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37 | 臉書解除了出售Instagram和 WhatsApp 的限制,市值突破1兆美元。該如何看待科技企業的後續發展和投資趨勢?COVID-19重創全球觀光業,對全球經濟造成多大影響?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6月28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 Facebook 提起反壟斷訴訟遭到了反轉,Facebook解除了出售Instagram和WhatsApp的威脅,成為繼Apple、MSFT、Google、Amazon 後,第五家市值突破1兆美元的企業。頻遭逆風的科技企業後續會怎麼發展?我們要怎麼看投資趨勢?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Facebook's antitrust win doesn't put Big Tech stocks in the clear〉(臉書在反壟斷官司的勝利,並不能保證科技股票的未來)
●CNBC:〈Chinese ridesharing giant Didi aims for $60 billion valuation in IPO〉(中國的出行巨頭滴滴爭取600億美元的IPO)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ig Tech: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科技巨頭:你應該知道的所有事情)

分析解讀

監管逆風最近頻頻吹向了科技巨頭,但有兩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個就是FB在反壟斷官司的先馳得點。

眾所周知,自2020年7月,科技四巨頭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聽證會結束後,四巨頭就深受反壟斷法(Antitrust)的纏身。

2020年底,Facebook進一步遭到多位州檢察長指控,Facebook併購Instagram和WhatsApp的兩起交易案是不合法的,他們認為Facebook已成為反市場競爭的指標性社群巨頭,不斷透過併購、排擠未來可能成為競業的新創公司,使用戶沒有更優質的選擇,損害用戶的利益。

Facebook的反壟斷案一度成了美國20年來最重大的反托拉斯案。這次官司打贏,讓FB當日的股價直接大漲4.2%,成為繼科技巨頭Apple、Microsoft、Google、Amazon之後,第五家市值突破1兆美元的科技企業。

另外,滴滴(6/30)在NYSE紐交所掛牌上市,開盤後股票還大漲,市值一度攀升至接近800億美元的規模,一時之間好像前陣子的科技陰霾一掃而空,但,科技產業真的又迎來了美好的明天嗎?

其實吧,科技股在經歷了2020年的強勁漲勢後,2021年初投資人就將目光轉向價值股,使得科技股表現受挫。但最近似乎又再度開始異軍突起。

拜美國政府基建案與科技業獲利前景光明所賜,近期科技股再次獲得投資人青睞。臉書2021年迄今,股價已經勁升了將近30%;微軟2021年迄今,股價累計大漲逾43%,日前市值站上2兆美元,加入蘋果的行列;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緊追在後,兩家巨頭市值逼近2兆美元。

科技股未來看似頗有想像空間,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依然處於相對低檔,科技巨擘能夠繼續以低廉的成本融資,為未來的成長機會籌措資金,例如收購和研發開支等。
2,新冠肺炎疫情掀起了遠端工作和網購熱潮,消費者與企業行為改變可能延續,科技大廠將能受惠。越來越多員工喜歡居家辦公,不論是永久在家工作,或是混合式工作模式。
3,美國總統拜登計劃在基礎建設大舉開支,政府擬斥資建立5G技術,基建案更可望帶動大型科技公司股價上漲。
4,為了滿足經濟活動與人口集中帶來的強勁需求,數據中心的供給成長明顯集中在都會區,並牽涉到雲端營運、電力供給穩定度、光纖網路連接能力等關鍵技術,進而衍伸出更龐大的商機。

也因此,全球網際網路流量與數據量的激增堪稱空前,舉例來說,通訊工具軟體Microsoft Teams與Zoom的用戶增加了九倍,月平均家戶寬頻使用量的年增率也大增40%,使用行動電話的平均時數也增加了35%,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應用與進步,持續強勁的上升中。

那在2021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科技產業趨勢呢?我個人推薦今年度值得關注的五大科技趨勢,包括Open RAN、AI加速、工業數位轉型、第三代半導體,以及數位資訊醫療照護等。簡單說明如下:

1,Open RAN
5G系統需要更大的行動數據量與設備連接性。為了達到所謂的擁有三個主要核心特性:大頻寬、大連結、超低延遲,全球電信營運業者都希望有機會與第三方設備供應商合作,來推動介面的開放性,並走向標準化的制訂,如此才有機會降低設備成本。因此,5G無線接取網路的基礎架構,必須走向開放化、虛擬化、靈活性以及與節能等趨勢。
透過O-RAN這樣的開放架構,未來營運商可跳過傳統電信設備商,直接向硬體設備業者採購電信設備,除了有利於創建高靈活性的下一代無線網路,台灣資通訊廠商更有機會切入此傳統封閉的電信設備系統,建構出一套新的商業模式。

2,AI加速
當前防疫所需的非接觸性應用、未來新常態的遠距應用,以及實現永續發展的自動化應用,讓人工智慧(AI)炙手可熱,從分析大數據的雲端平台,到即時決策的邊緣終端,凡是數據所在,都會看到AI更顯著地牽引著各大產業的變化。
國際數據資訊(IDC)2020年推出的報告預測,全球在AI系統上的支出將加速成長,2019~2024年間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可高達20.1%。

3,工業數位轉型
工業數位轉型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工業互聯網」。從一般生活層面、企業端,到製造業,都正經歷著一波數位轉型的革命。
事實上,不管任何企業,數位轉型都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例如正在工業4.0的框架下,加速邁向智慧化的製造業也不例外。製造業涵蓋多項設備,正以智慧工廠為目標,並朝向「自主化」的趨勢發展。

4,第三代半導體
第三代半導體有什麼不同?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在「寬能隙(Wide Band Gap)」上。
能隙是一個基礎的物理學原理,主要用來研究電子運動的現象,其所產生的效用,就是導電性的差異。能隙越寬,電子越不容易越過,當然也就越能承受高電壓的系統應用。
所以跟傳統的矽材料相比,使用寬能隙材料的半導體產品,就展現出對於大功率系統和較高溫的環境有良好的適應性。這些特色正好符合了當前產業趨勢的需要,例如電動車、再生能源、工業4.0、5G等。這些應用的最大特色,就是採用高功率的電路設計,也因此使用寬能隙材料的元件就受到市場的青睞。

5,數位資訊醫療照護
在2020年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之際,防疫科技和醫療照護產業相關的人力、技術及產品的需求都很迫切,也讓個人智能健康照護與數位照護服務系統的成效倍受矚目。例如其中的醫用輔助軟體、生理偵測系統及遠距問診等設備,正促進數位資訊及遠距醫療發展。

二,7月1日,聯合國公佈了一份報告指出,除了部分西方市場以外,今年國際遊客停滯不前,造成了2.4兆美元的損失;旅遊業預計,要到2023年才能完全恢復。今天就讓我們認真解析一下觀光產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UN data shows Global Economy Could Suffer $4 Trillion Loss on Tourism Drop〉(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將因為觀光旅遊的下挫,損失四兆美元)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Delta variant leaves southern Europe struggling to save summer tourism〉(變種病毒讓南歐國家努力拯救夏季旅遊)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ring Back the Tourists〉(把觀光客帶回來)

分析解讀

我相信,身在台灣的我們最大的慶幸就是:還好疫情爆發前該去旅遊的地方都去了;最大的遺憾就是:下次還能夠無憂無慮帶著行李走天下的時間,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然後看著你手上那些日本、歐洲的旅遊照片,除了懷念,還是懷念。

對我而言,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曾經在我們旅行中扮演一角的導遊,空姐以及和航空旅行有關的所有人,現在過得如何

最近有位我在法國旅行認識的導遊,在臉書曬了他改當外賣員的照片,讓我感覺難過。沒想到這兩天又看見台灣觀光巴士e-go決定縮減80%的同仁,福和客運八月份開始停駛,觀光產業確實很慘。

是的,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和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UNWTO)發布的報告:2020年國際入境人數較2019年下降73%,旅遊和相關產業今年預估,將造成2.4兆美元的損失,而去年和今年的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逾4兆美元。報告也預測,國際旅遊業要到2023年,才會完全恢復至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水準。

報告顯示,在全球GDP流失的產值中,開發中國家的比率高達60%。報告還指出,全球觀光業的景氣復甦非常仰賴疫苗接種率,但目前各國的接種率卻出現明顯落差,有些國家的接種率不到1%,有些國家卻超過60%。

因此,在法國、德國、瑞士、英國、美國等接種率較高國家,疫情對觀光業的衝擊逐步減緩,但疫情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仍嚴重,必須嚴格的管制。

無論如何,很多國家已經坐不住了。歐盟7月1日正式啓用了「新冠數位旅行護照」,持有者將可免於隔離,可已讓歐盟各國遊客旅遊時更便利,也有利於重啓歐盟內部旅遊觀光業。不過歐盟在規劃這項證明時,設有「緊急剎車機制」,如果某國或某地區疫情惡化,會員國可喊停,重新對持有證明者啓動隔離或檢測措施。

歐盟啟動這項機制,也可以看出歐洲各國的觀光業在疫情中受創頗重。

無獨有偶,西班牙衛生部長Carolina Darias也宣佈,他們將對全世界完成新冠疫苗接種者「開放邊界」;而泰國更早,在6月22日就通過了「普吉島沙盒計畫」(Phuket Sandbox),讓外國旅客從7月1日起「有條件進入」普吉島觀光。

旅遊業的崩潰,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

2018年旅遊業對該年全球GDP貢獻了10.4%;而面對新冠疫情,在全球多國目前仍實施旅遊禁令之下,該產業也面臨嚴重的挑戰。

而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也不一樣。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中,有「國際旅遊業」(International Tourism)一欄,紀錄了國際旅遊業在某個國家GDP的佔比,除能觀察到國際旅遊業對特定國家整體經濟的貢獻,也能藉此知道有那些經濟體最容易受到旅遊衰退影響。這一指標,從列支敦斯登和摩納哥的98%,到澳洲的11%不等。由此可見,對某些國家來說,觀光旅遊業的衰退對整體經濟的影響特別的大。

還有哪些因素將影響經濟的脆弱性?

首先,最重要的是「平均收入」(Average Receipts)。「平均收入」呈現的是所有旅客在度假期間於該經濟體的消費。換句話說,即一個國家可將此數值轉換成經濟收入。

此外,隨著對社交距離與個人空間愈受重視,這種對旅遊質量勝於數量的關注,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就是旅遊業的季節性因素。歐洲經濟體如西班牙與義大利尤其依賴夏季旅客,因此今年疫情的爆發時機,對他們來說真是太糟糕了。

還有一個要考量的是,那些受新冠疫情影響最深的地區,將很難洗刷污名,需要等待更長時間才能恢復往日旅客水準。

難道新冠肺炎只帶來嚴重影響,而沒有任何好處嗎?其實,新冠肺炎可以治癒「荷蘭病」。

所謂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指的是當國家過度依賴某一個產業,而將所有資源過度集中於此;當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可能導致產業間失衡,並加速其他產業衰弱。

新冠肺炎可能帶來另一個轉機,就是那些對旅遊業有著不健康依賴的經濟體,促使他們出現更多元化的改變,並採取更多改革計劃。新冠肺炎危機被許多人描述為一種重新分配的衝擊(reallocation shock),因此看到一些國家採取行動、減少對旅遊業的依賴也就不足為奇。

以台灣來說,旅遊業龍頭雄獅旅遊就表示,在疫情影響消除、旅遊產業全面恢復前,「旅遊將會是奢侈品」。未來旅遊會變成什麼樣的型態,還有很多未知數,將依照全球疫情的變化、各國的國情,逐步解封開放的進度等因素變化。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全面恢復之前,旅遊花費將會越來越貴。

針對各產業因疫情而衍生出的市場趨勢與消費者行為,我們統整出四大面向:產業經濟的衝擊、消費信心的受創、數位工具的崛起,以及以「家」作為據點。

1,產業經濟的衝擊
台灣的疫情控制得當,但旅遊休憩業仍受到相當大衝擊。受影響的產業橫跨交通運輸、飯店、餐飲、免稅店、旅行社等產業。究竟,台灣的旅遊休憩業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進行數位轉型?
KPMG估計,2020年全球的觀光旅遊市場約下降了20%,全世界的餐廳、夜店與觀光商業模式的版圖與消費模式,也將跟著重新洗牌。台灣與帛琉前陣子推出了「旅遊泡泡」,但後來也無疾而終。

2,消費信心的受創
因為疫情衝擊,使得人們面對面交易與溝通的機會驟減,消費者對於溝通的清晰度與消費體驗,以及價格的透明度越來越重視。而因為對於未來旅遊法規的不確定性,消費者也愈來愈重視退費的機制。對於未來的觀光旅遊業者來說,商譽將會變得更加的重要。

3,數位工具的崛起
對於旅遊休憩業,數位化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年輕消費者的黏著度。在疫情的這段期間,線上訂票與預約都有爆炸性的成長,而線上體驗與更便利的功能,將成為消費者在抉擇平台時的重中之重。

4,以「家」作為據點,消費行為與商業模式的改變
KPMG認為,「家」可指的是「住家」,也可指的是「國家」。以「住家」的角度來看過去的一年,許多的消費行為都發生於線上或是在家的附近。對於旅遊休憩業,許多的飯店將提供更多元的服務方案,如:單日體驗、臨時辦公室租借等,讓既有的營運成本可以得到舒緩。
KPMG在2020年的調查也指出,因旅遊限令,約35%的消費者會選擇在住家附近的飯店過節,體驗「偽出國」。
以「國家」的角度來看,國旅的市場勢必是各家旅遊休憩業者的兵家必爭之地。但在需求不變、供應變多的前提之下,業者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商業模式,將變成成敗關鍵。

後疫情時代,整個觀光旅遊業都會產生許多的變化。

台灣的旅遊休憩產業在疫情爆發前,看似蓬勃成長,但也充滿了隱憂。因國旅的花費居高不下,許多消費者寧願選擇出國旅遊。導致許多傳統旅行社開始不提供業務底薪、甚至還有不少靠行員工出現。

在疫情爆發後,國旅雖然有出現一波因報復性消費所造成的成長,但若業者間持續的削價競爭,恐將產業帶往泡沫化的發展。期勉政府能利用機這個會整頓國內旅遊,業者也能將這次的危機視為停整體質的契機,修正既有商務模式、檢視服務缺口。

就KPMG的觀察,疫情期間,外籍移工的人口不降反增。據勞動部統計,2020年3月底外籍移工在台人數71.9萬人,年增1.9%,或許政府也該好好思考與規劃,吸引這群潛在新興客群在台觀光--這是KPMG提供的反向思考與建議。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在這期的封面故事上,是一序列連結在一起的新冠病毒,其中離我們最近的五個突刺蛋白,帶著不同的顏色特別顯眼。是的,《經濟學人》想表達的正是最近困擾人心的變種病毒。上面一排白色大字:「The long goodbye」(漫長的告別)。

《經濟學人》這次共用了14篇文章,探討疫情過後的情況。

文章一開始就問了一個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疫情到底什麼時候可以結束?」隨著疫苗接種人數全球超過30億人次,疫情過後的生活其實已經隱然若現。《經濟學人》認為有兩個事情其實昭然若揭:首先疫情的最後階段將會漫長而充滿痛苦;另外Covid-19將留給我們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經濟學人》發佈了他們製作的新常態指數。以疫情前的平均值設定為100,它追蹤了50個國家(佔地球人口的76%)的航班、交通和零售等數據,發現這個數據現在是66。雖然是去年四月疫情剛剛爆發時數據的兩倍,但跟疫情前比起來,還不到一半。

Covid-19其實揮之不去,仍然在許多國家大力的肆虐。造成這個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疫苗接種的不完整。因為疫苗分配不均,使得疫苗不足的國家更加容易感染高傳染性的變種病毒。儘管今年全球將產出大約 110 億劑的新冠疫苗,但據估計,要讓所有人注射到疫苗,可能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如果自私的富裕國家高估了自己需要的數量而刻意囤積疫苗,則恢復常態需要的時間將拉的更長。但即使是已經接種疫苗的富裕國家,其實離正常的生活狀態也還很遙遠。

耶魯大學的教授Nicholas Christakis指出,疫情過後他觀察到的三個轉變:
1,集體威脅感催生的國家權力放大
2,日常生活被破壞所導致的對人生價值的重新追尋
3,瀕臨死亡感留下的對疾病的戒慎警戒,以及對刺激的極端追求

每個變化都會以各自的方式,標註在不同的國家和社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