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一週財經聚焦
一、6月8日,美國參議院高票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將投入2500億美元加速美國的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和量子運算等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除了希望維持美國科技技術強國的地位,更希望能與中國的科技相抗衡。
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個全球產業的地緣新政治?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Senate passes $250 billion bipartisan tech and manufacturing bill aimed at countering China〉(參議院通過旨在對抗中國的2500億美元的兩黨科技和製造業法案)
●Reuters路透社:〈U.S. Senate advances sweeping tech bill taking aim at China〉(美國參議院推動針對中國的全面科技法案)
●Economist經濟學人:〈Doves become hawks〉(鴿派變鷹派);小標:〈A big shift among China-watchers〉(中國觀察家間的一個大轉變)
分析解讀
仔細去看《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它建立在一項名為《EFA無盡邊疆法》(Endless Frontier Act)的提案之上,是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的重大法案之一,更是延續了4月21日國會山莊裡一項名為SCA《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戰略競爭法》的法案。這是共和、民主兩黨難得有共識通過的法案,希望能讓美國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仍能領導產業超越創新、超越生產,並在競爭中超越世界。
贊同《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的議員多半認為,如果不能擴大美國的半導體生產或改變稀土供應鏈,將可能使美國在未來幾年處於戰略劣勢。因此將根據法案,不僅將協助晶片製造商與各州各地方政府協調建廠所需的土地資金,更將提供520億美元,推動美國半導體的研發製造。
《美國創新與競爭法》也將提供1900億美元,支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學術機構的研究發展,同時也向美國各地區撥款100億美元,建立新的技術中心,並鼓勵科技公司在矽谷和東西兩岸以外的地方設立據點,創造更多高科技產業的就業機會。
雖然有人認為,這項法案在一定程度上被當作就業計劃來推銷,但圍繞著法案表決的辯論,卻有不少帶有冷戰色彩的語言,並且發出警告:如果不採取行動,美國將會危險地依賴其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
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參議院多數黨領袖Chuck Schumer,最近在參議院全體會議上就警告:世界各地的威權主義政府嗅到了進攻機會。他們認為,像美國這樣的爭吵不休的民主政府,在投資國家優先事項上,不可能像自上而下、中央集權和威權政府那樣團結。由此可見,美國現階段的憂慮感是前所未有的。
我也注意到,這項法案裡避免使用「產業政策」這個詞,因為他們知道,該詞會重新引發一場30年之久的辯論:「是否由政府來挑選贏家和輸家,或是否要支持某些行業而非其他行業。」
這場辯論可追溯到雷根(Reagan)政府時期。當時,美國半導體和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日本,當時聯邦政府開始了一些小規模的計劃,包括為重振半導體行業制定的,名為「Sematech」的計劃。
「這項法案意味著我們將對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醫學研究,或存儲技術進行投資,然後由私營部門將知識轉化、創造就業,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做研究的主導領域,有工業增長潛力的領域。它們將帶來巨大的就業增長。」Chuck Schumer說到。
這次與20世紀80年代那場辯論的差異是,當年日本既是工業競爭對手,也是軍事盟友,而現在,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地緣政治對手,這就改變了對峙的性質。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人會擔心日本會將自己最大的企業作為監控工具或潛在的戰爭武器來使用,但對中國來說,所有的擔心都有可能。
這項法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資助的項目與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非常類似。中國政府六年前宣佈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將巨額政府開支投入到尋求不依賴外部供應商的技術行業。
對於這項法案,川普當時是大力反對的。這項立法可能會加快全球第一大(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之間的脫鉤。北京擔心,中國將在未來幾年裡,在最先進的晶片和尖端軟體上依賴外國技術;華盛頓也有類似的擔憂,擔心中國在5G技術上的主導地位,將賦予北京切斷美國電信技術的能力。
事實上,拜登在政策上鮮少沿襲前任總統川普,而對中貿易是少數意見一致的領域。他保留川普對北京制訂的關稅、擴大中國企業黑名單後,為維持美國競爭優勢,現在還要國會通過研發投資計畫。
美國創新及競爭法已獲參院通過,我認為觀察重點在下列幾項:
一、 關乎哪些領域?
拜登和川普都主張把製造業工作從海外帶回美國,尤其是半導體與醫療器材等具戰略性的產業,但北京似已贏得這場製造戰。隨著6年前展開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北京甚至還想主掌明日的科技。因此,美國現在改弦易轍,追求的是一個範圍較局限的目標:捍衛美國產業與科技公司的領導地位。
民主與共和兩黨都擔心北京在5G方面的進展,可能危及國安,對貿易機密與個資帶來威脅,或是讓惡意行為者得以破壞網路。
二、黑名單
川普以國安為由,禁止電訊商購買被認為有風險企業的零件。川普的命令特別針對中國科技巨擘華為,而上週,拜登不僅擴大了禁止與美國做生意的企業名單,並修訂川普原本的行政命令,將涉及監控技術的公司納入其中。
三、關稅
在川普任內,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數以千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拜登並未解除這些關稅,其貿易代表戴琪甚至不諱言,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施壓北京。
四、和中國的類似之處
中國補貼企業並大幅挹注投資,美國今天通過的創新及競爭法作法如出一轍,是以提振國內就業為目標。未來5年間,美國政府將投資520億美元,鼓勵半導體製造與科技研發,另15億美元則作為開發5G技術之用。「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這一點,美中皆然。
五、未來會如何發展?
在川普任內,美中關係日益惡化,但經濟仍密切連結。在疫情與貿易戰雙重因素之下,兩國商務往來已受影響,下一個問題,將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要如何開始真正脫鉤。
我覺得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一直希望一個美中商業世界的脫離,所以川普就任期間,經常在做著抨擊中國的事情,只有偶爾會稱贊一下習近平。 這種口是心非的兩手做法已經是他執政的一個特徵。 但由他的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和國務卿Mike Pompeo為代表的對華鷹派更已經把鴿派的影響力壓制了下去。
回想尼克森(Richard Nixon)於1972年2月對北京進行著歷史性的訪問時,他曾經向毛澤東保證,中美兩國都沒有制定全球的霸權計劃,這意味著儘管彼此之間存在分歧,他們仍可以共同努力去找到共同點。
尼克森之行不僅標誌著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發生了轉變,而且標誌著美國解析中國的重心也發生了變化。 中國觀察家抱著一種鴿派的假設,那就是中國對美國沒有威脅,並希望彼此的約定意味著它會變得越來越像美國。 經過半個世紀,這種平衡已經轉而向著鷹派看法轉移,就像在冷戰時那樣,它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的競爭。現在的中美關係是自尼克森進入中國以來五十年間最彼此尖銳對峙的一刻。
一位曾對幾個美國總統提供中國意見的前政府官員這樣說道:今天,想成為對中國態度的鷹派不需要勇氣,但不想成為對中國鷹派的一員反而需要勇氣。許多人在華盛頓看見了一個期待新冷戰的氣氛,像川普一樣,拜登現在的官員談論的是與中國的「戰略競爭」,而不再是合作。
在美國及其全球的民主盟友之間,針對中國的鷹派情緒也越來越高漲,對中國強硬將越來越受到歡迎。美國看待中國的看法已經截然不同,再也沒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貧窮而需要幫助的可憐國家,越來越多的人一口咬定中國就是一個有錢而且窮凶惡極的壞人。但讓溫和派甚至一些鷹派擔心的是,如果中國認定了拜登政府其實和川普一樣會處處壓制中國,那它將如何因應?尼克森對華開放的戰略意義在於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蘇維埃聯盟。 但現在的美國和中國只剩下彼此了。
二、6月9日,中國公佈了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3%,是近8個月高點;受原物料價格高漲影響,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年增了9%,更創下了逾12年半高點。通貨膨脹真的像美國官員認為的無關痛癢?還是其實灰犀牛已經慢慢成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China’s producer prices rise at fastest pace in 13 years〉(中國生產者價格以13年來最快速度上漲);小標:〈Soaring commodity prices drive PPI up 9% in May, stoking global inflation concerns〉(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動 5 月份 PPI 上漲 9%,引發全球通脹擔憂)
●CNBC:〈Chinese factories worried about profits face a record gap between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and〉(selling prices擔心利潤不佳的中國工廠面臨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之間的創紀錄差距)
●WSJ:〈China’s Surging Manufacturing Prices Put Pressure on Beijing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m〉(中國不斷上漲的製造業價格讓北京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
分析解讀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官網公佈,5月份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9%,超出市場預期的8.5%,創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升幅。月增1.6%,升幅也比4月擴大0.7個百分點,大宗商品加價帶動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
中國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國際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國內需求穩定恢復,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
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是一個用來衡量製造商出廠價格的平均變化的指數,它是統計部門收集和整理的若干個物價指數中的一個。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高時,表明有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低時,則表明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通貨膨脹指某個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上漲。這轉而意味著該經濟體每一單位貨幣值得的商品或服務減少,通貨膨脹亦可視為貨幣貶值,也有人說「錢不值錢」。而我對通貨膨脹的定義就是:當你感覺東西不趕緊買會越來越貴的時候就是Inflation;而當你感覺價格會下跌幹嘛急著買,那就是deflation,所以預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無獨有偶,六月10日,美國勞工部今(10)報告稱,由於美國通膨壓力持續增加,5月份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達5%,創近 13 年以來最快增幅。
所以也在六月10日,我們看見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發表了警告,世界正在經歷 40 年來經濟最大的方向轉變,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出現毀滅性通膨上升,將波及地球每個角落,對人們生活造成嚴重破壞。德銀擔心通脹捲土重來的時間點在 2023 年,不斷上漲的價格會觸動每個人,尤其對社會最弱勢的群體帶來毀滅性影響。報告指出,低/穩定通膨和歷史低利率是過去三年宏觀政策的黏合劑,這種情況未來一兩年內會開始瓦解,政策制定者將面臨自 1980 年代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年代。
接著,WSJ華爾街日報也來湊熱鬧,報導認為中國大陸南部繁忙的港口,爆發一波碼頭工人感染潮,已耽擱全球海運作業;染疫風暴也籠罩台灣和馬來西亞的半導體供應鏈,加劇全球汽車和科技產業遭遇的晶片缺貨情況。若是問題遲遲無法化解,不僅大陸、美國等地的通膨氣焰將愈發熾熱,也可能打擊全球經濟成長。
前國際貨幣基金學院(IMF Institute)院長Leslie Lipschitz最近撰文,從以下幾個層面,詳細剖析各種可能的通膨情境對經濟有何意義:
良性的通膨展望
第一個問題是,通膨會升到什麼地步?未來幾年通膨年增率是會升到4%左右,然後就降下來?或者,有理由擔心聯準會(Fed)可能控制不了工資上漲螺旋,類似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的情況,導致通膨率竄升到二位數?
如果是第一種結果,沒什麼理由驚慌。通膨率溫和、短暫地攀升,可能促進相對價格和工資的調整,反映供應稀缺性和需求的結構性轉變。
再者,通膨也是解決政府債務過多問題的一種方法——形同對債權人徵稅。債務的名目利率通常是固定的,通膨率升高有助於壓低實質利率,償債壓力將隨之減輕。
這顯然是Fed所預見的通膨情況,背後依據的看法是:工資溫和調漲令人樂觀其成,而工資和通膨預期仍會受數十年來始終低迷不振的低通膨抑制,李普希茲認為,這是良性的通膨展望,看似言之成理。
惡性的通膨展望
但最近的數據令人吃驚。主要經濟指標顯示,物價顯然急遽上揚。在截至2021年4月的12個月期間,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勁升4.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躍升6.2%。
供應瓶頸普遍見於林林總總的投入品:金屬、木材、食品、半導體和包裝材料。船運成本也飆升,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一年來飆漲逾450%,漲到十年多來最高價位。
儘管就業人數仍遠低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已有證據顯示許多部門遭遇勞工短缺問題。某些投入品供應受限的情況很可能揮之不去。
此外,如果這世界真的開始朝「綠能」轉型,稀土金屬以及像鋰、鎳、石墨等礦物短缺情況勢必惡化,導致價格大幅上漲。
面對近來供應吃緊和價格暴漲,通膨預期仍舊會不動如山嗎?假如通膨預期失控,造成價格-工資螺旋,Fed有能力控制住那種局面嗎?
1970年代的歷史教訓
回顧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投入價格震撼和後續引發通膨的情況,有助於瞭解通膨走高可能引發什麼糟糕的後果。
在1973-1974與1979-1980期間,美國蒙受重大的貿易條件損失,與那段時期的石油價格震撼有關。這種貿易條件損失有如在海外被課稅。貿易條件損失推升消費者物價,相對物價變化對政府財政形成問題,也向受薪階級和企業主管傳達矛盾的訊息。但當時的工會力量很大,才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今天大企業的議價權更強,應該不至於造成物價與工資循環上漲的惡性通貨膨脹。
防止令人憂心的情境發生
現在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目前美國私部門的財務槓桿率非常高,這是在多年來低利率鼓勵和Fed默許下的結果。2020年美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逼近GDP的85%,遠遠超越1970年代高峰時的53%,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的72%。
因此,利率若是大幅調升,可能在各行各業之間掀起一波企業債務違約潮,重創銀行和其他債權人。
美國股市目前本益比已高,對利率和獲利展望十分敏感。假如獲利展望惡化,預期收益折合成現值的折讓率又擴大,美股將承受雙重打擊,不動產市場也會遭殃。
而且政府用來抗景氣循環的政策彈藥也將用罄。貨幣政策將不得不轉向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膨。財政政策則可能更捉襟見肘,礙於政府債務佔GDP比率升到歷來非戰時最高紀錄、並隨實質利率走高而擴增,甚至風險溢價升高終會降低全球對美國公債的需求。
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會不會成為通貨膨脹輸出的最大來源?
Bloomberg今日則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報導,有鑑於夏季用電需求高漲、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北京當局考慮設限燃料煤(thermal coal)價格。當局內部討論方案之一,是設限採礦商的煤炭售價。山西省重要產煤地榆林市已開始測試售價限制的規定。另一方法是對秦皇島港的標竿售價設定每噸900~930元人民幣上限,這能對全國市場造成影響。不過消息透露,是否真要管制價格還無定論。
CNBC 今日報導,長江商學院金融教授Gan Jie表示,她的團隊上週調查超過2,000家中國工業企業查,結果發現與3月底、4月調查時相比,業者較悲觀,因成本大幅上升,預料趨勢恐延續至今年底。調查並顯示,營益率低於15%的業者佔比上升至七成。
Gan表示,企業毛利遭到壓縮,數家業者甚至拒絕接單,因為生產愈多,虧損愈大,淨利已轉負。
很容易看明白為什麼人們會擔心。 6 月 9 日中國的5 月份出廠價格正以年均 9% 的速度上漲,已經是過去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如果再加上運輸成本的飆升和人民幣的走強,可能會整個推高從手機到床墊等所有中國製造商品的價格。 美國 在4 月份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已經比一年前增加了 2.1%,這已經是自 2012 年以來的最快增長速度。
然而,中國出口通貨膨脹的風險可能被誇大了。中國生產者價格的上漲只有一部分反映了中國境內的因素。 其強勁的經濟復蘇是由住宅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帶動的,這才推高了鋼鐵的價格。 為了實現綠色轉型的目標,中國政府已經控制了煤炭和鋼鐵的生產能力。 官員們還誓言要打擊中國國內商品期貨的「過度投機」,並公開暗示因為期貨價格具備助漲價格的潛在風險。
相反的,大多數價格壓力反映的其實是新冠病毒籠罩的世界特殊性。 全球對消費品的需求——你可以在家中上網購買的東西——都在飆升。 中國的出口量比疫情爆發前的趨勢高出了大約 20%,工廠一直在努力跟上訂單。 全球大宗商品供應的中斷,例如限制智利和秘魯銅礦開採的封鎖措施,同步推高了價格。
相較於傳遞這個疫情衝擊,中國企業其實吸收了其中的大部分影響力。 與 2019 年底相比,在 Covid-19 襲擊全世界之前,中國的出廠價格就上漲了近 6%。 但衡量中國製成品消費者物價指數僅上漲了 0.6%。 企業不得不以更薄的利潤想方設法度日。 這是朱先生想與客戶分擔痛苦的主要原因。
而且,中美兩國的政策環境也大不相同。 美國聯准會FED大幅放鬆了貨幣政策,而中國人民銀行則相對保守了許多,甚至開始謹慎地收縮了貨幣政策。 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兩國通貨膨脹軌跡的差異。 在美國,美國聯准會FED首選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標(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 4 月份同比上漲 了3.1%,這是1992 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在中國,核心物價指數在今年五月份僅同比上漲了0.9% 。
從長遠來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將轉化為通貨膨脹的力量。 在2000 年代初期,中國的低工資才讓全球各地的消費品變得更加便宜。所以他們認為勞動力供應的減少和工資的上漲應該會產生相反的通貨膨脹助漲效果。 但這其實不是一個明確的判斷邏輯。 低端製造業已經轉移到了像越南和孟加拉國等更便宜的區域,而中國本身自動化的快速增長也有幫忙抑制了成本價格的上漲。
不過,現在最急迫的問題還是中國的投入要素價格通貨膨脹到底只是暫時的還是有可能更加持久?經濟學人認為答案其實在中國以外。 隨著疫苗的推出越來越受到了歡迎,加上美國和歐洲慢慢恢復了更接近正常的生活,人們可能會在旅遊和外出就餐等服務上花費的更多,而不會繼續靠著在網上購買商品過生活,這將緩解大宗商品的上漲壓力,然後慢慢緩解掉中國工廠面臨的壓力。
所以問題很可能爆發在中國以外,美國Wells Fargo經濟學家也表示,「現在每個人都在試圖提高價格,危機之前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但特殊情況是,現在消費者對更高通膨的容忍度比其他時候要高,原因是有很多額外儲蓄,但如果消費者和企業繼續預期更高通膨,那麼真正的通膨可能會到來。
因為接下來勞工可能會要求加薪,企業會提高價格,造成通膨長期超過美聯儲 2% 的年度目標,並可能迫使央行提前加息,但富國銀行認為這個故事還需至少一年醞釀。
但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供應鏈難題,或許美國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首席經濟學家Robin Brooks的話最適合作為總結:
越來越多國家都苦惱於供應中斷、運輸問題、交貨延遲的問題,這早晚將導致各公司不得不提高價格以補償。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經濟學人在這期的封面上讓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向下傾斜的綠色玻璃瓶,瓶里塞著的是一堆亂七八糟糾纏在一起的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組。封面上方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unged up 堵住了。小字則是:How the green boom could get stuck 綠色繁榮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緒論第一篇第11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4.7
3838 ratings
一週財經聚焦
一、6月8日,美國參議院高票通過《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將投入2500億美元加速美國的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和量子運算等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除了希望維持美國科技技術強國的地位,更希望能與中國的科技相抗衡。
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個全球產業的地緣新政治?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Senate passes $250 billion bipartisan tech and manufacturing bill aimed at countering China〉(參議院通過旨在對抗中國的2500億美元的兩黨科技和製造業法案)
●Reuters路透社:〈U.S. Senate advances sweeping tech bill taking aim at China〉(美國參議院推動針對中國的全面科技法案)
●Economist經濟學人:〈Doves become hawks〉(鴿派變鷹派);小標:〈A big shift among China-watchers〉(中國觀察家間的一個大轉變)
分析解讀
仔細去看《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它建立在一項名為《EFA無盡邊疆法》(Endless Frontier Act)的提案之上,是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的重大法案之一,更是延續了4月21日國會山莊裡一項名為SCA《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 戰略競爭法》的法案。這是共和、民主兩黨難得有共識通過的法案,希望能讓美國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仍能領導產業超越創新、超越生產,並在競爭中超越世界。
贊同《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的議員多半認為,如果不能擴大美國的半導體生產或改變稀土供應鏈,將可能使美國在未來幾年處於戰略劣勢。因此將根據法案,不僅將協助晶片製造商與各州各地方政府協調建廠所需的土地資金,更將提供520億美元,推動美國半導體的研發製造。
《美國創新與競爭法》也將提供1900億美元,支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學術機構的研究發展,同時也向美國各地區撥款100億美元,建立新的技術中心,並鼓勵科技公司在矽谷和東西兩岸以外的地方設立據點,創造更多高科技產業的就業機會。
雖然有人認為,這項法案在一定程度上被當作就業計劃來推銷,但圍繞著法案表決的辯論,卻有不少帶有冷戰色彩的語言,並且發出警告:如果不採取行動,美國將會危險地依賴其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
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參議院多數黨領袖Chuck Schumer,最近在參議院全體會議上就警告:世界各地的威權主義政府嗅到了進攻機會。他們認為,像美國這樣的爭吵不休的民主政府,在投資國家優先事項上,不可能像自上而下、中央集權和威權政府那樣團結。由此可見,美國現階段的憂慮感是前所未有的。
我也注意到,這項法案裡避免使用「產業政策」這個詞,因為他們知道,該詞會重新引發一場30年之久的辯論:「是否由政府來挑選贏家和輸家,或是否要支持某些行業而非其他行業。」
這場辯論可追溯到雷根(Reagan)政府時期。當時,美國半導體和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日本,當時聯邦政府開始了一些小規模的計劃,包括為重振半導體行業制定的,名為「Sematech」的計劃。
「這項法案意味著我們將對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醫學研究,或存儲技術進行投資,然後由私營部門將知識轉化、創造就業,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做研究的主導領域,有工業增長潛力的領域。它們將帶來巨大的就業增長。」Chuck Schumer說到。
這次與20世紀80年代那場辯論的差異是,當年日本既是工業競爭對手,也是軍事盟友,而現在,中國是正在崛起的地緣政治對手,這就改變了對峙的性質。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人會擔心日本會將自己最大的企業作為監控工具或潛在的戰爭武器來使用,但對中國來說,所有的擔心都有可能。
這項法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資助的項目與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非常類似。中國政府六年前宣佈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將巨額政府開支投入到尋求不依賴外部供應商的技術行業。
對於這項法案,川普當時是大力反對的。這項立法可能會加快全球第一大(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之間的脫鉤。北京擔心,中國將在未來幾年裡,在最先進的晶片和尖端軟體上依賴外國技術;華盛頓也有類似的擔憂,擔心中國在5G技術上的主導地位,將賦予北京切斷美國電信技術的能力。
事實上,拜登在政策上鮮少沿襲前任總統川普,而對中貿易是少數意見一致的領域。他保留川普對北京制訂的關稅、擴大中國企業黑名單後,為維持美國競爭優勢,現在還要國會通過研發投資計畫。
美國創新及競爭法已獲參院通過,我認為觀察重點在下列幾項:
一、 關乎哪些領域?
拜登和川普都主張把製造業工作從海外帶回美國,尤其是半導體與醫療器材等具戰略性的產業,但北京似已贏得這場製造戰。隨著6年前展開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北京甚至還想主掌明日的科技。因此,美國現在改弦易轍,追求的是一個範圍較局限的目標:捍衛美國產業與科技公司的領導地位。
民主與共和兩黨都擔心北京在5G方面的進展,可能危及國安,對貿易機密與個資帶來威脅,或是讓惡意行為者得以破壞網路。
二、黑名單
川普以國安為由,禁止電訊商購買被認為有風險企業的零件。川普的命令特別針對中國科技巨擘華為,而上週,拜登不僅擴大了禁止與美國做生意的企業名單,並修訂川普原本的行政命令,將涉及監控技術的公司納入其中。
三、關稅
在川普任內,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數以千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拜登並未解除這些關稅,其貿易代表戴琪甚至不諱言,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施壓北京。
四、和中國的類似之處
中國補貼企業並大幅挹注投資,美國今天通過的創新及競爭法作法如出一轍,是以提振國內就業為目標。未來5年間,美國政府將投資520億美元,鼓勵半導體製造與科技研發,另15億美元則作為開發5G技術之用。「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這一點,美中皆然。
五、未來會如何發展?
在川普任內,美中關係日益惡化,但經濟仍密切連結。在疫情與貿易戰雙重因素之下,兩國商務往來已受影響,下一個問題,將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要如何開始真正脫鉤。
我覺得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川普一直希望一個美中商業世界的脫離,所以川普就任期間,經常在做著抨擊中國的事情,只有偶爾會稱贊一下習近平。 這種口是心非的兩手做法已經是他執政的一個特徵。 但由他的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和國務卿Mike Pompeo為代表的對華鷹派更已經把鴿派的影響力壓制了下去。
回想尼克森(Richard Nixon)於1972年2月對北京進行著歷史性的訪問時,他曾經向毛澤東保證,中美兩國都沒有制定全球的霸權計劃,這意味著儘管彼此之間存在分歧,他們仍可以共同努力去找到共同點。
尼克森之行不僅標誌著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發生了轉變,而且標誌著美國解析中國的重心也發生了變化。 中國觀察家抱著一種鴿派的假設,那就是中國對美國沒有威脅,並希望彼此的約定意味著它會變得越來越像美國。 經過半個世紀,這種平衡已經轉而向著鷹派看法轉移,就像在冷戰時那樣,它變成一種意識形態的競爭。現在的中美關係是自尼克森進入中國以來五十年間最彼此尖銳對峙的一刻。
一位曾對幾個美國總統提供中國意見的前政府官員這樣說道:今天,想成為對中國態度的鷹派不需要勇氣,但不想成為對中國鷹派的一員反而需要勇氣。許多人在華盛頓看見了一個期待新冷戰的氣氛,像川普一樣,拜登現在的官員談論的是與中國的「戰略競爭」,而不再是合作。
在美國及其全球的民主盟友之間,針對中國的鷹派情緒也越來越高漲,對中國強硬將越來越受到歡迎。美國看待中國的看法已經截然不同,再也沒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貧窮而需要幫助的可憐國家,越來越多的人一口咬定中國就是一個有錢而且窮凶惡極的壞人。但讓溫和派甚至一些鷹派擔心的是,如果中國認定了拜登政府其實和川普一樣會處處壓制中國,那它將如何因應?尼克森對華開放的戰略意義在於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蘇維埃聯盟。 但現在的美國和中國只剩下彼此了。
二、6月9日,中國公佈了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3%,是近8個月高點;受原物料價格高漲影響,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年增了9%,更創下了逾12年半高點。通貨膨脹真的像美國官員認為的無關痛癢?還是其實灰犀牛已經慢慢成型?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T:〈China’s producer prices rise at fastest pace in 13 years〉(中國生產者價格以13年來最快速度上漲);小標:〈Soaring commodity prices drive PPI up 9% in May, stoking global inflation concerns〉(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推動 5 月份 PPI 上漲 9%,引發全球通脹擔憂)
●CNBC:〈Chinese factories worried about profits face a record gap between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and〉(selling prices擔心利潤不佳的中國工廠面臨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之間的創紀錄差距)
●WSJ:〈China’s Surging Manufacturing Prices Put Pressure on Beijing to Do Something About Them〉(中國不斷上漲的製造業價格讓北京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
分析解讀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官網公佈,5月份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9%,超出市場預期的8.5%,創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升幅。月增1.6%,升幅也比4月擴大0.7個百分點,大宗商品加價帶動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
中國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國際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國內需求穩定恢復,工業品價格繼續上升。
生產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簡稱PPI)是一個用來衡量製造商出廠價格的平均變化的指數,它是統計部門收集和整理的若干個物價指數中的一個。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高時,表明有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生產物價指數比預期數值低時,則表明有通貨緊縮的風險。
通貨膨脹指某個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上漲。這轉而意味著該經濟體每一單位貨幣值得的商品或服務減少,通貨膨脹亦可視為貨幣貶值,也有人說「錢不值錢」。而我對通貨膨脹的定義就是:當你感覺東西不趕緊買會越來越貴的時候就是Inflation;而當你感覺價格會下跌幹嘛急著買,那就是deflation,所以預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無獨有偶,六月10日,美國勞工部今(10)報告稱,由於美國通膨壓力持續增加,5月份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達5%,創近 13 年以來最快增幅。
所以也在六月10日,我們看見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發表了警告,世界正在經歷 40 年來經濟最大的方向轉變,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出現毀滅性通膨上升,將波及地球每個角落,對人們生活造成嚴重破壞。德銀擔心通脹捲土重來的時間點在 2023 年,不斷上漲的價格會觸動每個人,尤其對社會最弱勢的群體帶來毀滅性影響。報告指出,低/穩定通膨和歷史低利率是過去三年宏觀政策的黏合劑,這種情況未來一兩年內會開始瓦解,政策制定者將面臨自 1980 年代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年代。
接著,WSJ華爾街日報也來湊熱鬧,報導認為中國大陸南部繁忙的港口,爆發一波碼頭工人感染潮,已耽擱全球海運作業;染疫風暴也籠罩台灣和馬來西亞的半導體供應鏈,加劇全球汽車和科技產業遭遇的晶片缺貨情況。若是問題遲遲無法化解,不僅大陸、美國等地的通膨氣焰將愈發熾熱,也可能打擊全球經濟成長。
前國際貨幣基金學院(IMF Institute)院長Leslie Lipschitz最近撰文,從以下幾個層面,詳細剖析各種可能的通膨情境對經濟有何意義:
良性的通膨展望
第一個問題是,通膨會升到什麼地步?未來幾年通膨年增率是會升到4%左右,然後就降下來?或者,有理由擔心聯準會(Fed)可能控制不了工資上漲螺旋,類似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的情況,導致通膨率竄升到二位數?
如果是第一種結果,沒什麼理由驚慌。通膨率溫和、短暫地攀升,可能促進相對價格和工資的調整,反映供應稀缺性和需求的結構性轉變。
再者,通膨也是解決政府債務過多問題的一種方法——形同對債權人徵稅。債務的名目利率通常是固定的,通膨率升高有助於壓低實質利率,償債壓力將隨之減輕。
這顯然是Fed所預見的通膨情況,背後依據的看法是:工資溫和調漲令人樂觀其成,而工資和通膨預期仍會受數十年來始終低迷不振的低通膨抑制,李普希茲認為,這是良性的通膨展望,看似言之成理。
惡性的通膨展望
但最近的數據令人吃驚。主要經濟指標顯示,物價顯然急遽上揚。在截至2021年4月的12個月期間,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勁升4.2%,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躍升6.2%。
供應瓶頸普遍見於林林總總的投入品:金屬、木材、食品、半導體和包裝材料。船運成本也飆升,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一年來飆漲逾450%,漲到十年多來最高價位。
儘管就業人數仍遠低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已有證據顯示許多部門遭遇勞工短缺問題。某些投入品供應受限的情況很可能揮之不去。
此外,如果這世界真的開始朝「綠能」轉型,稀土金屬以及像鋰、鎳、石墨等礦物短缺情況勢必惡化,導致價格大幅上漲。
面對近來供應吃緊和價格暴漲,通膨預期仍舊會不動如山嗎?假如通膨預期失控,造成價格-工資螺旋,Fed有能力控制住那種局面嗎?
1970年代的歷史教訓
回顧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投入價格震撼和後續引發通膨的情況,有助於瞭解通膨走高可能引發什麼糟糕的後果。
在1973-1974與1979-1980期間,美國蒙受重大的貿易條件損失,與那段時期的石油價格震撼有關。這種貿易條件損失有如在海外被課稅。貿易條件損失推升消費者物價,相對物價變化對政府財政形成問題,也向受薪階級和企業主管傳達矛盾的訊息。但當時的工會力量很大,才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今天大企業的議價權更強,應該不至於造成物價與工資循環上漲的惡性通貨膨脹。
防止令人憂心的情境發生
現在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目前美國私部門的財務槓桿率非常高,這是在多年來低利率鼓勵和Fed默許下的結果。2020年美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逼近GDP的85%,遠遠超越1970年代高峰時的53%,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的72%。
因此,利率若是大幅調升,可能在各行各業之間掀起一波企業債務違約潮,重創銀行和其他債權人。
美國股市目前本益比已高,對利率和獲利展望十分敏感。假如獲利展望惡化,預期收益折合成現值的折讓率又擴大,美股將承受雙重打擊,不動產市場也會遭殃。
而且政府用來抗景氣循環的政策彈藥也將用罄。貨幣政策將不得不轉向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膨。財政政策則可能更捉襟見肘,礙於政府債務佔GDP比率升到歷來非戰時最高紀錄、並隨實質利率走高而擴增,甚至風險溢價升高終會降低全球對美國公債的需求。
另外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會不會成為通貨膨脹輸出的最大來源?
Bloomberg今日則引述未具名消息人士報導,有鑑於夏季用電需求高漲、能源成本居高不下,北京當局考慮設限燃料煤(thermal coal)價格。當局內部討論方案之一,是設限採礦商的煤炭售價。山西省重要產煤地榆林市已開始測試售價限制的規定。另一方法是對秦皇島港的標竿售價設定每噸900~930元人民幣上限,這能對全國市場造成影響。不過消息透露,是否真要管制價格還無定論。
CNBC 今日報導,長江商學院金融教授Gan Jie表示,她的團隊上週調查超過2,000家中國工業企業查,結果發現與3月底、4月調查時相比,業者較悲觀,因成本大幅上升,預料趨勢恐延續至今年底。調查並顯示,營益率低於15%的業者佔比上升至七成。
Gan表示,企業毛利遭到壓縮,數家業者甚至拒絕接單,因為生產愈多,虧損愈大,淨利已轉負。
很容易看明白為什麼人們會擔心。 6 月 9 日中國的5 月份出廠價格正以年均 9% 的速度上漲,已經是過去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如果再加上運輸成本的飆升和人民幣的走強,可能會整個推高從手機到床墊等所有中國製造商品的價格。 美國 在4 月份從中國進口商品的成本已經比一年前增加了 2.1%,這已經是自 2012 年以來的最快增長速度。
然而,中國出口通貨膨脹的風險可能被誇大了。中國生產者價格的上漲只有一部分反映了中國境內的因素。 其強勁的經濟復蘇是由住宅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帶動的,這才推高了鋼鐵的價格。 為了實現綠色轉型的目標,中國政府已經控制了煤炭和鋼鐵的生產能力。 官員們還誓言要打擊中國國內商品期貨的「過度投機」,並公開暗示因為期貨價格具備助漲價格的潛在風險。
相反的,大多數價格壓力反映的其實是新冠病毒籠罩的世界特殊性。 全球對消費品的需求——你可以在家中上網購買的東西——都在飆升。 中國的出口量比疫情爆發前的趨勢高出了大約 20%,工廠一直在努力跟上訂單。 全球大宗商品供應的中斷,例如限制智利和秘魯銅礦開採的封鎖措施,同步推高了價格。
相較於傳遞這個疫情衝擊,中國企業其實吸收了其中的大部分影響力。 與 2019 年底相比,在 Covid-19 襲擊全世界之前,中國的出廠價格就上漲了近 6%。 但衡量中國製成品消費者物價指數僅上漲了 0.6%。 企業不得不以更薄的利潤想方設法度日。 這是朱先生想與客戶分擔痛苦的主要原因。
而且,中美兩國的政策環境也大不相同。 美國聯准會FED大幅放鬆了貨幣政策,而中國人民銀行則相對保守了許多,甚至開始謹慎地收縮了貨幣政策。 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兩國通貨膨脹軌跡的差異。 在美國,美國聯准會FED首選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標(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 4 月份同比上漲 了3.1%,這是1992 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在中國,核心物價指數在今年五月份僅同比上漲了0.9% 。
從長遠來看,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將轉化為通貨膨脹的力量。 在2000 年代初期,中國的低工資才讓全球各地的消費品變得更加便宜。所以他們認為勞動力供應的減少和工資的上漲應該會產生相反的通貨膨脹助漲效果。 但這其實不是一個明確的判斷邏輯。 低端製造業已經轉移到了像越南和孟加拉國等更便宜的區域,而中國本身自動化的快速增長也有幫忙抑制了成本價格的上漲。
不過,現在最急迫的問題還是中國的投入要素價格通貨膨脹到底只是暫時的還是有可能更加持久?經濟學人認為答案其實在中國以外。 隨著疫苗的推出越來越受到了歡迎,加上美國和歐洲慢慢恢復了更接近正常的生活,人們可能會在旅遊和外出就餐等服務上花費的更多,而不會繼續靠著在網上購買商品過生活,這將緩解大宗商品的上漲壓力,然後慢慢緩解掉中國工廠面臨的壓力。
所以問題很可能爆發在中國以外,美國Wells Fargo經濟學家也表示,「現在每個人都在試圖提高價格,危機之前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但特殊情況是,現在消費者對更高通膨的容忍度比其他時候要高,原因是有很多額外儲蓄,但如果消費者和企業繼續預期更高通膨,那麼真正的通膨可能會到來。
因為接下來勞工可能會要求加薪,企業會提高價格,造成通膨長期超過美聯儲 2% 的年度目標,並可能迫使央行提前加息,但富國銀行認為這個故事還需至少一年醞釀。
但目前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供應鏈難題,或許美國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首席經濟學家Robin Brooks的話最適合作為總結:
越來越多國家都苦惱於供應中斷、運輸問題、交貨延遲的問題,這早晚將導致各公司不得不提高價格以補償。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經濟學人在這期的封面上讓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向下傾斜的綠色玻璃瓶,瓶里塞著的是一堆亂七八糟糾纏在一起的太陽能板和風力發電機組。封面上方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Bunged up 堵住了。小字則是:How the green boom could get stuck 綠色繁榮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緒論第一篇第11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0 Listeners
178 Listeners
123 Listeners
127 Listeners
85 Listeners
177 Listeners
35 Listeners
46 Listeners
24 Listeners
443 Listeners
9 Listeners
402 Listeners
32 Listeners
10 Listeners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