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夜 共叔段之乱(公元前722年)
背景 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申侯之女被迎娶成为武公夫人,因申国为姜姓诸侯国,所以武公夫人被称为武姜。武姜成为夫人后,先后为武公诞下两子,长子寤生(即郑庄公)和少子段。而生庄公的时候,因为是武姜做了一个梦以后才有了庄公,所以惊吓到了武姜,故而庄公名为寤生,以表示她的厌恶,这也成为共叔段之乱的起因。而少子段出生后,则武姜偏心于段,并时常向郑武公请求立叔段为继承人,但郑武公却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不肯废除公子寤生的世子身份。
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寤生承袭郑国爵位,即郑庄公。庄公即位伊始,武姜便向庄公请求将制地(在今荥阳市区西北12公里、峡窝镇上街村。自此以西,地势险要,虎牢关尤扼要冲。)分封给叔段。庄公则表示“制”这个地方过于危险,当年郑国吞并虢国,虢国的国君就死在制地。不过,他同时也告诉武姜,除了制地以外,别的地方都可以任一挑一处给自己的弟弟段做封地。武姜随后向庄公请求,改将京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约二十里)作为段的封地,庄公表示同意,而段随后便前往京邑。因为叔段是庄公的弟弟,所以众人就称他为京城太叔。叔段到京邑以后,首先对京邑的城墙进行扩建。根据周礼,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小城只能是九分之一。而叔段的改建,已经明显违背周朝礼制。当时朝内的大夫祭仲发现叔段的逾制行为后,便上奏庄公,认为京邑的改建,明显不合祖制,这样下去则会不利于庄公。庄公则认为,武姜要段这样做,他无法插手去阻止。祭仲随即回答,武姜的要求永远无法满足,不如及早处理,如果让叔段的势力坐大,以后恐怕局势无法收拾,蔓生的草都难以除尽,更何况是国君的弟弟。庄公便表示,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后,叔段又命令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城在服从国都的命令外,也听从自己的管辖,成为两属之地。公子吕闻讯后,便向庄公进言,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果庄公不打算未来让叔段成为郑国国君的,则就要尽快铲除叔段,以免百姓疑虑。而此时,庄公依旧回复公子吕,对叔段的行为置之不理。庄公的无作为使得叔段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厉,他随后进一步要求西、北两座边城不再接受国都来的命令。而在郑国的政府内部,公子吕再次要求就叔段的这一行为进行处理,否则局势将会失控。而郑庄公沿袭以前的做法,还是听任叔段的这次违制行为。在郑庄公的多次放任之后,叔段则砺兵秣马,准备偷袭乘机偷袭国都新郑。同时武姜则准备在叔段来袭时,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获悉这一叛乱阴谋以后,随即命令子封(即公子吕)带领两百辆战车前去讨伐叔段。而同时,京邑的民众在得知庄公大军前来平叛后,纷纷背弃叔段。在此情形下,叔段不得已逃往鄢城,而平乱大军则一路追至鄢城。郑庄公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叔段逃离郑国,前往共国避难。因此,以后民众将叔段称为共叔段。
《左传》记载的“黄泉见母” 郑庄公怒将武姜软禁在颍地,并且在众人面前发誓和母亲“不到黄泉,绝不再见!”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到黄泉,绝不再和母后见面”。郑庄公的真实意思应该是指“此生不再相见”。但他誓言没有这么说,因此留下空子。古人是很重诺的,一国国君在众人面前发誓,这是神灵见证的,即便是国君自己,也不能违反。但天长日久,孤家寡人的郑庄公后悔了,武姜再偏心,也有偶尔对郑庄公慈爱的时候,更何况,“孝”也是关系到世人对郑庄公的风评。有一天,庄公赐宴款待颖考叔,颖考叔在宴席上却把肉留起来不吃。郑庄公奇怪就问他,颖考叔回答说:“小臣家中有老母亲,母亲只吃过小臣孝敬她的食物,却从没有吃过国君所赏赐的菜肴,因此,请您准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家给我的母亲吃。”郑庄公于是感慨:“你还有母亲让你孝敬奉养,可是我有母亲却不能孝敬”。颖考叔问清楚缘由后,给庄公出了个主意:“何必为这件事而忧虑呢?如果您派人把地下挖一个大的隧道,一直挖到见到泉水,然后在地道之中和您的母后相见,又有谁敢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郑庄公恍然大悟,地底的泉水由于黄土的缘故,水也是黄的,因此也叫黄泉,这的确是个不违誓言又能见母亲的两全之法,于是他就按照这个方法做了,与母亲在隧道里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