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ol. 46 从唐人写经到电子木鱼:跨越敦煌和小红书的千年抄经史


Listen Later

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跨越千年数以万计的佛经写卷,为我们揭示了一副鲜活的中古文明画卷:起源印度的佛教,在丝绸之路上开枝散叶被文字所记录,又与华夏特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抄经这一风靡全社会的民间风俗——上至武则天、圣德太子这样的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通过抄写佛经来祈福和表达宗教上的虔诚之心。 


如今的数字时代,我们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依然看到有年轻人秉持着抄经的传统。他们的目的,有的和古人一样出自于信仰;或带有功利性的愿望,比如祈求平安吉祥、消灾避祸;也有人出于完全非宗教的动机,单纯希望通过重复的抄写来纾解压力、平复情绪、放松焦虑。


当代年轻人抄经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有人按照传统,用毛笔、楷书抄写;也有人用钢笔、圆珠笔等硬笔抄经;有人在抄写时,使用自己的字体,也有人临摹古帖,甚至描红;有人尝试电子抄经,用键盘输入佛经,甚至在日本,一些程序员坚持写程序不用复制粘贴,非要亲手把每一个代码字符敲打出来,他们把这种行为归为“抄经” ——听上去虽然荒诞不经,其实也不无道理。


而且围绕抄经还存在非常多的争论:有人觉得这是有益心灵的的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在纸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当下,抄经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没有宗教信仰的年轻人只是盲目跟风,非常做作;有人从书法上认为传统写经的字体非常匠气,缺少变化,不能算作艺术;但也有人依据敦煌写卷的研究,认为很多古代名家的风格其实早已在写经中出现,有必要重新认识写经在书法史上的价值。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 “三如堂经舍”的创办人黄秋原老师为我们讲解什么是写经?写经是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一样具有功德,能带来福报?佛教上怎么理解电子抄经?除了宗教意义,写经还承载怎样的人文和审美的世俗价值?在印刷术普及后,特别是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写经对当今的都市人又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由小红书特约播出。你的小日子,就是生活的大趋势。2022年12月22日,《2023小红书生活趋势》报告正式发布,预测那些在新的一年,将影响大众生活的十个趋势,同时也与JustPod共同发起「用生活重塑生活」特别企划,携手《忽左忽右》《杯弓舌瘾》《剧谈社》《婕伴同行》四档节目,一起探讨我们日常生活中正在酝酿的小变化。你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搜索、订阅收听。

内容包括:

04:02 何为“天雨粟、鬼夜哭”:华夏文明的文字崇拜

08:03 写经统合印度信仰、丝路学术、中国书法

14:32 抄经能带来功德和福报吗?

19:50 不懂佛法而抄经,是不是附庸风雅?

24:35 武则天之母和农民的老耕牛:祈福写经的技术与感情

27:25 重复抄写的意义:大石顺教尼和老人与海

32:18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古人写经的制式

35:41 抄经人是工匠还是艺术家?写经体是不是俗气的字体?

42:53 名品《灵飞经》出自无名经生,让人思考书法史

49:56 唐人写经:法度和材料都有可取之处

60:28 丝绸之路的下游:圣德太子的汉文写经

67:05 作为现代人,还能从写经中得到什么?

写本时代

根据记录文字的材料载体,我们可以划分三个阶段:从上古到战国汉朝的铭刻时代;从战汉到北宋的写本时代;以及从北宋到清的刻本时代。其中,写本时代的造纸术已经成熟,雕版印刷尚未全面流行,因此中国经典大多通过抄写形式传播。写经正是在这一时期风靡于全社会。

图为:云南西双版纳的楮皮纸制作


敦煌遗书

敦煌自汉代起,就是中国连接丝绸之路的重镇。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16窟时,发现墙壁后面有一间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这些文书被统称为敦煌遗书,年代从西晋一直到北宋,跨度约700年。敦煌遗书的数量根据最新的统计将近七万号,汉文部分在五万号左右,也包括梵文、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等丝路文字。

敦煌遗书的内容以佛教为主,占比超过85%。包括经、律、论三藏,也包括各种发愿文、忏悔文等。此外,敦煌遗书也含有儒道家的经典,类似《千字文》的童蒙读物,各种文学、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科技资料,以及一些经济文书和公文等,内容极为丰富。

敦煌遗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民族史的重要研究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用大量银子换取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图为伯希和在藏经洞拣选文书。


佛教文字化

佛教产生于大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早期教义主要通过面授和传诵来传播,不用文字记录,这一传统继承自古印度的吠陀文明。释迦摩尼长期生活在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地区,所以普遍认为摩揭陀语,也就是中印度语言,是佛陀传法的第一语言。为了扩大佛教影响力,佛陀鼓励弟子,到什么地方就用什么方言口传佛法。

佛陀灭度后,佛教弟子组织了多次结集,来整理规范佛陀的教诲和戒律。集结的过程类似于“三藏唱诵会”,集体验证通过的佛经被编成韵文,配以音乐,由弟子一同歌唱。从考古发现看,由释迦摩尼过世到阿育王时代的结集,基本没有记录佛教的文字,也侧面佐证了佛教早期是通过口耳相传的。

佛教的文字化和健陀罗有关。犍陀罗是丝绸之路上的绿洲文明,从古印度开始就不断自东往西扩张,最终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成为印度、波斯和中亚文明交汇的中心。一般认为公元100年以后,健陀罗的国王开始用丝绸之路上的语言对佛经进行记录。直到公元4 - 5世纪,传说无著、世亲菩萨用梵语文字记录了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成为佛经文字化的里程碑事件。后来在世界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长期有人对佛经的文字进行编辑与修撰。那烂陀寺的藏书据说曾达到九百万卷之多。可见此时文本已经成为佛教学习和传播非常重要的工具。

图为:日本兴福寺无著、世亲菩萨菩萨立像;那烂陀寺遗址


房山石经

房山石经是北京郊外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的简称,是我国从隋代至明末绵历千年不断雕制的石刻宝库,也是研究古代艺术和佛教历史和典籍的重要文物。

隋代初年,北方接连经历北魏太武帝灭佛和北周武帝灭佛,出于担心佛法被世间的力量所清洗,由静琬继承其师慧思遗愿,自公元605 - 617年开始刻造佛经。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佛教徒在洞窟中刻造了数以万计的经石,又随着历史上的战乱而尘封。

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了对印房山石的考古挖掘,期间发现通向石经的道路有三道石门阻隔,每道门上都写有,如果世界还有佛法,切勿打开。反映了信仰者担忧佛法失传的心理危机。

图为:存放辽金石经的房山云居寺地宫入口

大石顺教尼

大石顺教尼是日本的一位女尼。她在失去了双手后,坚持用嘴咬着毛笔,抄写了大量佛教经文。这些写经如今被许多寺庙和美术馆收藏,在日本和歌山县还有为她设有纪念馆。

大石顺教尼的故事可以类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人在肃然起敬之余,也思考成功与失败、有用与无用如何定义的问题。


图为:大石顺教尼和她的书法作品


武则天为母祈福《金刚经》

咸亨元年是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16年,也是二圣临朝的第7年。这一年八月初二,武后的生母杨氏去世。武则天决定动用国家级的力量,为已逝的父母追福。于是命造《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各三千部。其中《金刚经》为一卷本,《妙法莲华经》为七卷本,也即总数24000卷。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工程,国家专门设立了造经处。从各地调集高僧大德、写经手、装潢手、组成抄经团队。并任命了“判官”和“使”,作为项目负责人统筹管理。根据记载,这些书手主要来自秘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左春坊和集贤殿书院等政府机构。从目前已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50余卷经文看,这批经卷的用纸、装潢、抄写、校正都是少有的精致规范,呈现了皇家标准。

图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武后为父母祈福写《金刚经》局部刘弘珪书 


为老耕牛写经

除了贵族写经,敦煌遗书中同样包含大量感情真挚的民间写经。其中一件由公元911年的一位80岁的老农民所造。这位老农在耕牛死后,为自己的耕牛写了一部《金刚经》,一部《佛说阎罗王授记经》。根据题款,他希望通过这两部经的功德,让自己的耕牛“再莫受畜生身,天曹地府,分明分付,莫令更有雠讼”,从此能够往生到西方净土。

图为:老农为耕牛所写经文的题款

丝绸之路的下游

佛教起源于印度;几百年后在北部的健陀罗发展为大乘佛教;又在丝绸之路上,被各国文字所记录;传入中国后,佛教开始和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相结合结合,形成写经传统。因此,只有在文化传播路线上,处于比中国更下游的国家和地区,才接受了书法性质的写经,如日本、朝鲜半岛,也包括云南的白文写经、西藏的藏文写经等。

在这些地区,也不乏写经的高手,日本圣德太子就是一例。圣德太子是公元6世纪,日本飞鸟时期的政治家,对于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和在日本弘扬佛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推动。因此被人认为是佛陀转世。

圣德太子自幼喜好汉文书法,三岁开始习书,深得王羲之精髓,被称为“学王右军书,既得骨体,流笔如电”。从留存的字迹看,圣德太子的字体右肩上顶,有早期隶书书风,下笔果决,书写速度极快,符合他的传说中雷厉风行的性格。黄老师认为,圣德太子的独特书体,和中国宋徽宗的瘦金体可有一比。

图为:圣德太子写经(传);日本奈良时代皇家写经《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光明皇后御愿经・五月一日经);日元上的圣德太子

敦煌写卷和书法史的构建

在所有敦煌的书卷中,书法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人写经。唐代的经生,会用一种标志性的小楷抄写经文。这种字体,总体上比较规整,间架结构趋于完美,但细节上有着精细的回鋒和牵丝,赏心悦目,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字体,被称为“写经体”。但很多人认为“写经体”规矩太多,太过于严谨和死板,无法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所以这些抄书手只能算工匠,不算是艺术家。

而黄老师援引印光大师、启功先生和敦煌学者郑汝中的观点,认为其实不存在所谓写经的专门字体。“写经体”只是人们为了表现对佛教的崇敬虔诚,所使用的自己所掌握的最庄重的字体而已。因此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写经体。而历史上没有留名的抄书手中,也不乏能人。例如传世的小楷名品《灵飞经》自古被归在唐代书法家钟绍京的名下。后来我们渐渐才知道,它只不过是中唐时期一个不知名的职业书手所写。随着敦煌写卷的问世,和《灵飞经》、乃至于颜真卿《祭侄稿》风格相似,水准不相上下的经卷和残片也时有发现。很多唐代楷书四大家标志性的笔法,在敦煌也都先于他们出现。所以书法的发展可能并不像很多古人的认知里那么单一,随着对敦煌遗书研究的深入,很多传统书法观念都可能慢慢被改写。

图为:传世名品《灵飞经》的拓片与原迹对比;敦煌残片与颜真卿《祭侄稿》局部对比


正仓院和毛笔工艺

日本奈良东大寺内的正仓院,建于公元八世纪中期,是用来保管寺内财宝的仓库。正仓院的收藏总数约达9000件之多,一半以上为来自中国的“唐物”。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带去的佛经、医药、书法等就存放在院内。因此许多在中国已经轶失物品,在正仓院仍有保存。

例如存放在正仓院的17支唐代的毛笔,就保留了中国失传的缠纸工艺。毛笔自战国至今,经历了多次形制和工艺的演变。今天常见的散卓笔,盛行于宋元之后。而魏晋隋唐时,人们多用缠纸笔。缠纸工艺主要用麻纸束缚笔柱根部,再添加其他毛料披于外部,包裹笔柱,最后纳于笔管之中。因此缠纸笔的笔头健劲且有弹性。黄老师经过自制测试,认为手感介于软笔和硬笔之间,能够满足快速书写的需求。根据正仓院的资料记载,唐代职业书手一天可以抄写2300 – 5900字,而明代嘉靖年,抄写《永乐大典》的书手,一天仅仅抄800字。而缠纸笔的缺点,是无法写出后世认为更具有艺术表达力的大字。


图为:正仓院;正仓院藏唐代缠纸笔,笔杆以凤眼、湘妃竹为主,帽首和杆尾用到黄金象牙,用料考究。


写经和现代生活

今天的写经和古代相比,工具不同,技法不同,人们的目的和心态也不同。但写经中也有一些东西,没有随着时代而改变——它们都和人类的情感有关,比如通过写经祈福,寻找心灵的慰藉,寄托情感,释放压力,安抚情绪,这些需求古今并无不同。

甚至今天的人,还可以从写经中探索一些古人未曾接触的趣味。比如在审美上,我们可以依据博物馆、茶室和书房的展陈、照明条件,创作不同尺幅和形态的写经作品,装饰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够利用像小红书一样的平台,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这些是我觉得写经能够穿透时间,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意义。

图为:黄老师将7万字的《妙法莲华经》写在一张7米*2.4米大纸上,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又突破了书卷形式。为现代人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黄老师所写的一些茶室挂物,采用了新的装裱设计能更好地融入和装饰现代生活。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By 剧谈社

  • 5
  • 5
  • 5
  • 5
  • 5

5

29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iew all
日谈公园 by 日谈公园

日谈公园

437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17 Listeners

井户端会议 by 番薯剥壳工作室

井户端会议

150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46 Listeners

东亚观察局 by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197 Listeners

中间地带 by 海博

中间地带

35 Listeners

鼓腹而游 by 鼓腹而游播客

鼓腹而游

74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0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07 Listeners

Talk三联 by 三联中读

Talk三联

47 Listeners

蜜獾吃书 by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186 Listeners

边角聊 by Leftover Talk

边角聊

42 Listeners

历史学人 by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13 Listeners

独树不成林 by 鬼鬼祟祟的树

独树不成林

267 Listeners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188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