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44 | 投資市場該如何因應氣候變化調整投資策略? / 聯準會主席鮑爾將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投資人把目光投向QE退場政策的相關線索。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8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頒布了第六版高達3949頁的評估報告,這是2014年以來,關於氣候變遷的首份重大科學評估報告,顯示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快過預期。氣候變化壓力看來已經兵臨城下,投資市場是不是早已有了一些變化?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Earth is warming fast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scientists say, and the window is closing to avoid catastrophic outcomes〉(科學家說,地球變暖的速度比以往想像的要快,避免災難性後果的時間窗口正在關閉)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Oil Giants Turn to Startups for Low-Carbon Energy Ideas〉(石油巨頭轉向初創企業,尋求低碳能源理念)
●Bloomberg彭博新聞網:〈More Money Than Ever Is Flowing Into Climate Tech〉(流入氣候科技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疫情趕也趕不走確實令人氣餒,但這一年半以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災,更是縈繞大家心口的另外一個隱憂。

疫情肆虐帶來了生化醫療產業的春天;綠色投資帶來了電動車的估值沖天;但一個新的明日之星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所謂的「Climate Tech 氣候科技」。初級市場早就熱火朝天,讓我們來好好盤點一番。

按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報告,未來20年全球升溫將超過1.5°C,在最糟的情境下,2027年就可能提前達到升溫1.5°C,挽救地球看來只剩最後一線的生機。全球各國官員紛紛呼籲全球攜手,立刻採取行動,共同對抗氣候的變遷。

事實上,我們確實籠罩在一股席捲全球、史無前例的熱浪中,在嚴峻的氣候變化中,一場場火災,從地勢最低窪處一直蔓延至最高處,並且涉及了全世界不同國家。

由於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人類破壞性活動的影響,整個世界都在燃燒。這些火災已導致世界各地數百萬英畝的土地被燒毀,數以萬計的森林被毀滅,數百人死亡或受傷,數千人流離失所。此外,它們還導致各國在與之對抗的過程中精疲力盡,而我們也因此不斷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求救聲。

特別讓我注意到的是,IPCC報告還指出了投資氣候科技和利用現代科技控制,或試圖控制氣候變化的重要性,特別是降低農業、食品和運輸領域內的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氣體排放。這份報告強調,這類自然災害將在這個世紀內愈演愈烈。

蘇格蘭永續發展學院的分析師Daniel Clayton最近在「Techcrunch」網站上對IPCC這篇報告發表評論,他說,世界各地的自然災害都在增加,乾旱、洪水、颶風等自然災害的加劇,影響著全球各個大洲內數十億人的生活。他認為最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在於科技研發,並利用科技,克服人類所面臨的這些巨大挑戰。

他還指出,這需要開發專門的演算法,並使用人工智慧來收集和分析數據,以作出更快、更有效的應急響應,並預測即將發生的災害,以迅速採取行動,來避免其造成損害。

此外,他還強調了研發幫助消防員滅火的設備、軟體,以及雲服務的重要性,其中包括設計精確的傳感器,以識別電力和能源網絡中的故障,而這正是導致全球火災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Globalnews」新聞網站的報道,英國艾德蒙頓地區的一家航空公司,已經部署了高科技無人機,用來幫助消防員撲滅襲擊該地區的這場森林大火。

同時間,當全球企業、投資人和政府都承諾,將朝「淨零碳排放」(net zero)的價值鏈、投資組合、法制規範轉型,所有人都寄望於氣候科技的重大進展能被發現、擴大應用,進而改變產業及全體社會。

PwC(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就發佈了一份報告,以全球氣候變遷領域的新創生態圈為分析對象,首先定義氣候挑戰的規模與氣候科技的投資樣貌,接著檢視氣候科技初期的投資案、金額、趨勢、相關產業以及投資者。

根據PwC報告的調查結果,「氣候科技」正迅速崛起:許多樂觀的跡象紛紛顯示,優秀的創業家在有力的創投支持下,可望成為更大規模的產業。氣候科技已搖身一變,成為2020年代突出的投資機會。

氣候科技已經佔2019年全球創投投資金額6%。據PwC統計,其創投投資的絕對金額,自2013年以來成長超過3750%。這段期間,創投同時以大舉投資AI而聞名,不過,創投對氣候科技投資金額的成長率,卻是AI的三倍之多。允諾將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的國家、城市、企業及投資人,數量不斷增加,意謂一旦相關技術得以突破,也將創造雪球效應般的強大需求。

氣候科技還有哪些趨勢呢?我分析如下:

更新、更便宜的科技
科技的演進與基礎建設的投資,讓成本曲線往下移;AI、雲端、區塊鏈、高階感測器等強大的新科技,不僅能夠優化解決方案,使其得以量產,更能提供全新的商業模式。

1.消費者需求的提升
當消費者對品牌及永續性產品要求更高,能達成ESG永續目標的業者,成長率也會較未能做到永續的對手更好。永續性於是成為消費性產業新興的顛覆性因素,名為「氣候科技獨角獸」的新階級也應運而生。

2.更具鼓勵性的政策與法規:
已有上百個國家承諾,要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經濟體的目標。因此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幾年相關的政策制定將持續進行,且力道將更急、更強,包括碳定價、補貼政策與標準、禁令和淘汰規定等。

3.企業需求的成長:
自2019年代中期開始推動淨零碳排放目標以來,全球已有近300家主要企業承諾,要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放。

4.投資金額的增加:
已有資產管理規模(AUM)共計超過45兆美元的投資人簽署聲明,同意透過調整投資及資產管理的商品組合,促使外界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做法包括減碳的投資組合,到氣候風險的揭露、股東槓桿的運用等。

總體來說,PwC這份業界首見的氣候科技投資現狀分析,揭露此機會的急迫性及尚待縮小的目標差距。氣候科技,正是2020年代創投的下一波新機會

除此之外,隨著川普下臺,拜登即將成為美國下一屆總統,我們也看到了他的新能源政策以及基礎建設方案,在清潔能源方面將投資700億美元以上,由此可見,整個流程已大致底定。

另外,據QUARTZ表示,全世界每年需要投資約3.5兆美元,才能使全球平均氣溫不致升高到危險水準。但到目前為止,距離這個數字還差很遠。

大多數資金將用於擴大現有技術的規模,如太陽能、風能、電池、智慧電網、輸電線路和能源效率,但是這些方法仍有侷限性。矽谷的氣候科技將受到矚目,包括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將碳清除的任何技術,如造林無人機、微型核反應堆,或節能智慧手機應用程式等。

自2013年以來,估計有6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流入與氣候相關的公司,相當於在2019年投資的每1美元風險資金中,就有約有6美分投注在氣候科技。去年有500多家氣候科技公司,共籌集100億至16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在美國、中國和歐洲。

面對氣候科技,我個人建議可關注以下幾個投資方向:

1.運輸
運輸業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4%,且是增長最快的類別,佔氣候科技資金總額的63%。「擺脫燃油發電、朝向新能源引擎」政策在世界各國背書下,各地投資風起雲湧,自2013年以來,已經有近500億美元流入移動解決方案,中國佔其中一半。

2.糧食、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
這一類別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4%,佔氣候科技資金的13.6%。包括植物肉、無人機造林、精準農業等,都歸為這個項目。

3.能源與效率
電力生產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5%,佔氣候科技投資資金8.2%。報導指出,數據是此類別的核心,機器學習演算法可以評估企業的能源使用、簡化營運,並採購清潔能源,通常可以節省資金。

4.重工業與材料
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21%,佔氣候科技資金6.4%。重工業的核心是加熱事物,通常使用燃燒化石燃料,未來將需要用低碳替代方法代替。這類別主要是新材料和能源,隨著政府透過監管或定價來提高碳成本,轉換的動機將會增加。

5. 建築物
這一類別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6%,佔氣候科技資金6.2%。解決方案通常都是低技術含量的,例如使用感測器和軟體來減少能源消耗,幫助大型企業和物業所有者管理能源使用。

6.碳捕集與封存產業。
這一類別佔氣候科技資金不到1%。不過新創公司已迅速行動,譬如將廢氣CO2轉化為化學物質和燃料,Vesta(維斯塔斯風力系統公司Vestas Wind Systems A/S,是集風力發電機設計、製造、銷售、安裝及服務為一體的公司,總部位於丹麥奧胡斯)使用稱為橄欖石的天然礦物在沿海儲存碳、CO2轉化為碳酸鈣並混合成混凝土等等新技術,這些都值得期待。

二、美國聯準會 (Fed) 主席鮑爾將在27日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發表線上演說,主題為「經濟展望」,投資人把目光投向QE退場政策的相關線索。我們應該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BC:〈Fed officials will seek to avoid a tantrum as they keep ‘taper talk’ going at key summit〉(美國聯準會官員將尋求避免在峰會上論及「縮減的談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entral-Bank Tapering Is Coming, and the Market Never Gets It Right〉(中央銀行的縮減即將到來,市場永遠判斷錯誤)
●Economist經濟學人:〈Central banks should make clear what QE is for, and then reverse it〉(央行應該明確量化寬鬆的目的,然後設法扭轉)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參加一場聚會,桌上的菜餚都是你愛吃的,聚會的朋友都是你的哥們,酒足飯飽之際,心裡一直浮現的是待會怎麼回家?怎麼和老婆交代,自己是不是又嗨過頭了?

是的,現在的全球財經市場就是這副德性。QE確實讓我們很爽,紓困刺激很愉悅,不過怎麼收場?怎麼安然著地?這已經變成全球財經官員最頭痛的一個事情。

鮑爾這場演說,可在聯邦準備銀行的YouTube頻道觀看。鮑爾去年以「貨幣政策架構評論」為題,宣佈「平均通膨目標」新政策架構,允許通膨在一段時間內超過2%、以達到平均2%通膨率。而今年的演說主題沒有去年具體,主題是「經濟展望」。

聯準會週三公佈的7月會議紀錄顯示,多數官員預期今年底前將展開縮減購債,但對啟動時間以及如何進行,還沒有達成共識。

最近一些聯準會官員公開對高通膨數據表達疑慮,但鮑爾多次強調,通膨升溫是暫時現象。鮑爾的任期將在明年2月屆滿,美國總統拜登是否會讓這位由前總統川普遴選的主席連任,已經引起討論。

白宮官員曾透露,拜登尚未決定是否提名鮑爾連任。一些幕僚肯定鮑爾帶領總體經濟的成績,不過也有一些人批評鮑爾,在氣候變遷方面的魄力不夠。隨著聯準會縮減購債規模的計劃漸行漸近,市場愈發關注下周即將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儘管美國聯準會在貨幣政策上釋放了「鷹派」的信號,但是具體行動的時間,仍然有可能落在今年年底與2022年年初。市場期待,鮑爾能在即將到來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Jackson Hole)上釋放更多資訊。此外,分析師們認為,美國疫情的發展與通膨水準,不僅將決定美國聯準會貨幣政策,也將決定美股未來的走勢。

事實上,無論如何,越來越多人認為聯準會Taper(縮減購債)確實漸行漸近。

最近幾周,多位美國聯準會官員在不同場合,均談到縮減購債規模,包括達拉斯聯準會主Robert Kaplan、舊金山聯準會主席Mary Daly、波士頓聯準會主席Eric Rosengren,普遍認為最晚在今年年底就得面對縮減貨幣的情況,只是對實施時間持不同意見。

儘管市場預計聯準會縮減購債規模在即,但是預估在未來一年內加息的概率較低。與聯準會基準利率掛鉤的期貨合約價格顯示,2022年11月加息的可能性約為50%,12月加息的可能性為69%。

他們強調,美國聯準會希望澄清,縮減購債規模和加息是兩件獨立討論的事情,也就是說,縮減購債規模不會加息。

事實上,美國聯準會官員也曾多次強調,縮減購債規模將早於加息;在美國聯準會決定縮減購債規模之前,加息是不可能的。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通貨膨脹和疫情前景都是令人存疑的,到底何時加息、何時縮減購債,對大家來說都是心理預期的打擊。

最重要的是美國經濟前景「不確定性相當高」,主要存在兩大挑戰,一是Delta變異毒株令美國疫情出現反彈,二是美國通膨持續升高。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Delta變種病毒感染病例,佔8月8日至8月14日這一周,全美新增確診病例的近99%,實在令人憂心。

美國7月零售銷售數據也顯示了美國經濟略顯疲軟。

當地時間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由於對Delta變種病毒蔓延的擔憂,抑制了經濟活動,以及聯邦政府財政紓困措施效果逐漸減弱,7月美國零售銷售額環比下降1.1%,降幅超過市場預測的0.3%,也低於6月上調後0.7%的增幅。

此外,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為70.2;而消費佔美國GDP總量的近70%,因此零售銷售作為衡量整體經濟健康狀況的指標,受到密切關注。

回顧全球,即使各國正在用新創造的貨幣去購買所謂的長期債券,但各國央行現在面臨的最棘手挑戰,是何時,以及如何收回過去一年半的量化寬鬆 (QE)。根據最新的預測,到今年年底,發達國家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將達到28兆美元歷史新高,其中的五分之二,來自於疫情期間的量化寬鬆政策。

批評人士認為,各國央行都陷入了「QE Ratchet 量化寬鬆輪迴」,因為它們持有的債券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它們在全球金融危機後就開始飆升,而且在疫情來襲之前從未大幅下跌。最可怕的是,許多正努力解決通貨膨脹問題的新興市場,也力推著量化寬鬆政策,現在卻面臨著必須決定未來的重大轉折決策。

現在的麻煩在於,投資者被引導成將量化寬鬆政策的決定,解讀為央行何時可能加息的一個信號,而升息政策的影響力又很明顯,由此產生的利率預期對量化寬鬆公告的敏感性,逼得政策進退失據。

美國聯準會對引發另一場「縮減恐慌」感到十分緊張,2013年的可能縮減債券購買規模建議,曾經一下子震動了金融市場。在歐元區,情況更加複雜,因為量化寬鬆還具有共同分擔歐盟部分成員國債務的副作用。

央行官員也應該明確量化寬鬆的目的和有效性。購買債券確實是去年春天的疫情危機爆發時,穩定金融市場的重要工具,不過現在越來越明顯,在利率已經降為零的情況下,改由政府支出或減稅等財政手段來拯救實體的經濟,已變得迫在眉梢。

今天的經濟數據進一步突顯了這一點。當歐洲央行的通貨膨脹目標看起來高得離譜之際,美國出現令人煩惱的物價飆升。原因是,美國有著更多手段的財政刺激措施。

值得慶幸的是,人們越來越清楚量化寬鬆政策的長期不利因素。《經濟學人》長期以來一直警告的一個危險,即是越來越膨脹的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將對公共財政的穩定性構成嚴重的威脅。

當然,快速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可以消除這種危險,但總體目標,應該是認識到該工具的侷限性和後果。目前,央行官員不想談論太多有關縮減量化寬鬆的話題,也不認為量化寬鬆帶來的財政威脅是他們應該擔心的事。然而政府應該整體看待整個國家的財務狀況,這可能涉及在權衡好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後,怎麼重新設計政府機構的運作方式。

與此同時,中央銀行會在政府赤字規模方面發揮諮詢的作用,並進一步幫助政府,在低迷時期穩定自己的經濟。事實上,量化寬鬆的理由已經變得模糊不清,財政和貨幣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如此。現在是將它透明化,並做好明確分工的時候了。 

《經濟學人》總評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設計,是直接在黑色封底前,放上了四幅8月中旬阿富汗喀布爾機場裡,人群追著滑行飛機的末日逃難照片。上面兩排說明文字,大字寫的是:「Biden’s debacle」(拜登的潰敗);小字則是「What it means for Afghanistan and America」(對阿富汗與美國的意義)。

這期經濟學人用了六篇文章,聚焦於美國在阿富汗撤軍行動上顯現出來的慌張失措,並進一步突顯了美國在全球霸權地位的殞落。

是的,美國在阿富汗花費了2兆美元的軍費,讓超過2,000名的美國人喪生,更不要說那些難以計數的阿富汗人了。

然而,與剛剛失去權力時相比,塔利班控制了這個國家更多的勢力,擁有了更好的武裝配備,也成功奪取了美國向阿富汗軍隊提供的武器火力。現在他們贏得了大家不得不給它的肯定:它擊敗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

美國沒能將阿富汗變成一個民主國家,這並不令人意外,建國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很少人會相信它可以變成瑞士。而美國總統拜登想要結束衝突也不是毫無道理,美國在一個戰略重要性不高的地方度耗費了20年,大多數的美國選民早已不關心這個地方的存亡。

美國未能有條不紊地撤退,這讓阿富汗人感覺被美國拋棄了。它(美國)的情報充滿缺陷,它的計劃僵化不可行,它的領導人反復無常,甚至對盟友的關心毫不上心。

這只會鼓舞各地的聖戰分子,他們會將塔利班的勝利當作上帝站在他們這邊的證據;它還將鼓勵俄羅斯或中國等敵對政府,進行進一步的冒險行為,這也讓美國的盟友更加擔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