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ol. 23 玄奘身上的两件衣服:为什么《大唐西域记》比《西游记》更误导人?


Listen Later

说起玄奘法师,他除了拥有在中国乃至东亚家喻户晓的巨大声名,还有着格外多样的面貌:时而是一代高僧、宗教领袖,时而是徒步穿越雪山沙漠的超级冒险家;时而是精通佛学和语言学的学霸人设,时而又是游刃有余地同国王皇帝打交道的高情商人设;时而是民间信仰的神佛,时而是《西游记》中血压又高、头脑又混的肉馒头。现代传媒里,玄奘的形象就更加千奇百怪,有迟重瑞、徐少华饰演的传统美男子唐僧,也有罗家英饰演的另类唐僧,甚至日本的影视里还出现一些美女唐僧。 


为什么世人对玄奘法师会有如此之多截然不同的塑造? 嘉宾栗强老师认为,首先是《西游记》和《大唐西域记》这两部作品,犹如两件衣服,把“求法者”玄奘,装扮成“行走者” 玄奘;继而各个时代的人们又出于自己的理解和需要,终于异化出玄奘法师的千百种面貌。

本期节目,栗老师将首先为我们解读玄奘法师的各种形象,并结合记叙玄奘的主要经典文献,从对梵语的坚持、对弥勒的信仰以及对圣瑞像的崇拜这三个内在特征,和大家一起尝试理解这位生活在公元七世纪的伟大人物。 


内容包括:

05:38 最伟大的翻译家,译作流行较鸠摩罗什远为不如?

08:14 舍利崇拜、神迹记载与玄奘法师的神圣化

13:04 来自知识界和背包客的极尽推崇

16:49 玄奘长什么样?为什么“坐着的玄奘”好过“走着的玄奘”

19:32《西游记》是修道书吗?为什么丑化玄奘?

29:24 一千年来,汉族知识界对和尚由仰视转为俯视

32:11 《大话西游》的唐僧与香港文化界的心理危机

35:52 为什么说《大唐西域记》比《西游记》更误导人? 

46:57 西行求法,求的是什么法? 

50:54 玄奘的翻译:季羡林认为错了,他错了吗? 

56:00 抵达犍陀罗:梵语、弥勒和圣瑞像信仰

59:28 那烂陀寺是古代的常春藤学校

62:28 佛陀反对决定论,玄奘为何爱打卦?

72:45 和李世民的早期交往与“玄奘成功学“

75:51 翻译道德经、推翻佛道合流:玄奘与唐初意识形态工程

83:25 玄奘和一些宫廷政治风波

85:16 弟子偷情公主被腰斩,玄奘有没有责任?

90:02 学问难以推广的背后是中印文化冲突



玄奘和“十八罗汉”

佛经中把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得道弟子称为罗汉。 关于罗汉散布在诸洲渚护守佛法的说法由来已久。公元三世纪的《弥勒下生经》中提到四位阿罗汉;公元五世纪的《入大乘论》提到“十六罗汉“,但并未分别记载姓名。

详细记载“十六罗汉“的完整典籍仅有一部,即庆友尊者著作,玄奘翻译的《法住记》。这些“不入涅槃、常驻世间”的佛教形象在中国民间受到极大的欢迎,除了生动丰富的寺院绘画、雕塑、诗歌、小说外,还诞生了诸如罗汉果、罗汉松、罗汉菜等民间创造。

十六罗汉为何演变为十八罗汉?可能和五代时期的贯休和尚,依据《法住记》为十六罗汉画像时,增加了这篇佛经的说者庆友尊者和翻译者玄奘有关。几百年后,苏东坡于清远峡宝林寺见到贯休的这副“十八阿罗汉图”后,还为其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

宋元以来,十八罗汉之说已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但最后两位罗汉的身份却各有说法,例如,宋代志磐撰《佛祖统记》认为,以正当名分受佛陀嘱咐的最后两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君徒钵叹尊者。清朝的《秘殿珠林续编》中,乾隆题颂最后两位罗汉降龙罗汉是迦叶尊者、伏虎罗汉是弥勒尊者,并由章嘉呼图克图所考定。无论如何,中国地区对罗汉的崇拜和喜爱,同玄奘法师翻译的《法住记》都有着密切关系。 

图为:南宋刘松年画《罗汉》



记叙玄奘法师的经典文献

文献记载是现代人了解玄奘法师的重要依据。其中,直接记叙玄奘的核心文献主要包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 · 玄奘传》和《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撰,彦悰笺,成书于武周垂拱四年(688年)。全书共十卷,前五卷主要记述玄奘西行的经历,后五卷讲的是玄奘回国以后翻译佛经的事情。回鹘佛教僧人详古舍利于10世纪将本书翻译成回鹘文。20世纪初在新疆出土手抄残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248片,法国吉美博物馆藏123片。

《续高僧传》是记录梁初至中唐佛教的史料,共三十卷,为唐道宣撰。中国古代有为高僧立传的传统,道宣认为前代慧皎的《高僧传》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需要补辑,于是经过相当时期的收集资料,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19年止,144年间,共写正传331人,附见160人。 《续高僧传》与《梁高僧传》、《宋高僧传》、《大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则是玄奘塔的铭文。: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华寺,遗体运回长安,初葬于白鹿原。669年又迁至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为唐人刘轲所写,此时距离玄奘圆寂已有170多年。(以上主要摘自wikipedia)

图为:兴教寺塔院正中的玄奘塔,背面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玄奘顶骨舍利

玄奘圆寂五年后被迁葬陕西樊川兴教寺。在唐代黄巢起义、北宋末年等多次战乱中遭到损毁又得到历代僧人的保护,最后于明代迁至南京大报恩寺供奉。侵华战争期间,又遭日军掠夺。几经辗转,目前分别供奉于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等九个地方,供后人瞻仰。

图为南京灵谷寺、日本埼玉县慈恩寺、玄奘顶骨舍利



鸠摩罗什

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龟兹人,一代高僧,和真谛法师、玄奘法师、义净法师合称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

从结果看,今天中国最受欢迎的佛,阿弥陀经佛对应的《阿弥陀经》;最受欢迎的菩萨,观音菩萨对应的《普门品》;最受欢迎的居士,维摩诘对应的《维摩诘经》;最受欢迎的宗派禅宗,对应的《金刚经》,所流行的译本,均为鸠摩罗什一人所翻译。因此至少从民间影响来看,鸠摩罗什作为翻译家的影响力是远高于玄奘法师的。 

图为:克孜尔千佛洞前的鸠摩罗什像、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菩萨



玄奘像

目前最广为流传的玄奘像(图一)绘制于日本镰仓时期,据说由兴教寺石刻取材摹绘而来。有学者认为,本画并非玄奘面貌,而是结合日本贵族形象和敦煌西域行脚僧的装扮绘制而成。 

栗老师认为,玄奘的核心动机是修行求法,西行探险也好、译经也好,都只是为了修行求法做准备。因此,把他描绘成一个打坐的人,可能比描绘成译经的人或是走路的人更加符合他本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图为:日本镰仓时期绘制的《玄奘法师图》;斯坦因由敦煌带回大英博物馆的《求法高僧相》;出自明代木版刻印大藏经的《玄奘译经图》;斯坦因由敦煌带回大英博物馆的敦煌白描僧人打坐像。



变文和通俗文学

“变”是“神变” 的意思,即圣者为教化众生所展示的各种神奇。将神变描绘成图画或雕塑即为“变相”。 大约这种形式早于佛教就在印度存在,佛教诞生后也采用这种形式传播佛教故事。中国在接受佛教的过程中,不光继承了变相,还把某神变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叫做“某某变”。

1900年前后,斯坦因在敦煌藏经洞发现大量此类文件,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重视。1929年,郑振铎首次采用“变文”这一名称。学者研究发现,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小说的创作有着重大影响。

变文的一大特点在于散文和韵文交替,可以连说带唱地讲述神怪之事。而唐早期的小说,例如《遊仙窟》等,文体上以散文叙事,用韵语对话的形式和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都接近变文的风格。中唐之后的传奇小说受这种影响更加明显。

此后,辽宋金元时期的各种白话小说和诸宫调、宝卷、鼓詞等曲艺以及杂剧、南剧等各种戏剧,也都明显受到变文影响。另一方面,印刷术发达以后,这类故事文本就能大量复制,让民间艺人配合表演。于是就形成了诗话、词话、平话这些所谓的话本和拟话的本,我们今天还在听的天津的大鼓、苏州的平弹,这些说唱文学脚本基本就由此起源。

同时,中国包括《西游记》在内的长篇小说起源于佛教俗讲的变文,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公认的看法。

图为:敦煌《降魔变文》局部,《孟姜女变文》局部



弥勒信仰

佛教认为,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他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思想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玄奘的推崇。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薮槃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以及玄奘法师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下凡救世的预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救世主的寄托。在汉字文化圈,随着汉传佛教的普及,弥勒信仰被华人民间信仰吸收,信仰者不限于佛教徒,发展出白莲教、一贯道等民间宗教,相关经典有《佛说弥勒救苦真经》等。

图为:公元3世纪犍陀罗的弥勒菩萨像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由玄奘法师口述,门人辩机执笔编集而成。全书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7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14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大量印度史料。

玄奘编写《大唐西域记》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太宗提供西域的军事政治情报。 而具体执笔的辩机和尚无论文笔还是性格都与玄奘大为不同。因此栗老师认为,《西域记》的对于西域的经典文献;《续高僧传》是对于高僧群像的经典文献;《慈恩传》是对于玄奘本人的经典文献,从《慈恩传》去认识玄奘,比之从《西域记》去了解玄奘要更为可靠。 

图为:公元9-13世纪,回鹘高昌时期写本《大唐西域记》残片;《大唐西域记》书影



佛光王

唐中宗李显是唐朝第四位皇帝,为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年—684年、705年—710年两度在位。唐中宗满月时即拜玄奘法师为师父,举行剃发皈依出家礼,号为“佛光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表进已,顷闻有敕令使报法师:“皇后分娩已讫,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已,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王。”

图为:唐中宗定陵 



辩机和尚

辩机是唐朝僧人,十五岁随道岳法师出家,以佛法修为高深、文学修养及擅于撰文著称。玄奘回国后,辩机加入玄奘法师的翻译场,帮助他抄写佛经及书撰其亲身经历《大唐西域记》。此外,他还协助玄奘译出了《显扬圣教论颂》1卷、《六门陀罗尼经》1卷、《佛地经》1卷、《天请问经》1卷、《本事经》7卷等重要经典。

欧阳修所编的《新唐书》记载辩机与高阳公主有私情而被唐太宗赐死,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法更为具体,称辩机是被太宗腰斩。也有学者质疑,辩机被杀特别是被腰斩的说法,可能出自欧阳修与司马光的排佛立场。节目中提到陈垣先生的《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一文对种种说法有详尽的分析论述。 

注:辩机随道岳法师出家,节目中称其为“玄奘弟子”是依据翻译场中的助手身份而言,二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 


巴尼尼经和犍陀罗文明

犍陀罗是地处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古国。自古印度吠陀时代起,犍陀罗人逐步从喀布尔河南方到喀布尔河口,扩张到印度河流域旁遮普西北地区居住。因此成为中印度、波斯和中亚文明交汇的中心。 

犍陀罗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明,除了广为人知的佛教造像外,由公元前4世纪的学者巴尼尼所著的《巴尼尼经》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巴尼尼经》是已知最早的梵语文法书,使用了3,959 个规则对梵语构词进行了公式化。精湛而丝毫不带冗余的逻辑规则酷似今天的计算机语言。其中提出的音位、词素和词根等概念,更是2000年后才被西方语言学家所认识。

而生活在公元4世纪的无著和世亲兄弟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创始人,所著的《俱舍论》、《摄大乘论》和《瑜伽师地论》(据传得自弥勒)都对玄奘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为:巴尼尼经;无著、世亲菩萨像



佛陀的戒律和玄奘的语言信仰

佛陀本人长期生活在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地区,因此普遍认为摩揭陀语,也就是中印度语言,是佛陀传法的第一语言。但是为了扩大佛教影响力,佛陀鼓励弟子按照不同地区的方言口传佛法。在各种语言中,佛陀唯独指出不要用婆罗门教所推崇的上层社会语言“四吠陀“,也就是古梵语,来传道。于是“不用梵语说法”成为了佛陀时代的戒律。

佛陀灭度后,佛弟子组织了多次结集,整理规范佛陀的教诲和戒律,佛教教义由面授、传诵转为结集,进而逐渐转为笔录。此时人们选取了一种据说在古代西北印度(这是多数西方学者的看法,我国季羡林先生的研究则认为应该是今天比哈尔邦附近)流行的“古巴利语“,作为记录佛经的标准语。此后,古巴利语在斯里兰卡被翻译为僧伽罗语,又被翻译为新巴利语,继而进行拉丁语转写,成为了南传佛教的主要语言。 

而在佛教的北传路线中,随着大乘佛教的出现,形成了一种对中印度地区神圣性的崇拜:包括世界成立自中印度成立、世界毁灭由中印度毁灭;包括千佛出世只能在中印度的菩提伽耶打坐成佛;也包括对梵语的正统性产生信仰等。同时,梵语经由《巴尼尼经》的整理,变得更为纯粹雅正,而《巴尼尼经》又是在佛陀灭度后才写成。因此大乘佛教的弟子认为此后的梵语和佛陀时代的古梵语有所区别,使用《巴尼尼经》的梵语说法并不违背佛陀的戒律。 

图为: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塔



玄奘和“菩提树”

关于玄奘法师礼拜圣遗迹的记载非常丰富,节目中提到他曾前往醯罗城礼拜佛顶骨。醯罗城中有一重阁,因存放某一世的佛骨而著称,因此也叫做“佛顶骨城”。 

据说,参拜者可以用摩香为泥,以布帛包裹,放在佛顶骨上,印出各种形状,据此预知未来。而玄奘在这里印得了一“菩提树像”。对此,还有一种解释称,印出来的“菩提树像”,其实是特指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打坐成佛瞬间的瑞像,也即我们经常说的触地印(bhūmisparśamudrā)宝冠佛像。

当然,无论是菩提树还是触地宝冠如来,都是非常吉祥的预示。

图为:十世纪比哈尔邦的宝冠如来



那烂陀寺

“那烂陀”为古印度地名,位于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那烂陀寺,为古代东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

据传,佛陀的亲弟子舍利弗晚年居住于那烂陀寺,直至圆寂。在此期间,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佛陀一生的说法言教,也就是通常说的“阿毗达摩”的编辑与修撰工作,与此同时,他也向其他人传播说教。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根据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而从玄奘、义净的学历记载和一些译籍来看,当时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

21世纪初,印度开始筹办重建那烂陀大学。中国对该计划予以大力支持,先后投入了100万美元。2014年,在遭突厥大军破坏荒废800多年后,唐僧的“母校”那烂陀大学重新开学,首先开课的两个学院分别是生态与环境研究学院和历史研究学院。 

图为:那烂陀寺遗址;那烂陀寺遗址雕塑局部;那烂陀寺遗址旁2007年落成的玄奘纪念馆;玄奘纪念堂前的玄奘像



玄奘和佛造像

玄奘翻译的佛经在民间并未广泛流传,反倒是他对圣瑞像的崇拜,深刻影响了民间佛教的崇拜活动。

《慈恩传》记载玄奘从印度带来七尊佛像,包括一尊能够显灵的瑞像和六尊高仿瑞像的“拟瑞像”。而龙门石窟中的佛陀标准像, “优填王”像,也由玄奘法师所带回。 

此外,《慈恩传》还记载玄奘发愿要造“十俱胝像”。俱胝指大数,可能为百万。同时因为观音有百千亿化身,被称为俱胝菩萨。 所以过去一般认为“十俱胝像”指十尊观音像。

但是近代考古发现,在西安南郊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周围大量出土了被称为“善业泥像”的泥佛像。有学者通过对它们的图样、铭文进行研究,认为这些泥佛像包含大量印度特征和印度供养方法,可能就是玄奘所造。因此,“十俱胝像“ 或许指的是利用模具制造一千万尊佛像!

图为:龙门石窟优填王像;西安出土的一些”善业泥像“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By 剧谈社

  • 5
  • 5
  • 5
  • 5
  • 5

5

29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iew all
日谈公园 by 日谈公园

日谈公园

437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17 Listeners

井户端会议 by 番薯剥壳工作室

井户端会议

150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46 Listeners

东亚观察局 by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197 Listeners

中间地带 by 海博

中间地带

35 Listeners

鼓腹而游 by 鼓腹而游播客

鼓腹而游

74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0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07 Listeners

Talk三联 by 三联中读

Talk三联

47 Listeners

蜜獾吃书 by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186 Listeners

边角聊 by Leftover Talk

边角聊

42 Listeners

历史学人 by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13 Listeners

独树不成林 by 鬼鬼祟祟的树

独树不成林

267 Listeners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18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