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39 | 疫情肆虐之際金融產業卻獲利大好,原因何在?金融業真的高枕無憂嗎? / 太空產業的競賽蓄勢待發,台灣有參與的機會?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7月12日,臺灣15家上市櫃金控上半年獲利全數出爐,在富邦、國泰兩大金控大賺的帶動下,不僅締造了全體歷年最好的6月獲利,上半年累計的稅後純益達到了3,415億元,也創下了歷史的新高。在疫情肆虐之際獲利大好,金融產業真的完全沒有隱憂嗎?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Goldman's earnings blow past estimates as investment banking revenue boosted by strong IPO market〉(由於強勁的IPO市場提振了投資銀行業務的收入,高盛的盈利超出預期)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Visa Buys Swedish Fintech Tink for More Than $2 Billion
〉(Visa以超過20億美元收購瑞典 Fintech Tink)
●Economist經濟學人:〈Fat and happy〉(肥胖而快樂);小標:〈Banks on Wall Street report bumper second-quarter profits〉(華爾街銀行報告第二季度,利潤豐厚)

分析解讀

金控確實成了疫情危機期間的意外寵兒。今年全球經濟強勁復甦,銀行提存呆帳準備壓力比去年低,證券業也因台股交易量持續放大,獲利也豐厚。這就好比在拉斯維加斯開賭場,我管你外面天氣如何?錢從哪裡來?美國和中國打架誰贏?我只在乎賭客有沒有上我的賭桌。只要金融市場有人投資,只要有人需要融資,只要有人上門服務,我就註定穩賺不賠。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個月,日本野村證券剛剛預警台灣、美國、德國、日本、荷蘭及瑞典等6個經濟體,在未來3年內有可能會出現金融危機。我們中央銀行隨即發布新聞稿回應:我國總體經濟及金融部門健全發展,應無發生金融危機之虞。

這個很有意思,我看現在的世界,大家在金融的歡騰中,仍然像一隻隻的驚弓之鳥,非常矛盾。

首先,從過去幾十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大概每10年左右全球就會發生一次金融危機,前一次的金融危機發生在2007年,該次危機導源自於美國的次貸風暴,並給一些亞洲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我不是事後諸葛,我真的不知道金融危機發生後的第十年2020年會不會有再一次的金融風暴,但疫情來襲確實改變了一切,所有理所當然的事情都變得不一樣了。

全球經濟危機之所以每10年左右發生一次,因為全球的經濟發展週期在過往都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各國的經濟會陷入蕭條的狀態,這時候為了挽救經濟,促進社會的投資,各國會採取相對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在貨幣相對比較寬鬆的情況下,市場的資金就比較多,這時候有一部分資金會進入到實體經濟當中,促進經濟的恢復和增長;另一部分資金會進入到一些資本市場當中,亦即虛擬經濟。

說白了,其實金融危機就是債務危機,這種債務危機發生的規律是:經濟刺激→流動性增加 →投資過熱→貨幣收緊→流動性緊張→債務風險→金融危機。

根據經濟學家統計,一般認為金融危機發生的前兆可從以下幾點觀察:

1、大家瘋狂加槓桿負債
這是金融危機發生的萌芽階段。這時候信貸政策一般比較寬鬆,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大家紛紛舉債購置資產,加槓桿買房、買車、買股票,自有資金槓桿率不斷提升。

2、社會負債增長速度加快
在經濟大繁榮的時候,大家都對未來充滿信心,預估未來自己的收入會增加,所以對負債也充滿信心,於是大家紛紛舉債。

3、資產價格虛高
大家紛紛舉債購置資產,導致資產價格(房價、股價)飄升,超出了合理市場水準。這就是野村證券發布預警模型報告,以民間信用對GDP比率、房價、股價、民間部門償債能力,以及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等五項指標偏離長期趨勢程度,警示美國、德國、日本、荷蘭、臺灣及瑞典等6個經濟體,在未來3年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

當政府以外的循環圈後繼無力,就會發生各種的逾期與呆帳,甚至股票、房地產崩盤,進一步變成金融風暴。

但現在不一樣,做莊的變成政府,那可就情況完全不一樣了。原來負責兜底紓困的人,突然變成捨我其誰、一馬當先、拼命印鈔,確實是人類絕無僅有,泡沫肯定更大,但會不會破?No one knows!

我感覺吧,這次的百年瘟疫早就在去年各國救援紓困大規模印鈔中,顛覆了傳統經濟學家的認知,政府出面做局,而且欲罷不能的資金紓困,雖然在產業面上帶來了更多前所未有的不確定,但因為十年前的金融風暴而備受監管的金融業,確實坐實了牌照金融的所有好處,現在的金融機構大獲其利,其實就是一個車流大增之下,高速公路收費站坐享其利的活生生例子。

這現象還不是台灣獨有。華爾街金融機構的老闆們在7月13、14日公佈第二季度的收益時,各個歡欣鼓舞。當分析師詢問未來幾個月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的風險時,JPMorgan的老闆Jamie Diman回答:現在的消費者,他們的房屋價值上漲、他們的股票上漲、他們的收入也在增加,連他們的儲蓄都在增加……他們就是一副蓄勢待發的模樣。

Goldman Sachs的CEO David Solomsn被問及白宮的正在增加企業的公平競爭,會不會冷卻狂熱的交易時,他回答:我們的資產配置水位仍然在高位,這讓我只是感到鼓舞,很多感覺我相信會持續下去。

花旗集團的老闆Jane Fraser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告訴分析師,我們看見了難以置信的資金管道源源不絕。

各銀行今年第二季度的收益,基本上符合近期的金融市場上升趨勢。美國最大五家—Bank of America、Citigroup、Goldman、JPMorgan and Wells Fargo,總利潤達到390億美元,已經是去年第二季的五倍,更比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季度利潤高出了約40%。

這種樂觀的信心是否合適?目前還有待觀察。不過我還是得提醒,高物價和供應鏈的瓶頸,可能會減緩經濟復甦。許多銀行表示,他們自己的成本,尤其是工資,正在攀升。而多項刺激計劃,包括慷慨的失業救濟金,可能於2021年下半年取消;沒有它們,美國人的財務狀況可能會開始變得不那麼穩固。

如果股價的變動是可以接受的,那麼投資者對銀行期貨的樂觀程度,就沒有這些金融機構高管們看的那麼樂觀。儘管JPMorgan和Goldman Sachs的利潤均超出預期,但它們的股價在公佈業績當天仍下跌了近 2%。

另外,金融科技領域確實正在發生一些驚人的事情,投入其中的資金現在已經比平時多得多。數據提供商CB Insights估計,僅在今年第二季,它就吸引了超過340億美元的創投資金,這已經創下了歷史的新高。今年的創投資金所投資的每五美元中,就有 1 美元投向了Fintech金融科技。其中包括32個IPO案例(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在第一季度參與372起合併,其中21起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

僅在過去幾周,信用卡公司Visa就為瑞典支付平臺Tink支付了 18 億歐元(合 21 億美元)。美國最大的銀行JPMorgan在六個月內收購了三起以上的金融科技,包括OpenInvest。

這個暴風雪,反映了投資者在尋求回報和金融數位化浪潮起飛時的需求,它也揭示了一些更深刻的意義。金融科技公司曾經是金融界的反叛者,現在正在成為整個產業的一部分,大賺其錢。

該怎麼看疫情過後的金融發展?我覺得疫情除了帶給了金控更多的資金子彈,數位化更催生了金控的數位化改革,在本來就備受監管的台灣金融機構,應該趁機修習內功,做好疫情後全世界的新變化,或許可以發現另外一個窗外有藍天的機會。

未來的金融產業,我觀察會有以下幾個趨勢:

趨勢一》數位金融成銀行營運主軸、生態圈牽動發展
傳統銀行佈局數位化服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根據金管會統計,2016年底有開辦數位帳戶的銀行為17間、總開戶數為8萬戶,到了2020年底,開辦數位帳戶的銀行成長到35間、總開戶數來到646萬戶。

趨勢二》行動支付扮演普惠金融重要推手
行動支付在近年政府、企業的推動下,民眾和商家使用的意願大幅提高,根據金管會統計,2019年行動支付金額破千億來到1,824億元,2020年進一步翻倍至4,200億元以上,較2019全年成長超過一倍。

趨勢三》國內銀行機構併購持續
國內行業者勢必面臨金融科技及大型科技公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挑戰,未來隨著疫情趨緩,國內金融機構除了持續強化並改善營運績效,預計將會繼續透過國內外併購,來擴大市場規模綜效及快速取得技術,以提升競爭優勢。

趨勢四》數位金融產生的資安問題須重視
當金融服務走向數位、零接觸,資安問題的重要性也加深,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21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短期或中長期內,資訊科技相關的風險皆名列前十大風險之中。

為了讓金融產業蓬勃發展,我建議金融產業應積極採取以下三個重要的行動:

一,進行跨產業合作結盟:
金融機構在培訓員工技能方面,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些企業的業務型態正從對於流程和效率的高度要求,轉變成為可以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科技和深厚的人文技能。對於與其他產業進行合作結盟,各種可能方式都應被納入考量,藉此以促進金融產業人才的技能提升。

二,深入研究數據:
許多金融產業手上都有數據,但幾乎都沒有妥善運用。怎麼利用Fintech解讀這些數據來提升服務效能,這是很重要的。

三,瞭解學習B2B 新技能:
自動化、生產力和學習新技能之間的關係十分明確,這場疫情也確實加深了企業的轉型決心。最近在美國一項針對400名各行各業任職的員工所進行的調查便是一例,其結果顯示,91%致力於提升員工技能的公司,其生產力已有顯著的提升。

在利率低迷的時代,疫情的複雜性又為金融產業增加了不少成本的壓力,產業轉型變革已經勢在必行。金融產業在國家的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然而勞動力的條件與需求,正在以超越多數金融機構所能適應的速度顯著變化,因此,各國政府應協助金融產業並共同合作,尋求長期提升技能的解決方案,以彌補現有的技能差距。

二,7月11日,維珍銀河創辦人Branson搭火箭進行太空飛行測試成功後,次日維珍銀河立刻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請辦理增資,預計籌措5億美元資金用於開發載人太空載具等,今年以來它的股價已經累計上漲71.5%。看來,太空產業的競賽蓄勢待發,台灣有參與的機會嗎?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Virgin Galactic founder Richard Branson successfully rockets to outer space〉(維珍銀河創始人理查布蘭森,成功發射火箭到外太空)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Jeff Bezos, Richard Branson and Where Space Really Begins〉(傑夫·貝佐斯、理查·布蘭森,在太空真正開始的地方展開競爭)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South Korea Seeks to Move Up Its Spot in Global Space Race〉(韓國尋求在全球太空競賽中提升其地位)

分析解讀

Branson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乘坐自家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飛行器「升空」,他和兩位駕駛員以及另外三位「宇航員」,六個人一起在「太空」俯瞰地球,並體驗失重狀態。數分鐘後,順利返回地球。

在億萬富豪的太空遊競賽中,馬上就要過71歲生日的英國企業家Richard Branson搶跑成功,終於實現了成為「太空人」的童年夢想。但他不僅沒有得到英國人的喝彩,反而引發了英國媒體的一片質疑。

英國媒體最主要的質疑是:一直愛好冒險的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Branson,他的最新冒險行動,究竟算不算「太空之旅」?英國《衛報》以及《每日電訊報》都用一則模擬對話調侃了Branson的最新商業噱頭,標題下得很不友善:〈Branson真的進入太空了嗎?〉

他們的質疑是因為,國際公認的太空邊界始於離地球海平面100公里高的卡曼線(the Kármán line),而Branson乘坐的維珍銀河「VSS Unity」,僅僅飛到了距地球86.1公里高的地方。

Branson在英國之所以常受媒體嘲弄,可能是因為這麼多年來,他不斷追逐鎂光燈、不斷吸引媒體注意力的種種冒險或怪誕行為,已經開始讓英國人民和媒體感到厭倦。

Branson大概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嬉皮企業家」。Branson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創建了維珍集團,該集團如今旗下擁有400多家不同領域的子公司。根據福布斯的最新估算,截至2021年7月14日,Branson個人的資產淨值是49億美元。

Branson最有名的「上頭條」之舉,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乘坐世界上最大的熱氣球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壯舉。

商業太空遊競賽日趨激烈,如果你認為Branson此次摸地球「天花板」,是探索人類航太事業、作貢獻,那你就錯了。據說,他是為了搶非常有利可圖的商業太空旅遊市場。

如果說人類的首次太空競賽是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冷戰所推動的,那麼,這次太空競賽,則主要是由尋求賺錢的民營企業家推動的。由於火箭和衛星科技的進步,低軌太空旅遊是過去十年蓬勃發展的一部分,企業家和投資人正在入侵曾經屬於政府的領域。

2020年,投資者向太空業務投入了280億美元,希望效仿 SpaceX的成功。SpaceX憑借其巧妙的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大幅削減了軌道發射成本,其估值達到了74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40年,整個太空經濟的收入將從現在的3500億美元增至1兆美元,UBS預測,到2030年將達到8000億美元。

雖然商業太空旅遊尚未正式起步,但競爭已經開始,且顯得有些醜陋了。同樣躍躍欲試、試圖在商業太空遊競賽中拔得頭籌的大亨,包括不久前宣佈「退居二線」的Amazon創始人Bezos,和同樣愛冒險和搞怪的Tesla老闆Musk。

同樣擁有火箭公司的世界首富Bezos,是Branson在商業太空遊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但Branson這次搶跑,讓他比Bezos計劃中的太空旅遊早了九天。

似乎出於某種酸葡萄心態,Bezos團隊聲稱,Branson並沒有飛到國際公認的卡曼線之上。據稱,如果Bezos的太空遊能夠按原計劃在7月20日成行,那麼,他們將飛至略微超過卡曼線之上的地方。

Bezos的火箭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將在美國Texas的航太港東南約200英里處發射。儘管Bezos團隊酸言醋語,但讓Branson感到略微好受一些的是,他的另一個太空遊競爭對手、特斯拉老闆Musk,特地在7月11日淩晨3點趕到了Branson住處,祝福他「太空旅遊」順利,後來還在發射現場觀看了「VSS Unity」火箭升空。

不過,祝福歸祝福,競爭歸競爭。Musk擔任CEO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打算在今年9月進行下一次太空觀光旅行,這個被稱為「靈感四號」的飛行器,將搭載四名普通公民進入太空,這也將是有史以來首次全平民太空旅行。

據稱,Musk對太空旅遊的渴望並不止於此,他已經計劃在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的協助下,在2023年乘坐星船進入太空繞月飛行。

說到這裡,我們得回頭想想,誰是太空旅遊的目標客戶?

高昂的太空旅遊飛行票價,顯然意味著太空旅遊的目標客戶是那些極為有錢的人,但有多少人願意為幾分鐘的太空旅行,砸下相當於一棟豪宅的費用呢?

這次將近7,600人投標參與隨Bezos登機,獲勝者花費了2800萬美元。維珍銀河表示,它有一份旅行者的客戶名單,人數高達數百名。

投資銀行Cowen的一項調查發現,淨資產超過 500 萬美元的人,有將近五分之二會考慮支付 25萬美元(維珍銀河太空旅行目前的價格)購買機票。

《西班牙人報》報導,面對即將到來的太空旅遊熱潮,還有一些公司試圖從另外的計劃中獲益,例如剛剛在英國開業的太空遊旅行社「火箭突破」公司。這些公司最引人注目的服務,包括「航行者空間站」酒店,這是一家太空五星級酒店,計劃於2027年開始投入商業運營。透過提供類似於月球重力的系統,近300位客人將能夠在「航行者空間站」酒店中,享受到地球上任何一家豪華酒店所提供的一切服務。該酒店設有水療中心、健身房、酒吧、咖啡館、餐廳……當然,這一切,只有那些支付得起500萬美元旅費的人才能享受得到。

看來,三個億萬富豪發起的商業太空旅遊,其目標客戶也是富豪,至少不是那些囊中羞澀的普通人。

如果俄羅斯人在太空中擁有第一顆衛星、第一隻狗和第一個人,美國人則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夢想。而現在,英國在商業太空旅遊方面,已經領先全世界。

這很重要,因為很快就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就像所有旅遊業一樣,富人去哪裡,其他人也會跟隨。如今,太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普通人,這要歸功於Branson 7月11日的升空。但真的「富人去哪裡,其他人也會跟隨」嗎?

事實上,7月20日是阿波羅11號登月52週年,當天Bezos將乘坐Blue Origin的New Shepard火箭,進行首次商業載人火箭飛行。

Blue Origin公司投入軌道運載火箭研發及太空旅遊服務,Bezos 7月5日卸任亞馬遜執行長之後,重心將放在2024年執行的「藍月」登月計畫。Musk、Bezos的曠世創舉,被網路界戲稱為外星人,這些巨富新的競爭領域在太空,而相關的投資機會也是歐美熱門焦點。

無論如何,登陸太空確實吸引眼球,但產業發展確實蠢蠢欲動。Tesla創辦人Musk推動低軌道通信衛星「星鏈」(Starlink),星鏈計畫預計發射總數4.2萬顆人造衛星,使用離地面較近的低軌道衛星(LEO),以大量衛星組成一個「小行星帶」服務全地球,因而備受期待。

無論如何,太空商業看起來蓄勢待發,很大原因除了資金來源太多的造就之外,仍然面臨兩個挑戰:

產業剛剛發動的學習曲線。
Morgan Stanley就將維珍銀河的收入從18億調降到2030年的13億美元,Ark invest本來推出的太空ETF也已經退出,幾家太空新創公司紛紛夭折。

太空發射的安全性問題。
一次災難就會毀了大家的夢,1986年的太空發射失敗,就讓當時的美國太空總署撤回了送平民上太空的計畫。

回到產業層面,SpaceX還可以與星鏈形成互補,SpaceX的可回收的火箭大幅降低太空運輸成本,可以不斷的替換衛星。

目前星鏈計畫初期客戶,是服務那些「電信商難以服務到的3%至4%客戶」,以及「那些沒網路,或者連線品質很差的人,例如歐美郊區住戶,或是船、飛機與卡車司機、旅客與船員們。」

當然,星鏈計畫不只是僅能提供商業用途,很多專家預估可幫助掌握地形、水文、地震預測,而在軍事攻擊時,星鏈也可變身成為重要戰略武器。美國目前5G發展速度相對落後,星鏈計畫被戲稱為連結太空的6G世代。

星鏈不只是燃料與材料創新,更重要的是晶片、感測器、軟體、電力與連網技術的進步,低軌衛星數量龐大,每個衛星連線都需要地面基地台與衛星發射器,這些正是台灣科技廠商的強項。

台灣具備通訊電子產業經驗與實力,5月底台灣國家太空法案「太空發展法」,在立法院三讀正式通過,雖然目前基期尚低,但未來成長潛力大。

有幾家公司備受關注,例如穩懋極有可能打入SpaceX供應鏈,供應衛星通訊晶片。其他廠商包含網通廠台揚、啟碁,PCB廠華通,工業電腦廠事欣科,沖壓件製造商公準,以及金寶、康舒等,都被列為低軌衛星供應鏈,且美中對抗白熱化,高度技術能力與通訊機密不能流入紅色供應鏈,更有利於台灣廠商維持長期業務合作。

不過未來發展如何,仍有待觀察,因為相比於大顆、少量的同步軌道衛星,一用就是10到15年,台廠切入有難度;反觀低軌通訊衛星壽命可能只有2到4年,每幾年就要重新遞補新的衛星上去,進而帶動商機。

國家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補充說明,低軌衛星讓市場進入門檻、成本都比同步軌道衛星來得低。歐美科技大廠都在追求物聯網世界,低軌衛星將是促成萬物聯網的重要環節之一,科技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