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47 | 半導體競爭日趨白熱化,美國龍頭廠商英特爾(Intel)將在歐洲建廠。 / KPMG 公佈《2021年首席執行官展望動向調查》,數據顯示,疫後的產業環境將會大不同。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美國半導體龍頭英特爾(Intel)宣佈將豪擲800億歐元(950億美元),在歐洲建置兩座新廠,擴充在當地的晶片產能。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我們要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tune《財富》雜誌:〈Intel CEO says ‘big, honkin’ fab’ planned for Europe will be world’s most advanced〉(英特爾 CEO 表示,計畫在歐洲建造的大型晶圓廠,將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晶圓廠)
●CNBC:〈Tech giants are rushing to develop their own chips — here’s why〉(科技巨頭急於開發自己的晶片—原因在此)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Intel CEO Pitches Pricey Chip Plants to Officials at Home and Abroad〉(英特爾 CEO 向國內外官員推銷昂貴的晶片廠)

分析解讀

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說,為了歐洲這項擴廠計畫,英特爾10年內將投資800億歐元,正當電腦、汽車、電子產品對晶片需求若渴之際,新廠設施應能迎合半導體的海量需求。

英特爾的競爭勁敵--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今年也曾表示,未來三年內斥資1,000億美元擴充產能,投資金額創新紀錄。

另三星電子上月也指出,往後三年投資額計畫加碼三分之一到2,050億美元以上,為的是成為晶片製造的領頭羊。

英特爾特別將汽車晶片視為戰略優先項目。Gelsinger表示,預估2030年前晶片將占汽車製造成本的20%,是2019年占比(4%)的五倍。Gelsinger也提到,往後10年汽車晶片市場整體產值,預料擴張到1,150億美元,是目前規模逾兩倍。

事實上,英特爾早在今年3月就喊出了IDM2.0戰略政策,重返晶圓代工業務,正名數位製程,並積極與客戶爭取合作機會,向美國政府爭取補助,企圖在2025年之前技術趕上臺積電與三星電子。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 9月7日宣佈,更堅定地宣示其決心。

英特爾7月公佈新的製程與封裝創新藍圖規劃,很大程度取決於能否拿到荷蘭半導體設備商艾司摩爾(ASML)的EUV機台。而EUV機台目前供貨吃緊,除了英特爾之外,台積電、三星以及美光都在排隊等貨,因為這是保持先進製程技術的關鍵半導體生產設備。

Semiconductor Advisors的Robert Maire報告揭露,如果英特爾可以搶先採用這些工具,可能是在摩爾定律的競賽當中,有機會超車台積電的好機會。

FactSet數據顯示,英特爾未來3年將投入200億美元,台積電則是未來3年投入1000億美元,憑藉在該行業的領先地位,研發所面臨的風險低於英特爾。也就是說,英特爾想要重奪晶圓代工領域領先地位,就必須採取大膽的行動,在歐洲的投資關鍵性不只一個方面。

除此之外,對美國產業發展比較清楚的人都知道。2014 年,當Satya Nadella接任微軟老闆時,率先打開了 Windows系統,與將這個軟體巨頭的皇冠上寶石和外界完全隔絕的前任CEO不同,他將作業系統 (OS) 暴露在了競爭的微風中。

微軟的程式以往只能在 Windows 上運行,現在則可以在其他的作業系統上運行;這樣的改變既擴大了微軟的市場,又通過迫使其在更平等的條件下與競爭對手競爭,以改進 Windows。在這個過程中,它激烈動搖了微軟的原來文化,並幫助它擺脫了惡劣壟斷者的聲譽,也為驚人的崛起鋪平了道路,現在它的市值已經飆升至到了2 兆美元以上。

Intel這家美國半導體巨頭,長期以來一直像曾經的微軟保護作業系統一樣,神秘地保護著它的核心晶片製造業務。經過多年的產品延遲、錯誤的技術賭注和不斷變化的管理體系,它現在似乎將採取同樣的開放策略,準備好要迎接嶄新的未來。

英特爾新任CEO Pat Gelsinger表示,Intel的工藝、製造以及代工服務(為其他晶片製造商生產處理器)擁有的所有智慧財產,都將向全世界開放。如果成功,Gelsinger 的戰略可能會重塑一個價值 6000 億美元的產業,這個產業正處於快速數位化的全球經濟核心,而且擁有的發展機會更好。從短期來看,如果失敗可能會加劇全球晶片的短缺,這會讓從汽車到資料中心的所有製造商都面臨困境。 

我們來看看 Gelsinger 先生的背景。他在 2 月份成為英特爾第三位CEO之前 ,曾長期擔任公司的CTO,加上身為軟體製造商 Vmware 的老闆,他非常了解長達十年的「晶片行業假期」,使他能夠在幾周內改變局面。他的「IDM 2.0戰略」並沒有像一些激進投資者所希望的,將英特爾拆分為一家代工廠和一家晶片設計產業,而是選擇了一種虛擬解構,利用包括 TSMC在內的外部代工廠來節省成本,同時也會從 TSMC的領先製造工藝中受益。  

Gelsinger 先生現在正在全球巡演,以解釋和宣傳他的新戰略。在今年早些時候大漲之後,英特爾的股價已大致回落到他被任命之前的水準。Gelsinger 先生似乎無所畏懼,他說,投資者正在問兩個問題:「英特爾能否成功執行這一戰略?」,以及 「這什麼時候會出現在收益中?」

答案將部分取決於英特爾是否可以改變其態度。

這意味著,重新點燃 Gelsinger 所說的「Grovian精神」--這是對公司傳奇聯合創始人安迪格羅夫的引用,他以「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口號而聞名。除此之外,它還必須學習如何與外部客戶合作,並使用其他地方構建的工具。

不過,最重要的是,成功將取決於完美的執行。 所謂的「虛擬代工服務」也面臨挑戰,大多數分析師都同意,代工業務無法與台積電真正競爭。這不僅僅是成本、規模和技術滯後的問題。 

哈佛商學院教授 Willy Shih 指出,英特爾還必須說服客戶,它可以克服試圖同時成為 IDM(指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自有品牌都一手包辦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型公司)和代工廠的內在利益衝突。在未來半導體短缺的情況下,該公司可能需要決定,是將產能分配給自己的處理器,還是履行與代工客戶的合約。

因此,這個賭注很高,不僅僅是英特爾。 如果它繼續失去優勢,結果幾乎肯定是會讓其他半導體企業進一步整合,今天的少數幾家大型晶片製造商,最終可能會被縮減為雙頭壟斷。 即使有更多的工廠倖存下來,大多數晶圓廠也可能都設在亞洲(儘管 TSMC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廠)。

西方政府並不是唯一應該關注 Gelsinger 先生開放舉措結果的人,今天的科技巨頭也應該如此。 與之前的微軟一樣,英特爾陷入困境,主要是因為它對其皇冠上的珠寶過度保護;其他人則可能會認為,避免此類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先發制人。

蘋果成為了其App Store 裡有容乃大的管家;Facebook 可以讓其社交網絡與競爭對手的社交網絡更好地合作;Google可以讓手機製造商更自由地修改其 Android 移動操作系統…..這不但減輕了反壟斷的擔憂,也使股東更加的快樂。而英特爾應該也有開放的機會。

半導體產業對台積電的嚴重倚賴,在今年激起了世界各國的危機意識。KPMG發佈《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調查》,結果發現,2021年半導體領導者信心指數是61分,從2020年的59分提高2分,此為過去15年來追蹤調查的信心指數第二高分,2009年信心指數為64分。

半導體產業有以下三大挑戰,分別是:屬地主義/民族主義、供應鏈問題、及人才管理危機。還有就是ESG轉型準備。

■ 屬地主義/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之下的貿易環境,對半導體公司構成了威脅。53%的受訪者表示,屬地主義是半導體產業中最大的威脅,包含:跨國租稅協定、邊界貿易協議、關稅、法規及國家安全等議題。
中美兩強的對峙,也會增加貿易成本壓力、增加供應鏈管理的複雜度,以及影響半導體生態系。

■ 供應鏈問題
隨著疫情成為半導體增長的催化劑,企業的策略重點反映其長期的發展,預測在半導體產業中未來三年的主要策略,包含落實業務增長計畫、人才發展與管理,以及供應鏈如何更具彈性以達到供貨穩定。

■ 人才管理危機
半導體產業的專業人才不足,而台灣的人力優勢也是台積電脫穎而出的原因。但因應遠距、異地的新工作模式,讓企業能招募跨國的優秀人員,未來只要針對團 隊合作、工作效率加以管理,應就能達到企業的發展需求。

■ 企業永續經營
因應地緣政治的變化和供應鏈的管理,全球各政府對ESG的壓力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多。企業如何在保持一定的毛利及經濟效益下落實ESG,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除此之外,半導體產業有以下四項行動方案:
 
■ 強化數位轉型
未來AI和雲端服務將是兵家必爭之地,企業應優先考慮具有潛在業務機會的投資,加速結合ICT或AI技術推動變革,以使企業具差異化、推動組織內部的數位化。
 
■ 供應鏈彈性及優化管理
因應客戶及市場需求進行供應鏈廣度分析,將稅收優化納入分析,定義微觀供應鏈系統並加以優化管理。
 
■ 研發及資本投資配置
現在是資本戰的世界,嚴格評估是否將資源部署於現有競爭優勢上,策略性收購或開發新的合作夥伴關係,甚至善用投資運作,強化投資組合及資產配置,這對半導體產業很重要。
 
■ 關稅風險減除
考慮在本地、雙重來源及多重來源的採購策略,檢視其他許多減輕或回收新關稅成本的可用方法,將方案規劃和企業風險評估納入日常營運計畫中。

以上,就是目前半導體所面臨的威脅,以及該採取的行動策略建議。

二、KPMG 公佈《2021年首席執行官展望動向調查》,發現近半數(45%)的全球CEO認為,在2022年之前不會看到業務恢復到「正常化」,而近三分之一(31%)的CEO則預計這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生。同時,疫情引發的變化使得四分之一(24%)的CEO們表示,他們的商業模式已經被永遠地改變了。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tune《財富》雜誌:〈The record-breaking M&A market could get even hotter〉(破紀錄的併購市場,可能會變得更加火爆)
●Business Insider:〈The number of bosses saying they plan to downsize their office space has dropped from last year. It's a sign that hybrid working is set be a long-term trend.〉(與去年相比,計劃將縮小辦公空間的老闆數量有所減少,這表明混合工作將成為一種長期趨勢。)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ECB to slow bond-buying as Europe’s economy improves〉(隨著歐洲經濟好轉,歐洲央行將放緩購債步伐)

分析解讀

隨著資本市場與疫情肆虐的同步反差存在,所有企業CEO正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又不得不提早佈局的尷尬時刻。

於是,我們正看見全球企業掀起一個前所未見的併購熱潮,收購公司與SPAC(空白支票企業)也砸下數百億美元展開交易,這使得2021年前八個月的併購規模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也為銀行與金融機構帶來豐厚財源。

據資料供應商Dealogic數據,美國今年1到8月的合併與併購高達1.8兆美元,全球上看3.6兆美元,兩數據皆創下Dealogic 1995年開始追蹤此數據以來的同期最高,預料2021全年將刷新2015年締造的高峰。

這波併購熱潮也為華爾街賺進大把鈔票,包括大型銀行和顧問公司,在今年上半的交易顧問收入都躍升至新高。身為華爾街頂尖交易處理商的高盛,過去三季每季收費都超過10億美元,在疫情前的十年,只有一次達到此水準。

隨著去年經濟回穩,企業管理層觀察數個月,都認為是到了該改變策略的時候。高盛投資銀行部共同主管Dan Dees就表示,所有的構想都已在董事會成員與執行長心中,該如何重新佈署,成了最優先議題。

KPMG公佈的《2021年CEO展望》(2021 CEO Outlook)的早期研究顯示,在超過400位受調查的大型公司CEO中,有49%表示,計劃在未來三年裡,將進行對公司經營有「重大影響」的併購。

另有37%的受訪CEO表示,他們對併購的意願適中,不過,有可能進行對公司的整體組織存在中等影響的收購業務。

KPMG的CEO Paul·Knopp告訴《財富》雜誌,併購意願持續加強的背後,是CEO們想要改變公司組織的意圖。依照多項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公佈的全球併購業務共計35128項,較去年同期增長24%。

CEO們對美國國內經濟以及自家公司的增長前景,懷抱著充分的信心;與此同時,在市場當中存在大量的流動資產,資金利率很低,多達數兆美元的未投資資本尚處於觀望狀態。

但是,許多公司的CEO仍然看到了即將到來的風險,甚至超越了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在KPMG的報告中,CEO們認為最高的五項風險為:稅收、供應鏈斷裂、信譽風險、氣候變化,以及網絡安全。

毫無疑問,CEO們正在排兵布陣,建立攻守。

在「進攻」端,各個CEO都在計劃著更為激進的併購戰略,並加強措施,以保證更為迅速的數位化進程;

而在「防守」端,他們正在加強供應鏈彈性,增強其應對惡意軟體和勒索軟體等網絡安全威脅的能力。僅有11%的受訪CEO認為,自己的公司已經完全擁有抵禦網絡攻擊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去年的調查中,CEO們將人才問題視為一項「主要危機」;而在今年,人才問題已經升級成了「優先事項」。許多公司目前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高階主管們正在制定策略來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確保僱員更好地參與公司治理,更具主動性、效率更高,各家企業愈發關注僱員的心理健康以及個人福祉,注資讓員工提升技能,發展員工多樣性,並提供機會,讓員工在更多的議題上發出的聲音,並能夠被高層聽到,例如種族歧視和氣候變化等問題。

大約59%的CEO直言,他們正在考慮共用辦公空間,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允許更有彈性的辦公方式。超過半數(53%)的公司高階主管還考慮了招收遠距工作員工;約有三分之一的公司高階主管表示,其公司員工將每週至少兩天遠距辦公。

總而言之,放眼未來,全球的CEO都清楚,雖然現在仍處於疫情的陰影下,但疫情過後大家都蓄勢待發,就看誰能夠取得先機。資本運作和併購的熱潮,看來是欲罷不能。

《經濟學人》總評 

本期經濟學人是雙封面,我要特別介紹的是歐美版本的封面故事。在戰火煙硝的背景前面,巧妙的以紐約被炸毀的雙子星世貿大廈拼出的911,提醒我們這個事件已屆滿二十周年。下面有著一排翻白的補充文字:「America then and now 」(美國的過去與現在)。

這期的經濟學人,帶我們重新回顧了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慘痛記憶。

20 年前的911事件後,美國嘗試向外重塑新的全球秩序,今天的我們卻清楚看見美國再次改弦易轍,決定把這個外交政策拋棄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的跑道上。拜登表示,從阿富汗撤軍是為了「結束一個遠距離戰爭的時代」,但這讓美國的盟友不上不下,並讓敵對國家感覺欣喜若狂。 

有些人從中看到了美國的無能和衰落,但這個看法言過其實了。越南西貢的淪陷,並沒有進一步導致西方在冷戰的失勢。儘管美國確實有其缺陷,包括它的分裂、債務和破舊的基礎設施,但其在許多方面仍然完好無損。例如,它在全球 GDP 的份額仍然高達25%,與 1990 年代其實相去不遠。此外,它在科技和軍事上的領先仍然存在。儘管公眾輿論已經轉向內縮,但與 1930 年代的孤立主義相比,美國的全球利益仍然依賴著全球化。

美國擁有 900 萬的海外公民、3900 萬個貿易支援的工作崗位,和 33 兆美元的外國資產,一個開放的世界,對美國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拜登主義的首要原則,是堅持外交政策必須為美國的中產階級服務。拜登認為美國在海外所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必須考慮到美國的中產階級、工薪家庭。經濟學人承認,外交政策既受突發事件的影響,更受到戰略的指引。布希曾經在富有同理心的保守主義平臺上推動美國外交,而不是反恐戰爭,拜登必須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學會靈活對應。

經濟學人認為,拜登不應該妄想,一個屈從於美國國內緊張情勢的外交政策可以重振美國、再次領導這個世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