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28│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8.16%,創了逾十年來單季新高,但印度疫情的失控仍讓人憂心;拜登發表演說,未來將實施 「大政府」並提高稅率,對全球會產生什麼影響?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台灣於4月30日發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數字大幅上修1.96個百分點至8.16%,創了逾十年來單季新高,這是繼美國之後第二隻春燕。
不過印度疫情的失控仍然讓大家憂心忡忡,印度本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不再,將會如何影響全球的經濟發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Consumer-fueled economy pushes GDP to 6.4% first-quarter gain〉(美國第一季GDP,在消費推動下增長6.4%)
●華爾街日報WSJ:〈Europe’s Economy Falls Further Behind U.S. and China. ‘It’s Getting Desperate.’〉(歐盟經濟落後於美國與中國,令人失望)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India’s Double-Digit Growth Forecast in Peril〉(印度的雙位數經濟增長預測陷入危機)

分析解讀

疫情雖然還沒有散去,但各國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增長看來似乎不錯。5月1日,台灣宣佈第1季GDP,在內外需求強勁推動下,達到了8.16%。不僅超過市場預期,而且也創下近十年半的最高增長幅度。佔比最高的當然是電子零組件,在今年一季度的出口同比增長28.37%,而機械和化學產業,增速也超過20%。

另外,美國商務部當日公佈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也增長6.4%。

不過也有烏雲朵朵,本來表現最差的是歐盟。歐盟統計局4月30日公佈了歐元區今年一季度GDP初值,環比下降0.6%,為連續第二個季度萎縮。在主要經濟體中,除了法國一季度GDP環比上升0.4%以外,其餘表現都不如人意,其中德國降幅達到1.7%,高於市場預期。

但我相信,最近這段時間國際上最駭人聽聞的,肯定是印度的疫情失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四月初才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印度經濟增速預期提高至12.5%。如今,正在惡化的新一波新冠疫情,給這一樂觀前景蒙上了陰影。

印度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近期連創新高,印度衛生部4月2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連續4天單日新增病例超過30萬例。

印度第二波疫情對全世界最直接衝擊,就是疫苗供應的中斷。度曾希望自己成為全球的藥房,但隨著病例確診數量的激增,政府開始限制疫苗的出口。而主要原因,正是由於自滿和大意,尤其是印度總理莫迪的近期作為,讓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今年1月份,他吹噓著說:「我們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還幫助世界共同抵禦了這場疫情。」沒過多久,他就被失控的疫情重重打臉。

疫情暴露了印度社會階層之間的巨大鴻溝,下層民眾生存條件極度惡劣,病患家屬求醫無門,無法享有基本的公共醫療服務,甚至連逝者的喪葬都成為問題;權貴精英們卻深居豪宅、防護嚴密,甚至包機出逃海外。

印度政府的治理無序也暴露無遺。不僅黑市售賣氧氣瓶、醫院內部兜售病床等亂象頻出,地方政府之間也爆發氧氣爭奪戰。西方媒體放棄了過去對印度的追捧,紛紛用「災難」
、「末日」來形容印度慘狀,批評莫迪政府抗疫不力。

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已成為印度經濟復甦最大的挑戰,其負面衝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抑制經濟活動。

印度央行22日公佈的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多名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認為,疫情將為經濟復甦帶來更大不確定性。他們表示,經濟復甦的可持續性取決於疫情防控,而當前疫情及各類封鎖措施,必然影響經濟活動。

印度計量經濟學研究所認為,無論印度是否強化封鎖措施,疫情都會衝擊對經濟復甦,服務業所受衝擊尤其明顯。

二是加劇復甦失衡。

不少專家認為,印度經濟正呈現「K」型復甦,即大公司快速壯大、中小微企業持續萎縮,分化日益明顯,而新一波疫情正加劇這種不平衡。

印度中小企業員工總數達1.1億,是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就業部門,貢獻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0%和出口的40%。第二波疫情正帶來新的封鎖,時間越長,中小微企業損失就越大。所以一但失衡,將影響印度經濟長期前景。

三是擠壓政策空間。

印度先前動用大量財政和貨幣政策工具應對第一波疫情衝擊,因此當前政策空間已捉襟見肘。

今年以來,印度政府為刺激經濟而發行的債務,規模將近1620億美元,央行已將基準利率維持在歷史低位,只能依靠非常規政策工具維持借貸成本穩定。如果需要更多資金應對第二波疫情,印度可能被迫發行更多債務,為國債收益率的穩定性帶來壓力。考慮到疫情惡化,印度部分機構已下調本年度GDP增長預期。

另外,經濟復甦正帶動石油需求回溫,而印度是全球僅次於美國、中國的第三大石油消費國,但印度近日疫情急遽升溫,使全球石油貿易商、生產商都開始感到恐慌。加上英國、加拿大等國已禁止往返印度的航班,這將打擊蓄勢待發的國際航空燃料需求。

印度疫情爆發,也使計劃逐漸收回減產政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面臨新的隱憂。

據Bloomberg報導,本月印度股市在亞洲地區表現最差,目前投資者正在從印度等新興市場撤資,尤其是印度,已出現了一年多來最大的資金外流。印度幣盧比持續貶值,成為近一個月亞洲最弱勢的貨幣。

二、4月29日拜登造訪亞特蘭大,舉行了一個汽車集會,並發表了他百日內的主要功績。
我們要怎麼從他的演說來看美國未來的戰略?對全球的影響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Joe Biden Is Electrifying America Like F.D.R.〉(拜登正被拿來和羅斯福相比擬)
●BBC:〈Biden 100 days: What we all got wrong about him〉(拜登的100天:我們看錯了他什麼)
●CNN:〈Biden promises to lift 'left-behind and forgotten' Americans with his ambitious economic agenda〉(拜登承諾,透過雄心勃勃的經濟議程,來提振「被超越和被遺忘的美國人」)

分析解讀

4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美國國會發表了上任以來的首次聯席演說。他除了宣揚新政府執政百日的政績、如何解決新冠肺炎帶來的疫情危機和經濟受到的挑戰,同時也宣示了美國要重返大政府時代。

事實上,拜登上任百日期間,S&P 500指數大漲了8.6%,締造1961年約翰‧甘迺迪上任以來,美國新任總統執政百日的最佳股市表現。

拜登整場演說,總共43次提及就業。他指出,新政府上臺後,美國總共增加約130萬個就業機會,增幅是歷任總統上臺百日之最。拜登還說,全球正面臨氣候危機,「而我在想氣候變遷的問題時,我總會聯想到就業。」

拜登在演說總結時表示,「我上臺時國家還在失火,除了疫情肆虐重創經濟,國會還爆發暴動。如今才花大約100天,我可以向國人報告,美國又動起來了,美國現在已經將危險化為可能,危機化為轉機,挫折轉為助力。」

為了維持這股動能,同時將失業率壓低至疫情前的歷史低點,拜登強調,「這有賴大政府的作為」,呼籲國會應盡快通過以基建為主,總額2.3兆美元的「美國就業計畫」,以及新規畫1.8兆美元的「美國家庭計畫」。

拜登等於是宣告,將採取與近幾十年來歷任總統完全不同的策略。過去兩黨的總統都會藉由類似的場合,宣示奉行小而美的政府,而拜登則是主張在改善人民生活上,政府可以扮演強而有力的角色(大政府主張)。

為了推動相關經濟方案,拜登主張向企業與富人加稅,以籌措財源。包括年收入100萬美元以上的富豪,資本利得稅率將調高1倍至39.6%,以及企業稅率將從21%調高至28%。

拜登也強調,加稅僅限定高所得的族群,他說:「我沒有要懲罰特定人士的意思,但前提就是不會增加中產階級的稅賦負擔。」

拜登高喊大政府,是有民意靠山的。根據路透社與益普索研究機構所做的調查,55%的美國人認可拜登上任後的表現,《華盛頓郵報》與美國廣播公司的調查也顯示,拜登的施政滿意度達52%。

但拜登的加稅計劃曝光後,一度引發美股、比特幣等劇烈動蕩。華爾街交易員認為,如果美國投資者為了避免被徵稅,可能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賣壓。

在對美國富人加稅前夕,拜登計劃向美國國稅局提供一筆高達800億美元的鉅款,重拳打擊逃漏稅,以強化其對富人和企業納稅的審核能力。這一做法,將為美國政府增加7000億美元稅收收入。

政府徵稅、富人逃稅,歷來都是一場「貓抓老鼠」的大逃殺,在全球富人數量最多的美國,徵稅與逃稅的鬥爭尤為激烈。據美國政府的報告顯示,在聯邦層面上,每年因故意逃稅和無意失誤造成的稅收損失,約為4580億美元。很顯然,美國富人逃稅的手段已經遠遠超過美國政府徵稅的力度,這是拜登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狀況,因為稅收將是13萬億基建計劃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若加上現有的投資收入3.8%附加稅,美國富人未來將面對的聯邦政府資本利得稅,總體稅率可能高達43.4%。這意味著,拜登有意對富有人群徵收約2倍於當前水準的資本利得稅,目前聯邦政府的資本利得稅稅率僅為20%。

資本利得稅徵收在資產出售時繳納,適用於資產從購買至出售時的增值部分。長期以來,美國的金融資產收益稅稅率普遍低於工資和薪金收入的稅率,拜登的稅收政策或將改變這一局面。拜登此前曾表示,將致力於使富人的資本利得稅與所得稅稅率相當,他說:「許多富人的稅率甚至低於中產階級工人繳納的稅率,這不公平。」

不過市場上也出現擔憂的聲音,經濟學人就提醒,不要因為加稅而打擊投資的意願,否則對全球經濟會造長負面影響。

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對個人所得稅,都是重復徵繳資本利得稅。這意味著,對居住在高稅率州、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而言,其資本利得稅稅率或將超過50%。比如,對紐約州居民而言,州和聯邦政府的總資本利得稅率,有可能高達52.22%;對於加州人來說,可能高達56.7%。

這樣的稅制之下,不徵收資本利得稅的州對美國富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根據美國《財富》雜誌的最新統計,許多居住在加州的商業領袖都有意逃離,前往稅收更加友好的「避風港」遷徙。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目前美國最富有的3個人—馬斯克(特斯拉)、貝佐斯(亞馬遜)和比爾蓋茨(微軟),他們三人現在都居住在不徵收資本利得稅的德克薩斯州和華盛頓州。

高盛預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的提案,可能沒有拜登計劃的加稅力度這麼大,國會將允許把公司稅率提高至25%,而不是拜登提議的28%;個人所得稅方面,高盛預計,國會將允許長期資本利得和合格股息,將被提高約28%,而不是拜登提議的39.6%。

拜登的加稅政策一直都是美股頭頂上的烏雲,每次加稅的消息出來後,美股盤中都會遭遇一波殺跌,而當前市場普遍認為,拜登的加稅計劃比預期的更激進。實際上,美國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大多是在富人手中,所以很多投資人擔心,再加稅政策實施前,富人們是否會開始出脫持股。

State Street銀行認為,如果這是對市場更不友好的政策的開端,現在開始股市會更動蕩。相比上調公司稅,市場更擔心上調資本利得稅,因為後者會對富人的投資方式產生較大的直接影響,將令市場出現更大降溫。

面對拜登即將推出的富人稅計劃,瑟瑟發抖還有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市場。若持有比特幣超過一年以上的美國投資者選擇出售,同樣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而在加稅計劃出爐後,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美國富人,納稅將會激增。

富人對加稅的憂慮,開始在市場上蔓延,風險資產普遍遭受重創,在拜登加稅計劃曝光的第2天,比特幣日內跌幅超過8%,當日一度跌破50000美元/枚,為3月8日以來首次下跌。

同一時間,高齡90歲的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股東會在台灣時間5月2日淩晨0點30分登場。巴菲特提出四點提醒,值得大家關注:
1.對於投資標的,巴菲特建議投資ETF。
2.如何選股?投資不只是選擇一個新興行業而已,例如電動車現象,選對行業不代表你會賺錢。
3.如何看投機潮?包括SPAC、Gamestop、比特幣…投機狂潮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4.比特幣呢?蒙格:「它令人作嘔!」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本周《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在台灣引發了強烈討論。但它其實不是單純以封面故事提醒或威嚇我們,而是用四篇文章,從美國、中國和台灣角度提供不同的分析和建議,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完所有的文章再下定論,而不是光看部分媒體斷章取義的報導就深覺不安。

在黑色封底前,看見的是一個以台灣為焦點的雷達掃瞄顯示畫面,左上角閃光點點、虎視眈眈,象徵的是中國,右下角慢慢逼近星光點點,明顯是美國;台灣海峽上還有一個類似戰鬥機的圖形閃爍不定。上面一排白色字體:「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全球最危險的地方)。

封面故事著眼於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日趨緊張的關係,美國正開始擔心,他們無法再阻止中國使用武力拿下台灣。美軍印太司令部戴維森上將(Admiral Phil Davidson)今年3月對美國國會表示,他擔心中國最快可能在2027年攻擊台灣。除了台灣陷入血腥、兩個核子大國的衝突也會升級。

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濟因素。台積電是全世界高端晶片佔有率高達84%的重要半導體企業,如果台積電陷入停產,有可能會讓全球電子業付出不可估計的代價。

中國的武力進軍,也將是對美國軍事力量及其外交和政治決心的考驗。如果得逞,中國將在一夕之間成為亞洲的主導力量。目前沒有一方(包括台灣本身)需要被迫攤牌,然而,隨著緊張局勢的加劇,中美兩國正在讓自己往對抗方向發展。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危險,台灣,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有能力者展示政治才能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