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似乎成为一件很受关心的事情。我们常看到一些争论:西方人在了解中国时,是不是带着文化凝视、审美偏见和刻板印象?是不是难以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对待呢?大众文化尚且如此,要让世界理解中国艺术,特别是古典绘画这类精英艺术,难度可想而知。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嘉德教育的负责人刘昊博士和中国嘉德古代书画部的资深专家胡莹博士,和大家探讨西方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看懂中国艺术的问题。胡莹的博士生导师方闻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执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东亚洲部长达几十年,一生致力于教会西方人理解中国绘画。
我们将由“东方”进入西方人视野的历史说起,为大家讲述西方人如何倾注美好想象,幻想一个不存在的东方;如何在东方声音缺席的情况下,强行定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东方;又如何在以大维德爵士、方闻先生为代表的中西方学者推动下,尝试理解真正的东方。
内容包括
04:08 何为”东方”? ”东方”如何进入西方人的视野?
06:38 抱月瓶与双羊尊,是欧洲人心中崇高的中国
10:43 中国青花瓷是奥林匹亚诸神的饮器
17:45 东方主义和文化凝视,划分“我们”和“他们”
21:02 马戛尔尼使团来访,从仰望到俯视东方的转折
27:35 小狗露提、金瓯永固杯和圆明园劫掠事件
38:03 西方人看中国画,难点在哪里?
43:14 现代艺术兴起,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国画吗?
55:19 方闻先生用西方学界的语言解读中国艺术
67:18 理解中国艺术,必须理解中国文字吗?
69:16 中国艺术的象外之意,西方人和现代人如何感受?
本期节目内容来自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期间,由剧谈社、嘉德教育和嘉德文库联合推出的对谈活动。
代表中国的器物
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馆。其中国厅最前方展柜陈列的两件艺术品分别是明代的永乐青花缠枝纹抱月瓶和商代的双羊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西方人的视角中,瓷器和青铜器是中国艺术高峰的代表。相比之下,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书法和绘画,就没有得到最高的重视。
图为:商代双羊尊
放山瓶 (Fonthill Vase)
放山瓶是目前发现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1381年由葡萄牙王买入,之后在欧洲贵族富商间几经辗转,并因长期保存在放山修道院得名。
放山瓶的流传显示了早期中国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宝,主要在顶层的权力者手中流传。
图为:放山瓶
《诸神的盛宴》
《诸神的盛宴》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作品,描绘了奥林匹斯山诸神在夏日的午后的聚会。其中希腊众神使用的器皿,包括了产自中国的青花瓷。异教神和遥远东方器物的融合,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富有阶层对异域和超现实的幻想。
图为:《诸神的盛宴》
惊奇柜(Cabinet of Curiosities)
惊奇柜也叫珍奇屋、或好奇橱柜。是都铎王朝以来,欧洲流行的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收藏方法。 富裕家庭会把地质样本、生物遗骸、宗教、民族的物品、乃至于艺术品放入其中,形成一个微缩的百科全书和记忆殿堂。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有一只17世纪生产的中国青花笔筒(Howzer Cup),被当时的主人安装上鎏金底座和把手,改造为一只奖杯,安放在惊奇柜中。可见当时许多东方幻想,也许恰恰无关东方,只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当下。
图为:惊奇柜、Howzer Cup
英王阁(Royal Pavilion) 和邱园 (Kew Gardens )
英王阁是位于英国海滨旅游胜地布赖顿的豪华宫殿,建于1815年,为威尔士亲王乔治所有。邱园也叫英国皇家植物园,始建于1795年,起初为英皇乔治三世的皇太后的私人植物园。这些一时期的欧洲贵族在兴建宫殿花园时, 常加入大量他们想象中的东方元素,以表达一种异域的审美理想。
图为:英王阁的尖顶建筑和邱园宝塔
小狗露提(Looty)和金瓯永固杯
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了难以计数的宝物。其中许多东西在流入欧洲后,被以和东方人截然不同的方式包装和理解,京巴狗露提和金瓯永固杯就是其中代表。
其中京巴狗被起名为Looty(小抢劫)公开展览,成为美化侵略行径的符号。而金瓯永固杯作为中国皇帝新年祈福之用的国之重器,则被当初普通的掐丝珐琅器收藏。
图为:小狗露提和金瓯永固杯
变形主义
在研究中国艺术的过程中,西方学者结合自身的艺术史经验,也挖掘了一些在传统中国美术史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艺术家和创作题材。陈洪绶、吴彬、丁云鹏等被称为“变形主义“风格的画家,就是其中代表。 他们作品中山石怪诞的形状、花鸟人物夸张的比例,往往能让熟悉表现主义的西方观赏者眼前一亮。
图为:吴彬《十面灵璧图》局部;陈洪绶《莲池应化图》局部
张大千和泼彩
泼彩山水画是张大千在海外总结中国传统笔墨后,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的创新。胡老师认为,尽管泼彩技法的主要来源还是张大千对中国传统的泼墨技法和石青、石绿这两种颜料的强大掌控力。但泼彩图像和西方抽象艺术的相似性,让这批作品同时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欣赏。
图为: 《爱痕湖》整体和局部;《秋曦图》整体和局部
教西方人看中国画
方闻先生是全球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艺术文物鉴赏专家、教育家。他尝试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看懂中国画。在他担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的特别顾问期间,为了说明韩干的《照夜白》的重要性。他没有强调这副作品在中国美术史脉络中的地位,而是指出,这是最早能够准确把握马匹动态的作品,类似的绘画在西方要到数百年后才出现。
图为:方闻先生和韩干《照夜白》
明轩
明轩是坐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中式园林。在方闻、贝聿铭、陈从周等海外华人的推动下兴建而成。面积虽小,却是向西方人模拟东方艺术的展陈的环境、中国代文人的雅集场景的空间。对于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艺术有着重要作用。
图为:大都会博物馆和明轩
5
2929 ratings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似乎成为一件很受关心的事情。我们常看到一些争论:西方人在了解中国时,是不是带着文化凝视、审美偏见和刻板印象?是不是难以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对待呢?大众文化尚且如此,要让世界理解中国艺术,特别是古典绘画这类精英艺术,难度可想而知。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嘉德教育的负责人刘昊博士和中国嘉德古代书画部的资深专家胡莹博士,和大家探讨西方人到底能不能真正看懂中国艺术的问题。胡莹的博士生导师方闻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执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东亚洲部长达几十年,一生致力于教会西方人理解中国绘画。
我们将由“东方”进入西方人视野的历史说起,为大家讲述西方人如何倾注美好想象,幻想一个不存在的东方;如何在东方声音缺席的情况下,强行定义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东方;又如何在以大维德爵士、方闻先生为代表的中西方学者推动下,尝试理解真正的东方。
内容包括
04:08 何为”东方”? ”东方”如何进入西方人的视野?
06:38 抱月瓶与双羊尊,是欧洲人心中崇高的中国
10:43 中国青花瓷是奥林匹亚诸神的饮器
17:45 东方主义和文化凝视,划分“我们”和“他们”
21:02 马戛尔尼使团来访,从仰望到俯视东方的转折
27:35 小狗露提、金瓯永固杯和圆明园劫掠事件
38:03 西方人看中国画,难点在哪里?
43:14 现代艺术兴起,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中国画吗?
55:19 方闻先生用西方学界的语言解读中国艺术
67:18 理解中国艺术,必须理解中国文字吗?
69:16 中国艺术的象外之意,西方人和现代人如何感受?
本期节目内容来自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期间,由剧谈社、嘉德教育和嘉德文库联合推出的对谈活动。
代表中国的器物
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馆。其中国厅最前方展柜陈列的两件艺术品分别是明代的永乐青花缠枝纹抱月瓶和商代的双羊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西方人的视角中,瓷器和青铜器是中国艺术高峰的代表。相比之下,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书法和绘画,就没有得到最高的重视。
图为:商代双羊尊
放山瓶 (Fonthill Vase)
放山瓶是目前发现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1381年由葡萄牙王买入,之后在欧洲贵族富商间几经辗转,并因长期保存在放山修道院得名。
放山瓶的流传显示了早期中国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宝,主要在顶层的权力者手中流传。
图为:放山瓶
《诸神的盛宴》
《诸神的盛宴》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作品,描绘了奥林匹斯山诸神在夏日的午后的聚会。其中希腊众神使用的器皿,包括了产自中国的青花瓷。异教神和遥远东方器物的融合,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富有阶层对异域和超现实的幻想。
图为:《诸神的盛宴》
惊奇柜(Cabinet of Curiosities)
惊奇柜也叫珍奇屋、或好奇橱柜。是都铎王朝以来,欧洲流行的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收藏方法。 富裕家庭会把地质样本、生物遗骸、宗教、民族的物品、乃至于艺术品放入其中,形成一个微缩的百科全书和记忆殿堂。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有一只17世纪生产的中国青花笔筒(Howzer Cup),被当时的主人安装上鎏金底座和把手,改造为一只奖杯,安放在惊奇柜中。可见当时许多东方幻想,也许恰恰无关东方,只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当下。
图为:惊奇柜、Howzer Cup
英王阁(Royal Pavilion) 和邱园 (Kew Gardens )
英王阁是位于英国海滨旅游胜地布赖顿的豪华宫殿,建于1815年,为威尔士亲王乔治所有。邱园也叫英国皇家植物园,始建于1795年,起初为英皇乔治三世的皇太后的私人植物园。这些一时期的欧洲贵族在兴建宫殿花园时, 常加入大量他们想象中的东方元素,以表达一种异域的审美理想。
图为:英王阁的尖顶建筑和邱园宝塔
小狗露提(Looty)和金瓯永固杯
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了难以计数的宝物。其中许多东西在流入欧洲后,被以和东方人截然不同的方式包装和理解,京巴狗露提和金瓯永固杯就是其中代表。
其中京巴狗被起名为Looty(小抢劫)公开展览,成为美化侵略行径的符号。而金瓯永固杯作为中国皇帝新年祈福之用的国之重器,则被当初普通的掐丝珐琅器收藏。
图为:小狗露提和金瓯永固杯
变形主义
在研究中国艺术的过程中,西方学者结合自身的艺术史经验,也挖掘了一些在传统中国美术史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艺术家和创作题材。陈洪绶、吴彬、丁云鹏等被称为“变形主义“风格的画家,就是其中代表。 他们作品中山石怪诞的形状、花鸟人物夸张的比例,往往能让熟悉表现主义的西方观赏者眼前一亮。
图为:吴彬《十面灵璧图》局部;陈洪绶《莲池应化图》局部
张大千和泼彩
泼彩山水画是张大千在海外总结中国传统笔墨后,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的创新。胡老师认为,尽管泼彩技法的主要来源还是张大千对中国传统的泼墨技法和石青、石绿这两种颜料的强大掌控力。但泼彩图像和西方抽象艺术的相似性,让这批作品同时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欣赏。
图为: 《爱痕湖》整体和局部;《秋曦图》整体和局部
教西方人看中国画
方闻先生是全球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艺术文物鉴赏专家、教育家。他尝试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看懂中国画。在他担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的特别顾问期间,为了说明韩干的《照夜白》的重要性。他没有强调这副作品在中国美术史脉络中的地位,而是指出,这是最早能够准确把握马匹动态的作品,类似的绘画在西方要到数百年后才出现。
图为:方闻先生和韩干《照夜白》
明轩
明轩是坐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中式园林。在方闻、贝聿铭、陈从周等海外华人的推动下兴建而成。面积虽小,却是向西方人模拟东方艺术的展陈的环境、中国代文人的雅集场景的空间。对于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艺术有着重要作用。
图为:大都会博物馆和明轩
437 Listeners
317 Listeners
150 Listeners
446 Listeners
197 Listeners
35 Listeners
74 Listeners
130 Listeners
207 Listeners
47 Listeners
186 Listeners
42 Listeners
13 Listeners
267 Listeners
18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