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EP48 | 根據中經院發布的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影響台商投資佈局,中國不再是台商天堂。 / 索羅斯批評,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進入中國,是「錯誤」的決定。


Listen Later

一週財經聚焦

一、陸委會委託中經院所做報告發布,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影響台商投資佈局,中國不再是台商天堂。新的趨勢是高附加價值、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優先選擇返台投資;大量生產、勞力密集產業,則選擇前往新南向國家佈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Japan and Taiwan to hold talks to counter Chinese aggression〉(日本和台灣舉行會談,以對抗中國的侵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ovid-19 Surge in Asia Threatens Manufacture of Ceramic Bits in iPhones and PlayStations〉(亞洲的Covid-19,威脅iPhone和PlayStation中陶瓷片的製造)
●CNBC:〈Southeast Asia's start-ups are moving with caution amid IPO frenzy, venture capitalist says〉(創業投資家表示,東南亞新創企業在IPO熱潮中謹慎行事)

分析解讀

我相信台灣沒有太多人關注這個新聞,或是這個報告的內容,但是我覺得,這份報告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參考的。

報告的標題是:「亞太區域整合、美中貿易戰及揮之不去的Covid-19,對於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影響與因應建議」。根據報告分析,中國台商投資佈局的調整模式,依產業及產品特性而有所不同。製造成本敏感的傢俱、成衣、製鞋、玩具、紙類等傳產業者,多數已經選擇轉移至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等國家。

東南亞除生產成本較中國低,近年經濟表現良好,內需市場蓬勃發展,是美中貿易戰下最受跨國企業青睞的備選基地。除了傳統產業,需要大量勞力的電子組裝廠,許多也選擇到東南亞及印度投資。

這份報告建議,處於美中貿易戰之下,加上疫情的影響,美、日、歐盟等國均認知到全球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台灣在此當下,應該積極推出相關政策,引導台商赴新南向國家投資,不僅可表現台商的實力,也可以展現政府決心。

同時也建議,應掌握美、日等國重新調整亞太戰略時機,加強透過與美國、日本重要經貿夥伴合作,以結合第三國的策略,推動強化與新南向國家的關係。

此外,這粉報告也提出「慎選合作領域爭取多方共贏!」研究強調,推動新南向政策,特別是結合美、日等第三國共同推動,應慎選合作領域以取得具體實質成效,建議後續可以半導體、通訊、資安等產業,透過跨國合作,促成亞太地區新的產業供應鏈的形成。

我覺得,這份報告四平八穩、框架OK,但是仍然明顯沒有具體的操作策略,以及站在全球屬地主義/民族主義分化下的戰略思考,單純以企業的結果論推論台商在東南亞的動作,未免給人公家智庫的研究報告感覺。

事實上,如果跳脫台灣最大宗的傳統產業以及科技業,全球投資人早就都在押注新冠疫情過後的科技題材,讓東南亞的金融科技(Fintech)和電子商務業者得以籌得龐大資金。這個趨勢雖然帶來了新創公司估值泡沫化的疑慮,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資本說話的時代,看不見資本流向,台灣產業很難擺脫代工宿命。

有數據顯示,東南亞企業今年來已在公開股票市場籌得84億美元,這是四年高峰,印尼電商業者Bukalapak等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案,便已吸引投資人的濃厚興趣。

私募股權投資也躍增,今年來攀抵82億美元,僅略低於去年的歷史新高89億美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數量明顯增加。銀行家和投資人表示,近期的熱門籌資活動,包括印尼GoTo科技集團的20億美元IPO前籌資,另外還有約12家新創公司,都尋求未來兩年在亞洲或美國掛牌上市。

根據Google、淡馬錫及顧問業者貝恩公司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時,東南亞的網路經濟規模將比2020年底成長兩倍,至3,000億美元。產業追蹤業者Preqin的數據也顯示,東南亞今年上半年的創投交易額,已到創紀錄的100億美元,超越去年全年總額的82億美元。

Dealogic數據顯示,東南亞市場吸引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濃厚興趣。今年SPAC發布的八個亞洲市場收購標的中,就有四個在東南亞,例如,Bukalapak日前IPO的籌資規模,從原定的3億美元暴增至15億美元,股價也在掛牌後的頭幾天內,比上市價暴漲55%,之後卻又回吐多數漲幅。

另外,當我們抱怨中國之際,其實中國也在開始分散風險。中國藉由投資他國增加影響力,其中東南亞更是中國投資政策中的重點區域。在2005年至2018年間,中國只有在2012年和2018年爬升為第三大境外投資國,而且只占第二大國日本的一半,歐盟、美國和日本仍然是東南亞外資最主要來源。

有報告指出,即便目前中國仍然不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但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中國在東南亞投資的三大國家是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佔投資總額達57%,而主要的投資國印尼,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與金屬領域。所以東南亞確實不是只有成本低廉的吸引力,更是各個國家的兵家必爭之地。

但東南亞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台灣除了擅長的傳統產業和科技業,也需注意東南亞的新創產業發展得非常快,台灣必須有更高的戰略部署。

回到基本面來看,前進東南亞究竟有哪些需要注意之處?

1.東協優勢:人口紅利、內需廣大、分散風險

當順應國際情勢選擇新南向之際,台商必須在攻守之間取得平衡。

即便東協國家享有人口紅利、內需市場廣大,已及簽署眾多自由貿易協定,但要融入國情、文化、法令仍有難度,企業設廠成本與風險皆高,選擇併購在地企業反而有利基。

此外,以電商、線上平臺為主的新創企業,在東協國家發展AI科技應用、FinTech已有相當好的績效,值得台灣企業借鏡。「5G與醫療是台灣的發展優勢,台商供應鏈重新佈局也應將資金留台一併考量。」供應鏈的調整並非捨棄過往,而是運用新南向政策的各種優惠,將台灣打造成企業的全球或區域營運總部,不僅整合台商在全球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深耕經驗,更能將終端客戶佈局「泛中國聯盟」與「泛美國聯盟」,分散風險。

然而,風土民情、語言、法令,甚至疫情發展,都將影響投資成敗,不可貿然。台商應落地務實地為南向發展做出完整的評估,包括適當選址、如何安排產製過程所需的水電需求、找到人力,甚而物流方案等。

2.與當地合資、併購,快速應變供應鏈需求

「先合資,再併購」是符合台商南向急迫需求、兼具長遠佈局的解方之一。」

KPMG自2014年起駐派會計師,熟稔在地產業發展、法令、稅務、人脈等,他們發現,這幾個東協國家即便地理位置接近,但每個國家的風土民情與產經條件也是大不相同。

如果可以先與在地廠商「合資」,解決終端客戶的產地要求,同時爭取接觸適當標的時間,再以「併購」在地企業的方式取得營運基地;如此讓台商投資規劃更具靈活彈性,同時降低風險,達到產業供應鏈重組的目標。

3.打造台灣營運總部,促台商轉型升級、根留台灣

台灣的「戰術」非常厲害,但卻非常缺乏「戰略」。

早期南向台商的發展已臻成熟,技術和生產力強,卻多半停留在代工階段。同時,老一輩台商年紀越來越大,許多都面臨第二代接班傳承問題。因此,如何「傳承轉型」與「根留台灣」,是台商當前非常重要的議題。

想要打造台灣成為台商的國際營運中心,政府該如何以稅務獎勵,讓台商運用台灣的人才建立品牌,讓在南向國家出生的第二代也能與台灣連結,擁有台灣經驗,根留台灣?我想,這是未來政府與2萬4千家海外台商企業最重要的議題。

二、9月9日,索羅斯在《華爾街日報》上點名批評,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美國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進入中國的決定是個「錯誤」。確實,投資中國的想法變得越來越眾說紛紜,我們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Wall Street's hottest investor is cooling on China〉(華爾街最炙手可熱的投資者,開始對中國降溫)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lackRock’s China Blunder〉(貝萊德的中國失誤)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No rule of law’: investors divided over Chinese markets〉(沒有法治: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存在分歧)

分析解讀

索羅斯果然是個大空頭!早在2019年1月,索羅斯在達沃斯論壇就批評習近平,是開放社會最危險的敵人。同年9月9日,索羅斯在《華爾街日報》表示:「我對打敗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超過了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關心。」今年8月30日,更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稱在中國的投資者面臨的是「黃粱一夢」。直到這次,9月初他對BlackRock投資中國的政策提出反對,引起了許多投資人的關注。

華爾街圍繞投資中國問題,正在上演一場對決,一方是國際金融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另一方是貝萊德(BlackRock Inc., BLK)CEO Larry Fink。

中國近年來連接出手,加強監管內地企業,針對不同產業推出調控措施,例如通過《反壟斷》政策監管科技業;「三條紅線」、「限購令」及「限價令」等調控房地產債務水準及房價;實施「雙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規範校外培訓行為。一連串的措施觸發市場恐慌,不少中概股急挫,投資人個個哀聲嘆氣。

有「金融大鱷」之稱的索羅斯罕見一個月內兩度撰文,指責北京當局摧毀「下金蛋的鵝」,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懂市場發展。

但也有學者認為,正因為外資不瞭解中國,才有這樣的解讀。眼下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已成國家政策,監管措施目的,是要令中國人民走向這個目標。

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的Mark Mobius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達了不同意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對中國的悲觀看法,稱他「相當看好」中國近期採取的措施。

Mobius表示,這些舉措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向公平監管,試圖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國採取的這些措施正在提高投資者,包括外國投資者的安全性,所以不知道索羅斯的觀點依據何在。

再回頭來談談BlackRock。

BlackRock是全球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該公司剛為旗下一隻面對中國散戶投資者的公募基金募集了約10億美元。

BlackRock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獲准在中國發行公募基金的外資企業,可能很快會有其他外國公司跟進。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以及國內的財富管理需求,對於外國投資管理公司而言商機巨大,因此,BlackRock看好中國是有合理原因的。

根據2020年中美簽署的貿易協議,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金融業。今年早些時候,JPMorgan(摩根大通集團)和Goldman Sachs(高盛集團)獲准全資控股證券業務。在此之前,外國券商必須通過合資公司的形式開展經營。

也許有人會想不明白,為何在中美關係不斷跌至新低之際,中國政府會歡迎美國證券公司?答案很簡單,因為此舉也符合中國利益。

讓資本市場在國內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是中國政府的重要目標,難怪除了上海、深圳,中國還要增加一個北京證交所。

與其他許多大型經濟體不同,中國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留存利潤進行投資。根據萬得(Wind)提供的數據,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約六成來自銀行貸款(間接金融),而非金融類公司的公司債和股權融資,這類來源僅佔12%左右。

社會融資規模是衡量中國經濟信貸規模的一個廣義指標。在美國,股權和債券融資在非金融類公司融資中佔比為73%,直接金融是比較強勢的。

在中國,國有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佔據支配地位,這讓沒有門路的小企業更難獲得長期資金,發展可能受阻,即便這些小企業擁有創新型業務模式且運營良好。因此,資本市場的開放,也有機會讓中國企業的融資管道更開闊。

根據中國央行通過萬得提供的數據,截至6月,包括香港投資者在內的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7.6兆元(相當於1.2兆美元)的中國國內股票和債券。這一數字是四年前的四倍,但在中國19兆美元的債券市場和13兆美元的股票市場相比,真的還是太低。

這類資金流入,也可以幫助抵消中國境內投資者的資本外流,並使市場規範化。

美國金融業一直是美中緊張關係中少數的贏家,但現在顯然也成了遭受指責的目標。如果美中兩國政府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按兵不動,且中國股市從目前的下挫中恢復過來,那麼BlackRock可能會大獲全勝。反之,則可能損失慘重。

儘管中國監管機構採取一系列的打擊措施,但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的熱情不減,仍然規劃獨立的投資策略,對創業投資和房地產投入大量資金。例如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和香港的投資占其投資總額的4.5%;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6月購買了滴滴出行3,300萬的美國存托憑證(ADR),但不久後,中國監管機構宣佈對滴滴進行調查。

根據eVestment資料顯示,第二季全球主權基金在岸A股股票投資策略中贖回23.5億美元,反應了最近的謹慎情緒。不過與其他投資者一樣,主權基金已經習慣中國的政治風險,對於未來的長期投資趨勢還是樂觀面對。

此外,Invesco最近一項調查顯示,45%的主權基金認為缺乏ESG資料,對投資構成一項挑戰,未來,ESG才是他們的觀察重點。

未來對於投資中國的策略,我的看法如下:
1.我們不應再視中國為新興市場,因為它正走在成為全球強國的路上。
2.藉由它在5G基礎設施、數位化、半導體、電動車和人工智慧方面的重大投資,中國希望成為世界的高科技領導國。
3.中美貿易關係很可能將持續緊張,這也是中國越來越重視建立自主地位、強化供應鏈和締結新聯盟的原因之一。

考慮到中國經濟和市場的規模,中國股票在許多國際指數中的權值顯著偏低。過去二十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MSCI中國指數的報酬率為521%,遠高於MSCI歐洲指數的98%。過去多數全球投資人較少直接持有中國股票,也較少投入中國大陸的A股市場。將來隨著MSCI調高其權值,未來的投資比重可望增加。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2019年中國占全球GDP超過16%,高於歐盟的15.4%。但目前在全球股票的主要基準MSCI世界指數中,中國的權值僅為5%左右。所以,一旦大幅開放A股,外國投資人當然會想要投入,因為增加權值是他們被動性的義務。隨著這些市場繼續開放,中國在國際指數中的權重應該會增加。

在這場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中,最後究竟誰贏誰輸,仍有待時間驗證。

《經濟學人》總評 

這一期經濟學人很有意思。在封面設計上,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一副《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插畫景象。

大家肯定知道,這是1865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老少讀者喜愛的一本奇幻文學。但經濟學人封面上,和愛麗絲以及兔子一起看著洞口的,卻是一枚枚由遠而近、跳進洞裡的加密貨幣。果不其然,上面兩排黑字,大字寫的是:「Down the rabbit hole」(掉進兔子洞)--愛麗絲夢遊仙境第一章;小字寫的是:「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decentralis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的希望與風險)。

本週的封面,是關於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奇異而美妙的世界。它有可能重塑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它正在引起像網絡早期那樣的發明狂潮;而且,在人們將更多時間花在網路上的時候,它甚至可以重塑數位經濟的架構。

儘管各種術語令人生畏,但在DeFi上發生的基本活動,都是我們熟悉且切身相關的,包括存放款、貸款,以及購買理財產品……這些在交易所交易、發放貸款和通過被稱為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協議吸收存款。

用作抵押品的數位工具的價值,已從2018年初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了900億美元,今年的第二季更是處理了大約2.2兆美元的交易,與透過Visa進行的交易金額差不多。

DeFi確實也吸引了騙子、傻瓜和真正的信徒。在它開始兌現承諾之前,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回答。經濟學人認為,小白兔確實已經開始招手,但未來的希望和風險,大家還是應該謹慎看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By 天下文化

  • 4.7
  • 4.7
  • 4.7
  • 4.7
  • 4.7

4.7

38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天下文化‧相信閱讀

View all
大人的Small Talk by 大人學

大人的Small Talk

242 Listeners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by 天下雜誌

聽天下:天下雜誌Podcast

176 Listeners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by 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

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

123 Listeners

哇賽心理學 by 哇賽心理學

哇賽心理學

127 Listeners

文森說書 by 文森

文森說書

85 Listeners

下一本讀什麼? by 閱讀前哨站 瓦基

下一本讀什麼?

177 Listeners

財訊 《Wealth Magazine》 by 財訊雙週刊

財訊 《Wealth Magazine》

34 Listeners

下班經濟學 by 風傳媒

下班經濟學

46 Listeners

郝聲音 by Caesar 郝旭烈

郝聲音

24 Listeners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by 吳淡如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445 Listeners

商周Bar by 商業周刊

商周Bar

9 Listeners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by 劉軒 & 軒言文創SoundShine

劉軒的How to人生學

402 Listeners

請聽,哈佛管理學! by 哈佛商業評論

請聽,哈佛管理學!

32 Listeners

今周大耳朵 by 今周刊Business Today

今周大耳朵

10 Listeners

天下學習 by 天下雜誌

天下學習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