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ol. 65 从好听的音乐到难听的艺术:漫谈人类对声音的驯化与解放


Listen Later

评价音乐作品的好坏,人们最本能的标准首先是“好听”与“不好听”。 但熟悉音乐的朋友都会注意到,音乐史的轨迹并非不断朝着好听的方向发展。从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到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勋伯格,音乐似乎是越来越难听了。直到最有代表性的声音艺术家约翰凯奇,更是热衷以杂音、噪音甚至于无声来创作离经叛道的作品。


音乐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从混沌中人为提取的秩序。人类用数万年的漫长岁月把“声”驯化为“音”,创造出萨满的祭祀舞乐、圣人的春秋礼乐、教堂的上帝福音,服务于每一个社会现实。而近100年世界剧变,古典权力秩序土崩瓦解,此时噪音就成为一种武器,人通过把 “音” 还原为 “声” 来介入社会变革,塑造新的世界。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艺术家娄能斌老师为大家介绍几万年来,围绕声音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如何驯化声音建立最初的文明秩序?去中心化的祭祀为何演变成中心化的舞台?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智慧如何凝结成尽善尽美的古典音乐?庄严的音乐,又如何在社会变革中被解构?浪漫主义、极简主义、未来主义、新古典主义、包豪斯运动、激浪派… 这些脍炙人口的艺术概念,如何在声音上体现?声音艺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以及塑造我们的影视文化生活? 以上问题都会在本期节目解答。


内容包括:

00:30 水上漫步,把生活原封不动搬到艺术之中

05:38 什么是声音?人类文明万年进程的因果

13:18 从礼记到吕氏春秋:以音乐秩序比拟文明秩序

21:09 古代声音研究:毕达哥拉斯的完美世界

23:42 近代音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不和谐音的过程

33:53 从1812序曲到噪音艺术:量变引起质变

39:00 声音艺术、极简主义和禅

43:00 激浪派:拆解细腻艺术的宣言

47:09 未来主义:聆听科技与未来之声

53:52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笛和国际歌响彻苏维埃

63:11 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癫僧在欢宴上啜泣

65:11 从库布里克到维伦纽瓦:电影里的声音艺术

82:21 当代声音艺术:战争的呜咽和十字路口的枪声

91:07艺术家亲自讲解他的三件声音作品


- 制作团队 –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节目中提到的声音艺术作品:

约翰·凯奇,《Water Walk》

约翰·凯奇,《4分33秒》

约翰·凯奇,《灵岩寺》(Ryoanji)

激浪派:“钢琴行动“

阿曼卢西耶:《为一个表演者做的音乐》

《I am sitting in a room》

《Clapping music》

《工业号角交响曲》(警报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 ,《第九交响曲》

利盖蒂,《大气层》

Max Richter “25% 的四季“

塔里克·阿图伊,《采风器》

苏珊·菲利普斯,《破碎的合奏》

娄能斌,《古舟的孩子们》

娄能斌,《日与夜》

娄能斌,《水磨》 


Water Walk

约翰凯奇的声音艺术作品。约翰凯奇搭建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舞台,包括三角钢琴、电话、录音机、浴缸 、玫瑰花、红酒、电动搅拌器、苏打水吸管、冰块、洒水壶等日常用品。并且撰写了一套脚本。演员可以按照艺术家的要求,使用这些日常之物进行演奏。因此,有艺术评论认为,凯奇把生活的场景原封不动地搬到艺术里,让生活的声音组成了一曲看似杂乱,实则别有韵律的交响乐。人生的起伏,城市的喧嚣,心灵的碰撞,都随着生活的音符在节律中流淌。


图为: Water Walk 演出现场


礼乐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先民就就模仿天空上的昼夜变换、月相盈亏;大地上的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这些自然规律,逐步建构人间的秩序。最终建立了一套可以分别尊卑、贵贱、亲疏的社会制度。到了西周,这套制度经过大规模的整理,以文献的形式留存,成为我们熟悉的周礼。

而在这套秩序中,一个人从出生、成年、婚配、到祭祀祖先、从事各种军事、农业活动,参加各种会见领导、朋友,一直到去世,都有各种礼仪的约束。在这套认知下,以和谐的音乐恰好对应了尊卑有序的和谐社会。因此不同等级的礼,也就搭配了不同等级的乐,使得这些等级关系更加难以僭越。所以乐是对礼的彰显,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具象,也是一种权力。


图为:禹贡九州山川图、《周禮》所记王畿与九服邦国之关系模型图


毕达哥拉斯的和弦研究

毕达哥拉斯坚信数字和谐、声音和谐与灵魂和谐,这三者必然相统一。因此,他断定一个和弦之所以能悦耳,是因为它的每个构成音的弦长比例吻合了特定的整数比。但是他并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比例关系。

现代声学破解了和谐音的奥秘。一个和弦是否和谐,取决于其中每个构成音波长的最小公倍数是否适宜 —— 公倍数过小则会单调, 过大则会刺耳。 而和谐的弦长比例关系,不是整数间的比例,而是接近等比数列的比例关系——这也就是十二平均律的原理。


图为:拉斐尔的湿壁画《雅典学院》,很多人认为一排左起第二位穿红色上衣跪坐的就是毕达哥拉斯。


解放不和谐音

过去两千年,无数的作曲家、演奏家,乃至于科学家、发明家和建筑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们,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音乐的世界添砖加瓦,创造出各种和声、复调、配器法、曲式结构和舞台表现方法,最终打造出古典音乐这个文明的瑰宝。

但是近代以来,包括马勒、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勋伯格在内的一系列天马行空的作曲家开始尝试挣脱这套“尽善尽美”的古典方法,摆脱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些古典大师对自己的创作束缚。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开始融入不和谐的噪音元素,并且从中开发出不和谐声音的审美魅力。所以有人认为,近代音乐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解放不和谐音程的过程。

这些创新原本是纯粹的技术探索,但是在社会变革的大时代里,被赋予了破旧立新,解构古典秩序的特殊意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解构古典乐的队伍中,“以疯狂反对规律;以激进反对怀古;以噪音反对程式;以直觉反对理智”。这就是噪音艺术的来源。 


图为:阿诺德·勋伯格。勋伯格在作曲风格及和声方面的创新对20世纪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名字也成为开创无调性音乐的代表。


约翰凯奇

约翰凯奇是美国先锋艺术家。尽管作为勋伯格的学生,有着严肃的古典音乐背景,约翰凯奇热衷于创造离经叛道的作品。

例如 Water Walk对环境音、杂音乃至噪音的运用;《4分33秒》,全曲有三个乐章,却没有任何一个音符。意在请观众认真聆听演奏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这也代表了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再比如,约翰凯奇在创作时,经常会利用抛掷硬币,或者说随机打开《易经》当中的一页,通过这种偶然性和概率来决定创作的走向。这些古怪的做法,彻底背离了作曲的基本规律。但也从全新的角度,用声音诠释了生活,开启了人们的审美思维。所以小野洋子认为“声音艺术”始于约翰凯奇。 

凯奇的音乐深受禅宗影响。1940年,约翰凯奇在黑山学院听到了铃木大拙关于佛教和禅学的演讲,大受震撼,很快就成为了禅宗追随者,从此一直探索如何用音乐去表现禅学的思想。节目中播出的作品《灵岩寺》,原本是京都著名的禅寺和枯山水花园。凯奇使用五件乐器,跟随石头的形态,演绎了一种缓慢的、滑动的音乐轨迹。建造了一个冥想的场景。


图为:灵岩寺


激浪派

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翰凯奇对实验音乐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国际艺术组织激浪派的形成。“激浪”(Fluxus)一词代表冲击、变革和汹涌澎湃的激情。他们提倡自由、变革,反对体制的压迫,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根据激浪派艺术家自己的宣言,他们“希望去清理人们过分渴望金钱、渴望知识、追求专业和商业文化的病态心理,清理世界上的死亡艺术,矫揉造作的人造艺术,抽象艺术,幻想艺术,数学艺术;清理世界上的 欧洲观念主义。”

激浪派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达达主义态度,比如乘火车故意不买票,比如保持一天不说话,刮去所有体毛等等。以此来表达“反商业”和“反艺术”的态度。除凯奇外,激浪派的代表艺术家还包括白南准、小野洋子、博伊斯等。

节目中播放的《钢琴行动》是激浪派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钢琴作为传统音乐和精致艺术的象征被破坏、肢解。这件作品常常被赋予革命性意味的解释。


图为:约翰凯奇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流派,以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和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为特征。未来主义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

当时的未来主义艺术宣言表示,“我们要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之物。这种反抗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最终是要毁灭旧的生活。” 所以早期的未来主义,常常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其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包括我们今天熟悉的赛博朋克也属于未来主义的范畴。以赛博朋克为例,它继承了早期未来主义崇尚科学的美术风格以及未来主义的批判精神。但是批判的对象,反而变成了科技本身。这也是艺术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发展。


图为:1909年,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攻壳机动队。 


《警报交响曲》

《警报交响曲》,也叫《工业号角交响曲》。革命时期的巴库,是一个工业化的石油生产基地,工人与资本家冲突十分激烈。于是一系列的艺术家和当时的苏维埃的组织,尝试改造城市里的汽笛、汽车、烟囱以及重工业设备的发声装置,使它们的频率接近于《国际歌》。于是在某天早晨开工的时刻,资本家不知情的情况下,整个城市都响起《国际歌》。

1922年,为了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作曲家A. Avraamov重新以《警报交响曲》的概念制作了先锋交响乐。演出由巴库市的工厂、海军、舰炮、汽笛和轮机共同完成。所有机器的响声最终同样汇成了《国际歌》的旋律。

台湾的艺术家林其蔚评论:“在所有艺术中,音乐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力量,最古老的神话证明,从农业到军事的集体劳动,没有音乐是无法想象的… …资本主义的工厂里,每天早上,混乱的工业轰鸣声都会让人们感到室息。但是革命终于到来了。突然, 在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个红色的彼得堡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声音:汽笛和警报。作为回应, 数千辆满载士兵的军用卡车穿越城市,向空中鸣枪。再一次, 在没有任何一个声音的指挥和组织下, 警笛声和炮声响彻了整个俄罗斯。”

《警报交响曲》是声音艺术介入社会变革的重要案例。


 图为:《警报交响曲》


《太空漫游2001》

《太空漫游2001》完整体现了库布里克对音乐史的理解和对前沿声音艺术的洞察,成为电影和声音艺术结合最为经典的案例。

受到德国作曲家齐默尔曼“球状时间观”的影响,《太空漫游2001》同样尝试打破时间的先后界限,展现时间并非单向流动性,而是可以表现为等距的球状结构。 《太空漫游2001》开场的前三幕分别表现了宇宙诞生、人类的祖先掌握工具、近未来的太空航行这三个时间顺序的场景。但是对应的配乐则分别是利盖蒂《大气层》、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这三首时间逆序的作品。

尤其是利盖蒂《大气层》,是当时最先锋的声音艺术作品。它用乐团来模拟电流的声音;整个曲子的长度接近人类呼吸的极限时长;注重音质体验而非旋律体验;具有浓烈的科学气息和未来主义色彩。这件作品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搭配电影中隐喻创世之前的黑暗,暗示出库布里克对非线性时间的理解。


图为:《太空漫游2001》


《水磨》

2023年末开幕的“再回周庄 - 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  ,对周庄这个水乡古镇本身的艺术元素进行提取,进而与现实世界的艺术融合。利用周庄的古戏台、曾经的酿酒作坊、昆曲、还有各种江南地区的日常生活场景去呈现我们熟悉的艺术。其中包括杨明义先生描绘江南水乡风物的绘画作品,也包括嘉宾娄能斌老师的声音艺术作品《水磨》。

艺术家首先用声纳收集了江南水乡水底的声音,再用定点降噪的方法去除水流声,只保留鱼、虾、螺、蛙等水底生物的声音。进而把这些压缩环境下的生物产生的信息,以一种类似秦汉“循石造型“的雕塑方法,按照音乐的原理进行小幅改造,让它们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勾勒了原本只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水乡交响乐,从而完成了这件作品。


图为:“再回周庄 - 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By 剧谈社

  • 5
  • 5
  • 5
  • 5
  • 5

5

3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View all
日谈公园 by 日谈公园

日谈公园

452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20 Listeners

跑题大会 by 跑题大会

跑题大会

92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56 Listeners

东亚观察局 by 东亚观察局

东亚观察局

207 Listeners

中间地带 by 海博

中间地带

35 Listeners

鼓腹而游 by 鼓腹而游播客

鼓腹而游

77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1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36 Listeners

Talk三联 by 三联中读

Talk三联

49 Listeners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by 潇磊&刘飞

半拿铁 | 商业沉浮录

291 Listeners

蜜獾吃书 by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201 Listeners

边角聊 by Leftover Talk

边角聊

45 Listeners

历史学人 by 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19 Listeners

独树不成林 by 鬼鬼祟祟的树

独树不成林

270 Listeners