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ol. 14 文化的事,能算偷吗?—— 论1300年日本茶道嬗变


Listen Later

天目盏是一种在建窑烧制的黑釉茶器。最早在南宋时期,经由在浙江天目山佛寺中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因而在日本得名“天目”。


烧制天目盏的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微量元素的不同,以及一些不可预测的特殊原因,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变化。其中最为罕见的变化,是一种五色斑斓、犹如掌中宇宙的“曜变”效果。曜变的出现概率极低,号称亿万中出一,目前全世界仅有三件半宋代曜变天目存世。其中半只在杭州出土;另外三件传世品,都在日本收藏,且都被列为日本国宝。


不同于我们常说的“中国国宝”只是民间泛称。日本国宝是由文科省核定的有形文化财产。在美术工艺品栏目下,总共只收录了800多件,含金量极高。 一口气收录三件几乎一样的茶碗,足见日本对中国古物的推崇。


除了茶器,日本对于流传自中国的茶文化同样是也珍而重之、推崇备至。经过1300多年的流传绵延,不但在本土发展出别具一格的茶道系统,更让这套系统在国际上成为更甚于中国的文化名片。


有趣的是,不同于韩国主张和中国有关的文化遗产时,舆论所表现出得嘲讽和愤怒;大家似乎面对日本对中国文化财富的“占据”,总体上却持一种默认态度,甚至隐隐有一些自责—— “老祖宗的东西,自己不好好珍惜,反而被日本人搞得有声有色”。这是为什么?


我想,原因之一是日本确实更擅长这件事情——更善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再创造;也更善于二次输出,向世界介绍自己。我们今天常讲“文化输出”,就是希望中国能打造一个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在这个动机上,日本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栗强老师给我们带来茶文化系列的第二次节目,为大家讲述茶在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变革,这是一次对茶的探讨,也是对日本的探讨,希望能对上面的问题上给大家一些启发。

内容包括
07:38       奈良:文明的苏醒和茶的传说
13:23       平安:“和魂汉才”与贵族的茶
22:10       镰仓:武士品味造就暴发户茶风
27:57       室町:从人神传统到审美供奉
35:15       安土桃山:茶圣“只向美低头”
40:36       江户:锁国时代的三大茶人
59:34       明治:拥抱世界的时代,茶承载了更多
67:50       战后:茶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大宝法典
也称《大宝律令》, 是日本于公元701年颁布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以中国唐朝的《永徽律》为蓝本,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奠定了日本做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法治基础。


飞鸟时期的《大宝律令》所规定的“班田收授法”本为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但班田下的农民除了要上缴租税,还需要服劳役和贡献土特产。沉重的负担导致民间逃亡成风。面对此种情况,同时也为鼓励垦荒,奈良时期的圣武天皇继而颁发了《垦田永年私财法》,承认一定范围内所开垦土地的私有权。 日本因此逐渐进入了土地私有化的时代,也为未来的武士崛起和地方割据埋下了伏笔。


图为:圣武天皇




法隆寺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据传是由圣德太子所建的木结构寺院。寺内保存有大量自飞鸟时代以来所累积的文物珍宝。


其中,供奉于金堂的“释迦三尊像”有着修长的面容和下垂的衣纹,与中国北朝的造像风格略为相似, 不但是日本美术史上的经典,也是中日早期文化交流的见证。


而“百济观音”被誉为日本佛造像巅峰之作。有人认为它在印度制造,经由朝鲜半岛转运至日本;有人猜测,它是在白江口战役之后,由流亡的百济王族带去日本;也有人通过木材判断,它是日本的本土制造。


但无论产自印度、朝鲜、还是日本本土,百济观音都被普遍地认为是一件“唐风”作品。可见唐文明绝不只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原文明,且文化意义上的“唐”,覆盖面要远大于地理意义上的“唐”。


图为:释迦三尊像、百济观音




寝殿造
日本平安时代开创的一种建筑样式。作为中心建筑的寝殿(正殿)面向南面的庭院而建,庭中有水池;寝殿东西两侧为对称的附属建筑(对屋),和寝殿之间分别以渡殿连接;从东西对屋再向南伸出渡殿,南端设有钓殿。


寝殿造是日本文明经历了长时间对中国的模仿学习后,所做出的有别于中国的本土化尝试。经典的寝殿造建筑包括刻在10日元表面上的宇治平等院凤凰堂。


图为:平等院凤凰堂、日元十元硬币



大和绘
平安时代日本废止遣唐使后,一度致力于摆脱唐文化的影响,发展有别于唐的国风文化。大和绘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大和绘多以日本本土的故事、人物、风景和事物为主题,在方式和技法上也在模仿中国之余,又有意地与中国唐绘相区别。


图为:源氏物语绘卷、山水屏风




万叶集
现存最早的日语诗歌总集,收录由四世纪至八世纪4500多首诗歌,共计二十卷,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


《万叶集》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编撰《万叶集》时,日本还没有假名文字,因此本书大量假借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来表记古日本音节,即使用汉字作为日语音标。这种表音汉字和表意汉字混用的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后世的日本对表音汉字做了简化,以区别表意汉字,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此外,日本如今的年号“令和”,就出自《万叶集》《梅花歌卅二首并序》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 这篇序文在很大程度上仿写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图为: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公布“令和”年号




最澄
日本平安时代的高僧,日本天台宗的开创者。


早年在鉴真生前弘法的东大寺受具足戒,学习天台宗经籍。后作为早期的留学僧入唐求法,与空海大师一同前往浙江学习天台宗教义。回国后开创了日本最早的密宗道场能福护国密寺。


最澄从中国带回了茶叶、茶籽,并把茶籽种到了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从而开始了日本茶叶种植的历史。


图为:最澄画像




村田珠光
室町时期的村田珠光被奉为日本茶道“开山之祖”。他曾前往大德寺,向日本禅宗的重要人物一休宗纯拜师参禅,此后开始用禅来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动,赋予了茶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


珠光还作为足利幕府的茶道顾问,对当时贵族间流行的绚烂奢华的“书院式茶室” 进行改造,融入“残缺美”、“枯淡美”、“简素清洁之美”等风气,并在银阁寺建造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室“同仁斋”和与之相配的“禅味”庭院。


珠光的美学和茶风,对后世日本茶道宗师如武野绍鸥和千利休等影响甚大。


图为:银阁寺
 



小堀远州
小堀远州是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前期的大名、茶人和造园家。


其父小堀正次是丰臣秀吉之弟丰臣秀长的家老,辅佐秀长军政要务,使得远州自幼接触日本军政要人和文化名流。约十四五岁时,远州拜茶道大师古田织部为师学习茶道,而古田织部是“茶圣”千利休的正统继承。因此,在千利休和古田织部相继去世后,小堀远州成为了当时最有话语权的茶人领袖。


远州茶道的一大特色是赋予了茶一些类似于“忠于父君、不忽视家人、维持友情”的儒学教导。在美学上,远州茶道更贴合当时的上层武士的精神需求,比之以千宗旦为代表的千家茶道要更为华丽,他所主持营造的孤蓬庵茶室规模也远大于传统茶室。


此外,远州对日本庭园艺术有着重要贡献,其所主持营造的桂离宫、京都御所、仙洞御所都是日本重要的建筑。


图为:小堀远州、桂离宫



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是江户时代一位俳谐师的署名,有日本“俳圣”之誉。


古代日本在模仿中国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有别于“汉诗”的“和歌”系统。其中一种和歌叫作“连歌”——类似于中国的山歌民谣,可在节庆场合供多人接龙连唱。


连歌的第一句叫发句,由“五、七、五”十七个音节构成。后来发句被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即“俳谐连歌”(或“俳谐”)。早期的俳谐以幽默的风气为主,是一种市井喜剧文学。 而松尾芭蕉给俳谐灌注了禅的意境,去表达纤细的感受和恬淡的生活态度。


直到明治时代,诗人正冈子规将这种显然有别于传统俳谐连歌的诗体称为俳句。如今俳句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的代表。


松尾芭蕉的俳句:
(1)
山路上,

多么幽雅的

紫花地丁啊!
(2)
伊势的秋季,
寒风呜咽似悲啼,
如一片墓地。
图为:松尾芭蕉




浮世绘
日本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因巧妙地与木板活板印刷结合而在江户时代广为流行,起源于17世纪,并以18、19世纪的江户为中心迎来创作与商业上的全盛时期。内容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戏剧。


浮世绘是一种彩色印刷的版画,由原画师、雕版师、刷版师三者分工协力完成。原画师将原图完成后,由雕版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形,再由刷版师在版上上色,将图案转印到纸上。同时,也存在少量手绘的浮世绘作品。


19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由日本进口茶叶,因日本茶叶的包装纸印有浮世绘版画图案,其风格也开始影响了当时的印象派画家。


图为:东洲斋写乐的浮世绘作品、梵高所绘的《唐基老爹》背景中有也许多浮世绘画作




家元制
家元制度是日本江户时期广泛存在于茶道、围棋、插花、歌舞等各个传统艺道流派中的一种组织结构。


家元制由等级分明的师徒关系为主轴,以传承和教授正统技艺为主业,从而形成一种金字塔型的社会关系。处在金字塔最高点的“家元” 名号代代继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一定程度的神性,统率万千弟子。 类似于中国宗族中的大家长,可以用类似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去处理社会关系,去裁决社会问题,是一种小范围的集权专制。


在家元制度下,权威不容置疑,传统不能改变,极度不利于文化和艺术的创新。江户时代茶风也因而保守、迂腐、暮气沉沉。但这种制度对于传统艺能的保存也起到重要作用。


千宗旦去世后,千家茶道分化为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大流派,统称“三千家”,即采取了家元制度。


图为:里千家今日庵的兜门(兜门是武士盔甲的象征)




卖茶翁
本名柴山元昭,是日本江户时代煎茶道的中兴之祖。


在茶刚传入日本的时代,以荣西、明慧为代表的留学僧人多模仿唐人煎茶。 而日本“茶圣” 千利休所创的茶道,则要把茶磨成粉末,再去煎煮冲泡,即所谓“抹茶”。随着千利休一脉在日本成为茶道正统,煎茶道一时偃息。(在日本“茶道”一词即指“抹茶道”)


到了江户后期,“三千家”所传承的千家茶道固步自封。为了打破这种迂腐保守的风气——同时也由于发现了新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方法——卖茶翁以61岁的高龄告别寺庙生活,踏入红尘,开办了一间叫“通仙亭”的小茶店,打出茶是“陆羽正宗”,禅是“达摩正宗”的旗号,推广煎茶。


煎茶道所代表的新兴文化,被视为是封闭文化环境中的一股清流,得到当时知识阶层的追捧。


图为:卖茶翁



千宗室

日本茶道重要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


二战期间作为若宗匠,也就是家元继承人的他,成为了激进的战争推广分子,主动报名参加海军航空特攻队。战争结束后,继承里千家家元“千宗室”的名号,在全世界积极推广茶道。现任日本联合国友好大使、社团法人茶道里千家淡交会理事长、日本联合国协会会长、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莫斯科大学名誉教授等国内外100多个公职和要职。


栗老师认为,千宗室的一生,是日本在拥抱世界的时代,尝试、探索和犯下罪行的一个缩影。


图为:千宗室




“真行草、序破急”

源于中国唐代,“真行草”来自书法、“序破急”出自戏曲舞台,是日本文艺中常见的构成定式,类似于“起承转合”在文章中的结构定式。


“真行草、序破急”广泛存在于日本的各个艺术文化类别中。例如远州茶道讲 “真”为一种格式,“行”则为一种行为,而“草”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


图为:EVA序、破




内田繁

以内田繁为代表的战后日本设计师,为茶道注入了更多视觉和审美的元素。如内田繁在九州门司港酒店建造的茶室,就把传统茶室放置在舞台之上,其展示效果远大于实用性。反映了如今的茶道某种程度上实用要服从于视觉的取向。


此外,内田繁在《日本设计六十年》一书中用大量篇幅讨论了日本的文化偷窃问题。书中说,日本自古就和外来文化共生。到明治时期,应用主义的风气占据社会主流,人们普遍对于抄袭没有羞耻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日本设计都以模仿是否逼真为目标。


直到50年代中后期,日本因国际贸易问题受到全球围逼,拿出来发难的点正是知识产权。在全球的指控下,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建立“优秀设计选拔制度”等,来鼓励原创的优秀设计。很多我们熟知的经典设计如东芝的家电、索尼的收音机都是在以上背景下完成的。


图为:门司港酒店茶室、日本设计的抄袭和模仿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By 剧谈社

  • 5
  • 5
  • 5
  • 5
  • 5

5

29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iew all
日谈公园 by 日谈公园

日谈公园

437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17 Listeners

井户端会议 by 番薯剥壳工作室

井户端会议

150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45 Listeners

东亚观察局 by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199 Listeners

中间地带 by 海博

中间地带

35 Listeners

鼓腹而游 by 鼓腹而游播客

鼓腹而游

74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0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06 Listeners

Talk三联 by 三联中读

Talk三联

48 Listeners

蜜獾吃书 by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186 Listeners

边角聊 by Leftover Talk

边角聊

42 Listeners

历史学人 by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13 Listeners

独树不成林 by 鬼鬼祟祟的树

独树不成林

267 Listeners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18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