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古人坐禅时,常用的座椅名为“禅椅”。为了满足盘腿打坐的姿势,并使修行人腰部抵直,禅椅的尺寸和构造与普通椅子不同。它的座面更大、更宽阔,椅背和扶手的框架,合围出独立空间,供人冥想。
封面这把黄花梨禅椅仅用几根横平竖直的木条,就勾勒出简洁纯净,古朴幽雅的美感。虽然造于明代,却有着让现代人熟悉的极简之美,和今天常说的“北欧风”、“极简风”、“性冷淡风”异曲同工。
过去之物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塑造我们今天的生活。这种塑造,不限于一桌一椅的形制;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们的审美倾向。我们正是通过不断对过去之物的选择和继承,才造就今天对美的认知。
在极简之美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人把符合这一倾向的物质景象,从宋式瓷器、明式黄花梨家具到徕卡相机、苹果手机,全部归入“高级审美”;并将与之相对的繁缛华丽、五色斑斓的美学风格一律贬为“不高级”,甚至于故宫都在官方吐槽乾隆的审美是“农家乐”。
审美的高级与否,真的可以简单地用简与繁去判定吗?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的副馆长,同时也是在清华大学研究古典家具的专业人士徐小川老师,以汉唐、宋元、明清三大阶段,家具上的简繁变化为牵引,为大家讲解两千年来,不同社会环境里的美学倾向变迁。或许能启发大家对于“什么是美”的不同思考。
内容包括:
02:08 从明式家具吸取营养,包豪斯奠定现代设计
04:55 价值千万的黄花梨就是最好家具吗?
10:35 精湛绝伦的漆工,是汉代人对品位的笃定
15:44 席地而坐的时代,垂足坐不登大雅之堂?
20:38 品味最好的皇帝如何打造自己的空间
22:42 缺少顶级木料,宋代家具为何反比后世更奢侈
27:01 大红不能配大绿? 剧谈社LOGO say NO
31:10 什么样的家具,才配得上元始天尊?
41:06 明式家具和江南士人的快乐退休生活
51:22 为什么说不要看低“乾隆审美”
明式禅椅和瓦西里椅
这把黄花梨禅椅造于明代,却能从张训礼的《围炉博古图》、马远的《西园雅集图》以及《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等宋代画作中,找到类似形制。为什么从宋到明,一脉相承的古典美学风格,会有让人熟悉的“现代气息”? 这是因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瓦西里椅” ,就采用了和它几乎一致的外形设计。
瓦西里椅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老师马歇尔·布劳耶在1925年的作品,也是世界上首创的钢管家具。作为二十世纪椅子的代表作品,对现代家具设计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现代家具设计,都脱胎于瓦西里椅的灵感。
图为明式黄花梨禅椅、瓦西里椅
包豪斯艺术学院
包豪斯艺术学院1919年成立于魏玛德国,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重视艺术设计和现代工业的调和,主张设计要贴合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兼顾功能性、经济性和美学价值。这一理念和由此产生的简洁、单纯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图像风格,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量出现在我们日常接触的许多工业产品和物质景象中。“包豪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现代主义风格的代名词。
包豪斯所主张的 “少即是多”和“设计必须遵守自然和客观的法则”等设计理念与中国宋明以来的美学倾向和文化传统具有同一性。包豪斯学院的教师也纷纷从明式家具中汲取营养,开展研究。 全球最早对明式家具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研究的学者,正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古斯塔夫·艾克。包豪斯的另一位教师汉斯·瓦格纳,则明确表示,他的著名作品Y字椅,就是受到明式家具中圈椅的启发。
图为古斯塔夫·艾克、明代圈椅、汉斯·瓦格纳的Y字椅
黄花梨木
黄花梨木的学名为降香黄檀,主要产于中国海南低海拔地区。黄花梨木成材极为缓慢,长成大型家具的材料需要几百年之久。但木性稳定,木质坚硬,纹理优美流畅,并具有宁神的芳香。因而成为明代制作高档家具的主要用材。
由于砍伐过度,黄花梨木在清乾隆年间资源基本枯竭,民间多用其制作笔筒等小物件,大型黄花梨家具变得罕见,而且价格高昂。按照今天的市场,经典的明式黄花梨家具价格通常在几百万到几千万元不等;收藏级的精品价格都以千万计;而新制的黄花梨家具要价也在也要几十到几百万之间。
图为黄花梨家具
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是中国文史学者,也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对中国传统工艺有着深入的研究。被香港作家董桥称为“中国第一玩家”和“活故宫”。
王世襄的著作《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是明式黄花梨家具的学术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当被问及,是否看久了明式黄花梨家具,再看其他家具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时。王世襄认为,研究家具不能只见黄花梨,不见其他。与其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应当说“未临沧海难言水”。
汉代漆杯
这只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汉代漆杯。 杯身为椭圆形,直径约 17 厘米,较长的两边各有镀金把手。整体为木制,大部分碗体由红棕色的漆层覆盖。内壁没有任何装饰,外壁则镶嵌黄金与青铜,并绘有数对相向而立的鸟,挥舞着鸟爪,而背景是一些几何图案及螺旋纹饰。
剑桥大学中国史教授胡司德认为,这只漆杯价值高昂,工艺繁复,流露出优雅与自信。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对品位的笃定,又不显得过分奢华。制作这样的漆杯需要涂30多层漆,每次涂完等待干燥反复进行,制作周期非常之长。反映了汉代极高的漆工艺水平。
席地而坐
从秦汉到唐五代,古人主要以跪坐和盘腿的姿势休息。因此,席就成为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坐具。
由于坐姿贴近地面,当时的家具也以矮型为主,包括床榻、几案、箱柜、屏风等。起居生活的中心一般以床榻展开。古代的床与今天不同,是一种多功能的家具,可坐可卧, 不仅可以用来睡眠,还能会友、聚餐等。古人在床上配以帷帐,周围放置屏风、几案等辅助陈设。
汉唐家具鲜有实物存世,但我们能从汉代墓穴的画像砖和保存在日本东大寺正仓院的唐物中,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
图为汉代画像砖拓片、用正仓院宝物模造品复原的圣武天皇书房
胡床
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面是能够卷折的织物,腿部可以折合,类似今天的小马扎。
东汉后期,胡床由西域地区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关中地区,作为最早的垂足坐具,打破了我国席地而坐的起居传统。 《后汉书》中记载汉灵帝尤好胡风,包括“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乃至京都贵戚皆尽为之。”上行下效,很多汉朝的王公贵族都将使用胡床作为一种流行。
但是这种新风尚并没有广泛地蔓延到民间,以矮型家具为主的家具制式一直到宋代开始才被高型家具全面取代。
图为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局部
垂足坐
垂足坐最初被称为“倨坐”。在中原高古礼仪中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史记》有载刘邦用垂足坐姿会见郦食其,被指责“倨见长者”,可见一斑。
垂足坐能在中原普及与佛教有关。敦煌、云冈石窟的佛教绘画中,为了表示佛具有更高级的身份,会将他们绘制在有一定高度的坐台上,后逐渐形成两旁有扶手、后方有靠背的禅椅。塑造佛像时,同样为了凸显佛的尊贵,会在佛像底部安装须弥座。
此类高型坐具,因此逐渐被宫廷和贵族模仿,在唐至五代期间全面进入了上层社会的起居生活。
图为: 莫高窟中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的佛、卢楞伽《六尊者像》局部 、张萱《捣练图》 局部、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中的高型家具
今天常见的高型家具,直到北宋才在民间充分普及。在《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生活里,能清楚看到街市上的饭馆酒肆,所用的桌、椅、条凳;乃至于牙头、牙条、枨子这些部件,甚至于榫卯的结构等,都和今天所用的家具几乎相同。
图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徽宗的家具
宋徽宗以绝高的艺术造诣和品味闻名于世。这一点在他亲手绘制的《听琴图》中也有所体现。
单色釉的瓷制香薰、姿态摇曳的千层石、栽种白色海棠的兽面古鼎,在石头上覆盖的毛皮坐垫,即表现主人身份的尊贵,又透露出自然野逸、优雅绝俗,极具文人气息的美感。
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两件家具,纹饰素雅,造型简洁,只用简单的几何形状,纤细的线条,就勾勒出比例的平衡与和谐之美。而横竖线条与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也极为神似。
莫高窟藻井和剧谈社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法,位于天花板正中心部分。最早起源于佛教石窟的洞顶装饰,敦煌莫高窟的藻井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莫高窟藻井图案丰富多彩,多达四百余顶,绘制精致,在装饰风格上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特征。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碰撞而来的装饰艺术精品。
剧谈社LOGO的配色和设计灵感就来其中390窟于隋朝绘制的藻井。
“宝瓶莲花”在家具中的应用
繁复风格的家具最初大量来自于宗教仪轨场合。人们通过绘制和雕刻宗教符号,赋予器物特殊的意义,包括宝相花,化生童子,万字纹饰等。这些符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民俗化,往往演变出新的意义或成为经典的装饰构件。
以“宝瓶莲花”为例。宝瓶莲花起初是印度地区的佛教符号:水是生命之源,宝瓶是盛水之器;佛陀诞生脚踩莲花,所以宝瓶莲花代表的是佛教的繁荣与生生不息。随着佛教东传,它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与中国传统的佛前供花结合,形成中国传统家具里经典的瓶花造型,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民间家具中。
永乐宫壁画家具
永乐宫为全真教道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其中,三清殿和纯阳殿的绘制于元代的壁画上都出现了家具。
三清殿壁画描绘的是三百六十位道教神仙拜谒元始天尊的重大仪式场面,因此家具设计极为繁复精美,纹饰吸收了多元文明的装饰元素,除了宋、金、西夏美术,还都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例如家具的柱型结构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受到希腊化影响的中亚柱式,涡卷状装饰与中亚地区金银器的装饰风格相符。三清殿壁画代表了元代宗教家具的最高规制。
而纯阳殿壁画描绘的是吕洞宾的民间本生故事,发生的场合多在民居。呈现的家具,也完全是实用型的简洁风格。
图为永乐宫三清殿、纯阳殿家具简繁对比
明式家具和园林
明代万历商品经济繁荣,住宅建设得到很大发展。江南一代的官员、地主、富商纷纷围绕太湖,兴建住宅和古典园林为主。同时由于开放了海禁政策政策,和印度、东南亚、海南的珍贵木材,也成为家具的材料。今天我们熟悉的明式家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逐渐完成了造型和工艺的成熟。
乾隆审美
清朝发展到乾隆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整个社会展现出蒸蒸日上的风貌。乾隆也依据自己的美学倾向,打造了繁缛华丽、五色斑斓,一别于前代的国家文化形象。
这种风尚集中体现在清代宫廷的紫檀家具上。因为紫檀木具有极好的加工性能,可以让工匠充分雕琢设计,塑造出瑰丽多姿的形态。而这一时期的百宝嵌家具,用珊瑚、玉石、水晶、玛瑙、象牙、犀角、珍珠嵌入木器和漆器上,不同质感和色彩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此类清式家具利用多种材料,调动一切工艺手段来为家具服务,是历来所不及。我们今天对于清代家具繁复华美的印象,多就来自于此。
图为各种釉彩大瓶,百宝嵌家具
5
2929 ratings
古人坐禅时,常用的座椅名为“禅椅”。为了满足盘腿打坐的姿势,并使修行人腰部抵直,禅椅的尺寸和构造与普通椅子不同。它的座面更大、更宽阔,椅背和扶手的框架,合围出独立空间,供人冥想。
封面这把黄花梨禅椅仅用几根横平竖直的木条,就勾勒出简洁纯净,古朴幽雅的美感。虽然造于明代,却有着让现代人熟悉的极简之美,和今天常说的“北欧风”、“极简风”、“性冷淡风”异曲同工。
过去之物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塑造我们今天的生活。这种塑造,不限于一桌一椅的形制;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们的审美倾向。我们正是通过不断对过去之物的选择和继承,才造就今天对美的认知。
在极简之美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人把符合这一倾向的物质景象,从宋式瓷器、明式黄花梨家具到徕卡相机、苹果手机,全部归入“高级审美”;并将与之相对的繁缛华丽、五色斑斓的美学风格一律贬为“不高级”,甚至于故宫都在官方吐槽乾隆的审美是“农家乐”。
审美的高级与否,真的可以简单地用简与繁去判定吗?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可乐马古典家具博物馆的副馆长,同时也是在清华大学研究古典家具的专业人士徐小川老师,以汉唐、宋元、明清三大阶段,家具上的简繁变化为牵引,为大家讲解两千年来,不同社会环境里的美学倾向变迁。或许能启发大家对于“什么是美”的不同思考。
内容包括:
02:08 从明式家具吸取营养,包豪斯奠定现代设计
04:55 价值千万的黄花梨就是最好家具吗?
10:35 精湛绝伦的漆工,是汉代人对品位的笃定
15:44 席地而坐的时代,垂足坐不登大雅之堂?
20:38 品味最好的皇帝如何打造自己的空间
22:42 缺少顶级木料,宋代家具为何反比后世更奢侈
27:01 大红不能配大绿? 剧谈社LOGO say NO
31:10 什么样的家具,才配得上元始天尊?
41:06 明式家具和江南士人的快乐退休生活
51:22 为什么说不要看低“乾隆审美”
明式禅椅和瓦西里椅
这把黄花梨禅椅造于明代,却能从张训礼的《围炉博古图》、马远的《西园雅集图》以及《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等宋代画作中,找到类似形制。为什么从宋到明,一脉相承的古典美学风格,会有让人熟悉的“现代气息”? 这是因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瓦西里椅” ,就采用了和它几乎一致的外形设计。
瓦西里椅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老师马歇尔·布劳耶在1925年的作品,也是世界上首创的钢管家具。作为二十世纪椅子的代表作品,对现代家具设计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现代家具设计,都脱胎于瓦西里椅的灵感。
图为明式黄花梨禅椅、瓦西里椅
包豪斯艺术学院
包豪斯艺术学院1919年成立于魏玛德国,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重视艺术设计和现代工业的调和,主张设计要贴合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兼顾功能性、经济性和美学价值。这一理念和由此产生的简洁、单纯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图像风格,对世界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量出现在我们日常接触的许多工业产品和物质景象中。“包豪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现代主义风格的代名词。
包豪斯所主张的 “少即是多”和“设计必须遵守自然和客观的法则”等设计理念与中国宋明以来的美学倾向和文化传统具有同一性。包豪斯学院的教师也纷纷从明式家具中汲取营养,开展研究。 全球最早对明式家具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研究的学者,正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古斯塔夫·艾克。包豪斯的另一位教师汉斯·瓦格纳,则明确表示,他的著名作品Y字椅,就是受到明式家具中圈椅的启发。
图为古斯塔夫·艾克、明代圈椅、汉斯·瓦格纳的Y字椅
黄花梨木
黄花梨木的学名为降香黄檀,主要产于中国海南低海拔地区。黄花梨木成材极为缓慢,长成大型家具的材料需要几百年之久。但木性稳定,木质坚硬,纹理优美流畅,并具有宁神的芳香。因而成为明代制作高档家具的主要用材。
由于砍伐过度,黄花梨木在清乾隆年间资源基本枯竭,民间多用其制作笔筒等小物件,大型黄花梨家具变得罕见,而且价格高昂。按照今天的市场,经典的明式黄花梨家具价格通常在几百万到几千万元不等;收藏级的精品价格都以千万计;而新制的黄花梨家具要价也在也要几十到几百万之间。
图为黄花梨家具
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是中国文史学者,也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对中国传统工艺有着深入的研究。被香港作家董桥称为“中国第一玩家”和“活故宫”。
王世襄的著作《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珍赏》是明式黄花梨家具的学术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当被问及,是否看久了明式黄花梨家具,再看其他家具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时。王世襄认为,研究家具不能只见黄花梨,不见其他。与其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应当说“未临沧海难言水”。
汉代漆杯
这只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汉代漆杯。 杯身为椭圆形,直径约 17 厘米,较长的两边各有镀金把手。整体为木制,大部分碗体由红棕色的漆层覆盖。内壁没有任何装饰,外壁则镶嵌黄金与青铜,并绘有数对相向而立的鸟,挥舞着鸟爪,而背景是一些几何图案及螺旋纹饰。
剑桥大学中国史教授胡司德认为,这只漆杯价值高昂,工艺繁复,流露出优雅与自信。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对品位的笃定,又不显得过分奢华。制作这样的漆杯需要涂30多层漆,每次涂完等待干燥反复进行,制作周期非常之长。反映了汉代极高的漆工艺水平。
席地而坐
从秦汉到唐五代,古人主要以跪坐和盘腿的姿势休息。因此,席就成为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坐具。
由于坐姿贴近地面,当时的家具也以矮型为主,包括床榻、几案、箱柜、屏风等。起居生活的中心一般以床榻展开。古代的床与今天不同,是一种多功能的家具,可坐可卧, 不仅可以用来睡眠,还能会友、聚餐等。古人在床上配以帷帐,周围放置屏风、几案等辅助陈设。
汉唐家具鲜有实物存世,但我们能从汉代墓穴的画像砖和保存在日本东大寺正仓院的唐物中,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
图为汉代画像砖拓片、用正仓院宝物模造品复原的圣武天皇书房
胡床
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面是能够卷折的织物,腿部可以折合,类似今天的小马扎。
东汉后期,胡床由西域地区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关中地区,作为最早的垂足坐具,打破了我国席地而坐的起居传统。 《后汉书》中记载汉灵帝尤好胡风,包括“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乃至京都贵戚皆尽为之。”上行下效,很多汉朝的王公贵族都将使用胡床作为一种流行。
但是这种新风尚并没有广泛地蔓延到民间,以矮型家具为主的家具制式一直到宋代开始才被高型家具全面取代。
图为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局部
垂足坐
垂足坐最初被称为“倨坐”。在中原高古礼仪中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史记》有载刘邦用垂足坐姿会见郦食其,被指责“倨见长者”,可见一斑。
垂足坐能在中原普及与佛教有关。敦煌、云冈石窟的佛教绘画中,为了表示佛具有更高级的身份,会将他们绘制在有一定高度的坐台上,后逐渐形成两旁有扶手、后方有靠背的禅椅。塑造佛像时,同样为了凸显佛的尊贵,会在佛像底部安装须弥座。
此类高型坐具,因此逐渐被宫廷和贵族模仿,在唐至五代期间全面进入了上层社会的起居生活。
图为: 莫高窟中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的佛、卢楞伽《六尊者像》局部 、张萱《捣练图》 局部、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中的高型家具
今天常见的高型家具,直到北宋才在民间充分普及。在《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生活里,能清楚看到街市上的饭馆酒肆,所用的桌、椅、条凳;乃至于牙头、牙条、枨子这些部件,甚至于榫卯的结构等,都和今天所用的家具几乎相同。
图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徽宗的家具
宋徽宗以绝高的艺术造诣和品味闻名于世。这一点在他亲手绘制的《听琴图》中也有所体现。
单色釉的瓷制香薰、姿态摇曳的千层石、栽种白色海棠的兽面古鼎,在石头上覆盖的毛皮坐垫,即表现主人身份的尊贵,又透露出自然野逸、优雅绝俗,极具文人气息的美感。
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两件家具,纹饰素雅,造型简洁,只用简单的几何形状,纤细的线条,就勾勒出比例的平衡与和谐之美。而横竖线条与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也极为神似。
莫高窟藻井和剧谈社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法,位于天花板正中心部分。最早起源于佛教石窟的洞顶装饰,敦煌莫高窟的藻井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莫高窟藻井图案丰富多彩,多达四百余顶,绘制精致,在装饰风格上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特征。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碰撞而来的装饰艺术精品。
剧谈社LOGO的配色和设计灵感就来其中390窟于隋朝绘制的藻井。
“宝瓶莲花”在家具中的应用
繁复风格的家具最初大量来自于宗教仪轨场合。人们通过绘制和雕刻宗教符号,赋予器物特殊的意义,包括宝相花,化生童子,万字纹饰等。这些符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民俗化,往往演变出新的意义或成为经典的装饰构件。
以“宝瓶莲花”为例。宝瓶莲花起初是印度地区的佛教符号:水是生命之源,宝瓶是盛水之器;佛陀诞生脚踩莲花,所以宝瓶莲花代表的是佛教的繁荣与生生不息。随着佛教东传,它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与中国传统的佛前供花结合,形成中国传统家具里经典的瓶花造型,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民间家具中。
永乐宫壁画家具
永乐宫为全真教道观,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其中,三清殿和纯阳殿的绘制于元代的壁画上都出现了家具。
三清殿壁画描绘的是三百六十位道教神仙拜谒元始天尊的重大仪式场面,因此家具设计极为繁复精美,纹饰吸收了多元文明的装饰元素,除了宋、金、西夏美术,还都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例如家具的柱型结构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受到希腊化影响的中亚柱式,涡卷状装饰与中亚地区金银器的装饰风格相符。三清殿壁画代表了元代宗教家具的最高规制。
而纯阳殿壁画描绘的是吕洞宾的民间本生故事,发生的场合多在民居。呈现的家具,也完全是实用型的简洁风格。
图为永乐宫三清殿、纯阳殿家具简繁对比
明式家具和园林
明代万历商品经济繁荣,住宅建设得到很大发展。江南一代的官员、地主、富商纷纷围绕太湖,兴建住宅和古典园林为主。同时由于开放了海禁政策政策,和印度、东南亚、海南的珍贵木材,也成为家具的材料。今天我们熟悉的明式家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逐渐完成了造型和工艺的成熟。
乾隆审美
清朝发展到乾隆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整个社会展现出蒸蒸日上的风貌。乾隆也依据自己的美学倾向,打造了繁缛华丽、五色斑斓,一别于前代的国家文化形象。
这种风尚集中体现在清代宫廷的紫檀家具上。因为紫檀木具有极好的加工性能,可以让工匠充分雕琢设计,塑造出瑰丽多姿的形态。而这一时期的百宝嵌家具,用珊瑚、玉石、水晶、玛瑙、象牙、犀角、珍珠嵌入木器和漆器上,不同质感和色彩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此类清式家具利用多种材料,调动一切工艺手段来为家具服务,是历来所不及。我们今天对于清代家具繁复华美的印象,多就来自于此。
图为各种釉彩大瓶,百宝嵌家具
437 Listeners
317 Listeners
150 Listeners
446 Listeners
198 Listeners
35 Listeners
74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208 Listeners
47 Listeners
186 Listeners
42 Listeners
13 Listeners
267 Listeners
18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