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38 | 南韓政府將推出350億美元的「K-電池策略」計劃,進行電動車電池的研發和生產。 / 滴滴出行「被下架」,中國為何這麼做?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南韓政府將推出350億美元的「K-電池策略」計劃,進行電池的研發和生產,主要參與業者包括LEGS、SK Innovation、及三星SD。我們怎麼觀察動作頻頻的南韓?對台灣又有什麼啓示?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A $35 Billion Plan for Korean Battery Giants to Catch China〉(350億美元的南韓電池計劃追趕中國)
●CNBC:〈Governments are deploying 'wartime-like' efforts to win the global semiconductor race
〉(各國政府正在部署「類似戰時」的努力,以贏得全球半導體競賽)
●Times時代雜誌:〈South Korean President Moon Jae-in Makes One Last Attempt to Heal His Homeland〉(韓國總統文在寅,最後一次試圖治癒他的祖國)

分析解讀

如果你說台灣的護國神山是半導體,那我認為台灣的左右護法就是ICT產業,而日本、南韓就是台灣科技業在全球地緣新政治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可是,相較於台灣仍在第三級警戒中,我在全球各地已經看見日本、南韓的超前部署,而南韓更是像我們在亞洲杯籃球或棒球賽看見的一樣,小動作頻頻出現,讓我們氣的牙癢癢。

這一次,南韓決定在2030年之前,投資350億美元在電池產業,並加上給予租稅優惠和其他獎勵措施,目標是扶植國內的電動車電池產業,與中國大陸和日本一較高下。我認為南韓的這一佈局不但戰略正確,而且時機恰當,甚至可以給台灣很多的啓發。

我說過很多次,疫情仍在肆虐,可是大家不是躺在家裡等疫情散去,而是紛紛快馬加鞭,佈局疫情過後的創業競賽。瞭解電動車的人都知道,電池佔據了電動車成本的3-4成,而且它才是符合巴黎協議的最重要產業議題,因為未來還涵蓋了儲能與梯次利用。美國、歐洲、中國大陸正展開行動,建立自家的製造業基礎建設、電池科技及供應鏈,未來五年,將決定各國在全球電池市場的排名。

南韓的「K-電池策略」有三大目標,分別是:研發難以匹敵的電池科技、建立興盛的生態體系,以及開發新的區域市場。

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場規模2020年時為304億美元,但到2030年前可望暴增至3,047億美元,這十年間的成長幅度可能達到九倍,而南韓和中國大陸的市佔率可望不相上下,分別達到約40%。

而鋰離子電池有四種主要原料:陰極、陽極、隔膜和電解質,南韓至少有逾40%仰賴進口,而台灣都沒有。這四種材料都以中國大陸和日本廠商生產的為大宗,但南韓和這兩國都曾陷入貿易紛爭。為扭轉這種情況,南韓當然想把電池列為國家戰略科技。

其實不止電池產業,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就在五月份,南韓政府曾經在三星的平澤工廠舉行了「K 半導體策略報告大會」,甚至正式公佈一項未來10年預計投資約4,500 億美元的「K 半導體策略」,讓以半導體為護國神山的台灣當時就為之側目。

「K 半導體策略」是以三星電子、SK 海力士等 153 家企業未來10年投資為主,南韓政府在背後提供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援的一項半導體國家計畫。

接著,南韓總統文在寅甚至隨後拜會了美國總統拜登,並宣佈了疫苗外交成果,把台灣氣的牙癢癢的。南韓將加強在美國投資半導體及電動車電池,以交換莫德納疫苗在三星生物做後段生產,供應美國以外的市場。

其實,南韓在生技醫療產業的多年佈局,如今確實已站穩CDMO及CMO市場的領先地位,因此,莫德納是第四支由韓國業者受託在韓國境內生產的疫苗。

我們不能否認,南韓在國際合縱連和區域化發展方面,的確走得比台灣快很多。

南韓能打動美國的原因,是因為南韓一向對看好的產業進行大手筆投資,因此不只半導體和記憶體產業是全球龍頭,在生技製藥的技術投資及龐大產能,更有能力進行產業、政府與金融的三方大結合,創造經濟商機。

除此之外,南韓在新創扶持方面也不落人後,受惠於科技人口眾多、政府扶持等因素,韓國成為培育大型科技新創公司的溫床,生技、共享、線上支付等領域的新秀紛紛崛起。根據CB Insights資料,南韓已有10家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公司),是亞太地區第三大新創重鎮,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韓國目前最大的獨角獸,是估值約74億美元的金融科技公司Toss;排名第二大的電玩遊戲開發商Krafton,正籌備8月進行股票首度公開上市(IPO),預料是首爾證交所最大規模的上市案之一,目前估值約合38億美元。這打破了長久以來韓國經濟體由龐大的家族財閥掌握的局面。

據市調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資料,韓國幾乎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線上市場極具潛力,消費者對於改變持開放態度,電商佔該國整體零售比重在全球居冠。韓國逾60%人口在網路辦理銀行業務,此比重高於新加坡、德國等全球主要經濟體。
此外,韓國政府還設立中小新創企業部,扶持國內中小型業者,協助初創業者吸引資金,提供稅務、訓練、研發方面的支持。

反看台灣,台灣產、官、金融一向各行其是,空有戰術,卻沒有戰略,也沒有辦法像南韓那樣說故事,或是結合產官學力量,面對向全世界。

再者,是南韓與台灣在外交路線上的異同。

南韓雖然與美國簽有軍事合作協議,但基於中韓兩國綿密的經濟關係,南韓一直是採取美中平衡的外交路線,也就是國防靠美國,經濟靠中國。只有在促成美朝對話的議題上,才會積極地配合美國。

所以,南韓不但沒有參與圍堵中國的「五眼聯盟」,也沒有參與印太戰略的四方對話,更不是CPTPP的成員國,這是南韓在大國夾縫當中的生存之道,期盼在美中兩大國之間能夠左右逢源。

從政治上來講,南韓總統文在寅任期僅剩下最後一年,在這最為迫切且關鍵的一年,直接影響的是10個月以後的下屆總統大選。加上最近南韓政壇頻發醜聞,可以說是「頭殼冒著燒」。

事實上,從過去以來,台灣一直把南韓當成主要的經濟競爭對手;如今在台韓差距的持續擴大下,台灣似乎早已看不到南韓的車尾燈。與過去南韓自封的「20-50」俱樂部(人均收入2萬美元、人口5千萬),但現在大家可能不知道,聯合國已經認證南韓是已開發國家。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7月2日所舉行的閉門會議中,各國一致認定,南韓從亞非等發展中國家,提升為和歐美、日本並列的已開發經濟國家。這是自1964年UNCTAD成立以來,首位獲得國際地位變更的國家。

目前全球共有32國(包括南韓)被列為已開發國家,其除了國民生產毛額(GDP)、工業化水準等硬實力之外,還包括人類發展指數及生活品質等軟實力;而南韓被列為已開發國家,各方面真的都大幅進步。

從經濟數據上來看,2020年南韓平均國民所得達30,644美元,正式突破3萬美元大關,超越七大工業國中的義大利。同時在全球疫情蔓延下,南韓也在2020年以整體GDP1.63兆美元,超過巴西、印度,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

反觀台灣,以目前人均所得28,000美元、全球第23大經濟體,與南韓相比,在經濟實力上,仍有段不小的差距。

那麼,南韓究竟是如何超越台灣?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關鍵:

1、南韓發展品牌的策略
自從2000年之後,南韓逐漸擺脫低利潤的代工模式,轉而全面發展高附加價值的品牌,將三星、LG的品牌形象推向全世界。品牌所創造的高利潤,全面提升南韓的平均國民所得。
反觀台灣,號召多年的產業升級政策,卻一直遲遲沒有進展,讓台灣的代工模式淪為低利潤的「茅山道士」(毛利率只有3%到4%)。

2、善用中國市場作為品牌的跳板
在中韓兩國綿密的經濟關係,讓南韓以中國內需市場作為品牌的試金石,之後再將品牌推向全世界。
反觀台灣,卻採取對美一邊倒政策,極力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形成兩岸經濟極不對等的依賴關係。

3、利用雙邊與多邊並進的FTA戰略
由於南韓只有5千萬人口,難以支撐品牌的人口數量,因此李明博上台之後,積極以推動簽署FTA來增加南韓的經濟領土。其一方面與中國、美國及歐盟三大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一方面則加入與南韓經濟關係密切的RCEP(區域經濟夥伴協議)。
反觀台灣,在兩岸關係陷入低盪下,不但在雙邊FTA上受阻,至今未能打開CPTPP及RCEP的大門。

由此可見,發展品牌、善用中國市場及雙邊多邊並進的FTA策略,是南韓經濟超越台灣的三部曲。現在的南韓,不僅在球場上,更是台灣在商場上、科技領域中的競爭對手,台灣得盡快從中得到啟發。

二、7月4日,中國政府下令將叫車平台「滴滴」從中國的應用商店下架。中國政府認為,滴滴存在著違法收集個人信息的嚴重問題。這是繼螞蟻集團後,中國對科技企業的再一次戲劇化演出,怎麼觀察中國政府的行為?對中美科技對峙的解讀以及後續的影響又是什麼?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Didi shares crash as China tightens the regulatory screws〉(隨著中國收緊監管螺絲,滴滴股價暴跌)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Didi Tried Balancing Pressure From China and Investors. It Satisfied Neither.〉(滴滴試圖平衡來自。中國和投資者的壓力,但兩者都很難)
●Economist經濟學人:〈China seems intent on decoupling its companies from Western markets
〉(中國似乎有意讓中國企業與西方市場脫鈎)

分析解讀

中國政府對最近在美國上市的科技類企業揮出重拳,包括滴滴,導致其股價暴跌,也關聯其它在美掛牌,或準備掛牌的中國科技股。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中資企業赴美上市,已經全面暫停。

其實無獨有偶,7月7日中國再宣佈對「運滿滿」丶「貨車幫」及「BOSS直聘」實施網路安全審查。而這些平台所屬的企業,都在最近一個月內剛在美國證券市場掛牌上市。中國政府的這一連串行動,確實讓全世界看不懂。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感覺一樣?如果過去三十年,大部分人還是搞不清楚92共識,那我相信更多人始終搞不清楚為什麼這麼多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明明是中國公司,卻可以輕而易舉在美國IPO,還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科技巨頭?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百度及騰訊都是這樣的,他們就是透過所謂的「VIE」(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但是就像兩岸關係的變化,感情好的時候啥都好說,一旦撕破臉,什麼就都走不通了。

中國政府對最近對剛剛在紐約成功上市的滴滴的打擊,表明美中關係已經確實脫鉤。這對全球各地的投資者,以及任何一個想透過在中國創業致富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警告。

滴滴是中國的超級明星企業之一,它擁有著4.93 億的用戶(超過Uber),以及1500 萬的司機,它也在巴西和墨西哥開展了業務,公司的市值大約為680 億美元(結算至6月30日為止)。

它的招股說明書包含了60頁的「風險因素」,裡面提及了監管打擊,大多數投資者都對此視而不見,沒想到這個風險立刻就出現了。

過去十年,中國的科技產業一直是全球經濟發展中最具指標的亮點。今年,中國企業在美國總共籌集了大約130 億美元的資金,過去十年中則共籌集了760 億美元。目前為止,大約有 400家中國企業選擇了在美國上市,這是 2016 年的兩倍。在這個期間,它們的總市值已經從不到 4000億美元,飆升至到了1.7兆美元。

這些投資,現在全都危在旦夕。

7月6日,中國政府表示他們將收緊對於在外國上市,或試圖在外國上市企業的監管規定,這是一個讓中國企業與美國資本市場脫鈎的悍然行為。

整個打擊開始於去年,當時中國的監管機構在最後一刻,取消了螞蟻集團在香港和上海的3000億美元上市計劃。

全球政府都會擔心數據隱私和壟斷的問題,但中國的干預行動,顯示了讓大家更擔心的問題--共產黨對科技的系統性攻擊。 

一個樂觀的看法是,這個鎮壓只是一場政治舞台秀,可能就像當年對韓國和日本公司的抵制,不久就可以全身而退。不過隨著中國企業和美國投資者之間的共生關係瓦解,雙方都會受傷。 中國正在失去參與世界最成熟資本市場的機會,而美國市場則失去了投資全球最熱門股票的機會。

從去年秋天螞蟻金服事件發生以來,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的總體市值已經下跌了6%,而同時間,S&P 500藍籌指數已經上漲了30%以上。

這件事情該如何解讀呢?我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1、從歷史角度看問題
多年來,中國政府本來就對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持保留態度。包括滴滴、貨車幫、BOSS直聘在內的,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大多都是科技型企業。這些企業都是透過在開曼或者英屬維京群島等地註冊,設立所謂的「可變利益實體」(VIE),利用複雜的企業組織架構,規避中國監管機構。
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VIE) 或稱協議控股結構,指境外註冊上市實體與境內業務運營實體分離,境外上市實體透過協議方式控制境內業務實體,並將其收入和利潤轉移到境外公司。
VIE主要是針對中國法律禁止或限制外資投資相關產業,提出一種變通運營構架。通過這些協議,註冊在開曼或英屬維京群島的母公司,最終可以控制中國內資公司及其股東,使其可以按照外資母公司的意願經營企業,並分配、轉移利潤。
十多年來,幾乎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都是通過這種方法,合法規避中國政府對外資控股的管制。而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這是十幾年來的「眼中釘」。因為上市企業的做法,實際上讓中國政府對外資進入電信或內容產業的禁令形同虛設。中國政府如今對滴滴展開嚴格審查,正是因為滴滴在其眼中實際上是一家電子信息企業。

2,按照美國監管機構的規定,如今在美國上市的所有中資企業,沒有一家符合美國的監管要求。
近十年來,華盛頓和北京都沒有就誰有權監管在美國上市中資企業的審計方形成共識。按照中國方面的規定,中資企業的審計方不用接受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監管,而這又同時是美國證監會對所有上市企業的基本要求之一。
具體來說,即使這家公司是美國的上市企業,中國官方也不允許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派遣工作人員到中國查帳。這對美國來說似乎也是箭在弦上,如果哪一天美國採取強硬措施,意味著所有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都必須面臨強迫下市的風險。

3,中國正在推動港交所,以期成為金融中心
在這種風險下,中國也在落實簡化及加速中資企業在本土市場(香港)上市的進程。最新消息顯示,香港的證券交易所正在推進加快首次公開募股(IPO)的進程。

4,對美國股市不確定風險的擔憂
這也是中國當局考量的因素。如同歐洲的監管部門,如今對亞馬遜、谷歌、臉書、蘋果等科技企業加大審查的目的一樣,中國當局也希望管制有能力收集大量用戶資訊,取得絕對優勢的企業。這是中國政府對外展示重視個人數據保護的一種手段。

5,坊間的擔憂
以上四點是專業人士的說法。但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有關滴滴等在美國上市的科技企業為何遭政府出手打擊,有許多猜測。一種比較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些科技企業在美國上市後,就不得不將其掌握的包括用戶資訊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重要地理資訊在內的數據上交美國政府。如此一來洩露涉及國家安全、戰略規劃的敏感數據。
另外一個說法是:滴滴本來就是想從中國老百姓身上賺取利潤後,規避監管機構,把資金轉向海外的「跑路」行為。不過這種說法是謠言居多。

而我的看法是,疫情催生了數位化,數位化凸顯了數據的重要性;全球化退位催生了區域化發展,區域化發展擴大了政府權力,最後,政府權力再一次逼得各個政權開始內縮。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就指出,隨著美國阻擋中國獲得先進電腦晶片技術,中國政府也大力推進國家項目,開發這些技術,可見政治角力仍在持續。

然而,嚴格控制數據安全,恐怕會進一步擾亂供應鏈、破壞金融市場,迫使各國選邊站。比起其他國家,中國一直渴望利用數據潛力改變國家經濟。據資料顯示,到了2025年,中國可能擁有世界三分之一數據,可望為中國AI領域帶來龐大競爭優勢,藉由大數據微調演算法,改善服務。

而對中國政府來說,數據更是維持政治控制,以及社會維穩的關鍵,不僅可監控整個國家,還能從數據創造市場,從整個經濟釋放價值。

所以,各方角力各有盤算,後續結果只能留待歷史與時間長河來揭開答案!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又是一期雙封面故事的經濟學人。在全球版本的封面設計上,看見的就是七個顫顫巍巍、斷斷續續的英文字:「THE FAULT LINES IN THE WORLD ECONOMY」(在全球經濟中的斷層線);小標:〈Global growth is coming back fast. But the recovery from the pandemic is uneven and fragile〉(全球增長正在很快的回歸,但整個疫情的復甦,顯示著不平衡與脆弱)。

本期內容嘗試分析了為什麼這個全球經濟的復甦,是一個快速、激烈卻異常脆弱的形態。文章一開始提到,這個疫情在去年年初一度造成了可怕的經濟衰退,但奇怪的是,現在看起來卻是這麼的繁榮。任何能夠讓 Covid-19 離去的作為都值得慶祝,不過今天蓬勃發展的經濟,卻隱隱讓人感到一股焦慮,因為歡樂表面下存在了三條斷層線。

第一條斷層線,將來自疫苗接種與還沒有接種疫苗者之間。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成功接種了第一劑疫苗。即使在美國,一些疫苗接種不足的州政府,也陷入了容易被變種病毒感染的危機。

第二條斷層線,在供給與需求之間運行。
晶片的短缺已經擾亂了從電子產品到汽車的製造。從中國運送貨物到美國的成本,已經比疫情爆發前漲價了兩倍。除此之外,服務業顯然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勞動力短缺。

最後一條斷層線,就是紓困刺激的撤出。
去年開始的政府紓困補助,總會在某個時刻需要撤出。自疫情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已經購買了價值超過10兆美元的資產,而且他們正在憂心,如何能在不因太快緊縮而導致資本市場動蕩的情況下,修正政策措施。沒有人知道一旦緊急紓困貸款到期,企業將如何因應,失業勞工不可能繼續以納稅人的錢作為補貼不上工。

總而言之,這三條斷層線將共同決定哪個國家能夠成功,以及這個極端不尋常的復甦是否能夠持續下去。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0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8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5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3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