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40 | 台灣該如何應對疫後的供應鏈傷害? / 「台灣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正式開板,該怎麼看待獨角獸現象?獨角獸的未來發展又會如何?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7月23日,路透社引述了企業、經濟學與航運學家觀點,指出以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病、德國與中國大陸爆發的自然天災,以及針對南非主要港口的網路攻擊,這些事件正推動全球供應鏈走向崩潰,威脅著原物料、零件與消費品的流動。疫情給供應鏈造成的傷疤肯定難以修復,台灣應該有什麼樣的思維應對?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bes富比士報導:〈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at Can Help Evolve Your Supply Chain〉(如何從美國國防部的供應鏈報告,學會供應鏈升級)
●CNBC:〈The rapid growth the U.S. economy has seen is about to hit a wall〉(快速增長的美國經濟差不多要撞牆了)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Supply-Chain Executives See Long Road Ahead for Diversity Efforts〉(供應鏈專注在未來的多元化,以分散風險)

分析解讀

Delta變種病毒株已摧毀亞洲部分區域,多個國家切斷水手的陸上交通幹線,導致船長無法輪替已疲憊的船員。據統計,約10萬名水手在任務結束後,仍困在海上無法返航,這與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的封鎖強度相同。

與此同時,扮演全球經濟巨頭的中國大陸與德國,都傳出致命洪水,並破壞還沒有自疫情完全復甦的全球供應鏈,損害的經濟活動可能達數兆美元。

扭曲的供應鏈也波及美國與中國大陸,兩者加起來佔全球經濟生產的40%以上,而兩大經濟引擎遭受波及,當然也會導致全球經濟走勢疲緩,各種商品與原物料價格上漲。

無獨有偶,本來看起來最強健的美國也扛不住了。7月21日,美國聯準會發佈了最新的美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認為美國的供應鏈中斷變得更加普遍,物價上漲的壓力正制衡經濟進一步復甦。美國FED這份報告,是根據美國聯準會下屬12家地區儲備銀行的最新調查結果編製而成。報告認為,美國供應鏈中斷更加普遍,企業面臨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交付延遲、消費品庫存低等困境,將推動價格進一步上升。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也顯示,6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增長5.4%。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類,物價同比上漲4.5%,為30年來最大漲幅,遠高於美聯儲宣佈的2%的目標。物價上漲和通脹擔憂引發美國各界廣泛關注。

一天後,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下屬的一個兩黨特別工作組,7月22日也發表了報告,認為美國政府有責任與工業界和盟國一起,透過增加來源的多樣性來減輕關鍵的國防供應鏈風險,提高應急能力並增強彈性。

另外,2021年6月的白宮供應鏈報告,不只是宣吿拜登政府有意尋求更多預算,以補強四個重要產業的供應鏈弱點和健全監管,也呼籲企業擴大產能,以配合政府有意推動的重大經濟議題。

這四個重要產業分別是半導體、高容量電池、關鍵礦物和原料,以及藥品和活性藥物成分(API)等,四項關鍵產業的供應鏈彈性。

針對美國供應鏈彈性遭新冠疫情弱化,白宮工作小組在6月發表報告,提出重建供應鏈彈性的建議。美國政府將扮演推動重建的核心角色。公佈該報告的目的,是讓民間部門預知政府有意採取的行動和提撥的預算,以預先協調各自的供應鏈計畫和優先項目。

疫後的供應鏈傷害,看起來似乎是越來越嚴重。這份報告不僅具體列舉美國未來的四個重要產業,也提出了六個建議,這六個建議同樣值得台灣參考和深思:

建議一:投資應該以重建和創新為主
只有政府直接投資,才能透過製造業生態系、多樣的中小供應商以及技術工人,重建可提升創新和科技領導地位的基礎設施。
除了以500億美元的新投資來支持美國的半導體製造和研發外,報告也建議投資150億美元在全國性充電基礎設施,以支援電動車發展。
報告同時提出建議,政府可以透過退稅、稅務優惠、優惠融資等財政措施,以政策鼓勵、扶持相關產業。

建議二:獎勵民營企業
報告呼籲,藉由小型企業管理局 (SBA)的貸款和投資計畫,支援中小型和弱勢企業,以分散關鍵供應鏈的供應商。

建議三:善用採購力
公共部門有強大的採購力,可戰略性地利用以強化供應鏈彈性、支持永續性,和設定國家優先目標。例如,聯邦車輛電動化可推動私人部門採用電動車,以及加快高容量電池的發展和建立全國性充電基礎設施。

建議四:善用政治力
報告也提議,可以善用國際組織和國際話語權。例如,美國政府可以利用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來強化貿易規範和執行工具。藉由反對補貼、傾銷等對美國製造業和整體產業不公平的作法,政府可強化美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工作小組建議,美國應把供應鏈彈性納入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中。

建議五:善用標準制訂權
標準制訂權為監管者的政府有各種提振彈性的工具,為了對抗海外關鍵資源開採與處理的集中,以及供應短缺的風險(這裡說的主要是中國)。報告強調,美國政府應該擴大關鍵礦物在美國的生產和處理地點。

建議六:職能再訓練
報告指出:「美國勞工必須是供應鏈彈性的基石。」報告發現的弱點之一是,美國製造業產能喪失,導致研發、創新和技術性勞工,其擁有的製造技術知識喪失。工作遷移海外,導致美國勞工整體技術水準下降。所以如何在職訓練,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總而言之,報告提出的各項建議有一個共同主題,舊式恢復供應鏈彈性將只有透過美國政府、盟國和貿易夥伴,以及民營部門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而且美國政府必須扮演領導角色,利用其資源在投資、獎勵、善用影響力和訓練上。

這六項建議非常值得台灣參考和深思,如果未來供應鏈朝向全球產業分化甚至區域化發展,台灣將深受影響。

二,7月20日,研議多時的「台灣創新板」與「戰略新板」正式開板,兩大板塊目標鎖定具潛力的新創企業,並扶植台灣的獨角獸企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都知道台灣還在迷戀獨角獸。台灣到底應該怎麼對待獨角獸現象?獨角獸的未來發展又會如何?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ig Tech Startups Spring Up in South Korea〉(大型科技公司在韓國崛起)
●Economist經濟學人:〈Technology unicorns are growing at a record clip〉(科技獨角獸以創紀錄速度出現)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French tech bet pays off with rise in ‘unicorns’〉(法國押注獨角獸的未來)

分析解讀

講到這個,我又想提韓國。繼之前的K半導體策略、K電池計畫,我想告訴大家,韓國在新創產業的扶持以及獨角獸的培育成績,也把台灣拋在後面。

我知道台灣有著「好想贏韓國」的心情,全世界可能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對韓國的理性與感性如此兩極,在產業、體育狹路競爭,影音娛樂卻熱情瘋迷。

7月9日,韓國電子商務配送新創公司Market Kurly,準備在韓國股市進行 IPO(首次公開募股),同時並吸引了1.96億美元的F輪投資。經過F輪的投資後,這家獨角獸新創公司的估值上升到為21.7億美元。

事實上,受惠於科技人口眾多、政府扶持等因素,韓國成為培育大型科技新創公司的溫床,生技、共乘、線上支付等領域新秀紛紛崛起。根據CB Insights資料,韓國已有10家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初創公司),成為亞太地區第三大新創重鎮,僅次於中國與印度。

韓國目前最大的獨角獸是金融科技公司Toss,該公司目前估值約74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是在8月準備進行股票首度公開上市(IPO)的電玩遊戲開發商Krafto,預料是首爾證交所最大規模的上市案之一,最高籌資4.3兆韓元,約合38億美元。

長久以來韓國經濟體由龐大的家族財閥掌握,如今這些新創公司在大廠鼎立的局面下嶄露頭角,格外引人注目。

在全球資金過剩的背景下,未上市企業的估值正在膨脹。被稱為「獨角獸」的初創企業,全球數量突破750家,比一年前增加約50%,這些企業的合計估值也增加了近70%。除了疫情推動數位化需求增加之外,資金正加速流入未上市企業,也是主要原因。

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50家增至500家,只花了約兩年時間,進入2021年後,獨角獸增加速度正在加快。最近一年,全球產生約300家獨角獸企業,其中美國的獨角獸數量增加64%,至374家,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增長22%,至151家。

那麼,什麼是獨角獸呢?

話說,創業投資家Aileen Lee所屬的Cowboy Ventures,在 2013 年創造了「獨角獸」一詞,指的是當時稀有的神話物種:價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私營初創公司。撇開任何魔法屬性不談,如今它們已變得司空見慣,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世界上的獨角獸群,正以像兔子般的速度繁殖。這類公司的數量,從八年前的十幾家,增加到現在的750多家,總價值為 2.4 兆美元。這樣的規模,其實真的太多。

受投資者慷慨解囊的接受者,也變得更加全球化。儘管美國和中國的新創公司繼續在籌款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來自這兩個最大市場之外的份額,也從2016年的25%左右,增長到上個季度的 40%。

現金的洪流,我們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首先,是初創公司早期創業投資 (vc) 支持者的投資熱潮;第二個原因,是投資者之間的競爭加劇。

但這種連勝可能有風險,或是以淚水告終,這就是兩年前發生的狀況。當時商業模式還不穩定的高估值公司,要嘛在首次公開募股後失敗(如優步和 Lyft,兩個叫車競爭對手),要嘛無法走得那麼遠(WeWork,共享辦公室租賃公司,其上市在投資者感到冷漠後被擱置)。

許多最近上市的獨角獸公司繼續流血。根據《經濟學人》的計算,那些在2021 年上市的公司,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總共虧損了250億美元。

未來還會有風險嗎?當然有。

第一個風險,是他們的財務報表不夠透明。評估其價值是否值得他們的高估值,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

另一個風險來自政治,包括中國的打壓和美國的反壟斷。世界各地的政府當局越來越忌憚讓科技公司變得過大,或進入金融、醫療保健等受監管的市場。在中國大陸,作為對大型科技公司廣泛打擊的範例,螞蟻金服和滴滴的例子歷歷在目;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審查加密貨幣的使用。這些都是政治風險。

站在臺灣的角度,行政院在2018年也高喊,要把台灣本土的新創企業培養成台灣的獨角獸。但我認為,台灣不應該妄想自己能培養出獨角獸,台灣應該做的,是協助台灣科技企業擁有全球的影響力。

台灣新創技術的團隊規模都太小,所瞄準的市場及商業模式,也多是以台灣為主,這很難吸引國際資本的認同。而光想靠政府大規模補貼長大,除了本身就有爭議,台灣也有很多先天不足的問題存在。

首先,台灣老齡化嚴重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像。2018年的高齡人口(65歲以上)比例已經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老化速度甚至快過日本。年輕人少了,創業氛圍理所當然日薄西山。

當然,為了拉動創業,政府也有不少獎勵創業的政策,但效果甚微。在這背後,我認為還是資本意願與創業環境的差距。在美國與中國大陸,資本願意在有增長潛力的新興項目上砸錢,創業者當然不缺融資的管道,但台灣創業者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台灣投資人相對保守,他們不會輕易將資本撒向創業者,在他們看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項目能不能賺錢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這使得創業者的第一步艱難了許多。

另外,我感覺台灣年輕人本身創業意願也不高。在台灣,創業者要面對的風險成本更是比其他國家高了許多,有數據顯示,在創業成本(佔人均收入的比重)這一項中,美國、英國和德國分別為1.1%、0.1%和1.9%,而台灣則比這高了許多倍。

此外,台灣創業者要面對與挑戰的都是巨頭型公司。在融資管道上,金控集團掌控了大部分的資源;在製造業領域,裕隆、台積電、鴻海、台達電等大企業壟斷了產業資源,創業者根本沒有切入的空間,即使在移動互聯網,台灣也幾乎被Apple、Yahoo、Facebook、Google、Amazon等矽谷大廠壟斷,本土的創業者沒有與之抗衡的籌碼。

最後,台灣遍地都是幾十年歷史的老企業,它們奉行的是類似終身雇傭制,這套制度體系下的企業,非常注重員工忠誠度,希望員工由基層逐級往上晉升。這種上升機制與人性關懷,往往導致年輕人認為待在大企業才是理想的狀態。數據顯示,台灣8成的大學畢業生較願意進入大企業工作,因為這意味著生活無憂與安穩的職場生涯。

所以,台灣政府應該要有更高的戰略視野去看待獨角獸。台灣先天缺乏廣大的市場,也難以吸引高額的國際資本投資,加上自2000年以來,台灣的網路發展已經從接近美國,到現在遠遠落後中國。儘管台灣仍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在AI技術、半導體、電子業等科技基礎還是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政府在產業策略部署上仍然零零落落,並被選舉考量深深牽絆。

如何讓台灣企業能以更大市場為目標,或許才是最應該思考的事情。扶植產業不能只靠政府花錢補貼,越想追捧獨角獸,越會顯出政府能力的不足。

在全球貨幣橫流的今天,台灣政府不應該笨得去和別人比錢多。產業政策必須搭配產業人脈和供需關係的槓桿,用錢圈養絕對不是台灣可以選擇的方式,在別人的市場放養,才是台灣獨角獸橫空出世的唯一路徑。

《經濟學人》總評 

封面故事

這期的封面設計,乍看之下你會覺得有些俏皮,但再仔細看,卻是背脊骨一身冷汗。

在一片大洪水的背景上,有兩隻企鵝在一個漂浮的沙發上,看著播映著熊熊大火的電視機。上面的大字寫的是「No safe place」(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小字則是「The 3 °C future」(這個升溫3 °C 的未來)。

本期經濟學人用了三篇文章闡述這個主題。文章一開頭寫到,德國科隆附近的小鎮Erftstadt,城市的地基像紙片一樣被洪水撕裂衝走;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利頓鎮,在創下異常的高溫記錄49.6度後,一天之內就從地圖上被大火吞噬殆盡。回到中國的鄭州市,汽車像死魚一樣,漂浮在街道羅列的洪水中。

全世界都感到了威脅。六年前在巴黎,世界各國曾經承諾將透過巴黎協議,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溫度上升控制在 2°C 以下,避免最糟糕的情況發生。目前看來,這方面取得的進展仍然不足。但即使他們努力實現了控制升溫的目標,也無法阻止今天的森林大火、明天的大草原乾涸、河流的決堤,以及山頭冰川的消失。

更糟糕的是,經濟學人認為,假如全球的氣溫真的在未來幾十年,升高至比工業化前高3°C,熱帶的大部分地區也可能會因為太熱,再也無法進行戶外的工作;珊瑚礁和依賴它們的生態環境將會消失,亞馬遜雨林將成為死氣沈沈;糟糕的穀物收成將成為司空見慣;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覆冰,將縮小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想像得到的海平面上升,將不會像今天這樣以毫米為單位,而會是以公尺為單位。聽起來真的非常恐怖!

總而言之,氣候變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極端天災也迫在眉睫,連上海都將在明天放史上第一個颱風假,怎不令人憂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