零組件。由於台灣廠商具備供應車用高功率模組實力,包括晶片、模組、功率轉換控制器等層級,都已經在累積技術與佈局;
第三,軟硬整合衍生的人機介面商機,面板廠商有機會受益;
第四,發展新型態應用服務系統。

但臺灣也缺乏如同特斯拉、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mpany)等大型車廠,沒有穩定的造車廠牌搶攻國際市場。另外,臺灣也缺乏鋰電池、自駕技術。我更相信Mind- set才是關鍵,也就是我一直說的MaaS 3.0。

所謂人生有夢最美,看來電動車就是現在這個世界很多人最大的夢,可是築夢仍須踏實,睜大眼睛,尋找、把握每個機會,仍然是最重要的功課。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淺顯易懂,在湛藍的汪洋大海上,我們看見一個漂流其上的瓶子,瓶中置放的,正是曾經在蘇伊士運河上造成堵塞的長賜號。下面兩排白色字體,大字寫的是「Message in a bottleneck」(大堵塞蘊含的信息);小字則是「Don’t give up
on globalisation」(不要對全球化絕望。

這期的主題,經濟學人著眼於對全球化的挑戰與質疑。過去一周的大部分時間裡,蘇伊士運河都被一艘重達20萬噸的巨型障礙物所阻塞。長賜號Ever Given不僅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之一,它還是對那些強烈譴責全球化錯置這的一個打臉象徵。

隨著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各地政府紛紛從一心一意追求效率,轉變成為更重視疫情復甦和自我建設的新方向。Joe
Biden下令要對美國的供應鏈進行100天的安全審查。由於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問題爭論越吵越兇,中國發起了對H&M的數位抵制,歐盟和印度甚至限制了疫苗的出口。

這是貿易一個危險時刻,正如全球化當初催生開放一樣,保護主義和政府補貼,正從一個國家蔓延到另一個國家。全球化是歷經幾十年來工作才累積形成的,千萬不要讓它擱淺。這是本期經濟學人對世人的呼籲。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