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夜 问鼎中原(公元前606年)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1],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生平 一鸣惊人 历史上关于楚庄王的出生以及庄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鸣惊人」开始。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登基,即位之初,沉迷声色,荒于政事,并下令拒绝一切劝谏,违者「杀无赦」。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当时庄王即位已经第三年,庄王知道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然而此后数月,庄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庄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任用贤良,使得楚国国力日益强盛。随后庄王奋起图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庄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庄王日后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鸣,鸣必惊人」,后世称为「一鸣惊人」。但是事实上楚庄王刚登机时受到权臣制肘,不得已而为之的韬光养晦之策,而且后来诛杀权臣也不是所说的简简单单,过程非常艰难,引发了内乱且在内战中险些丧命。一鸣惊人之说多认为是演义的描述。比如在公元前605年,楚国令尹(相当于相国)斗越椒,因为楚庄王分了他的权,便起兵谋反篡位。而此时,楚庄王正在外地率领大军攻打著陆浑人。斗越椒的人一度佔领了楚国的郢都,但终为所败。
问鼎中原 自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此举无疑令周天子大吃一惊,周王马上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藉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徵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虽然口出狂言侮辱周室,但也意识到称霸中原时机未成熟,只好退出周疆。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