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26 l 台灣幸運的未列入匯率的操縱國,但隨著新台幣走勢創新高,美元持續走弱,該怎麼看待美國的基本面?花旗集團宣佈,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的13個消費金融業務市場。原因是什麼?台灣該如何解讀?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4月16日,台股再度大漲站穩了一萬七大關,台灣也幸運的沒有被列入匯率的操縱國。
隨著新台幣兌美元匯價創 1 個月的新高,國際美元卻持續走弱,我們要怎麼看待美國的基本面?美元還會走強嗎?為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Gold heads for best week in 4 months
on subdued dollar, yields〉(隨著美元下跌,金價達到四個月來的新高)
●Reuters路透社:〈U.S. dollar net
shorts fall to lowest since June 2018〉(美元跌至2018年6月以來最低)
●FT倫敦金融時報:〈What a stronger
dollar means for the world〉(強勢美元對全世界的意義);小標:〈The currency’s turnround should boost
US imports but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emerging markets〉(美元貨幣回升,應會增加美國的進口量,但會對新興市場產生負面的影響)

分析解讀

美國公債殖利率與美元近來連袂大跌。由於買盤重回美債,帶動價格上漲,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週四急落至1.531%,大跌逾10個基本點,創逾六個月以來單日最大跌點。美元指數近期仍在近一個月低檔整理,本週來跌幅約0.6%,很可能寫下周線連二貶的低潮。

投資人今年稍早拋售美債,是因為看好疫苗接種計畫與政府紓困方案可望刺激經濟復甦,並催高通膨,接下來就會迫使聯準會(Fed)升息。但投資人現在開始懷疑,這些預期是否會真的發生。

美元走貶主因,是Fed官員一再重申超寬鬆貨幣政策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舊金山聯準銀行總裁Mary Daly甚至指出,美國經濟距離明顯邁向Fed的2%通膨率與充份就業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呼應主席鮑爾「短時間內都不會升息」的說法。

無論如何,對市場而言,如何看待未來一段時間的外匯市場,美元是絕對一個關鍵。我們是否要拋售美元資產?

從市場的角度而言,美元不應該、也不會太弱。伴隨著美債收益率的不斷上升,美元指數從今年初開始逐步走強。而如果美元不斷走強,新興市場也會在某個時點上面臨較大的壓力。

在這樣的十字路口,我們應該如何判斷美元?我想分兩個層面--經濟面與政治面來看。

經濟面

如何判斷基本面?

從一個較為直觀的感受來說,支撐美元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國公債殖利率的上揚。其背後的因素就是美國經濟的復甦,以及拜登政府即將推出的一系列刺激計劃。從這個角度而言,支撐美元走強的因素,是經濟基本面的走強。

然而,美國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將必然帶來大規模的財政赤字,這會加劇了未來美國政府融資的壓力。兩者的角力,讓市場觀點相對的雜亂,但認真說起來,只要美國經濟前景能夠好轉,那麼美元至少沒有太明顯的貶值風險。

如果以上的這些分析可以成立,我們可以判斷,美元的走強並非偶然事件,美元繼續走強的機率也很高。

「跛腳鴨」走勢合理麼?

另外,外匯的走強是一個相對概念。就美元指數而言,如果市場預測其將出現崩塌式的下跌,那麼其對應籃子中最重要的兩個貨幣—歐元和英鎊,將需要大幅度走強。但現在希望歐元大幅度走強,簡直就是緣木求魚,很難。

資本流入助推新興市場

表面看來,新興市場貨幣的升值似乎有可能,其背後有兩個因素,第一是貿易流,因為歐美經濟的「停擺」,導致大量的需求轉向新興市場;第二個因素,則是因為經濟基本面好轉,新興市場收益率現在較高。

但新興市場的經濟狀況並非一致,其間有貿易順差擴大的經濟體,也同樣存在經常項目惡化的經濟體。總體而言,貿易是否帶來外匯淨流入,仍然存在較大的疑問。而且理論上,外資在進入新興市場時,通常會通過衍生品市場進行對衝,所以影響不可能太大。

事實上,正因為外資在去年大規模進入新興市場,投資者更需要擔心未來可能出現的反向操作,以及可能帶來的踩踏效應。

避險偏好和美元的關係

另一個讓市場困擾的因素是避險偏好。

因為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主導者,在實際的市場表現中,我們卻往往看到這樣的場景:即便美元會伴隨風險出現而走弱,但卻經常因為危機出現的避險需求,而突然大幅走強,最後美元的總體波動依舊不會太大。但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美元的走勢仍然是上升的。

總而言之,短期內利差攀升支持美元反彈,未來3個月我還是看漲美元。不過,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預期之後隨各地疫苗接種速度加快,美國經濟復甦也帶動其它地區復甦,美國與其他國家利差應不會擴大,資金可能再度流向美國以外地區,尋求報酬收益機會。所以中期可能美元會走軟,但長期肯定還是走強。

為什麼美元長期仍然是走強?這就牽涉到政治面。

政治面

總體來看,現今的「美元體系」主要靠以下三個機制來運行:

商品機制

中國、日本、德國等以貿易為主的國家,向美國出口、賺取美元以後,再將其中相當大部分收益借給美國,所以美元是世界清算貨幣、結算貨幣和主要的資本市場交易貨幣。如果不借錢給它,美國需要自己滿足基礎貨幣發行的話,它就會印鈔,反而會讓美元貶值,這表示我們本身擁有的美元外匯存底會縮水,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美元貶值意味著我們本國貨幣會升值,對出口非常不利。所以,作為貿易國家的悲劇就在於,我們需要被動地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儘量不讓美元貶值。這就是我們必須購買美國國債、公司債的原因。

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

1971年,尼克森關閉「黃金視窗」、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確保自身的儲備貨幣地位。為此,美國迅速找到了「石油」這項工具,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建立了石油交易的美元計價機制。這意味著,其他國家若要進口石油,必須用美元支付,因而就必須儲備美元。

美國對外債務的本幣計價機制

美國80%以上的對外債務,都是可以自己印刷美元去計價的。在理論上和實務上來講,針對自己的對外負債,美國可以通過印刷美元解決。事實上,美國在2008年危機之後,已經搞了四次量化寬鬆(QE),釋放出大量流動性。

無論經濟面或政治面,在我看來,「美國衰落」有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就當美國對外發債的時候,如果大部分國家不用美元,而是改用歐元、英鎊、日元或者人民幣,那就意味這個國家真的是衰落了。

如果這件事情沒發生,請不要輕言「美國衰落」,美元會貶值。

二、4月16日,花旗集團宣佈,將退出包含台灣在內的13個消費金融業務市場,改而聚焦在更有利可圖的亞洲富豪業務上,計劃在香港、新加坡增聘2300名員工。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站在台灣的角度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Citigroup to exit 13
global consumer banking markets, including India, China〉(花旗集團將退出包括印度與中國在內的13個全球消費金融市場)
●FT倫敦金融時報:〈Citigroup to exit
most of its Asian consumer businesses〉(花旗集團退出大部分亞洲消費業務);小標:〈Jane Fraser moves to cut costs in
retail network soon after taking over as chief executive〉(Jane Fraser接任CEO後,不久就著手削減零售網絡的成本)
●WSJ華爾街日報:〈Citigroup Refocuses
Asia Strategy as It Pulls Back From Consumer Banking〉(花旗集團調整了亞洲戰略的步伐,退出了消費金融業務);小標:〈The New York-based bank is planning to
hire 2,300 people and expand assets under management to $450 billion in Asia〉(這家總部位於紐約的銀行,計劃增增聘2300名員工,並將管理的資產擴大到4500億美元)

分析解讀

花旗銀行宣佈,要退出亞洲、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等13個市場零售銀行事業,台灣赫然在列。最對熟悉台灣金融市場發展的人來說確實難以想像,也有著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複雜心情。

這很有趣,花旗銀行新任CEO Jane Fraser在剛宣佈上任時,倫敦金融時報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花旗集團現在不是美國大型銀行中最強的,這是最有趣的一件事。下一任CEO(也就是Jane Fraser)的最重要任務,是讓花旗銀行變得更加乏味。花旗銀行的歷史,正是讓它如此迷人,但新任CEO任務又如此艱钜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花旗一直是美國企業全球化的一個金融標誌,也是美國國務院的一個私營部門。它仍然是一家出色的全球企業金融和投資銀行,是全球現金管理和外匯交易的領導者。

在美國國內,它在1960年代和70年代,曾經是信用卡業務的創新者,即使今天它仍然是美國主要的發卡機構。但2008年的危機表明,這種「金融超級市場」的結構,不能提供穩定的作用,反而提供了金融恐慌擴大的最可能管道。

而改善資產負債表,最好的方式就是「減法」,想以投資銀行為首,零售銀行為主體的銀行也是可以很好地運作,JPMorgan
Chase和Bank of America是最好的例子。但要注意的是,這些銀行的零售業務全是在美國國內的,相比之下,花旗則令人費解,因為它的三個零售部門彼此之間,或對全球機構運營幾乎沒有益處。外國零售業務被認為有風險,尤其墨西哥,而花旗在美國國內零售部門,相對之下規模又較小。

這種結構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就是2019年有形股東回報率為12%,分別落後於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的17%和15%。

擁有劍橋經濟和哈佛企管雙碩士的Jane Fraser,從進入Goldman Sachs高盛集團開啟她的事業,一路高昇成為McKinsey &
Company麥肯錫顧問公司合夥人。她在2004年加入花旗集團,歷經投資、併購及拉丁美洲等部門多項磨練,現在正式接棒成為花旗集團執行長。

大部分與她共事過的人所說,她做決定很迅速,是位能夠一邊著手眼前的事、一邊思考長期策略的領導者。對於如何讓花旗再次強大,這個女性的CEO曾說過「我相信透過簡化,反而能解鎖企業未被發掘的價值。」

花旗最主要獲利來源之一是企業金融,在全球96個國家,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金融流通服務,並為企業提供貸款,再透過售出債權等方式獲利。相較之下,消費金融則需耗費較多設點成本,藉由開立更多分行,才能接觸更多客戶。因此儘管Fraser尚未公佈簡化計畫的內容,各界專家都認為花旗應更聚焦在企業金融,花旗放棄部分在亞洲的消費金融事業,理所當然。

倫敦金融時報分析,Fraser接棒後得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像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一樣,將銀行龐大的規模,轉換成較高的股東回報。

另一個挑戰,則是花旗業務結構性的問題。雖然花旗的業務遍佈全球,但多半是以信用卡為主,而信用卡的獲利越來越低。

其實外商銀行過去十年,在亞洲經營都很辛苦,尤其在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國大陸和印度,
中國大陸的挑戰來自國有銀行的競爭,而印度對外商銀行有更嚴格的資本要求,重重的挑戰已讓許多外資銀行陷入困頓。

不過,仍有一些大型的外商機構看好亞洲市場成長潛力,並願意繼續押注,瞄準財富管理等領域。滙豐銀行(HSBC)正打算進一步深耕大陸市場,也已選定南亞作為拓展重點,尤其是財管業務。DBS則正在接管印度的Lakshmi Vilas Bank,這項交易是由印度央行負責協調,也是印度央行首度尋求外商銀行紓困經營困難的當地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等日本銀行,則已表達拓展印度市場的興趣。

許多人對花旗銀行都有一些建議,例如麥肯錫的分析師Joydeep Sengupta說,或許數位銀行是能夠扭轉印度市場結構的機會,一些業者可能願意賭一把,但這會場豪賭。

另外很多人知道,花旗開始向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靠攏,更於3月發表一份比特幣的研究報告,力挺比特幣有機會成為國際貿易間的首選貨幣,不過這份報告之後卻出現數據上的瑕疵。這也顯示花旗在跨出新步伐的同時,必須要更加謹慎,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益處。

從以上的分析來說,花旗銀行退出亞洲消費金融市場是情有可原的。

對台灣來說,很多人已經在猜它目前估值500億,但首先、花旗台灣的財富管理業務,會不會保留部分高端理財不賣,目前還不得而知;其次,台灣市場可否單獨出售,目前也不清楚。我想各金控最關心的,還是花旗台灣的財富管理業務賣不賣?最新財報顯示,財富管理才是花旗在台灣最賺錢的個人金融業務。但截至目前為止,這些細節仍猶未可知。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經濟學人有三個封面故事,亞太版本談的是緬甸,歐洲版本談的是大英帝國未來的命運,而我選擇的是北美版本的封面故事。

在封面設計上,我們在黑色的封底前,看見一個西裝筆挺的企業家被修圖成了一個大聲公,上面諷刺的寫上了「The
political CEO」(充滿政治味道的CEO)。

經濟學人早在2014年就曾直言,美國的自由主義者擔心精英分子早晚會操控美國的經濟,普羅大眾更認為,美國政府與聯準會關心的是華爾街,而不是一般人民;很多待過中國大陸的人,喜歡批評中國就是一個為權貴分子搭建的紙牌屋。

事實上,沒有人會喜歡「裙帶關係」,但沒有人會否認「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在台灣,甚至是號稱民主燈塔的美國,也無法擺脫「裙帶關係」的糾纏。政商關係、裙帶關係的合流共生其來有自,它只是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你我的身邊。

《經濟學人》在這次的三篇文章中報導的是一個政商關係糾纏的時代。今天,政治與商業的糾纏在美國變得越來越難以劃清界線。企業家有時會為了追求表面的面子與尊嚴拋頭露面,例如在喬治亞州和其他州的選舉改革法案頒布時,我們看見的那些CEO大聲抗議。我們更常看見那些政商不明的CEO批評時政,JPMorgan Chase的CEO Jamie Dimon就在許多重大的問題,諸如軍事採購、刑事司法議題上,不時發表他的看法。

《經濟學人》認為,這所有一切都反映了在公關遊說圈裡,這些企業人士是如何積極的在想方設法,擴大自身企業的經營利益。當然,裡面更包括了為各種既得利益者提供的籠絡服務,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的企業獲得對大的利益。

《經濟學人》相信,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運營,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但身為古典自由主義的一份子,《經濟學人》更認為權力過度集中在政商關係是危險的。商人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交陪、應酬、打球與遊說,他們離政府圈子越近,對經濟和政治的威脅就會越大。政官關係自古以來就有,但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不利的。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