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29│美國首次進行數位美元測試,數位貨幣未來會如何影響全球金融產業?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召開股東會,卻遭到投資人大加撻伐。難道價值投資的時代已經遠去?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3日,一項由美國非營利機構宣佈啟動的「數位美元計畫」,這是美國首次進行的數位美元測試。
事實上,隨著加密貨幣的一飛沖天,已經有數十個國家啟動數位貨幣行動。我們怎麼看待數位貨幣對全球金融產業的影響?這在中美對峙中的含義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Wall Street banks brace for digital dollars as the next big disruptive force〉(華爾街積極擁抱數位貨幣,並將它視為下一個顛覆的破壞力)
●華爾街日報WSJ:〈China's digital yuan could be used by athletes and visitors at the Beijing Olympics〉(中國的電子貨幣,有可能在北京冬奧提供給運動員及遊客使用)
●經濟學人Economist:〈Get ready for Fedcoin and the e-euro〉(請準備迎接聯準會幣以及數位歐元)

分析解讀

最近,各國央行紛紛加快了數位貨幣的動作,執金融市場牛耳的聯準會Fed卻是逆向而為。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4月28日表示,中國快速推進數位人民幣計劃,不會促使聯準會急於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他並補說,中國的方法在美國行不通。

我深深感覺,中美雙方的對峙已經從地緣政治、科技,慢慢轉向了金融體系以及資本市場的第三回合爭戰。

確實,當我們看見隨著比特幣報價飆升、越來越普及,各國推動數位法定貨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英格蘭銀行(BoE)宣佈,將與央行攜手,創立的數位貨幣,改善支付系統。

另一方面,央行數位貨幣(CBDC)發展進度最快的中國,則考慮在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舉行時,向國際運動員及遊客開放數位人民幣。人民銀行官員甚至說,比特幣是一種「投資替代方案」,與先前全力打擊加密貨幣的作法大相逕庭。

但美國FED 主席鮑爾卻沒有隨雞起舞。他強調,聯準會的主要目標並非加速推出數位元貨幣,而是避免在執行美元數位化過程中,發生任何災難性失誤。

事實上,比特幣自2009年問世以來,其區塊鏈技術即對全球金融科技產業產生巨大的衝擊,同時因為比特幣的限量特性(全球最多只有2100萬枚),也讓比特幣成為投資人的新寵,其價格一路狂飆。

從2010年,有人用1萬枚比特幣才換2個比薩,甚至讓當年5月22日成為全球「比特幣披薩日」,一直到2017年底,比特幣價格突破1萬美元。今年比特幣的價格更是三級跳,年初還在3萬美元附近,4月份卻一口氣衝上63,346.79美元的歷史高點,真的讓人所料未及。

比特幣風潮帶動其他加密貨幣(或稱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ies)的價格連袂高漲,市值第二大的乙太幣也大幅飆漲,今年漲幅超過2倍,攀抵2,250美元的新高。另外一個因為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相挺的狗狗幣(Dogecoin),今年更強升70倍,市值衝540億美元,身價比福特汽車還高。整體加密貨幣的市值,目前已超過2兆美元。

雖然由比特幣衍生出來的區塊鏈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多數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對於加密貨幣的交易與推廣,仍多持保留態度,有些國家甚至禁止加密貨幣成為支付工具。但為何加密貨幣的價格會持續上揚呢?

一般認為全球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政策,讓各種資產價格大幅上揚,投資人擔心通膨壓力持續增溫,使既有貨幣貶值。比特幣的限量特性,讓它比黃金更能抵抗通膨,持續吸引投資人加碼投資。

此外,某些大型企業開始投資以及使用加密貨幣,也讓它價格水漲船高。同時,有些美國金融機構開始成立投資交易平臺,協助客戶踏入數位資產投資領域,也讓加密貨幣越來越盛行。這股浪潮除了凸顯資金的浮濫,卻也讓大政府思維越來越強烈的各國政府改弦易轍,認真思考政府數位貨幣的可行性,當然劍指的,我覺得就是美國主導多年的美元體系。

拜登總統也在四月底說,美中競爭是21世紀的大事,但他保證,在他任內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5月1日,他提出2.3兆元的基建計畫,目的是藉投資提高美國競爭力,要贏得美中之間的競賽。但形勢顯示,美國在重要的「數位貨幣」領域發展落後中國。

Bloomberg和華爾街日報連日發文評論,指美國必須立即覺醒,否則時不我予、再難追趕。可見,數位貨幣很有可能影響中美之間的金融市場消長,尤其是美國的長期主導地位。

至今為止,美元一直沒有受到挑戰,但專家認為,美元已經開始受到「數位人民幣」的威脅。這種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不是紙幣或硬幣,而是一種電腦代碼,情況就像近年流行的比特幣(bitcoin),但比特幣價格經常大幅波動,「數位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和監管,所以更穩定安全。

中國去年底起,已在五個城市試用數位人民幣。例如,去年10月央行在深圳發行1000萬元數位人民幣,12月又在蘇州發行2000萬元,今年農曆新年發行150萬元作為紅包,2月底又在成都發行600萬元。根據被抽中獲得數位人民幣的民眾說,他們拿到了大約200元(人民幣)的數位貨幣,只要用手機下載一個APP和有關的二維碼,就可以用它購物,支付方式與微信和支付寶相似。

不少人對數位人民幣提出陰謀論,認為數位貨幣將成為政府監控人民的新工具,例如監控資金流向、資金外移和洗錢等…..但我覺得這些說法是多慮了。

2022年北京冬奧,數位人民幣可能成為中國金融科技崛起的象徵。另外,數位人民幣也逐漸國際化。人民銀行已開始與香港金管局商議,要推動數位人民幣跨境結算。今年2月,中國與模裡西斯協議,由中國設計一種數位貨幣,供當地所有遊客使用,統一支付所有和旅遊相關的支出。

美中新一代科技競爭,被視為誰可主導世界的決定性因素,作為金融科技重要一環的數位貨幣,也成為競爭焦點。經濟學人不久前一篇文章指出,數位貨幣是未來貨幣,還引述人民銀行前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謙的話說,數位貨幣將是下一輪的國際戰爭。

對被中國視為戰爭焦點的數位貨幣,美國卻毫無準備。FB本計畫去年推出數位貨幣「Libra」,當時川普政府和國會都採取排斥態度,不但不鼓勵,國會還因此要調查臉書,數位貨幣是否侵犯消費者隱私,是否對美元造成威脅。

美國在數位貨幣落後給中國,情況與5G落後十分相似。美國當時沉醉於4G領先,沒有意識到5G時代必然到來,等到川普政府向中國發動科技戰,才好像突然驚醒,但因為落後了數年,只能以封殺華為作手段,力阻華為通訊設備進入美國,還要求盟國聯手禁用華為5G設備。數位貨幣落後情況也一樣,等到中國已開始試用時,美國才如夢驚醒。

美國數位貨幣要追上中國,仍然有很大機會。我認為,情況像武俠小說說的,屠龍刀雖已橫行,但非等到倚天劍出鞘,才有人與之競爭。

美中數位貨幣之爭不僅是科技而已,兩國數位貨幣也反映當今美元和人民幣的世界地位,並不是說誰先發展數位貨幣,就會贏得舉世認同和接受。美元的雄厚實力背景,只要美國大力發展數位美元,其地位必然超過數位人民幣,不是後者能輕易超越,未來就看美國朝野態度和權衡取捨。

二、5月2日,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遭遇逆風,投資人毫不留情大加撻伐,除了投資績效持續落後大盤,其秘而不宣的管理風格以及接班問題也浮上檯面。
難道價值投資的時代真的已經遠去?巴菲特的昨是今非又是為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WSJ:〈Warren Buffett Faces Impatient Investors as Berkshire Hathaway Returns Decline〉(巴菲特面臨了失去耐心的投資人對下跌績效的不滿)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Warren Buffett vs. Robinhood〉(巴菲特和羅賓漢的對峙)
●經濟學人Economist:〈Time’s up〉(時間到了);小標:〈The Oracle of Omaha should look to the future and step aside at Berkshire Hathaway〉(就算是先知,也應該放眼未來,在Berkshire Hathaway 應該退居二線)

分析解讀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5月2日才剛剛完成年度股東大會,卻傳出了股東之一、也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不滿,BlackRock開嗆Berkshire,「對氣候風險管理資訊的披露情況,不適應ESG對業績越來越重要的世界」。(ESG,即強調企業的「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精神)

Blackrock的立場,凸顯了資產管理者與企業之間的日益緊張的關係。這些資產經理人不斷呼籲,企業必須強調ESG問題,而企業高管則不以為意。且並非只有Blackrock對Berkshire缺乏披露ESG表示不滿,很多機構投資者也有同樣的想法。這與巴菲特在粉絲中受到的狂熱崇拜形成了鮮明對比,機構投資人還開嗆Berkshire的董事會不夠獨立。

不過,Berkshire的高管們對機構投資者投票所展現的立場根本不予理會。巴菲特在股東會上還說,「絕大多數用自己的錢購買Berkshire股票的人,都在投票中反對這些提案。」並說,因為一些外部組織的要求,而讓Berkshire這個龐大帝國填寫一份調查問卷,這樣做「非常蠢」。

不過,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雜誌內容,用了兩篇文章直接嗆聲巴菲特應該下臺,讓我非常訝異。看來時代確實已經大不相同,價值投資越來越時不我與了。

首先,什麼是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這個策略主要是Benjamin Graham在他的著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跟《證券分析》時所提出,這個議題一炮而紅,Graham也因此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Graham將自己的投資哲學傳授給了他的學生巴菲特,很多人也接著傳承價值投資,並且在股票市場中獲得了不錯的報酬率,並開創了近代投資世界的巴菲特傳奇。

上述兩本必讀經典著作中,Graham解釋了每間公司都有潛在的內在價值,但公司的股價卻常和內在價值有很大的差異。依據這個理論,Graham認為,只要投資價格(股票價值)低於內在價值的穩健公司就值得買。

不過隨著疫情肆虐,整個金融市場盛況也有點欲罷不能,似乎,巴菲特的時代也慢慢過去了。

和以往在巴菲特的老家奧馬哈開會的慣例不同,這次大會在洛杉磯的一家酒店裡召開。90歲的巴菲特和97歲的芒格終於再次同台。雖然演講部分不到一個小時,但兩人一起回答投資人問題直到北京時間5點多,在臺上足足坐了三個多小時,確實令人佩服。

但要說到具體的內容,能讓人興奮的地方就不多了,重點整理如下:
1.今年企業業績回升,是因為整體經濟形勢恢復的關係;
2.在股市低點,賣出了很小的一部分的航空類股,但短期也不會增加持股;
3.去年賣出蘋果股票,看來是個錯誤。但蘋果佔自己投資的比例已經很多(5.3%),也不會再增加持有;
4.相信未來是新能源的時代,但不會放棄自己已經投資的傳統能源,因為想要馬上用新能源替代所有傳統能源,這不現實。

簡單說,巴菲特的特點就是「聚焦」,只盯著自己懂的少數個股,看好了就長期持有。對於如今的熱門行業,巴菲特的建議是,「不要只盯著行業,還是要看企業的表現。」他說的其實是電動車。

他甚至給出了一張表,當年名字以M開頭的汽車公司,一張PPT都列不完,因為100年前有2000家汽車公司,可是到了2009年就只剩了3家。

問題是,現在隨著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發展,汽車領域的新公司成百上千地出現。只看產業固然不對,但不看新產業,只盯著那幾家傳統的公司,必然會錯失機會。

巴菲特最著名的觀點就是「人生就像滾雪球,要找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雪道。」他自己也是這個觀點的實踐者。作為投資企業,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是美國的保險、能源、零售…等,這些伴隨著美國經濟發展而來的相關支柱型的企業。難怪巴菲特在今年發表的致股東信裡說,「永遠不要做空美國,因為美國就是那條又濕又長的雪道。」

但是,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確實正在打破巴菲特們所熟悉的投資原則。

第一,對科技產業而言,被新科技所推動的新興產業的機會無疑要大得多,投資的回報也更高。
同樣是投資汽車企業,兩年前投資了特斯拉,現在就會有10倍報酬率;但如果是投資福特,股價只漲了1/10。所以,像過去一樣只看公司,甚至只看傳統類型公司,想要賺錢就不容易了。
而且你要看懂科技企業,核心根本不是財報,而是懂產業、懂技術、懂企業間的競合關係。難怪只看個股的巴菲特,一再錯過優秀的科技企業。

第二,即使在科技產業,一個長而濕的賽道也是由很多更濕更陡的路段組成,甚至哪怕一個路段,也會有幾個不同的發展週期。
也就是說,我們常說的「複利原則」,在企業發展中,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台階,而不是一條平滑的指數曲線。這時長期固守的策略就會失效,投資者也要與時俱進、終身學習,要學會在新科技的浪潮中抓住新機會。
有點兒反諷意味的是,巴菲特對比了1990年和2020年的全球20強,指出90年的全球20強在30年後都已跌出榜單,藉以說明市場的變化和機會的不斷湧現。但他卻沒有意識到,這是科技潮流越來越猛、越來越密,甚至相互疊加的體現,更沒有想到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繼續談企業的穩定回報。

第三,科技產業需要更好的金融資本支持,但因為錢太多,現在的金融資本更需要創新故事。
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呼籲,科技企業在成功之前需要跨越量產和市場接受的生死關,需要巨額的資金。而資本市場往往更愛錦上添花,在企業成功後才會接納他們,造成過去大量科技企業的夭折。這個問題在製造業空心化的美國尤其嚴重。
而現在的更看重企業的未來,尤其在QE之後資金充沛,如果你有很好的未來願景,當然容易吸納資本。例如前陣子出現的SPAC,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初期的資金問題。而巴菲特只把SPAC當成賭博,完全沒有理解到SPAC在支持科技企業提前上市,以獲取更大的資本的意義。

第四,像中國這樣堅決擁抱科技的市場,成了更長更濕的雪道,未來50年再要取得巴菲特式的回報,你可能該選擇投資中國,而不是美國,當然還有次要選擇的東南亞和印度。
雖然在問答環節有人問起中國的挑戰,芒格很堅決地認為,中國走市場化道路是無比正確的選擇,但Hathaway公司在中國的佈局卻乏善可陳,不得不說,他們太過固守自己舊有的成功原則。

我簡單做個總結:巴菲特的策略屬於那個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而今天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果我們今天要學習這樣的投資方法,無疑是緣木求魚。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是一期帶我們深入探討全球金融產業前沿變化的雜誌。在封面設計上,乍看之下會以為是一枚黃澄澄的比特幣,但仔細端詳,經濟學人把中間原本的「B」改成了代表政府的「G」,以及左右兩個央行與電子流通的圖騰。貨幣上下還勘入了兩排字體,上面寫著:「GOVERNMENT ISSUE DIGITAL CURRE NCY」(政府發行數位貨幣),下方寫的是「IN TECH WE TRUST」(以我們信任的科技)。上面還有兩排補充文字:「Govcoins」 (政府貨幣)、「The digital currencies that will transform finance」(將改變金融產業的數位貨幣)。

這期的封面故事以及七篇特別報導,主要聚焦於這場很可能會顛覆金融產業的科技變革。

「政府貨幣Govcoins」是一種新的貨幣化身,它們將讓金融的運作改善,但也會將權力從個人轉移到了政府的手中,並改變整個地緣政治,以及資本分配的方式。

你可以藉由支付寶或Venmo之類的應用程式app,直接在中央銀行擁有一個賬戶,而不再需要去實體銀行開戶;你也不再需要使用支票或信用卡在線上付款,而可以使用中央銀行更便宜的支付路徑;你的資金也將改由政府進行保證,而不再是那些三不五時發生弊案的金融機構。

美國、歐盟、英國和其他地區的50多個貨幣當局,正在探索數位貨幣的推動,中國也正在試驗進行中,巴哈馬甚至已經發佈了自己的數位貨幣。

政府和金融產業必需要為貨幣如何運作的轉變做好準備,這一轉變與當年全球向金屬硬幣或金融卡跨越一樣重要,除了表面帶來的更廣泛機遇,也蘊含著看不見的潛在危機。

一個沒有銀行的世界早晚會來臨,它不是夢境,但最後很可能會帶給眾多傳統金融機構一場它們最不想看見的噩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