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3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後疫情時代,大家要懂得放輕鬆。經過Covid-19、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全球石化業正面臨轉型之路。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5月28日,紐約時報刊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文章,呼籲大家要懂得放輕鬆。
為什麼?事實上,隨著疫情跨入第二年,曾經最慘的美國靠著撒錢一馬當先,但煙花瀰漫中也讓大家越發看不懂疫情過後的世界趨勢,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The economy is finally booming, but millions of Americans can't feel it -- yet〉(美國經濟終於起飛,但數以百萬人仍然感覺不深)
●CNBC〈U.S. Economy’s Strong Start Signals a Stellar Year〉(美國經濟的強勁開局,預示著輝煌的一年)
●WSJ華爾街日報〈How to Tip Post-Covid-19〉(Covid-19過後的小提示)

分析解讀

近來美國經濟的起承轉合,引起很多人的焦慮。媒體報導充斥著斗大的標題,像是「原物料價格飛漲!」、「企業缺工!」、「通膨復熾宛如1970年代夢魘重現!」。大致而言,克魯曼認為,最近美國經歷的情形有如經濟「車輪一時的打滑」,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應該並無大礙,只要駕駛做好調整,就可以讓一切恢復正常,無須過度驚慌。

不過,克魯曼在紐約時報文章中指出,當前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一些值得討論的狀況,引起不少的辯論,例如:
1,職業婦女離開工作崗位,有多少是因為學校停課,迫使媽媽們把工作放在一旁,回家照顧子女?
2,政府發放加碼版失業津貼,果真使勞工不願重回職場接低薪工作?
3,明年展望會是如何?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經濟會不會過熱,迫使聯準會(Fed)急踩煞車,以防止物價上漲演變成更長期的通膨麻煩?

克魯曼承認,以上三項疑慮確實都有可能,只是此刻許多反應都是過度,大多反映「經濟力圖在幾秒內從0加速到60英里」,當下難免晃盪,但克魯曼仍認為,美國的經濟基本面仍然良好。

今年初,美國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深淵,每天病故人數不斷創新高,單日死亡人數動輒超過3,500人。所幸疫苗施打計畫告捷,染疫死亡病例已陡降逾85%,且仍在下降中。

隨著恐懼消退,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復甦速度之快可能打破歷年紀錄。然而,在經濟突然加速行駛的過程中,怎麼可能不留下一些輪胎打滑的痕跡?

因此,原本預料景氣長期沉淪的鋸木廠業者驚見需求暴增,措手不及,導致木材價格飛漲;租車公司去年脫售一大部分的車,如今卻又連忙大量買車,也促使二手車價格飆升。

那「缺工」報導又是怎麼回事?克魯曼指出,其中一些情況反映,在高失業時期過後總是會發生,例如習慣應徵者上門排隊求職的企業主,驚覺「買方市場」結束而抓狂。

2015年初的小企業調查顯示,雇主抱怨勞工嚴重短缺,但奇怪的是,從2010年展開的聘僱熱潮又延續了五年。所以,很難為抱怨招募不到人手的雇主掬一把同情淚,他們得認真思考求職者的提問:「你給多少薪水?」

這意味社會大眾要求供應商快馬加鞭提高產量,並期待雇主迅速招募到大量新員工。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多數問題將在數個月內自動化解。

他的結論是,放輕鬆點。的確有些壞消息,但多半是「異常好消息的短暫副作用」:新冠病毒節節敗退,經濟將凱旋回歸。

確實,市場震盪總是讓人不舒服,特別是在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的時候。顯然易見的,目前並非歷史上的承平時期,對於無論是個人、商業及工業活動來說,我們相信,現在將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時刻。

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他們知道自己投資時,是著眼於企業的增長潛力及未來價值,這顯示出放眼未來的重要性。跟2020年年初相比,目前的投資機會已經有很大的轉變,值得投資者開始思考下一步的投資機遇。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貝萊德就認為,受到疫情衝擊,全球將會從日常中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重新審視,未來有五大領域將會有十分重大的變化,值得投資者留意:

1. 低接觸時代來臨
科技產業在疫情爆發前已經有十分強勁的表現,並且可望繼續成為贏家。疫情激化了處於起步階段的數位化趨勢,如遠距辦公、線上教育、線上遊戲以及影音串流服務等。非實體接觸的科技也會跟著受益,如無人快遞、遙距醫療及電競等。
此外,隨著遠距辦公對於數據傳輸的速度及頻寬有著迫切需求, 5G也將得到推動。

2. 區域化發展之爭
由於各國開始希望照顧國內民眾與經濟,全球化退位在所難免,從某個程度上來說,開始轉向區域化或本土化。中美貿易戰已經引發了市場對於供應鏈過度集中風險的關注,疫情更是進一步將此一問題放在聚光燈之下。
在此趨勢下,供應鏈是必須要分散,以加強應變能力,許多國家可能興起所謂的「科技民族主義」。
另外一個可能是城鄉發展趨勢逆轉。這一波疫情影響,許多人發現遠距辦公其實成效也不差,都會區辦公室可能因此出現退租潮,郊區可能因此受惠,。

3. 企業加強資本支出與投資
受到疫情影響,市場也會開始重新思考何謂「穩健」的資產負債表。事實上,一些受到疫情衝擊較大的企業,不但開始削減股息,也在尋求融資,以確保有足夠的流動性。而有些企業為了適應新科技時代帶來的新工作機會或商業機會,所以資本支出越來越大,甚至為了不錯過下一個機會,很多的資本投資也會越來越強。

4. 可持續發展(ESG)投資加速
新冠肺病重新定義了可持續發展,即環境、社會按公司治理(ESG)相關的投資發展趨勢。社會大眾將會記住企業在疫情期間的所作所為,同時那些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並獲得員工、客戶和社區認同的企業將會受惠。

5. 休閒活動緩慢復甦
疫情籠罩下,休閒娛樂活動在全球各地顯然還會持續低迷一段時間。不過歷史經驗顯示,西班牙流感在1918年一戰結束時爆發,直到1920年才平息下來,但人們並未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反而是迎來了所謂「咆哮的20年代」。

所以雖然休閒活動會暫時減緩,但長期觀察,還是會慢慢恢復的。

從生活的角度來說,也會有以下幾的改變:

改變1:必定迎來一段時間的揮霍潮
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消費機會受限、民眾心態趨近保守,造成存款比例迅速增加,例如1870年代英國爆發天花疫情,家戶存款比例就增加了一倍。既然存款激增,當危機解除後,人們一方面感覺自己好像比較有錢了可以消費,一方面又擔心威脅再次來臨的不安全感,就會有一股揮霍潮。
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全美民眾存款總額在三月達到6兆美元,是疫情前的4倍之多,平均存款佔總收入將近21%,也是近年來的高峰,因此在餐飲娛樂和旅遊陸續解封後,將可預期到相當大的消費潛力。

改變2:比較敢於改變和挑戰
歷史學家觀察,人類在重大事件後,因為經歷過生死存亡的危機,因此更有勇氣追尋更好的發展、面對改變帶來的挑戰。例如14世紀黑死病的爆發,讓歐洲人更勇於航海探險;1919年剛從西班牙流感復甦後的美國,也出現大量新創企業。
美國餐飲業最近出現大量缺工潮,部分原因是原本的餐飲從業人員,被資遣後決定勇敢轉換跑道,提升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改變3:更積極以機器取代人工
這次重大危機出現,伴隨而來的是人力短缺,因而刺激企業尋找更多能取代人力的生產方式。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2003年SARS和2013年伊波拉病毒爆發後,在當地受到影響的企業,後續投資、增加自動化生產的比例及速度,都有明顯上升。

改變4:左傾社會主義崛起
左傾社會主義也就是我常說的「大政府」。危機發生時,受重創的通常是最弱勢族群,因此危機解除後,往往會引發追求平權和正義的風潮。
2008年的金融海嘯重創全球,直到2015年美國黑人的失業率才降至10%以下,但從金融海嘯爆發以來,白人失業率卻從未超過10%。重大危機通常會讓原本就存在的資源不均、貧富差距問題更被凸顯。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報告,政治和社會的動盪,往往會在疫情結束後兩年來到高峰。紐約時報也撰文提醒大眾,開心迎接後疫情時代的同時,別忘了關心那些真正受到重創的人。

二,5月26日,對美國石油巨頭ExxonMobil氣候策略多所批評的對沖基金Engine No.1.,搶下了至少兩席董事席次。
石化巨頭面對了鋪天蓋地的壓力,氣候變化與綠色轉型經過Covid-19的催化,正在掀起前所未有的轉型之路。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倫敦金融時報〈Hedge fund that beat ExxonMobil says it will have to cut oil output〉(擊敗埃克森美孚的對沖基金表示,將要求公司削減石油產量)
●Forbes富比士〈Dear ExxonMobil: I See A Bad Moon Rising (For You)〉(親愛的埃克森美孚:我看到一個糟糕的月亮升起)
●Reuters路透社〈Oil prices gain 1%, boosted by U.S. economic data〉(受美國經濟數據提振,油價上漲了1%)

分析解讀

今年的5月,對全球石化業來說都非常艱難,除了Exxonmobil,無獨有偶,另一石油巨頭荷蘭Royal Dutch Shell也遭法院裁定了2030年前須減碳45%。此外,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才向全球示警,須立即停止開發新的油氣田,方可阻止氣候災難。美國另一石油巨頭Chevron,61%股東也支持要求公司減碳的請願;歐洲大型石油公司已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擴大現有的高回報油田上,而不再勘探新的油田。

確實,疫情仍在加劇,石化產業理所當然被視為是造成全球環境浩劫的幫凶。對我來說非常難以想像,王永慶的台塑時代護國神山怎麼這麼快就成為了眾矢之的?

在疫情期間,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支出被大幅削減,而且目前仍處於低位。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金仍將花費在傳統業務上,但由於未來需求不確定性加大、資本成本上升,且碳價持續上漲,可能會面臨更高的預期回報率,所以壓力會越來越大。

綠色能源投資當然將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應該開始建設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場,因為這其實不容易。如果沒有相關經驗,開展可再生能源項目可能很難。

圍繞新領域的競爭也很激烈,而且這是一個低利潤的業務,設備安裝重於資源勘探。英國石油BP是歐洲最新一家轉向綠色能源的傳統石油公司,該公司就為投資進入海上風電,支付了相當高的代價。

對美國能源巨頭來說,最具前景的投資領域,是那些他們擁有可轉讓科技的領域。煉油廠除了加工石油,也加工生物燃料;液化燃料可以是天然氣,也可以是氫氣;捕獲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於提高石油採收率。對美國能源產業來說,他們的科技比歐洲強。

令人振奮的是,由於石油投資減少,加上沙烏地阿拉伯決心維持油價平衡,大宗商品價格和現金流在短期內應可保持穩定。但即使有高油價的支撐,對於石化產業來說,環境看起來還是很艱難。

此外,對這些石化公司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殼牌和法國同行道達爾(Total),早期轉型中所面臨的一些未知因素已經散去。例如,減碳現在幾乎成為各界的一個政治優先事項,電動汽車產量正在擴大。越來越多的審視和披露讓,讓大型石油公司越愈加不可能只開「空頭支票」而沒有行動。

事實上,台灣的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日前也在公開宣示,將加速台化的產銷轉型計畫--「騰籠換鳥」,擴大高價值及差別化的產品銷售並分散市場,掌握因疫情催生的新生活常態商機,進行超前部署。

台塑集團面對此一符應發展清淨能源的國際新潮流,其實也並沒有坐視,其中我們看到,台塑出面與日商大金合資成立了台塑大金精密化學,投入電子級氫氟酸的生產;以及由台塑石化出面,與日本出光興業合資,成立台塑出光特用化學,投入氫化石油樹脂的生產。甚至最近台塑與鴻海MIH的頻送秋波,都可見端倪。

但遺憾的是,台塑與中油這兩大台灣石化企業卻像難兄難弟般,被評定為「2020空汙類環境金害獎」的得主。

除此之外,傳統石化產業所面臨的「外患」,毋寧是來自於對企業的營運可能產生實質傷害的國際變數。例如剛剛提到的國際能源總署(IEA),就在5月18日發表的最新報告中,呼籲各國應立刻停止新石油、天然氣的投資案,並在2035年停止銷售傳統汽車,否則將難以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的零碳排期程。

另外則是,歐盟為了遏止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自2005年就已推出的「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機制;而近期歐盟更明確表示,從2023年起,歐盟將對產製過程中碳排放量超標的進口貨品,開徵「碳關稅」,首當其衝包括航空業、石化業、鋼鐵與礦業的生產業者,在未來幾個月將面對極大的衝擊。

當然,面對這種無所逃避的新挑戰,既是對既有企業永續經營的最大考驗,但同時也蘊含了新的營運契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這其實要看個別國家的企圖心。

從哥倫比亞到尼日再到沙烏地阿拉伯等的國家石油公司,也開始轉向再生能源投資,但像沙特Aramco或俄羅斯石油公司這樣的公司,就不太容易受到法律或股東壓力的影響。許多國有的石油公司合計佔據了全球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它們甚至私下在嘲笑那些被逼著轉型的西方石油企業,竟然選擇讓自己走向下坡。

最終,只有在政府主導的轉型計劃幫助下,化石燃料的消費才會下降,例如減少化石燃料補貼、使用碳定價或碳的邊境稅,並幫助消費者轉向再生能源。

它還需要富裕國家和新興的經濟體之間建立更好的合作關係,新興經濟體往往更加依賴著國有的化石燃料公司,只有當新興經濟體願意改變,這些國有石油公司最終才有可能往環保方向轉型。

好消息是,我們看見全球的金融業和資產管理業,正在推銷一種旨在考慮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永續性投資方式。目前為止,流入ESG相關基金的資金,約已經佔了投入資金總數的四分之一,遠高於2018年時的十分之一。

而與其靠歐盟或能源總署的幫忙,投資者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是綠色投資,但他們需要在企業披露方面進行更大的努力。經濟學人估計,不屬於政府控制的上市企業,僅佔全球碳排放量的14-32%,因此綠色投資只是答案的一部分。這些企業中約有5%,佔據了全球碳總排放量的80%以上,他們主要是一些石油生產商、公用事業、水泥企業和採礦公司。所以,要達到綠色能源轉型目標,還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中,經濟學人將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的國旗,透過拆解,成了九個拼圖色塊,象徵著這兩個國家破碎而紊亂的地緣政治關係。上方用了兩排黑色字體補充說明,大字寫的是「Two states or one」(兩個國家或是一個國家?);小字則是「The hopeless peace progress」(這個沒有希望的和平進展)。

本期的報導中,經濟學人用了兩篇文章,著眼於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糟糕關係。三十年前,美國人開始介入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對話,但這塊聖地仍然因為兩方無法共處,而陷於對峙之中。

五月份的戰鬥,使得242名巴勒斯坦人和10名的以色列人不幸喪生,但除了為下一輪戰鬥掃理出了新戰線,沒有任何的意義。1993年《奧斯陸協定》所設立的和平進程,是為了建立兩個無法取得共識的國家,借著土地交換、安全保證以及一個共用耶路撒冷,並讓巴勒斯坦人有一定權力重返耶路撒冷。不過看來,兩方已越來越難取得共識。

如今,以色列已成為了一個繁榮的民主國家,以及全球猶太人的庇護所。對巴勒斯坦人來說,他們可本來以爲可以獲得自治,但現在看來似乎是空頭支票。有的時候,和平看來已經非常接近,但又常常在相互指責中憑空消失了。

如今,兩國方案不再是一個通向和平的道路,而是這條路徑的一個阻礙。每個人都假裝和平仍在繼續推進中,實際上早已不是。

那是一個不斷爭執的方程式,幾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被一個空虛的承諾推延,那個所謂的永久性協議,其實永遠不會達成。那只是一個想以拖待變,最後變成一個單一國家的方程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