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期内容
卡瓦格博,在藏语中意为“白色的雪”。他是藏地的四大神山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朝圣者踏上转山之路;这里也曾发生过世界第二大山难,如今成为人类永远不能攀登的高山。
本期播客「隐秘之门」,我们和人类学学者陶陶聊了聊她在卡瓦格博外转的田野经历,转山的文化逻辑,以及她对转山和攀登两种山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思考。
我们跟随陶陶的叙述,一路从澜沧江干热的仙人掌河谷,攀升至高原流石滩的绿绒蒿王国,徐徐展开一幅生动的转山众生卷:每天抬头就能看见神山的小卖部老板;一边诵经、一边扫清碎石的古稀奶奶;正在完成自己第131次转山的大哥;站在高山垭口大声喊出“谢谢卡瓦格博爷爷,没有让我们淋雨”的女孩。
在陶陶的观察日志里,尽管转山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路上遇见的人们依然保持着谦卑诚挚的心,行走在神山脚下。正如郭净在《雪山之书》中所写:“人们走进荒原,不求征服周围的世界,只为了降伏自己的心灵。由于他们降伏了内心,所以他们不被任何力量征服。”
内容提要⭐️
1:16 小时候长辈会先掰食物撒向山野:“山神先吃”
2:58 卡瓦格博与梅里,一座山峰两个名字的思考
7:07 藏地神山信仰圈:周围老百姓形成转山共同体
9:18 卡瓦格博为何如此神圣,何为转山的终极意义
11:57 体验钻“中阴”洞和狭缝,对死亡的彩排与预演
13:25 内转与外转:不论高下,量力而行,殊途同归
15:02 神圣不止于庙宇之上,更存在于荒野之中
17:42 支信塘取一把虚拟钥匙,主线外也有支线探索
19:10 从干热的仙人掌河谷,到绿绒蒿生长的流石滩
23:32 鲁阿森纳:阴阳的分界,朝圣者在此留下衣物
26:56 奶奶边走边扫碎石,小孩在垭口放声感谢神山
33:44 投宿窝棚:火塘旁通铺排开,不分男女老少
40:40 转山的朴素行囊:冰糖与糌粑,竹杖轻胜马
43:42 神山礼赞:4850米垭口的煨桑与悠扬颂歌
47:56 今人不见古时山,今山曾经照古人
50:12 如何理解垂直的向上攀登与平行的朝圣转山
52:33 登山者眼中冷峻的山,当地人心中丰饶的山
56:17 在起点与终点的轮回中,完成自我蜕变
本期嘉宾🎙️
陶陶,人类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主要关注民族与区域社会研究
泓嘉,「隐秘之门」主持人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境内最高峰,也是藏地四大神山之一。每年有众多朝圣者,通过转山的方式表达对神山的敬畏。
▲人类学者郭净在2003年卡瓦格博外转时绘制的地图©郭净《朝圣者》
▲卡瓦格博转山路上行走的朝圣者©邱天摄于2008年
▲如今的转山交通工具不再局限于双脚,摩托车、小轿车也可以穿插着搭乘,给朝圣者们更多选择。
▲陶陶此行在转山沿途遇到的朝圣者们,大多都穿着日常的衣服,书包里装着糌粑、冰糖等简单实用的能量补给,轻简上路。
▲鲁阿森纳:卡瓦格博“四圣地”之一。在信仰者眼中,这里是阴阳世界的分界线,人们会把去世亲人或者自己的衣物用品留在此地,以供来世使用。▲4479米多克拉垭口处的绿绒蒿。
▲海拔4815米说拉垭口的雪兔子。
▲说拉垭口的山神名叫“说拉增归玛波”,意思是长满香柏树的红面赞神。站在外转全程最高点说拉垭口向远方眺望,云似乎已在脚下。
▲在垭口煨桑歌唱的转山者。
▲下山途中清澈的溪流,让人心情也愉悦。
▲卡瓦格博的日照金山与月亮同辉,当地人千百年来都以谦逊的姿态与高山相处。
松赞梅里山居:坐落于海拔3600米的德钦县谷久浓村,清晨可欣赏卡瓦格博日照金山,晚间亦是绝佳的观星之地,在这里领略大自然的巍峨与无垠。
-制作团队-
节目制作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李陶红、邱天、松赞旅行
参考文献 | 《雪山之书》《朝圣者》《转山与攀登——两种文化的路径解释》《雪山之眼:卡瓦格博神山文化地图》《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 - 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Degrees North - Irish Mountains
By 松赞Songtsam5
22 ratings
本期内容
卡瓦格博,在藏语中意为“白色的雪”。他是藏地的四大神山之一,每年都有无数的朝圣者踏上转山之路;这里也曾发生过世界第二大山难,如今成为人类永远不能攀登的高山。
本期播客「隐秘之门」,我们和人类学学者陶陶聊了聊她在卡瓦格博外转的田野经历,转山的文化逻辑,以及她对转山和攀登两种山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思考。
我们跟随陶陶的叙述,一路从澜沧江干热的仙人掌河谷,攀升至高原流石滩的绿绒蒿王国,徐徐展开一幅生动的转山众生卷:每天抬头就能看见神山的小卖部老板;一边诵经、一边扫清碎石的古稀奶奶;正在完成自己第131次转山的大哥;站在高山垭口大声喊出“谢谢卡瓦格博爷爷,没有让我们淋雨”的女孩。
在陶陶的观察日志里,尽管转山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路上遇见的人们依然保持着谦卑诚挚的心,行走在神山脚下。正如郭净在《雪山之书》中所写:“人们走进荒原,不求征服周围的世界,只为了降伏自己的心灵。由于他们降伏了内心,所以他们不被任何力量征服。”
内容提要⭐️
1:16 小时候长辈会先掰食物撒向山野:“山神先吃”
2:58 卡瓦格博与梅里,一座山峰两个名字的思考
7:07 藏地神山信仰圈:周围老百姓形成转山共同体
9:18 卡瓦格博为何如此神圣,何为转山的终极意义
11:57 体验钻“中阴”洞和狭缝,对死亡的彩排与预演
13:25 内转与外转:不论高下,量力而行,殊途同归
15:02 神圣不止于庙宇之上,更存在于荒野之中
17:42 支信塘取一把虚拟钥匙,主线外也有支线探索
19:10 从干热的仙人掌河谷,到绿绒蒿生长的流石滩
23:32 鲁阿森纳:阴阳的分界,朝圣者在此留下衣物
26:56 奶奶边走边扫碎石,小孩在垭口放声感谢神山
33:44 投宿窝棚:火塘旁通铺排开,不分男女老少
40:40 转山的朴素行囊:冰糖与糌粑,竹杖轻胜马
43:42 神山礼赞:4850米垭口的煨桑与悠扬颂歌
47:56 今人不见古时山,今山曾经照古人
50:12 如何理解垂直的向上攀登与平行的朝圣转山
52:33 登山者眼中冷峻的山,当地人心中丰饶的山
56:17 在起点与终点的轮回中,完成自我蜕变
本期嘉宾🎙️
陶陶,人类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主要关注民族与区域社会研究
泓嘉,「隐秘之门」主持人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境内最高峰,也是藏地四大神山之一。每年有众多朝圣者,通过转山的方式表达对神山的敬畏。
▲人类学者郭净在2003年卡瓦格博外转时绘制的地图©郭净《朝圣者》
▲卡瓦格博转山路上行走的朝圣者©邱天摄于2008年
▲如今的转山交通工具不再局限于双脚,摩托车、小轿车也可以穿插着搭乘,给朝圣者们更多选择。
▲陶陶此行在转山沿途遇到的朝圣者们,大多都穿着日常的衣服,书包里装着糌粑、冰糖等简单实用的能量补给,轻简上路。
▲鲁阿森纳:卡瓦格博“四圣地”之一。在信仰者眼中,这里是阴阳世界的分界线,人们会把去世亲人或者自己的衣物用品留在此地,以供来世使用。▲4479米多克拉垭口处的绿绒蒿。
▲海拔4815米说拉垭口的雪兔子。
▲说拉垭口的山神名叫“说拉增归玛波”,意思是长满香柏树的红面赞神。站在外转全程最高点说拉垭口向远方眺望,云似乎已在脚下。
▲在垭口煨桑歌唱的转山者。
▲下山途中清澈的溪流,让人心情也愉悦。
▲卡瓦格博的日照金山与月亮同辉,当地人千百年来都以谦逊的姿态与高山相处。
松赞梅里山居:坐落于海拔3600米的德钦县谷久浓村,清晨可欣赏卡瓦格博日照金山,晚间亦是绝佳的观星之地,在这里领略大自然的巍峨与无垠。
-制作团队-
节目制作 | Hongjia
声音设计 | 甜食
平面设计 | Leis
照片 | 李陶红、邱天、松赞旅行
参考文献 | 《雪山之书》《朝圣者》《转山与攀登——两种文化的路径解释》《雪山之眼:卡瓦格博神山文化地图》《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
-节目音乐-
Aleksey Chistilin - Inspiring Cinematic Ambient
Degrees North - Irish Mountains

327 Listeners

453 Listeners

167 Listeners

474 Listeners

118 Listeners

151 Listeners

132 Listeners

369 Listeners

297 Listeners

59 Listeners

160 Listeners

309 Listeners

249 Listeners

284 Listeners

2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