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夜 周公辅政
周公,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公旦、叔旦、周旦,周文公。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概述 周公据说曾辅助武王克殷军事行动。武王克商之后,分商都畿地区为邶、鄘、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文王三子管叔鲜乃周公旦之兄长,按照兄终弟及的制度,则依次当由管叔继承王位,然而周公旦却把他与五弟蔡叔度派到商畿地区(一说七弟霍叔处亦被派到商地),于是管叔、蔡叔联合商族残馀势力与徐国、奄国等东夷外族(《史记·管蔡世家》载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在商畿地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天降割于我家……有大艰于西土」,周都镐京位于殷之西,诅咒西方周国要有大难降临。周公出师东征,三年后平叛,正法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俗称「周公东征」。周公在战后,建造了成周洛邑,称为「东都」,以便管制殷朝顽军。《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孔」。周公死后葬于毕。2004年在陝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周公摄政称王的争议 周公是否在周武王之后摄政称王,自汉代以后就争论不休,是中国政治学术领域极具争论的一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现在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同周公曾经摄政称王,荀子、尸子、韩非、翦伯赞、金景芳、宫长为、郭伟川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周公并未称王,仅仅是代行王权,司马迁、廖平、王国维、钱穆同意此说;三是认为周公摄政,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则称王,郑玄持此说;四是认为周公和周成王并行称王,顾颉刚持此说;五是认为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王慎行、马承源持此说;六是认为周公有摄政,但没有称王,杨向奎、王冠英、夏含夷、赵儒迎、杨朝明持此说。梁启超则陷入自我矛盾,莫衷一是。《尚书·金縢》篇载周武王在克商后的第二年病笃,周公旦设坛祭祀,祈祷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当政称王。晁福林认为后人拘于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无法相信周公践位称王之事,辩解成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来理解。晁福林认为根据先秦史籍文献的记载,周公确实称过王,晁福林认为兄终弟及的继承製度在周公之前的时代是颇为常见的,在商代习见、周先公亶父传于三子季历、文王不传于伯邑考之子而传于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长子继统得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旦继承王位并非后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杨宽认为可能因为兄终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未被取用,写作摄政。
周公与梦「梦神」 由于孔子的一句「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治理的美好社会了),后来周公被称为「梦神」。「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周公解梦》中,分梦为十五类:直梦、象梦、因梦、想梦、精梦、性梦、人梦、感梦、时梦、反梦、借梦、寄梦、转梦、病梦、鬼梦。「梦周公」、「梦见周公」,民间传说,认为一个人将要发生甚麽重要的事情,周公会来投梦,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梦周公」也用来戏称打瞌睡。另外一位著名的示梦之神为全真道的吕纯阳祖师,据说其以黄梁梦度人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