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行走的背包,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主播大江,上期节目呢咱们说了太原的晋祠还有大同的石窟,今天的节目呢咱们继续三晋之地山西的这一趟行程。
匆匆告别大同云冈石窟之后,我们回到了大同市区,路过了大同的古城墙,就停下了脚步,登高向上,大同古城墙,周长7.4公里,建有四座古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城墙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北魏拓跋氏建都 大同 时期,后来到了明代,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大将军徐达对前朝旧城进行了增筑,奠定了如今大同城墙的规模。
明代初年的大同城墙,高约14米,宽6米余,有六十二座门楼、角楼和望楼,这些矗立于城墙上的楼台建筑,均是出于战争上的需要而建。后来的民国军阀混战、日军进犯、解放战争大同集宁战役等也对大同城墙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瓮城、望楼、城墙砖几乎已经不存,仅余绵延古城四周的夯土城墙,以至于上世纪70年代之后出生的不少大同人,甚至认为大同的这个古城墙原本就是土城墙。2008年开始,大同市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复古城墙及城内古建筑。在后续几年里,对夯土城墙进行了部分加高、整体包砖修复,整体规模还是非常大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城墙上可以租赁自行车,绕行一周大概半小时,当然步行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走了一天,也挺累了,所以就只是在和阳门附近的东城墙转了转,然后就下去乘车回客栈休息了。
接下来这天的行程我们打算去参观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大同浑源县,建于恒山翠屏峰东侧的峭壁之上,距离 大同 市区约80公里。车程接近一个半小时,大部分路段是高速,在浑源互通下高速后走约10公里国道,再从岔路口拐至停车场。理论上来说,最好是在上午游览悬空寺,因为在11点后,太阳会被东侧的山崖遮挡,光线就照射不到悬空寺的建筑了。不过对我们来说没所谓,因为当天是个阴天。悬空寺的名气很大,所以来这里的游客也非常多,门票数量有限,所以最好是提前预约好。在我们排队进入检票处的时候,就不停地听到工作人员在用广播提醒游客,当天上午的门票已经全部预约完了。
说到这个悬空寺就不得不提一下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恒山其实有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广义的恒山是指,指大同与河北张家口的恒山山脉,最高峰为代县与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好了题外话说完,回到我们的悬空寺,悬空寺位于海拔1648米的翠屏峰东侧的半崖峭壁间,与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东西对峙,是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号称“ 中国第一空中阁楼”。始建于北魏 太和 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朝历代对悬空寺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重建的遗物,最后一次大修则是在2016年,从当时的资料图片可以看到,脚手架从山脚一直搭到了山顶。北岳恒山与悬空寺其实是两个独立的景区,相距不到五公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悬空寺景区。
悬空寺下方的“壮观”二字,传为李白所题,但原迹已经不存,1990年重新以华严寺李白笔记拓片摹刻,其中“壮”字旁边多出的一点,喻意“比壮观还多一点”。公元1633年,徐霞客游览恒山,见多识广的他见到悬空寺时,却需要鼓起勇气才敢攀登。他在《游恒山日记》中写道:“层楼高悬...仰之神飞,鼓勇独登...为天下巨观。”
整个悬空寺建筑群,包括寺院、南楼和北楼。其中寺院建在台基之上,南楼和北楼则是木结构高空摩崖建筑。殿阁之间用栈道相连,原有栈道为现上层栈道,下层栈道为后世加建。考虑到栈道狭窄,现统一由下栈道上行,下栈道下行,单向通行,不走回头路。
很多朋友肯定很好奇悬空寺的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具体说来,就是先在山体上凿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再在平台上凿出巨大的石孔,将用桐油浸泡过的坚硬铁杉木,打上了楔子,插入石孔中卡住。之后,工匠们以这些铁杉木为横梁,在上面设立柱,柱上再搭梁,利用榫卯梁架组合将其拼接为一体,形成稳固的建筑。为了在殿阁内部为了获取更大的空间,工匠们还会向山体一侧继续挖掘出石窟。至于后世又在楼阁下方,增设了数十根纤细的立柱,这其实是为了制造出另一种假象:仿佛整个建筑都由这些颤颤巍巍的柱子支撑。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立柱并不承重。但是遇到极端情况,立柱相当于又为悬空寺增加了一份保险。与此同时,悬空寺倚靠的翠屏峰山腰为一处天然凹槽,顶部自然向外延伸,可以阻挡雨水冲刷,而悬空寺较高的位置又避免了山下洪水的侵袭。翠屏峰和天峰岭之间形成港湾形山谷,也减少了风对悬空寺的侵蚀。最后,两侧高大的山体还为悬空寺遮挡了阳光,平均每天阳光直射只有两到三个小时,这也避免了暴晒引起的木材老化。这么看来,古人的智慧是不是真的非常高深?
从悬空寺出来去应县木塔,二者距离约60公里,绝大部分路段是高速,行驶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是中国现存最高、年代最早的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读到了一份来自日本考古界的报告,称在大同以南约50英里的应县有一座建于十一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作“应州塔”。这让梁思成非常兴奋,但他没有见到木塔照片,故不确定木塔是否还存在,于是就往应县写了一封信,信封上的收信人写了“ 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并在信中附了银元。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的一家叫白云斋的照相馆,按梁思成的要求,拍了应县木塔的照片并给他回了信。
次年,梁思成终于来到应县对木塔进行测绘,并给林徽因寄去书信。林徽因则把这批书信冠以通讯之名,在《大公报》向读者公开。在书信中,梁先生曾写道:“今天正式的去拜见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其实应县木塔之所以历经千年风霜而屹然不动,与其建筑结构有直接的关系。木塔以卯榫结合,刚柔相济,耗能减震作用十分明显。据介绍,塔身采用了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结构,之间以梁、枋连接,使之刚性大大增强。而在四个暗层中,也增加了许多斜撑,增加了抗震性能。此外,释迦塔有五十四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从而又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可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故应县木塔在经历1021年、1305年、1366年的三次大地震后,依然完好无损。
然而,到了民国时期的1926年,阎锡山与奉系军阀在应县开战,塔身中弹二百余发,一枚炮弹直接打穿塔身,至今仍能看到弹痕。在1934年,也就是梁思成测量应县木塔的第二年,当地人误认为塔身明层原有的墙体对木塔载荷过大,于是统统拆掉,换上了门窗,也就是现在的样子。但实际上门窗对柱子的稳定性不再有帮扶作用,改变了曾经连为一体的柱网结构,也为后来塔身的倾斜埋下了隐患。据报道显示,目前应县木塔的倾斜最大倾角已达11.3°,为保护文物,目前木塔已不允许登塔,游客只能在底层参观。
从应县木塔出来已经是下午了,我们也准备前往下一站,平遥,本期节目因为时间关系也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想必大家从介绍中已经感受到了山西历史的悠久,其实这已经是大江尽可能的精简内容,希望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山西的文化了,还是那句话,要想真正领略山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还得您自己亲自去一趟。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大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谦大江,谦虚的谦,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啦,拜了个拜。
5
44 ratings
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行走的背包,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主播大江,上期节目呢咱们说了太原的晋祠还有大同的石窟,今天的节目呢咱们继续三晋之地山西的这一趟行程。
匆匆告别大同云冈石窟之后,我们回到了大同市区,路过了大同的古城墙,就停下了脚步,登高向上,大同古城墙,周长7.4公里,建有四座古城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城墙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北魏拓跋氏建都 大同 时期,后来到了明代,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大将军徐达对前朝旧城进行了增筑,奠定了如今大同城墙的规模。
明代初年的大同城墙,高约14米,宽6米余,有六十二座门楼、角楼和望楼,这些矗立于城墙上的楼台建筑,均是出于战争上的需要而建。后来的民国军阀混战、日军进犯、解放战争大同集宁战役等也对大同城墙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瓮城、望楼、城墙砖几乎已经不存,仅余绵延古城四周的夯土城墙,以至于上世纪70年代之后出生的不少大同人,甚至认为大同的这个古城墙原本就是土城墙。2008年开始,大同市政府开始大规模修复古城墙及城内古建筑。在后续几年里,对夯土城墙进行了部分加高、整体包砖修复,整体规模还是非常大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城墙上可以租赁自行车,绕行一周大概半小时,当然步行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走了一天,也挺累了,所以就只是在和阳门附近的东城墙转了转,然后就下去乘车回客栈休息了。
接下来这天的行程我们打算去参观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大同浑源县,建于恒山翠屏峰东侧的峭壁之上,距离 大同 市区约80公里。车程接近一个半小时,大部分路段是高速,在浑源互通下高速后走约10公里国道,再从岔路口拐至停车场。理论上来说,最好是在上午游览悬空寺,因为在11点后,太阳会被东侧的山崖遮挡,光线就照射不到悬空寺的建筑了。不过对我们来说没所谓,因为当天是个阴天。悬空寺的名气很大,所以来这里的游客也非常多,门票数量有限,所以最好是提前预约好。在我们排队进入检票处的时候,就不停地听到工作人员在用广播提醒游客,当天上午的门票已经全部预约完了。
说到这个悬空寺就不得不提一下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恒山其实有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广义的恒山是指,指大同与河北张家口的恒山山脉,最高峰为代县与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好了题外话说完,回到我们的悬空寺,悬空寺位于海拔1648米的翠屏峰东侧的半崖峭壁间,与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东西对峙,是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号称“ 中国第一空中阁楼”。始建于北魏 太和 十五年(公元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朝历代对悬空寺皆有修葺,现存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重建的遗物,最后一次大修则是在2016年,从当时的资料图片可以看到,脚手架从山脚一直搭到了山顶。北岳恒山与悬空寺其实是两个独立的景区,相距不到五公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悬空寺景区。
悬空寺下方的“壮观”二字,传为李白所题,但原迹已经不存,1990年重新以华严寺李白笔记拓片摹刻,其中“壮”字旁边多出的一点,喻意“比壮观还多一点”。公元1633年,徐霞客游览恒山,见多识广的他见到悬空寺时,却需要鼓起勇气才敢攀登。他在《游恒山日记》中写道:“层楼高悬...仰之神飞,鼓勇独登...为天下巨观。”
整个悬空寺建筑群,包括寺院、南楼和北楼。其中寺院建在台基之上,南楼和北楼则是木结构高空摩崖建筑。殿阁之间用栈道相连,原有栈道为现上层栈道,下层栈道为后世加建。考虑到栈道狭窄,现统一由下栈道上行,下栈道下行,单向通行,不走回头路。
很多朋友肯定很好奇悬空寺的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具体说来,就是先在山体上凿出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再在平台上凿出巨大的石孔,将用桐油浸泡过的坚硬铁杉木,打上了楔子,插入石孔中卡住。之后,工匠们以这些铁杉木为横梁,在上面设立柱,柱上再搭梁,利用榫卯梁架组合将其拼接为一体,形成稳固的建筑。为了在殿阁内部为了获取更大的空间,工匠们还会向山体一侧继续挖掘出石窟。至于后世又在楼阁下方,增设了数十根纤细的立柱,这其实是为了制造出另一种假象:仿佛整个建筑都由这些颤颤巍巍的柱子支撑。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立柱并不承重。但是遇到极端情况,立柱相当于又为悬空寺增加了一份保险。与此同时,悬空寺倚靠的翠屏峰山腰为一处天然凹槽,顶部自然向外延伸,可以阻挡雨水冲刷,而悬空寺较高的位置又避免了山下洪水的侵袭。翠屏峰和天峰岭之间形成港湾形山谷,也减少了风对悬空寺的侵蚀。最后,两侧高大的山体还为悬空寺遮挡了阳光,平均每天阳光直射只有两到三个小时,这也避免了暴晒引起的木材老化。这么看来,古人的智慧是不是真的非常高深?
从悬空寺出来去应县木塔,二者距离约60公里,绝大部分路段是高速,行驶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县城西北的佛宫寺内,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是中国现存最高、年代最早的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读到了一份来自日本考古界的报告,称在大同以南约50英里的应县有一座建于十一世纪的木塔,当地人称作“应州塔”。这让梁思成非常兴奋,但他没有见到木塔照片,故不确定木塔是否还存在,于是就往应县写了一封信,信封上的收信人写了“ 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并在信中附了银元。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的一家叫白云斋的照相馆,按梁思成的要求,拍了应县木塔的照片并给他回了信。
次年,梁思成终于来到应县对木塔进行测绘,并给林徽因寄去书信。林徽因则把这批书信冠以通讯之名,在《大公报》向读者公开。在书信中,梁先生曾写道:“今天正式的去拜见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三开间,八面完全同样。……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其实应县木塔之所以历经千年风霜而屹然不动,与其建筑结构有直接的关系。木塔以卯榫结合,刚柔相济,耗能减震作用十分明显。据介绍,塔身采用了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结构,之间以梁、枋连接,使之刚性大大增强。而在四个暗层中,也增加了许多斜撑,增加了抗震性能。此外,释迦塔有五十四种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从而又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可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故应县木塔在经历1021年、1305年、1366年的三次大地震后,依然完好无损。
然而,到了民国时期的1926年,阎锡山与奉系军阀在应县开战,塔身中弹二百余发,一枚炮弹直接打穿塔身,至今仍能看到弹痕。在1934年,也就是梁思成测量应县木塔的第二年,当地人误认为塔身明层原有的墙体对木塔载荷过大,于是统统拆掉,换上了门窗,也就是现在的样子。但实际上门窗对柱子的稳定性不再有帮扶作用,改变了曾经连为一体的柱网结构,也为后来塔身的倾斜埋下了隐患。据报道显示,目前应县木塔的倾斜最大倾角已达11.3°,为保护文物,目前木塔已不允许登塔,游客只能在底层参观。
从应县木塔出来已经是下午了,我们也准备前往下一站,平遥,本期节目因为时间关系也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想必大家从介绍中已经感受到了山西历史的悠久,其实这已经是大江尽可能的精简内容,希望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山西的文化了,还是那句话,要想真正领略山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还得您自己亲自去一趟。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大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谦大江,谦虚的谦,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啦,拜了个拜。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439 Listeners
17 Listeners
316 Listeners
0 Listeners
423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114 Listeners
74 Listeners
9 Listeners
132 Listeners
300 Listeners
264 Listeners
233 Listeners
48 Listeners
186 Listeners
155 Listeners
211 Listeners
26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